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禮門地理位置圖
A. 日本為什麼 把「守禮之門」作為2000日元的圖像
朋友對不起!日元是沒有2000面值的!
回答者: cantus—yt
放P
發發行的時候的確有
但是2000這款流通特別少,幾乎見不到了快.
B. 中國最對不起的省是哪個
沖繩:被中國遺失卻不願意脫離中國領土- -
第一眼看到這欄標題,相信大多數看官都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感覺,沖繩?那不是日本的領土嗎?那不是駐日美軍基地嗎?沖繩人的中國情結是怎麽回事?有無搞錯?(然而,這正是我們的悲情之所在)
錯,現在是,可是你們知道其實沖繩原本並不叫做沖繩而是叫做琉球的嗎?沖繩 不過是日本人百餘年前替它取的名字罷了。一個民族,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其民族的語 言被忘記,其民族的文化被流失,其民族的歷史再也沒人提起,其民族的精神從世上 消失。而琉球民族,還有比以上所說的更悲慘的事:作為其血統和文化的根源、被琉 球民族視如母親的中華民族,在琉球民族最悲慘的的時候,竟然不作一聲,任由其被 殘暴如惡狼的日本凌辱,忍受著一個民族最悲慘的經歷-被同化和奴化......
大家知道聞一多寫的《七子之歌》嗎?
七子之歌(之叄)台灣
1925年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雄。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每當讀到這首詩,總能令我的心如刀絞般的疼痛,每當問起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關 於琉球的一切,他們的回答總是一臉的茫然,每當日本政壇上演一幕幕精心策劃好的 舞台劇,狂言一番,辭職,再狂言一番,再辭職,這一切雖然拙劣,然而,它卻是非 常成功的,日本人的意識被成功的誘導,日本人的「民智「被成功的開啟,潘多拉的魔 盒已經慢慢被打開......,從「南京大屠殺是21世紀最大的謊言「到如今的「台灣論「, 日本人似乎在考驗中國人的忍耐限度,似乎在測量中國人的底線在哪裡,然而,日本 人好像自始自終也未能明白過來,等到寒光閃閃的中華之劍離鞘瞬間穿透一切邪惡生靈心臟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今天,我在此借貴版寶地轉貼一篇文章,我並未准備就此說服誰,我只是覺得應該把我所知的,把我所看到的也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讓大家了解尊重那段歷史,從新認識那個對於我們來說曾經熟悉而今陌生的琉球群島!
中國典籍中有許多關於琉球的記載。因為這樣,中國人也許對「沖繩「感覺生疏,如果說沖繩就是古代的「琉球「,很多人便會有似曾相識的感情。台灣居民至今還稱沖繩為「琉球「,正好說明,這地區在歷史、文化、思想、感情等方面,彼此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歷史文化迥異
現在的日本沖繩縣,是由沖繩、宮古、八重山叄個群島為中心,總共14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的。目前只有40個島嶼有人居住,總人口約120萬。原本的「琉球王國「,或地理概念的「琉球弧「、「琉球文化圈「地區,遠比現在的沖繩范圍還大。而且「琉球孤「的島嶼,從南到北散布於1000公裏海面,覆蓋的面積甚至比日本的本州還大。而從沖繩最西端的島嶼與那國島,晴天可以望得見台灣。最南端的島嶼波照間島,它的緯度比台北還南。
沖繩不僅土地遠離日本本土,歷史、文化、風土也與日本本土迥然有異。最大原因,琉球原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國家,由於地理位置使然,使它跟隔海的兩個強鄰,即泱泱的文化大國中國、推行武家政治的封建國家日本,不得不經常打交道。
深受中國影響
琉球歷代國王就通過與中國「朝貢「與「冊封「的關系,與當時的中國建立起緊密的 外交與貿易關系,也從頻繁的貿易往來過程中,受到中國文化,特別是福州人的風俗習慣強烈影響。而日本早期給琉球的主要影響,一是海盜「倭寇「的騷擾,二是強鄰「薩摩「的武力支配。由於有這些歷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還跟日本本土人,顯得氣質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旅遊沖繩的最深刻印象是,到處可見古琉球的傳統、中國文化的痕跡,包括中國飲食文化,令人自然產生思古之幽情。
琉球未統一之前,也有過叄國分立的時代,即以沖繩島為中心,從北到南,劃分為北山、中山、南山叄個國家。叄山的「世主「,都曾主動向中國明朝皇帝「進貢「,而明朝也來者不拒,分別給他們「冊封「承認。
「琉球王國「的開始
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統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為「琉球王國「的開始。不過,首里城的創建則始於1930年代。今天重建的那霸市首里城公園,就是當年琉球王朝宮殿的所在。
中山王擦度王1930年代創建首里城,經過後來的第二代尚氏王朝的經營,它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仿效中墓罱ㄖ骸5比唬荒芨泄墓罟婺O啾齲從
兄泄釒P汀⒕篩粗破返氖蹈小?
