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中非蘇丹地理環境怎麼樣

中非蘇丹地理環境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2-19 14:05:54

① 非洲的生活環境如何

吃飯的禮儀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植物
非洲植物的成長受降雨、氣溫、地誌和土壤種類等相互作用的直接影響;還因意外的火災、人類的種植、放牧、牲畜的吃草等而進一步減產。全非洲的陸地總面積中,森林約佔1/5;林木區、灌木叢林、草場和其他叢林等約2/5,餘下的2/5為沙漠及其延伸出去的邊沿地。
植被地帶
(1)低地雨林。西非的幾內亞海岸和剛果盆地均有低地雨林。這種熱帶型雨林的全面發育需要持續的溫暖氣候和年降雨量超過1,270∼1,520公釐(50∼60吋)且全年均勻分布。
熱帶雨林的特徵為由底層、中層和上層組成,底層有約1.8∼3公尺(6∼10呎)高的灌木叢、蕨類植物和苔蘚;中層為樹木和高達6∼18公尺(20∼60呎)的棕櫚樹;居高臨下的最高層有高達46公尺(150呎)無分叉的筆直樹乾的樹,底根部寬大,頂尖是舒展開來的常青樹葉華蓋。這些華蓋的大樹枝為寄生植物提供小生態龕,諸如蘭花、蕨和苔蘚。藤本植物將各樹纏連在一起,寄生類則纏住樹乾和樹枝,無花果植物紮下氣生根。
在真正的雨林中,草類是偶生的。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能在其他植被都難於立足的地方繁茂生長,在幼嫩時能為食草牲畜提供良好的飼料,但很快就變得粗糙蔓延開來,給蟲類做了藏身之地。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是一種生長在荒蕪和被火燒焦的土地上的令人討厭的雜草。
(2)東非森林和灌木叢。低地森林和常青灌木地沿著印度洋形成約200公里(125哩)的狹長地帶。在較好的地勢上,諸如港灣邊緣、桑吉巴(Zanzibar)島和奔巴(Pemba)島的向海一側和橫跨東南雨季區的丘陵地帶,森林和闊葉林地仍是主要的。在雨影內的土地,在地理位置欠佳的地區(例如突出的珊湖礁)以及近城市和小港灣地帶,以棘刺灌木叢、仙人掌叢和瘦小草木地佔優勢。然而,現在該地區保持有若干在經濟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馴化樹木,諸如椰子樹、腰果樹、芒果樹和丁香樹(尤其在桑吉巴島和奔巴島)。
(3)紅樹林沼澤地。紅樹種類繁多,呈闊葉灌木狀,多長在渾濁小河和有潮港灣旁。它們需要暖和、含鹽的水,因此它們多散布在熱帶海岸線上。它們常常形成近乎穿不透的群叢,只有從海上才能進入。樹乾和根部都是防白蟻的,因而長久以來都被當作良好的建築材料使用,並且也是製作木炭的良材。
(4)闊葉林地及草原。這一分類構成現已確認的最廣泛的綜合類別,包括許多原先被冠以熱帶稀樹草原的地區。結構和植物區系布局隨著緯度(不論南、北)的增加,變化極大。年降雨量平均為889∼1143公釐(35∼45吋),有明顯的季節性,且不論是總降雨量還是雨季的開始日期,每年都有相當大的變化。西非的林地與赤道南部極為相似。在這兩個區域,輕質土上起伏的樹木茂盛的河間地與軟而濕的以黏土為基礎的峽穀草地連續交替出現。
9∼15公尺(30∼50呎)高的樹是典型的落葉樹,常常是耐火的,因為這種土地大部分每年都要火燒一次。西非普通的品種有豆科樹、丹尼蘇木屬(Daniellia,白樹皮的豆科樹)和非洲櫟樹(葉呈帶形,據說可產本地區最耐用的木材)。其他形成不同硬木群體的有風車子屬(Combretum)和欖仁樹屬(Terminalia),較適宜於乾燥地區。南部相當於此的種類有短蓋屬(Brachystegia,一種豆科硬木,其樹皮曾被用作制布)和朱倍納第亞(另一種豆科樹)。在坦尚尼亞的許多內陸缺雨水、土壤差的地區,有一種稀疏華蓋、持久林地稱作Miombo森林,是在相當瘦瘠的土地層上生長起來的。這是蜜蜂極好的棲息地,長久以來人們都到這里采蜜。
由於周期性的燃燒,大片高原土地上已經長滿高高的禾草,偶爾見到少量原有的樹木雜生其間。高而粗糙的苞芽屬(Hyparrhenia)草可形成顯眼的一片,這種草不宜於餵養牲畜,並常常隱藏散布疾病的昆蟲。放牧者最好培育菅草屬(Themeda)草地。
