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動市地理環境
A. 啟東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啟東市地處萬里長江入海口東側,三面環水,形似半島,集黃金水道、黃金海岸、黃金大通道於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門戶,也是江蘇日出最早的地方。啟東市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距浦東直線距離僅50多公里。
啟東地處東經121°25』40″至121°54』30″,北緯31°41』06″至32°16』19″。
全市陸地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112萬,下轄11個鎮、1個鄉以及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個街道辦事處。這里平原綠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光秀麗,被譽為「江海明珠」。
B. 江蘇省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地理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並提出解決措施
產生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
措施:合理城市規劃,加上對城市的管理。增加城市植被覆蓋率,建設生態城市。對城中村進行改造。
C. 江蘇省啟東市有哪些鎮
截至年,江蘇省啟東市有匯龍鎮、北新鎮、惠萍鎮、寅陽鎮、東海鎮、近海鎮、南陽鎮、海復鎮、合作鎮、王鮑鎮、呂四港鎮、啟隆鎮這12個鎮。
1、匯龍鎮,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是啟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藝術中心。鎮區面積32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9萬人。下轄27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25個居委會。
2、北新鎮,是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位於江蘇省啟東市西南,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歷來有「金北新」之稱,獲得南通市綠化十佳鄉鎮稱號。轄28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
3、惠萍鎮,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位於江蘇省啟東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的中部長江入海口北部,是東海、黃海、長江三水交匯之處。轄27個行政村。
4、寅陽鎮,是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位於南通的最東南角,是江蘇也是南通唯一一個瀕江臨海的鄉鎮,是江蘇最早見到日出的地方,總面積101.8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1萬,外來人口超過2萬。下轄2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5、東海鎮,是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1957年建東海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市境東南部,東臨黃海,距市府17.7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3.5萬。
江七公路穿越境內與興向公路相交,西瀕五效河,中央河橫貫南部。轄東海鎮、天和、共樂、新造鎮、戴祥、德字、成字、東余鎮、福字、呂墾、興墾、興旺12個村委會。
6、近海鎮總面積49平方公里,位於江蘇省啟東市東部沿海,地處黃海之濱,長江入海口北側,緊鄰啟東市經濟開發區之濱海工業園及啟東市近海機電工業園,有一萬畝的海水養殖灘塗資源近海鎮屬漁港——塘蘆港,位於國家級漁港呂四港中段,是南通主幹河道通啟運河的入海處。
7、南陽鎮,總面積126.8平方公里,轄29個行政村與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1萬人。
8、海復鎮位於江蘇省啟東市北部,11個村委會,季明村、東崗村、均里村、復南村、糖坊村、清虎村、搬場村、墾牧村、復西村、北固村、竹亭村,和海復1個居委會。
9、合作鎮,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轄鎮,位於啟東市中心位置,南至匯龍鎮,北至呂四鎮,西至王鮑鎮,東至南陽鎮。寧啟高速橫穿東西,連接南京、南通兩大城市,經過長江通沙、通常、海太汽渡、蘇通大橋以及江陰大橋可到上海、蘇南。
10、王鮑鎮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西部,由原聚南、王鮑、新港、久隆合並而成,因紀念革命烈士王澄、鮑志椿而命名。
鎮政府駐地久隆集鎮,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王鮑鎮人民群眾的努力奮斗下,一直被稱作老區的王鮑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走到了啟東改革發展的前列。
11、呂四港鎮是江蘇省重點鎮,是啟東市第一大鎮,鎮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地處黃海之濱,北枕全國四大漁場之一的呂四漁場。
