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問答題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問答題

發布時間: 2021-02-19 13:13:52

1. 第一章是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重點

第一節 區域的基本含義

課標要求: l 了解區域的含義。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 區域的主要特徵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積、形式、范圍或界線,其內部的特定性質或功能相對一致而有別於外部鄰區。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二 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一般,區域空間結構由點、線、面和網路四種形式組成。
類型:鄉村地域(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和城鎮地域(以非農業生產活動為主)

1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原因

區域空間結構是區域自然、人文因素長期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活動、人口狀況、城市化水平、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等,這些因素的變化就會引起區域空間結構的變化。

區域是匯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產業,點、線、面相結合的自然—社會綜合體,這些產業和事物的變化也是引起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2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三 區域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指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

1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素質等。

2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產業是廣義上的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指工業(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2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三次產業的內部構成等。

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
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區域方面要從: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交通、人口、文化水平)、歷史的基礎等。來說明。

第二節 區域的發展階段

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1

第三節 區域發展差異

一 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1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
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2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

從時間上看,開放起步於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以後開放步伐不斷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從空間上看,開放首先從沿海開始,從沿海的點(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再向中西部推進;但目前中西部的開放城鎮仍是點狀分布(長江沿海開放城市、邊境開放城市、省會開放城市),在開放程度上不及東部沿海地區。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四節 區域經濟聯系

3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

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一、中國三大自然區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位置、面積東部臨海 45%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水文特徵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東南 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氣溫隨緯度變化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人類活動農業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畜牧業、河谷農業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影響程度深刻 微弱經濟文化發達 落後補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太多了,去 http://mynasa.lingd.net/ 自學課堂里免費下載吧

3.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思維導圖

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分為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也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

4.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不同。據此回答問題。小題1:下列關於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


小題復1:B
小題2:C

5. 如何突破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重難點

第一節 認識區域
第1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類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區域的定義,區域的劃分和區域劃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質區和功能區兩種基本的區域類型以及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教學「區域的含義」時,首先展示教材第2頁圖1—1—2、圖1一1—3,也可展示中國其他區域或當地的資料。其次,引導學生對兩區域進行比較,包括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再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等相關地圖。最後,概括歸納出「區域」的定義。
②列舉實例理解均質區和功能區。充分利用教材圖片或補充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區域的思想。
②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本課時重難點解讀】
[重難點突破一]如何理解區域的含義
第一:區域是根據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標為依據劃分的,如熱量帶的劃分以積溫為依據、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以地貌和氣候等自然要素特徵為依據、人口密度區則以人口分布這一人文要素特徵為依據等,因此明確區域劃分是以某指標為依據的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結構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的聯系」、「具有共同職能的功能區」等幾個層次的含義。
[易錯點提醒]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劃分指標的理解,主要要明確以下兩點:
(1)區域是以某種指標劃分的。既可以是單一指標,又可採用綜合指標。
(2)區域劃分的指標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徵來劃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徵來劃分。
[重難點突破二]如何理解均質區和功能區
均質區是指那些要素相對一致或相似的區域。人們既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劃分自然區域,如根據地形地勢劃分出高原區、平原區等,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劃分出濕潤區、乾旱區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劃分出人文區域,如水田農業區、方言區等。
功能區則是指那些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功能區由區域的中心與它所吸引或輻射的范圍組成。例如,城市經濟區是指以城市為中心,並且包括該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達到的區域。
[易錯點提醒]突破難點的關鍵是明確各種分類的標准。凡以區域物質內容為指標的分類所形成的區域均屬均質區的范疇,凡以區域內在聯系為依據進行分類所形成的區域均屬功能區范疇。
[趣味導學]

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東北,你可以欣賞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在河汊縱橫、湖盪星布的江南,你可以體會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在渺無人煙、橫無際涯的西北大漠,你會產生長河落日圓的感慨;在藍天雲白、雪山連綿的青藏高原,你可以感悟到世界屋脊的豪邁。人們都生活在一定的區域內,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區域間又存在明顯的差異。
【預習梳理】
一、學習目標
1.能結合實例,了解區域的含義。
2.了解區域的分類,並舉例說明不同類型的區域。
二、內容預習
一、區域的含義
1.區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圍的 ,是人們在 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
1.地理空間 地理環境差異
2.區域的屬性
(1)具有一定的 、 、 和 。
(2)有明確的 。
(3)內部某些特徵 ,並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2.面積 形狀 范圍 界線 區位特徵 相對一致
3.區域的劃分
(1)劃分指標可採用單一指標,也可用 指標;可按 特徵劃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徵劃分。(2)區域劃分的目的:進一步了解各區域之間的 , 地對區域加以開發利用。
3.綜合 自然要素 差異 因地制宜
二、區域的類型
1.均質區
(1)概念:要素具有 或 的區域。
(2)特點:區域內部的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
(3)實例:按地形劃分出的高原區、平原區等;按耕作區劃分出的水田農業區、旱地農業區等。
1.相似性 相對一致性
2.功能區
(1)概念:功能上 ,具有某些方面的 或 的區域。
(2)特點:由區域的 與它所吸引或輻射的 組成。
(3)實例:旅遊區、貿易區、城市中的居住區等。
2.緊密相連 相關性 內在聯系 中心 范圍
【探究生成】
探究一 區域的含義
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描述中國的不同地區時.常用到「東部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等區域概念,中國許多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也體現了這種區域概念,如河北與河南、湖南與湖北等。中國的同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內部的不同地區.人們的習慣稱法也反映了區域差異,如把江蘇省以長江為界劃分為蘇南和蘇北等。讀教材第2—3頁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區域」與「地區」、「地域」、「空間」有何區別?
(2)如何描述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徵?
(3)材料中提到的區域都有明確的邊界嗎?
【提示】(1) 與「區域」相近的「地區」「地域」「空間」,其實質是一致的。只是「區域」是泛指,而「地區」則是特指,如華東地區;「區域」范圍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圍較大且更強調地方性、景觀性;至於「空間」,雖然基本含義也與「區域」相近,但其范圍更抽象、更籠統。
(2)①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②區域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徵;③其內部某些特徵相對一致,並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都有明確的邊界。
[探究二]閱讀教材1—1—2「甘肅省年降水量分布」圖和1—1—3「甘肅省干濕區的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甘肅省可分為哪幾個干濕區?
(2)干濕區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3)選擇其中一個干濕區進行描述。
【提示】根據圖示提取相關有效信息。如「甘肅省年降水量分布」圖可以獲取的相關信息有:甘肅省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其東南部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結合干濕區的劃分依據是以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甘肅省自東南向西北劃分為四類干濕區。從區域的劃分可以得出區域是按一定指標劃分的,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或界線,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徵。每個干濕區內部干濕狀況具有相對一致性,並與其他干濕區有所區別。