首里城在二次大戰時,受到嚴重破壞。1992年開始復修。修復後的首里城,依然金碧輝煌,正殿的穹形設計是典型的唐式大門,配以金黃屋頂,朱紅支柱,金龍雕梁,朱獅畫棟,非常耀目。
資料記載,琉球被日本吞並之前,正殿二樓曾掛有九面中國皇帝賜給琉球王的御筆匾額,幾經戰火,現在已經不知去向。現在大殿懸掛的「中山世土「匾額,為康熙22年(1683年)冊封尚真王時所賜,也是一件復製品。御椅也不知去向,現在擺設的也是復製品,還是現代台灣師傅的傑作。除了接待薩摩人的南風殿,全是中國風格的建築,尤其連接正殿的北殿,專門建來招待遠來的冊封使,更不用說全是中國宮殿的翻版了。
沖繩國寶「守禮門「
沖繩的「國寶「,象徵沖繩的建築,是一座懸掛「守禮之邦「匾額的牌坊,稱「守禮門「。它就聳立在首里城公園的大門外,也就是宮殿的入口處。我們游首里城公園當天,牌坊剛好在翻修,因而與那著名的「守禮之邦「四個大字無緣一睹其真面目。事後,導游比嘉小姐要我們猜:何處是日本名聲最大,看後卻又感覺大失所望的著名旅遊景點?揭開謎底,原來就是指那霸的守禮門。
守禮門的原型是中國的牌坊,掛上「守禮之邦「漢字匾額,確實很能代表琉球。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它染上日本縮龍成寸的習氣,顯得氣派不足。難怪,有人說「百聞不如一見「,還勞導游小姐出啞謎來安慰我們,不須為失之交臂而頓足。其實,很多東西有時真的是,未見面反而能保留心中的美好形象。
從首里城的規模,特別是它濃厚的中國色彩,誰都可以想像得出,當時琉球王國 與明清中國的關系,確實是非比尋常的。根據歷史記載,琉球王國通過與明清的往來,獲得大量商品賞賜,有部分就轉售給日本薩摩商人,後來還引發日本對琉球的覬覦。同時,琉球又將日本的銅和其他商品,充作琉球商品「進貢「中國,以換取中國更多高度發達的商品。歷代琉球國王都向中國朝貢,尤其新王即位,必定要求中國派遣使臣到來為新王舉行「冊封「儀式。描繪中國冊封使,其壯觀的隊伍,嚴肅場面的卷軸《中國冊封使行列圖》,如今還收藏在那霸的沖繩縣立博物館。
琉球一度是海上貿易王國
琉球王國雖然換了幾個王朝,它向中國「進貢「,而中國則給它「冊封「,這種關系前後維持了500年,直到琉球完全被日本吞並為止。
琉球就通過這種關系,不僅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還發展成為當時鎖國中國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琉球的船隻,不僅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又南下安南(越南)、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亞齊、爪哇(**)、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
樓主發言:1次 發圖:0張
舉報 | 二維碼 | 分享 | 收藏 | 更多 | 樓主 回復
打賞樓主:
更多
.陽光?!海灘?!原來這些風景近在咫尺,哪需要出國哦!