多少世紀來人類在清理作耕種的田地上有選擇地保留了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樹種,其結果是造就了一種「耕作的疏樹草原」,在此可生長有一些為人們所喜愛的樹木。例如在迦納和象牙海岸的牛油樹脂堅果樹就很普遍,此外,在塞內加爾和尚比亞有微白金合歡(Acacia albida),真正精心培育的猴麵包(Adansonia digitata)也許分布最廣。
(5)荊棘林地、草地和半沙漠植被。熱帶區邊緣的植被在逐漸轉化為沙漠型時變得又矮又稀薄。撒哈拉南部邊緣,大約在緯度15°和20°之間稱為薩赫勒(Sahel, 阿拉伯語Sahil, 即「邊緣」的意思)地區,這個字的含意亦可用於撒哈拉北部起伏的大沙漠邊緣。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也多為這種植被所覆蓋,喀拉哈里雖被稱作沙漠,更確切地說應叫作乾旱地。
荊棘林地主要是一片旱生植物,有時是肉汁植物或半肉質樹木諸如金合歡、沒葯樹或波斯夏(一種常青硬葉樹)。成串的荊棘沙漠棗(藤壺殼)似乎總與貧瘠地為伍。有一層相當繁茂的灌木常常形成密集灌木叢,與肉質植物結合在一起,諸如蘆薈、虎尾蘭屬(Sansevieria,纖維狀品種)和箭毒膠屬(Adenium),或者沙漠玫瑰(一種肉質灌木,樹皮光滑,色灰,底座大而儲水,花美,色紅或粉紅)以及較小的大戟屬(Euphorbia)植物。
再往前靠近沙漠處,倖存在沿水道狹窄地帶的樹木和多年生草將更大的稀疏年生草和分散的矮灌木叢(主要是金合歡)分隔開來。灌木叢常是耐鹽的。這些灌木可能會由於缺水而枯萎,卻很少受難得的火災影響。
(6)沙漠植被。撒哈拉沙漠的植被品種密度是世界最低之一,只有在土丘或綠洲上才有植被,這種植被可能是樹和灌木叢。其他地方的植被是不連貫的,有兩個主要品種∶根部系統龐大氣生部分卻稀疏的多年生植物,這些植物常有蠟狀角質層、棘刺和表皮毛保護;另一類是短生植物體系,根細、葉少,但在偶或發生的暴風雨之後能立刻盛開花朵並迅即結果累累。
那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之一。但是沿岸地區卻經常霧蒙蒙,肉質灌木,如蘆薈便設法在潮氣中生存。該沙漠中還有一種古怪的千歲蘭(Welwitschia mirabilis),能存活100年以上。
(7)卡魯-那米比灌木地。在這乾旱的土地上,土壤很淺,甚至含鹽。生長在此處的低矮灌木可分為兩類∶木本植物,諸如金合歡屬(Acacia)和杯子菊屬(Pentzia)以及濱藜屬(Atriplex);肉質植物有蘆薈、大戟屬和日中花屬(Mesembryantheum)。Aristida屬和菅草屬是有特色的草類。每年球莖植物的鮮花色彩如曇花一現般一瞬即逝。許多灌木既耐旱又含有很高的礦物質,因而能為山羊、綿羊提供有用的食物。
(8)地中海植被。本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非常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其植被亦主要取決於這種氣候特徵,但長期以來,人類的居住已使植被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大片地區淪為灌木叢林、石灰質荒地或者乾燥的半沙漠(乾草原)植被。灌木叢林中生長有旱生植物和硬葉植物灌木和小樹,它們常常是耐火的。石灰質荒地只出現在石灰土上,有較多的樹木生長,包括常綠樹和栓皮櫧(Quercus suber)。阿特拉斯山高坡曾有大片的松樹和雪松,但已大大減少。從海岸到沙漠之間,典型的草類有藤蔓和針茅屬(Stipa)。
(9)海岬灌木、灌木叢和植叢。這一區域是地中海區在南方的對應部分,但是(阿特拉斯山脈除外)其植被潛力較大。這里曾有為數可觀而真正的常青灌木,自成一格,如今又成了灌叢帶。硬葉樹和普羅梯亞木很多。雖然山上有長滿青草的地塊,但在低處卻很少見。在開普山地(Cape Ranges)外,高山硬葉灌木群落逐漸變化為乾燥台地濕季草原。
(10)馬達加斯加。從自然和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馬達加斯加久已形成一個獨立的群體。其雨林中的樹木較矮短,氣候比起其赤道對應部分略乾燥一些,並有其自己的矮棕櫚樹和竹子。西部落葉樹林生長在雨影中,其中有些樹類似地中海櫟屬樹。南部植叢有重要的大戟屬植物和Didiereaceae科的品種。島上沿著東海岸和北海岸有退化得很厲害的次生林(當地人稱作savoka)。