呂四港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把原呂四、天汾、兆民鎮及志良鎮的4個村合並。新呂四港鎮行政區域面積152.8平方公里,漁歌號子入列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啟隆鎮(原為啟東市農業良種繁育場),是江蘇省啟東市下轄的一個鎮級行政單位,位江蘇省於啟東市西南側,地處長江北支入海口,南與崇明島接壤,北和啟東市隔江相望。2015年10月,啟隆鄉撤鄉建鎮,建立新的啟隆鎮。
(3)江蘇省啟動市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民國38年(1949年)1月,啟東、海門全境解放。兩縣恢復建置,劃海門的東部地區、通東的呂四地區歸啟東版圖,縣政府駐曹家鎮。
5月起,縣政府遷至匯龍鎮,隸屬於蘇北行政區南通專區。
1953年,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68年隸屬江蘇省南通地區。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啟東縣隸屬於南通市。
1989年11月、12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先後發文,同意撤銷啟東縣,以原區域設立啟東市(縣級),仍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實行計劃單列。
1990年2月15日,啟東召開撤縣建市大會,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市政協掛牌,宣告啟東市正式成立。
截至2014年2月,啟東市下轄11個建制鎮、1個鄉,分別是:匯龍鎮、北新鎮、惠萍鎮、寅陽鎮、東海鎮、近海鎮、南陽鎮、海復鎮、合作鎮、王鮑鎮、呂四港鎮、啟隆鄉。
2015年,啟隆鄉撤鄉設鎮,改為啟隆鎮。
D. 啟東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啟東市,南瀕長江入海口北支,其中東段以江心為界,西段永隆沙與上海市崇明區接攘,國家高速公路網G40橫貫啟東,崇啟大橋與上海崇明島相連;東、北瀕臨黃海,西與海門市毗鄰。
在自然地面下17米范圍內主要有:填土層(或耕土層)其一般厚度為0.6~1.0米,土質松軟。次層為粉層粘土,局部地段以粉質粘土夾粉土薄層為主,此層厚度2-4米不等,為一般建築物基礎較好的持力層,其下層為粉砂粘土互層,局部夾有粉細砂薄層,較均勻,由西向東以粉砂為主轉為粉砂粘土互層為主,厚度逐漸加厚7.5~10.0米左右,其承載力較高,土層有一定厚度,且分布為穩定,再下層為粉細砂層。總的來說,啟東的地基承載力一般在10~13T/m2,屬濱江臨海的沖積平原。
啟東結晶基底埋深較大,其岩性較軟弱,具有柔性,難具備大震活動的岩石條件,新生代以來,坳陷作用佔主導地位,表現了大規模的沉降運動,形成盆地和平原,地層可塑性大,破裂變形弱,由於新生代以來的活動斷裂,多為同沉積斷裂,能量易釋放而不易積聚,升降運行有明顯振盪性,因此該地區不易孕育大震。
E. 江蘇省城市化發展對地理環境會產生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比較大,可以分為幾塊:
1.城市化對周圍樹木的影響、以及以與樹木相關的生物的影響;
2.城市化對氣候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城市化對土地本身的影響,以及與土地相關生物的影響。
你可以從上面幾塊延伸出去,自己組織,也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後,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
黃浦江以東地區就是1990年以後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採取的第一條措施。
對策: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幹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F. 鎮江市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鎮江市地處江蘇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南岸。
G. 江蘇省啟東的自然條件最近幾年的降水、氣溫、土壤含量、空氣濕度、日照強度等數據
發表年份 統計對象 數字 全文快照 來源文獻
1999 啟東市 為1166.5毫米 1997年全年降水量為1166.5毫米,比常年偏多130.9毫米。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9年)
1999 啟東市 合計755.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在6、7、8三個月,三月合計降水量755.8毫米。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9年)
2004 啟東市 為762.2毫米 【降水】全年降水量為762.2毫米,比常年減少286.9毫米,是1980年以來的最少值,也是有史記錄以來的第三低值。 查看
來源:降水,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4年)
2004 啟東市 比常年減少286.9毫米 【降水】全年降水量為762.2毫米,比常年減少286.9毫米,是1980年以來的最少值,也是有史記錄以來的第三低值。 查看
來源:降水,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4年)
2005 啟東市 990.9毫米 [降水1全年降水總量990.9毫米,比常年偏少89.7毫米,屬正常略少年份,但月際分布不均:1月、4月、5月、6月、11月、12月比常年偏多,12月比常年多了1倍多。
發表年份 統計對象 數字 全文快照 來源文獻
1998 啟東市 為1983.7小時 全年日照為1983.7小時,比常年偏少92.8小時。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8年)