探究三 區域的類型
閱讀教材第3頁內容,探究均質區與功能區的區別,並分析應如何區分它們。
【提示】均質區和功能區的區別在於均質區內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其劃分的依據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濕區中的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區內部則是在某些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聯系,它是由區域的中心與它所吸引或輻射的范圍組成的,如城市經濟區就是指以城市為中心,並包括該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達到的地區。
探究四 閱讀教材第4頁「知識窗」的內容及圖1—1—4,回答下列問題。
(1)你發現了哪些類型的區域?
(2)區域空間尺度的人小與區域特點的描述的詳略程度有著怎樣的關系?
(3)圖中多屬於哪種類型的區域?
(4)區域空間尺度大小是絕對的嗎?

【答案】(1)中國政區、各省級行政區、三個經濟地帶、經濟地帶內部劃分的若干經濟區、經濟區內部的若干工業基地、工業基地中的若干工業城市、工業城市內部的若干工業區。
(2)區域空間尺度越大,描述的區域特點就越宏觀;反之,空間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體、越詳細。
(3)功能區。
(4)不是,是相對的。就全球而言,我國屬於小尺度區域,但若把我國看作一個地理單元,則可以劃分為若干個空問尺度大小不同的區域。

【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甘肅省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干濕區域,其劃分標準是 ( )
A.降水量多少 B.蒸發量多少 C.氣溫高低 D.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1.D 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同,將甘肅省自東南向西北劃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2.下列按綜合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是 ( )
A.干濕地區 B.中國三大自然區 C.高原區 D.熱帶雨林區
2.B A、C、D三項是按單一指標劃分出來的。
3.下列有關區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區域都有明顯的邊界 B.區域內部存在差異,區域之間某些特徵相對一致
C.區域都是根據自然要素特徵劃分的 D.區域劃分的指標,既可以是單一指標,又可採用綜合指標
3.D本題考查區域的特點及其劃分依據。區域有一定的邊界,但有的區域邊界是明顯的,如行政區;有的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區域內部某些特徵相對一致,並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區域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徵劃分,也可以採用綜合指標劃分。
4.下列區域中具有明顯界線的是 ( )
A.行政區 B.文化區 C.植被區 D.氣候區
4.A 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行政區有明顯界線,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特徵,界線是模糊的。
5.在一個區域的內部往往表現出 ( )
A.顯著的差異性 B.相對一致性 C.基本的不連續性 D.完全的相同性
5.B 區域內部某些特徵具有相對一致性,並不是說內部就沒有差異。
6.下列區域中屬於功能區的是 ( )
A.黃土高原區 B.北方方言區 C.水田農業區 D.上海經濟區
6.D A、B、C三項是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均質區。
「四季服裝同穿戴」是我國某地自然環境特徵的生動寫照。據此回答7~8題。
7.該地區位於( )
A.華北平原 B.江漢平原 C.河套平原 D.雲貴高原
7.D 「四季服裝同穿戴」反映了該地區的氣候一年四季變化不大。雲貴高原上
的昆明有「春城」之稱,氣候四季如春。
8.該地區自然特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經度位置 B.地面狀況 C.海拔 D.海陸位置
8.C 冬季,昆明准靜止鋒受地形的阻擋,只能影響雲貴
高原東部,高原西部的昆明一帶受暖氣團的控制,氣候溫暖;夏季,由於海拔較高,昆明比較
涼爽。
二、判斷題。
9.我國的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依據是植被類型。
9.錯誤
10.區域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指標來劃分的,各區域都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10.正確

6. 高二地理必修三世紀金榜第一單元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答案

沒有這本書,來個題目吧

7.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下為某地不

(1)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化(2分)
(2)環境污染加劇、資源過度開采、濕地破內壞(寫資源、生態容、污染三個方面的問題3分)
(3)煤炭、鋼鐵、機械、化學工業數量減少;出現新興電子工業(2分)
鋼鐵、機械、化學工業等傳統工業向城市東北方向河流下流方向移動,並趨於集中(2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