(11)大塊浮水植被。除了上面所描述的主要植被外,有一種特別的植被叫作大塊浮水植被(sudd,文字上意義為「障礙物」)可見於非洲內陸高原的大尼羅河、尼日河和尚比西河等水系。在蘇丹和烏干達的白尼羅河沿岸的這種浮水植被十分具有特色。莎草(尤其是紙莎草)、蘆葦和其他水生植物(包括漂浮的尼羅河甘藍〔Pistia Stratiotes〕)形成大片浸透水的植物,不僅無用,而且對捕魚和航行都造成障礙。大漂屬(Pistia)則變成卡里巴湖不受歡迎的闖入者,這片湖水是1959年將尚比西河水圍在卡里巴山峽中形成的。
人類的影響
非洲自然植物的減少大部分發生在過去2,000年中(對熱帶植物而言可能始於19世紀後期),這2,000年是人類最多和最活躍的時期。畜牧、農業、人類和牲畜數量的激增,城、鎮的擴展,以及外部對原始資源的需求等,都對這塊土地提出從未有過的生活資料的需求和改善經濟的奢望。
在熱帶森林和林地范圍之內,火毫無問題是人類用以清除林地和使林地退化的工具,比砍伐、環割樹皮或連根拔除有效得多,至少在引進現代化種植農藝和采運作業之前是如此。獵人、牧人和耕種者幾個世紀來都在焚燒這塊土地,並在此採集野生食物、用於建築和燃燒的木材。
動物
非洲以野生動物品種及數量繁多而聞名,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約90多種)和淡水魚(2,000種)比其他各洲都多。
哺乳動物
主要的草食性動物群是非洲羚,屬於牛科(Bovidae)下的4種亞科。第一種亞科是似牛的Bovinae(牛),此亞科再分為非洲水牛和彎角羚,包括大角斑羚(所有羚中最大者)、捻角羚、白斑羚和南非羚羊。第二種亞科是小羚羊,一種住在灌木叢、矮樹叢和森林中的原始的小牛科動物。第三種亞科叫「馬羚」,進一步分類為馬劍角紫貂羚、馬羚和大羚羊;「鹿羚」、東非狷羚、麋羚、轉角牛羚、角馬和南非白面大羚羊,都是居住在廣闊平原為主的動物,以及「沼澤羚」、非洲水羚、短鼻水羚、水羚、 彎齒水羚和小葦羚。第四種亞科是正統羚羊,又分為兩個宗族,第一宗族包括侏儒島羚、犬羚、岩羚、侏羚、小岩羚和黑耳石羚;第二宗族有羚羊、黑斑羚、跳羚和長頸羚、其他眾所周知的非洲大草食動物有斑馬、長頸鹿、河馬、犀和非洲象。
可能沒有其他動物群能比得上食肉動物目更能與非洲認同了,它們約有60餘種。除了著名的大貓(吼貓)類諸如獅、豹、獵豹外,還有野狗、鬣狗、藪貓(一種長腿貓)、野貓、胡狼、狐、鼬、靈貓類和獴。這些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對維持它們所居住地區的生態平衡是至關重要的。
靈長類動物約包括45種舊大陸猴和兩種世界大類人猿∶黑猩猩和世界最大的類人猿大猩猩。前類人猿的靈長類動物諸如樹熊猴(非洲狐猴)和嬰猴(灌木叢的幼畜或棲樹小狐猴)以及懶猴(懶猴科〔Lorisidae〕,在樹上慢慢地、柔和地爬行)體型大都是較小且夜間出沒的,但是在馬達加斯加沒有真正的猴,卻集中有世界上最為多樣的或大或小,或晝行或夜行的前類人猿狐猴。
海生哺乳動物有一種地中海海豹和一種南非海豹(開普海狗)和兩種海牛目哺乳動物(水生草食性動物目)——儒艮和海牛。此外,鯨、鼠海豚和海豚常光臨非洲海濱水域中。
非洲當地特有的大量哺乳動物種類僅次於南美。這些哺乳動物有長頸鹿和河馬。靈貓的小親戚有和鬣狗,主要都是非洲種。跳躍野兔的嚙齒科動物是當地特有的,夜間活動的穴居大土豚(管齒目〔Tubulidentata〕)有一個品種是非洲獨有的。馬達加斯加還有一個異常的食蟲科叫馬島蝟(具有長尖嘴的動物,有些是有刺和無尾的)。
鳥類
撒哈拉南部的鳥類有近1,500種留鳥,另有275種或為西北非的留鳥或為古北區(Palaearctic)冬季候鳥;候鳥曾達20億之數,但是由於嚴重的乾旱和人類使用土地以及捕食行為使其數量銳減。鳥類主要屬舊大陸科,但是屬於那些地方性的種類,最有價值者可算鴕鳥、鯨頭鸛、錘頭鸛(一種棕色似鷺的鳥)、鷺鷹(一種大的長腿肉食性鳥)以及蕉鵑(羽色體麗,有些有如盔般的肉冠)。其他科諸如鴇、沙雞、向蜜鴷和百靈在非洲甚為普遍。有許多捕食陸地哺乳動物的鳥類,包括雕、鷹和鴞;有食魚類的如鸛、涉水禽和少數幾種翠鳥;還有更多食蟲者,這一類通常對人類很有益處。食腐動物有禿鷲和大禿鸛。
爬蟲類和兩生動物