.無房無車無存款無事業?沒關系,我告訴你掙錢的路子!
.哥20幾年算白活了,才知道快速發財的正確使用方法
.聖誕即將來臨,我想求婚,好緊張,求求婚禮品清單!
.錢只懂賺不懂守,註定終生一貧如洗【圖】
.芙蓉姐姐夜酒醉街頭 與神秘男曖昧擁抱
樓主:aniqu 時間:2005-09-11 21:43:00
琉球自古以來就附屬中國
最早在史書上關於琉球的記載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時中原與琉球的商貿發 展、人民往來已十分活躍.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寬勸說琉球王進貢臣服隋帝(3)。另一記載是十四世紀,明太祖年間中國的又一鼎盛時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進貢,接受中國保護和冊封,派出大量學生學習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鮮、越南、緬甸一樣成為
中國的附屬國,即西方 「tributary「的概念,它不同於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 類似於中古歐洲農業文明和「奧匈帝國「時期的「進貢國「或中世紀羅馬教皇統治下的「statthinstates「的概念(國中之國),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難理解這一現象的,西方原則上視之為一個國家。這樣一直過了兩百多年,到了一六零二年,日本的「薩摩藩侯「就象當時的日本海盜「倭寇「偷襲中國沿海一樣,武力脅迫琉球歸為「藩屬「,在遭到反抗後,於一六零九年派島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虜琉球王,派兵監督琉球內政四十五年。一六五四年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當時的大清康熙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此後又是二百多年,尚質王朝貢不絕,採用中國年號,沿用漢唐文化,稱中國為父國,他們之間的關系類似於西方 「父子國(Affiliated、affiliation)「。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代,歐洲列強開始遠征亞洲。
台灣事件:日本借口掠奪琉球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68),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已經開始,雷厲風行的改革在經濟開放、教育普及和社會西化方面取得巨大進展,但隨之而伴生的爆發心理和軍閥執政的結果,導致這個國家產生了對外野蠻武力擴張的狼子野心。就在這時,發生琉球漁民在台灣遇難的「台灣事件「,給了日本一個借口。一八七一年琉球居民六十六人航海遇風飄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殺害五十四人,餘十二人被中國的台灣政府保護,送回琉球,被殺五十四人台灣當局則不過問。這時候日本則以 「保護國民「為借口向中國交涉,遭到中國的嚴詞拒絕,大清總理衙門大臣毛旭熙說「二島具我屬土,屬土之士相殺,裁決固在於我,何預貴國事,而繁為過問? 「
日本則從毛的「殺人者結屬生番,故旦置之化外,未便窮洽「中,斷章取義詭辯硬說中國承認琉球和台灣不屬於中國,進一步無中生有地編造:琉球從一六零二年起已是日本島津藩(薩摩藩)的「藩屬國「。日本以此為借口於一八七叄年,兵臨琉球,廢除國王,另立傀儡。第二年又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叄千登陸台灣,大肆攻掠,並披荒屯田,備賴下來不走了。日本軍閥山縣有棚還提出一個野心勃勃的「外徵之策「,企圖奪取整個台灣。大清聞訊,派沈保楨統兵萬人,緊急赴台,並決心死戰。日本見大事不妙才肯「和談「,威逼敲詐腐敗愚蠢的大清簽下喪權辱國的《北京專約》,清廷竟然承認日本此舉為「保民益舉「,還賠償日本白銀五十萬兩(4).中日關系的近代史上,喪權辱國的屈辱事件,自此一發而不可收。
中國從未承認琉球屬於日本
