西北乾旱地區的服飾與地理環境有何關系
⑴ 民族服飾和居居和環境之間有什麼聯系
聽歌如果
⑵ 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服飾與地理抄 1、人類服飾的材襲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⑶ 藏族服飾與地理環境氣候的關系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專分的關屬系。生產、生活方式對眼飾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影響。
高原氣候晝夜溫差大 上午和中午的氣溫可以相差20度 冷時人們把衣服全部「武裝」好 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選擇將一隻袖子褪到肩膀
⑷ 如何研究中國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內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容,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⑸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對其他特徵的影響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是以乾旱為主
屬於乾旱和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內。冬冷夏熱,年溫差、容日溫差大,乾旱少雨,多大風天氣,地表以荒漠、荒漠草原為主;
對於自然環境來說;乾旱加劇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加劇了西北地區風力對土地的侵蝕……
對社會經濟來說:必須長期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環境問題,乾旱缺水對農業的發展來說也形成較大的壓力,來得阻礙本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⑹ 各個民族的服飾和當地的氣候有什麼聯系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除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 55 個,人口雖然佔全國人中的約 8% ,居住面積卻約佔全國面積的 50% - 60% ,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地形、氣候、植物、礦產資源、農業生產,以及他們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隨之形成的服飾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種的服飾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少數民族順應自然,熱愛生活,勤勞智慧的燦爛文化。
青藏高寒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青藏高寒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5% ,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到 1% ,在這因新構造運動大幅度的差別上升造成地勢高峻,地貌復雜的山原上,居住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氣壓低,日照強,高原形成了氣溫低、日溫差大,干溫季分明,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的特點。為了適應這樣的高寒氣候,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利用高原牧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製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時,在皮袍的製作上多採用開胸、長袖連接下身擺裙,以應付高原地區溫度變化大,天氣變化異常的惡劣氣候.
西北乾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西南季風區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深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活躍西部,干濕季節交換明顯,東南季風活躍東部,氣候終年濕潤、濕度大,冬雨多,因處於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地區,山地高原多,河流縱橫交錯,地貌類型多樣,這里聚居生活著的少數民族較多有黎族、壯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當然這些民族服飾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風「擦爾瓦」,蹲著休息時自然形成小圍帳,可以遮風和避雨防寒,還有羌族,因為祖先是以畜牧業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與前襟下擺等處均露出長的羊毛,敞開搭在肩上,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裝的衍化物,除此之外還有基諾族的尖頂帽等明顯反應了西南少數民族在服裝上的個性。在飾品的選擇上,有的民族比較簡潔,有的民族非常重視,如佤族所居住的滄源和西盟地區,蘊藏著金、銀、石英、雲母等礦藏,女子習慣在小腿和腰間繞藤圈,上臂及手腕處戴銀飾,項間還要戴上銀項圈、項珠,東北冷濕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東北地區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由於緯度較高,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如鄂倫春族頭頂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個身體、適宜零下 40
⑺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7)西北乾旱地區的服飾與地理環境有何關系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⑻ 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1、 氣候乾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
2、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
3、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
5、冬季吹乾燥的西北風
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作用於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結果。回答4—5題。
小題1: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為主的自然景觀的主要成因是
A.地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 B.深居內陸,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亞洲高壓控制
小題2:為了為改善西部環境,我們應採取的積極有效的措施是:
A.開采地下水灌溉,變沙地為耕地和草地
B.在乾旱地區減少耕地,擴大牧場,發展畜牧業
C.採取適當辦法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
D.禁止乾旱地區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以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小題1:B
小題1:C
試題分析:
小題1: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旱,主要是由於地處內陸,離海遠,且周圍山嶺環繞,故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氣候乾旱。
小題2: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故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也應從減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角度分析,C項正確。
點評:本題難度一般,基礎性試題,掌握我國的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能分析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思維。
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形成荒漠化的過程是緩慢的,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葯材、毀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
2.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
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脆弱的環境地帶。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近年來頻繁發生於我國西北、華北(北部)地區的沙塵暴,更加劇了這些地區的荒漠化過程。
⑼ 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西北地區,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行政區劃上指陝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 疆兩自治區,自然區劃上的西北地區指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 廣大地區,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以及和這些地方接 壤的少量山西、陝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邊緣地帶。 著名的蘭州拉麵最主要的提味品就是辣椒,當地人把這種專門的牛肉 面辣椒叫做「油潑辣子」。人們都說它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我認為蘭州的氣溫可能是 全國最舒服的,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平均溫度為10.6度。我的老家在甘肅偏西部的張掖 市高台縣,我在那裡也生活過一段時間。總之,西北地區給我的印象就是氣溫不高,很乾 燥。 我們熟悉的西北菜有哪些呢?比如陝西的牛羊肉泡饃、石子饃、甑糕、油潑面、臊子 面、《餃子宴》,甘肅的牛肉拉麵,青海的羊肉炒麵片等,這些都是經典的麵食,這是為 什麼呢?我在地理書上了解到,根據自然區劃概念,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 上地形對濕潤氣流的阻擋,僅東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其他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 嚴寒而乾燥,夏季高溫,降水稀少,自東向西遞減。由於氣候乾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 差都很大。該區大部屬中溫帶和暖溫帶。吐魯番盆地為夏季全國最熱的地區,托克遜為全 國降水最少的地區。正是由於這種乾燥的氣候和偏低的溫度,像水稻、高粱這種喜溫、喜 濕的農作物在西北地區就不會種植。而小麥這種適應范圍較廣、對溫度和濕度要求不高的 作物,在西北地區就有大面積的種植。這就是為什麼西北菜多以麵食為主。 下面以我們最熟悉的蘭州拉麵為例。蘭州拉麵選取新鮮的高筋麵粉,在有蓬灰(一種食 用鹼)的條件下,和成勁道的面團。然後,拉麵師傅將面團在案板上摔打,稱為醒面。最 後以高技術動作將面條拉好,放進清水鍋。煮好面,澆上特別製作的牛肉湯(較咸),撒 上香菜和蔥花,放三勺「油潑辣子」,就成了一碗正宗的蘭州拉麵。值得聲明的一點是, 正宗的拉麵只有當地拉麵師傅才能做出來,比如最為人知的「馬蘭拉麵」都是山寨貨。它 也就是在別的地方騙騙人,蘭州當地根本沒有它的份。北京除了公主墳的「海蘭州」和幾 家「阿西亞食府」(我和蘭州總店的老闆很熟,北京阿西亞有幾家分店經常去吃)外,沒 有正宗的蘭州拉麵。 我主要介紹的就是麵食。另外,在西北,像甘肅的手抓羊肉、牛肉拉麵、高擔羊肉, 青海的人參羊筋、馬雜碎、羊肉炒麵片,以及最為人知的新疆清真羊肉燒烤,都是我們愛 吃的美食。在蘭州,隨處可見吃羊肉的地方——從橫羊肉、阿西婭食府等等可能都是你沒 聽說過的餐廳。這些牛、羊、馬為什麼也能成為西北的特色美食呢?由於西北地廣人稀, 畜牧業的也是相當的發達,牛羊馬之類的牲畜也就很多。幾乎在甘肅的農村,每個家庭即 使再窮,也會養一兩只羊。每當你去西北當地人家裡做客,宰一隻羊是在所難免的;高貴 一些的客人可能享受到駝、馬、牛等「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