爬蟲類幾乎沒有當地特有的品種,主要的品種都和舊大陸有關。最常見的有飛蜥科的蜥蜴、石龍子(其特點是重疊的鱗片)、鱷和陸龜。當地爬蟲類有繞尾繩甲片蜥蜴。在非洲范圍之內只有馬達加斯加才有飛蜥科的蜥蜴和絞死獵物的蟒蛇。有各種各類的蝰蛇並且為數甚多∶某些種類有極毒的毒液,但是很少見。眾多的游蛇科的蛇(上齶後部末端有尖牙)和眼鏡蛇(上齶前面有固定的毒牙)還包括高度分泌毒液的眼鏡蛇品種如曼巴。
兩生動物也主要屬於舊大陸類。蠑螈類和雨蛙科(Hylidae, 即樹蟾科;上齶有牙)局限在古北區的西北部。大量的較普通的青蛙和蟾蜍包括古怪的喀麥隆毛蛙,其毛是輔助呼吸器官。青蛙亞科(Phrynomerinae)樹姬蛙為非洲專有。
節肢動物
非洲擁有大量且品種繁多的節肢動物(包括昆蟲和其他分類的無脊椎動物)。它們之間有軸輪藻屬(Charaxes)的蛺蝶和鳳蝶屬(papilio)的鳳蝶、竹節蟲和螳螂、蝗蟲、食根蟻或矛蟻、蟻(熱帶蟻在廣闊茂密叢林中游動)、白蟻和蜣螂。全洲蜘蛛極多。某些地區也會有很多蠍和飛蝗。大群飛蝗定期地橫掃廣闊地區,植被受到極大的破壞。其他嚴重的害蟲有蚊子,是傳播疾病的媒介,諸如瘧疾,還有舌蠅傳播造成非洲錐蟲病的寄生蟲,人類和家畜都會被傳染上此種病。
水生動物
淡水魚既有明顯的原生形又有迅即進化的現代例證。屬古代類型的有肺魚(肺魚屬〔Protopterus〕)、多鰭魚(多鰭魚屬〔Polypterus〕)以及蘆鰻(Calamoichthys屬),所有這些魚都能呼吸空氣,某些鮎(胡鮎科〔Clariidae〕)也有此特性,能在潮濕天氣時橫越陸地。新近進化的魚約有200種出現在尼亞沙湖,其中4/5隻在這里生長。
一種古代海魚腔棘魚,曾被認為已滅種6,000萬餘年,但是1938年卻在南非東海岸外發現仍有這種魚,後來又在其他地方有所發現。在東、西海岸有豐富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典型生物。珊瑚礁和附著的微生物主要在非洲東海岸的暖流中發現,受寒冷的本吉拉和加那利洋流沖刷的西南和西海岸濱盛產魚類。
自然資源保護
許多國家現在另闢大片土地作國家公園、禁獵區或森林保護區。這些公園中,只有少數大得可稱作不受外界影響的生態系,大多數則用來供大哺乳動物生息。在東非還有鳥類和海洋微生物禁獵區。植被保護區主要設在森林保護區及國家公園中。此外,若干國家試圖以拒簽某些動物皮的出口證以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豹皮、獵豹皮和斑馬皮。
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國家公園是南非的克魯格(Kruger)國家公園,大多數無樹草原的品種都保留在這里。南非與波札那共有的喀拉哈里大羚羊(Kalahari Gemsbok)國家公園保留一片乾燥地供養有關的羚羊品種諸如跳羚和東非大羚羊;較小的保護區和公園保留特別的品種。只有一類大哺乳動物大羚羊已滅種,有幾個亞種也接近絕滅;如斑馬的一個亞種白氏斑馬業已絕滅。東非和中非國家均有大型國家公園,由於從旅遊業上獲利,現在規模上和數量上均有所擴充。在肯亞,察沃(Tsavo)國家公園是最大之一,佔地面積計20,700平方公里(8,000平方哩);養有紅鸛的納庫魯湖國家公園;幾個山地森林公園和一個海洋公園。烏干達有三個國家大公園。坦尚尼亞有一個著名的塞倫蓋蒂(Serengeti)國家公園,其無與匹敵的動物就是平原的有蹄哺乳動物;還有恩戈羅恩戈羅(Ngorongoro)、馬尼亞拉(Manyara)湖、阿魯沙(Arusha)及其他諸公園。其他有著名國家公園和禁獵區的國家是波札那、馬拉威、那米比亞、尚比亞和辛巴威。在這些國家的所有公園中都保護有典型的林地、荊棘灌木叢、草地和沙漠自然生境和物種。
其他地方的情況欠滿意。剛果(金夏沙)在其獨立之後,國家公園嚴重地減少。該國現有7座主要國家公園,包括維龍加(Virunga)國家公園,佔地8,000平方公里(3,100平方哩)。雖然蘇丹是有大量餘下的有蹄哺乳動物的許多國家中之一,但情況鮮為人知,並且這個國家未有充足的公園網。衣索比亞有9座公園,1970年代期間極大地發展了,而索馬利卻只有一個未發展完全的公園體系,其中多數為禁獵區,有一處(盧克巴登納〔Luc Badana〕)名為國家公園卻未能達到聯合國是項公園的標准。"W"公園為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原為上伏塔)、尼日和貝南所共有,但是多數西非國家即使有國家公園,卻很小。