一八七五年,日本得寸進尺,大軍開入琉球,禁止琉球進貢中國和受大清冊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明治年號。雖然大清軟弱無能至此,但在琉球主權問題上始終堅持為中國所有,沒有讓步。直到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天皇政府推行「廢藩設縣「,在琉球強行搞了個所謂的「琉球處分「,把琉球一分為二:北為日本領土,改為「沖繩縣「,南為大清領土,並企圖硬逼中國承認。當時琉球中山王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訴,懇求大清保護屬國,而清廷在日本武力威懾下一味地厭戰求和,在提出毫無作用的「嚴重抗議「後,乃提出另一妥協方案,即叄分琉球: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島為日本領土,沖繩群島按「琉球處分「以前的狀態仍歸琉球中山王的領國,南部的先島群島為中國的領土。而在此時,沙皇俄國在伊犁邊界又欺負大清無能,掠奪蠶食。朝廷迫於內外交困,於一八八零年九月再次向日本讓步,按日本的二分法草簽分界條約(5)。
按此條約現在日本控制的包括宮古、石橫、八重山群島在內的先島群島,准備歸還中國。但此條約在北京遇到朝廷重臣的大力抨擊,指責這是「賣國契「,主戰派甚至主張立即派出重兵,不惜與日決戰到底。最後中堂李鴻章上奏摺說:「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以延宕一法,最為相宜「,大清隨擱置此案。後來雖經日本再叄催促也沒結果————清庭不簽此約,那就意味著中國不僅擁有南琉球的主權,而且仍然堅持琉球北部的主權————此後,日本乾脆裝聾作啞,繼續竊居中國領土至今
琉球傳統文化與中國情結
自從日本竊取琉球後,為撲滅琉球人的國家意識和獨立風潮,不擇手段,使用了各種軟硬兼施的方法,強行「日本化「。那時琉球人的漢化很深,雖然經過日本七十年的「皇民化改造「,但千年積累下來的中華文化根深蒂固,基本未變。他們使用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漢語方言,風俗民情、社會人文依然屬於儒家文化,口音屬閩南語和台灣
語系,更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採用的是中國的農歷年號,節日喜慶也與儒家文化大同小異。一九七二年美國將琉球再度「轉讓「日本後,日本為消除中華文化,強制推行「國民義務教育「、穿日本服裝、吃日本食品。每一個孩子必須進入只能講日語、學日本文化的學校,接受至少十年 的「免費教育「。而為消滅漢語方言,從小學起便在每個班級都製作叄張「方言卡「,誰講方言誰就會領到卡,持卡者直到發現其他講方言的人,才能傳給下一個,直到這位持卡人發現另一個。而每到放學以後,持卡的這叄個學生則必須留下來打掃教室。因此,許多拿到卡的小學生,不惜和同學打架,逼同學用方言脫口說出「好痛「或「混蛋「,以轉移卡片逃避掃除(9)。這樣使琉球「日本化「到現在,依然沒有使他們忘記歷史,忘記祖先。至今琉球人最愛引以為證據的是:日本人總是在客廳擺一把武士刀作為裝飾,而琉球人則是擺類似中國琵琶的叄弦琴,以此來對比日本的兇殘好武,琉球人
的愛好和平。
琉球人說:我們不是日本人
一九九六年底,琉球美軍在基地事件再次雪上加霜,首先從美國傳出,美軍前不久,在琉球使用了放射性核子槍彈頭,練習射擊,給琉球造成核污染。事情的嚴重性並不在於核污染本身,而是當美軍告訴日本政府時,日本心懷鬼態,拖了半年之久都不告知日本人民,更不告知琉球人,直到事情終於從美國暴發出來,再也按不住了,日本才急忙把這一舊聞公布出去,這使琉球人對日本更加不信任。
一九九七年叄月,就在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問日本時,駐琉球美軍又傳出強暴、虐待琉球婦女丑聞:一個美軍將一名琉球婦女從頭頂上扔出去,落在床上摔壞了好幾根骨頭。這件事無疑又一次在琉球的排美抗日的烈焰上,火上加油。日本政府使出兩面手法,首先推出一個 「振興琉球法案「,准備投入大量資金,要在琉球推行所謂的「一國兩制「,給予琉球更大的自主權,自治權。另一方面於九七年四月,日本國會強行制定「美軍駐琉球法案「,不顧琉球人強烈的抗議,企圖把美軍強駐琉球變成正式法律,強制那些不願將土地租給美軍的數千戶琉球人,租出他們的土地。結果引發琉球更大規模的抗議示威。他們不僅在琉球本地抗議,四月十七日,更有琉球居民團體代表一百人,穿著不同與日本的琉球民族服裝,拿著象徵著琉球民族的傳統樂器鼓和叄弦琴,在審議駐軍法案的日本國會前,聲嘶力竭地抗議。但日本議會
舉報 | 收藏 | 1樓 | 打賞 | 評論
作者:不平路 時間:2005-09-11 21:45:00
SF!!!