1998 啟東市 為219.2小時 其中3月、6月、7月、10月、11月比常年偏少,6月份日照為99,1小時,比常年偏少69小時,11月份日照為101小時,比常年偏少58.1小時,都是1956年以來次少年;4月、9月日照偏多,其中4月日照為219.2小時,比常年偏多57.4小時,9月日照為230.5小時,比常年偏多52.9小時,均為1956年以來次多年;其餘月份日照接近常年。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8年)
1998 啟東市 為230.5小時 其中3月、6月、7月、10月、11月比常年偏少,6月份日照為99,1小時,比常年偏少69小時,11月份日照為101小時,比常年偏少58.1小時,都是1956年以來次少年;4月、9月日照偏多,其中4月日照為219.2小時,比常年偏多57.4小時,9月日照為230.5小時,比常年偏多52.9小時,均為1956年以來次多年;其餘月份日照接近常年。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8年)
1999 啟東市 為1814.9小時 1998年全年日照為1814.9小時,比常年偏少261.6小時,比日照最少的1997年還少31.1小時。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9年)
1999 啟東市 數為1846.0小時 1997年,全年日照總時數為1846.0小時,比常年偏少230.0小時,為1956年以來最低值。 查看
來源:自然氣候, 欄目:啟東概況,《啟東年鑒》(1999年)
2002 啟東市 數為176.1小時 8月日照時數為176.1小時,比常年少71.5小時。 查看
來源:日照,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2年)
2002 啟東市 為1889.7小時 【日照】2001年,全年日照為1889.7小時,比常年少186.8小時。 查看
來源:日照,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2年)
2002 啟東市 206.3小時 3月、9月比常年偏多,其中3月日照206.3小時,比常年多53.3小時,為啟東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值,其餘各月均比常年偏少或接近常年。 查看
來源:日照,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2年)
2004 啟東市 數為1872.4小時 【日照】全年日照總時數為1872.4小時,比常年少175.5小時。 查看
來源:日照, 欄目:自然氣候,《啟東年鑒》(2004年)
2005 啟東市 數2257.5小時 【日照】全年日照時數2257.5小時,比常年偏多208.9小時。
啟東屬於北亞熱帶氣候,由於受季風環流影響和遼闊洋調節,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等特點,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年平均日照2076小時,年降雨1030mm,無霜期219天,太陽總輻射量為113.25-117.90千卡/平方厘米。
H. 江蘇啟東趙甸鎮位於啟東市哪個地理位置啟東趙甸在哪裡
啟東木有趙甸鎮,通州原趙甸鎮已經變成趙甸社區,隸屬於現在的平潮鎮(原通州平東鎮,後並入平潮鎮)具體見地圖
I. 求江蘇南通市區的地理環境和污染狀況,最好可以具體點哦
不知道LZ所指的地理環境是什麼。。。
南大街現在在修路(大概100米的距離),
八佰伴版
(原百貨大樓)那現在權交通不是很方便,估計要不了多久就好了。
市中心現在主要的污染源就是修路所產生的粉塵和雜訊,再加上各種機動車的尾氣了,出門帶口罩最好。
J. 江蘇省的地理位置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中部和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西北與河南接壤,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海岸線長1000多千米。江蘇,得名於清朝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省會城市為南京。江蘇傍江臨海,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萬人。連綿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擁抱著約980萬畝的黃金灘塗。江蘇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卧,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江蘇歷史悠久。這里是中國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數十萬年前南京一帶就已經是人類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現了原始村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3000多年前,江蘇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公元3-6世紀,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紀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所謂「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說法,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公元14-17世紀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19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南通、蘇州、常州、徐州等地陸續興起。此後,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