不在公園內受保護的動物是因為沒有這種需要。在森林裡或者禁獵區或者有控制的獵區仍有許多大動物種類。管理得很好的森林保護區特別為許多較小的非受保護的動物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
自然資源
非洲礦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鈮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佔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估計佔世界總儲量1 2 %左右,銅三要分布在尚比亞與扎伊爾的沙巴區,金主要分布在南非、迦納、辛巴威和扎伊爾,金剛石主要分布在扎伊爾、南非、波札那、迦納、納來比亞等地。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鯉、鐵、錫、石棉等。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2 1 %。
經濟概況
非洲各國的經濟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控制。許多國家獨立後,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採取了有利於本國經濟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上,正在改變過去殖民統治所造成的「單一經濟」狀態。全洲農業人口約佔全洲總人口的2 /3 ,許多經濟作物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咖啡、花生各佔世界總產量2 5 %左右,可可、丁香、棕櫚油、棕櫚仁的產量分別佔5 0 -8 0 %,還有棉花、劍麻等。工業大部分為農畜產品加工。重工業較發達的有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非洲主要礦物開采量在世界上都占重要地位,原油約佔世界總產量1 0 %,銅礦石約佔2 0 %,金剛石、金均佔7 0 %左右,錳、銻、鈷、鉻、磷酸鹽、石棉、鈾、鉑、鋰、鉭、鈹、鈮的產量常居各洲第一、二位。
地理區域
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
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其中埃及、蘇丹和利比亞有時稱為東北非。其餘國家和地區稱為西北非。北非的面積8 2 0 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 2 0 0 0 萬,阿拉伯人佔7 0 %左右。西北部為阿特拉斯山地,東南部為蘇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其餘地區大多為撒哈拉沙漠。本區不少農礦產品佔世界重要地位,原油佔世界總產量5 %,磷酸鹽佔2 2 %,棉花約佔5 %,阿拉伯樹膠佔8 0 %以上,其它還有栓皮、油橄欖、柑橘、葡萄、椰棗、無花果等。
東非: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有時也把蘇丹作為東非的一部分。東非面積約3 7 0 萬平方千米,人口1 3 0 0 0 萬,主要是班圖語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阿姆哈拉族,蓋拉族和索馬里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原,東非大裂谷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區所產咖啡約佔世界總產量1 4 %,劍麻約佔2 5 %以上,丁香供應量佔世界丁香供應量的8 0 %以上。茶葉、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