打死日本!!!滅掉小泉!!!
舉報 | 收藏 | 2樓 | 打賞 | 評論
樓主:aniqu 時間:2005-09-11 21:45:00
群島。琉球從這樣的「轉口貿易「中富裕起來。
明治維新與琉球處分
日本明治維新,推行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實行廢藩置縣,琉球王國也從琉球藩,再降級為沖繩縣,從此正式為日本所吞並。
日本為了切斷琉球與中國,維系超過500年的關系,便利用發生在明治4年(1871),台風將宮古島船隻吹到台灣,54人被台灣土人殺害的事件,出兵台灣。日本強逼中國清朝政府,公開承認沖繩屬於日本、琉球人為日本屬民。昏庸的滿清當然不是日本的對手,而且,日本早有野心勃勃的南進計劃,琉球從此也就正式淪為日本的屬土,改稱「沖繩縣「。日本現代史,稱這段史實為「琉球處分「。
琉球一直要獨立出日本
前些年因琉球美軍基地的叄個美軍士兵,合謀強暴輪*一位年僅十二歲的琉球未成年女童,引發了琉球群島空前的反美浪潮,成千上的琉球人走上街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示威,在高喊「美軍滾出去!「的同時,另一種潛藏已久的反日情緒也高漲起來。歷史的真實記錄無法篡改,在琉球人內心深處,被日本武力從中國掠奪、吞並的慘痛記憶猶新,已振盪了多次的「琉球獨立「運動又成為熱點,在街頭巷尾熱烈討論。
書店裡搶購著一本叫《沖繩(琉球)獨立日》的歷史書,鼓動人們爭取獨立出日本,它用歷史向人們訴說「我們不是日本人--琉球國的歷史「(1).琉球調頻廣播電台「溝通「也利用琉球人在九月八日對「美軍基地存廢「進行公投之機,對民眾進行「琉球是否獨立「的民意調查。而公投的結果:人們一致投票決定不接受美軍基地,更不接受
日本政府「代做的決定 「(2).這使日本高層曾一度如熱鍋螞蟻,最後又是給於琉球巨額財政撥款,又是像對外國元首一樣鄭重接見沖繩縣知事(縣長)、並一再道欠,連哄帶騙才矇混過關。
其間,日本媒介始終守口如瓶,不讓「琉球獨立「問題在大媒體爆光。而此時(九六年九月)正是中日釣魚台之爭一片火熱之際,海內外華人從日本的新聞報道中一定大惑不解,為什麼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此時忙碌的不是釣魚台事務,而是看起來並不緊急的琉球公投問題?其實這背後的琉球主權問題比釣魚台嚴重得多!