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塞拉昂、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面積約6 5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1 5 0 0 0 多萬,其中黑人約占總人口的8 5 %,其餘多為阿拉伯人。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為上幾內亞高原,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本區所產金剛石約佔世界總產量1 2 %,鋁土礦約占非洲總產量9 0 %以上,可可和棕櫚仁均佔世界總產量5 0 %以上,棕櫚油約佔3 8 %,花生約佔1 1 %,咖啡、天然橡膠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中非:通常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栗、扎伊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時也把尚比亞、辛巴威和馬拉維作為中非的一部分。面積5 3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5 6 0 0 多萬,其中班圖系黑人約佔8 0 %,分布在南部。其餘為蘇丹語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 3 7 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 0 0 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 0 0 0 米以上。所產金剛石佔世界總產量3 0 %左右,錳礦石佔1 2 %,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產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
南非:通常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面積6 6 1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為一億,其中班圖語系黑人佔8 5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佔9 %,歐洲白種人佔5 %以上:南非高原為本區地形的主體,高原中部地勢低窪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為高原和山地,本區所產金約佔世界總產量71.83%,金剛石、鉻礦石約佔28.17 %,銅、釩、鋰、鈹、鈹、鈷,石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編輯本段]非洲地區缺水情況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非洲的水資源危機每年致使6000人死亡,約有3億非洲人口因為缺水而過著貧苦的生活。在未來的20年裡,非洲至少有5億人口將由於缺水而生活在困境中。這將進一步導致他們由於缺少用於灌溉農作物的水,使得農業產量會繼續減少。專家認為,未來23年,由於缺乏足夠的水,非洲糧食產量將減少23%.而有的專家則認為,非洲的天然水資源並不缺少,但貧窮的非洲沒有管理好這些寶貴的水資源,從而使水資源危機的形勢日趨嚴峻。非洲目前三分之一人口缺乏飲用水,而有近半數的非洲人因飲用不潔凈水而染玻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目前缺乏飲用水的狀況得不到改善,那麼到2010年至少有17個非洲國家將嚴重缺水,而水資源問題也很可能會成為一些非洲國家之間發生紛爭或沖突的導火索。
據統計,為了解決非洲人口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每年需要投資200億美元。而目前,一些非洲國家的供水投資只佔財政預算的1%。專家指出,水資源短缺將是導致社會矛盾和政治沖突的潛在因素,供水困難將會對非洲人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健康帶來巨大危機。

② 蘇丹的地理環境

蘇丹位於北緯9度和北回歸線之間,全境受太陽直射,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干內旱而炎熱是這容個國家氣候的基本特點。
蘇丹國土廣袤,南北東西氣溫差異很大。全國可分為2個氣候區:南部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乾燥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北部則是高溫少雨的熱帶沙漠氣候區,氣候乾燥,多風沙。
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爐」之稱,年平均氣溫在30℃以上,4-7月為最熱的季節,一般日間氣溫40℃,酷熱季節氣溫可達50℃,地表溫度最高可達70℃。但在個別高海拔地區,寒冷之時氣溫亦可低到0℃左右。

③ 蘇丹和非洲地理位置

蘇丹自然地理:面積250.58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回,為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答。北與利比亞、埃及為鄰,南與剛果金、烏干達、肯亞交界,西與查德、中非共和國接壤,東連衣索比亞,東北瀕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境內大部為盆地,南高北低。中部為蘇丹盆地;北部為沙漠台地,尼羅河以東為努比亞沙漠,以西為利比亞沙漠;西部是科爾凡多高原和達富爾高原;東部為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的西斜坡。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為全國最高峰。尼羅河南北縱貫全境。全境屬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非洲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

范圍:大陸東至哈豐角(北緯10°27′,東經51°24′),南至厄加勒斯角(南緯34°51′,東經20°02′),西至維德角(北緯14°45′,西經17°33′), 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北緯37°21′,東經9°50′)。

④ 衣索比亞的地理環境怎樣

衣索比亞位於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處於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內陸國回。東與吉答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利垂亞,南和肯亞接壤。
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屬衣索比亞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佔全境的2/3,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北部的達羅爾窪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為全國最低點。紅海沿岸為狹長的帶狀平原。北部、南部、東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約佔全國面積的25%。西門山脈的達善峰海拔高度為4,623米,為衣索比亞全國最高峰。

由於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由於不同季節和地區降雨不均,易出現局部乾旱。氣溫范圍為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源於此,但利用率不足5%。

⑤ 朋友你好,我想知道蘇丹到底怎麼樣

蘇丹共和國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的國家。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查德、中非版共和國,南權毗南蘇丹,東壤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
http://ke..com/view/11228.htm

⑥ 蘇丹的詳細地理位置

蘇丹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抄部,紅海西岸,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查德、中非共和國,南毗剛果(金)、烏干達、肯亞,東壤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面積2500000平方公里。蘇丹全國氣候差異很大,自北向南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過渡,最熱季節氣溫可達50℃,全國年平均氣溫21℃,長年乾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蘇丹地處生態過渡帶,極易遭受旱災、水災和沙漠化。尼羅河谷縱貫中部;青、白尼羅河匯合處一帶土質最肥沃;巨大的尼羅河上游盆地佔國土南部,地勢低平,水網密集,沼澤廣布。尼羅河谷以東多丘陵、山地,以西為海拔700-1,000米的廣闊高原。最高點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全境終年炎熱。年降水量自北向南由2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⑦ 蘇丹國家怎麼樣

蘇丹抄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查德、中非共和國,南毗剛果(金)、烏干達、肯亞,東壤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面積約2,500,000平方公里。(2011年2月達成的協議表示,分裂以後的南蘇丹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北蘇丹面積為190萬平方公里),人口40,218,455人.全國有19個種族,597個部落。黑人佔52%,阿拉伯人佔39%,貝賈人佔6%,其它人種佔3%。南方地區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使用者占總人口的60%。通用英語。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僅有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

⑧ 南蘇丹共和國的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南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北緯4-10度線之間,系內陸國。東鄰衣索比亞,南接肯亞內、烏干達和剛果民容主共和國,西鄰中非共和國,北接蘇丹。
地形地貌
南蘇丹地形呈槽型,東部、南部、西部邊境地區多丘陵山地,中部為粘土質平原,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KINYETI)海拔3187米,為全國最高峰。
氣候特徵
南蘇丹屬熱帶草原氣候,濕度高並有大量的降雨。每年5-10月為雨季,氣溫20-40℃,11-4月為旱季,氣溫30-50℃。

⑨ 中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非洲大陸中部的內陸國家。全稱中非共和國。
國名:中非共和國(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獨立日:8月13日(1960年)

國慶日:12月1日(1958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旗面由四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和一個豎長方形構成。橫長方形自上而下依次為藍、白、綠、黃四色,紅色豎長方形將旗面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旗面左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藍、白、紅三色與法國國旗顏色相同,表示中非與法國的歷史關系,還象徵和平與犧牲精神;綠色象徵森林;黃色象徵熱帶草原和沙漠。五角星是指引中非人民奔向未來的燦爛之星。

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有五組圖案;中間為非洲輪廓和五角星;四角圖案分別為非洲象頭、中非地方樹、三顆鑽石和黑人之手。大樹象徵中非豐富的森林資源,黑人之手意在紀念「黑非社會發展運動」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斗爭。盾徽之上為太陽圖案,其上寫著「1958年12月1日」,這是中非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的日期;太陽之上的綬帶上用桑戈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天下人人平等」。盾徽兩旁各有一面中非國旗,下方有一枚勛章,勛章之下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尊嚴、勤勞」。

自然地理:面積62.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大陸中央的內陸國家。東與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查德為鄰。境內多丘陵,大部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大體可分東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狀高地,多縊口,為南北交通要道。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是全國最高點。烏班吉河是境內最大河流,此外還有沙里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

人口:350萬(1998年)。全國有大小部族32個,主要有巴雅,班達、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桑戈語。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的佔60%,天主教佔20%,基督教新教佔15%,伊斯蘭教佔5%。
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Central African Finan-Coop Franc CFAF XAF 1XAF=100 centimes(分)
首都:班吉(Bangui)
時差:比北京時間晚7個小時

⑩ 蘇丹的地理位置

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查德、中非共和國,南毗剛果(金)、烏干達、肯亞,東壤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蘇丹全國氣候差異很大,自北向南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過渡,最熱季節氣溫可達50℃,全國年平均氣溫21℃,長年乾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蘇丹地處生態過渡帶,極易遭受旱災、水災和沙漠化。尼羅河谷縱貫中部;青、白尼羅河匯合處一帶土質最肥沃;巨大的尼羅河上游盆地佔國土南部,地勢低平,水網密集,沼澤廣布。尼羅河谷以東多丘陵、山地,以西為海拔700-1,000米的廣闊高原。最高點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全境終年炎熱。年降水量自北向南由2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亞人在蘇丹建立了庫施王國。公元6世紀蘇丹進入基督教時期。公元13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蘇丹,伊斯蘭教得以迅速傳播,在15世紀出現了芬吉和富爾伊斯蘭王國。公元16世紀被並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范圍。英國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向蘇丹擴張。1881年,蘇丹宗教領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領導群眾開展反英斗爭,於1885年建立了馬赫迪(即「救世主」)王國。1899年蘇丹成為英國和埃及的共管國。1953年建立起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1969年5月25日,尼邁里軍事政變上台,改國名為蘇丹民主共和國。1985年4月6日,達哈卜軍事政變上台,改國名為蘇丹共和國。1986年4月蘇丹舉行大選,薩迪克·馬赫迪出任總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爾軍事政變上台,成立「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簡稱「革指會」)。1993年10月,革指會解散,巴希爾改任總統,並在1996年3月和2000年12月的總統大選中連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