琉球自古以來就附屬中國
最早在史書上關於琉球的記載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時中原與琉球的商貿發 展、人民往來已十分活躍.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寬勸說琉球王進貢臣服隋帝(3)。另一記載是十四世紀,明太祖年間中國的又一鼎盛時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進貢,接受中國保護和冊封,派出大量學生學習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鮮、越南、緬甸一樣成為
中國的附屬國,即西方 「tributary「的概念,它不同於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 類似於中古歐洲農業文明和「奧匈帝國「時期的「進貢國「或中世紀羅馬教皇統治下的「statthinstates「的概念(國中之國),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難理解這一現象的,西方原則上視之為一個國家。這樣一直過了兩百多年,到了一六零二年,日本的「薩摩藩侯「就象當時的日本海盜「倭寇「偷襲中國沿海一樣,武力脅迫琉球歸為「藩屬「,在遭到反抗後,於一六零九年派島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虜琉球王,派兵監督琉球內政四十五年。一六五四年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當時的大清康熙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此後又是二百多年,尚質王朝貢不絕,採用中國年號,沿用漢唐文化,稱中國為父國,他們之間的關系類似於西方 「父子國(Affiliated、affiliation)「。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代,歐洲列強開始遠征亞洲。
台灣事件:日本借口掠奪琉球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68),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已經開始,雷厲風行的改革在經濟開放、教育普及和社會西化方面取得巨大進展,但隨之而伴生的爆發心理和軍閥執政的結果,導致這個國家產生了對外野蠻武力擴張的狼子野心。就在這時,發生琉球漁民在台灣遇難的「台灣事件「,給了日本一個借口。一八七一年琉球居民六十六人航海遇風飄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殺害五十四人,餘十二人被中國的台灣政府保護,送回琉球,被殺五十四人台灣當局則不過問。這時候日本則以 「保護國民「為借口向中國交涉,遭到中國的嚴詞拒絕,大清總理衙門大臣毛旭熙說「二島具我屬土,屬土之士相殺,裁決固在於我,何預貴國事,而繁為過問? 「
日本則從毛的「殺人者結屬生番,故旦置之化外,未便窮洽「中,斷章取義詭辯硬說中國承認琉球和台灣不屬於中國,進一步無中生有地編造:琉球從一六零二年起已是日本島津藩(薩摩藩)的「藩屬國「。日本以此為借口於一八七叄年,兵臨琉球,廢除國王,另立傀儡。第二年又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叄千登陸台灣,大肆攻掠,並披荒屯田,備賴下來不走了。日本軍閥山縣有棚還提出一個野心勃勃的「外徵之策「,企圖奪取整個台灣。大清聞訊,派沈保楨統兵萬人,緊急赴台,並決心死戰。日本見大事不妙才肯「和談「,威逼敲詐腐敗愚蠢的大清簽下喪權辱國的《北京專約》,清廷竟然承認日本此舉為「保民益舉「,還賠償日本白銀五十萬兩(4).中日關系的近代史上,喪權辱國的屈辱事件,自此一發而不可收。
中國從未承認琉球屬於日本
一八七五年,日本得寸進尺,大軍開入琉球,禁止琉球進貢中國和受大清冊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明治年號。雖然大清軟弱無能至此,但在琉球主權問題上始終堅持為中國所有,沒有讓步。直到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天皇政府推行「廢藩設縣「,在琉球強行搞了個所謂的「琉球處分「,把琉球一分為二:北為日本領土,改為「沖繩縣「,南為大清領土,並企圖硬逼中國承認。當時琉球中山王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訴,懇求大清保護屬國,而清廷在日本武力威懾下一味地厭戰求和,在提出毫無作用的「嚴重抗議「後,乃提出另一妥協方案,即叄分琉球: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島為日本領土,沖繩群島按「琉球處分「以前的狀態仍歸琉球中山王的領國,南部的先島群島為中國的領土。而在此時,沙皇俄國在伊犁邊界又欺負大清無能,掠奪蠶食。朝廷迫於內外交困,於一八八零年九月再次向日本讓步,按日本的二分法草簽分界條約(5)。
按此條約現在日本控制的包括宮古、石橫、八重山群島在內的先島群島,准備歸還中國。但此條約在北京遇到朝廷重臣的大力抨擊,指責這是「賣國契「,主戰派甚至主張立即派出重兵,不惜與日決戰到底。最後中堂李鴻章上奏摺說:「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以延宕一法,最為相宜「,大清隨擱置此案。後來雖經日本再叄催促也沒結果————清庭不簽此約,那就意味著中國不僅擁有南琉球的主權,而且仍然堅持琉球北部的主權————此後,日本乾脆裝聾作啞,繼續竊居中國領土至今
琉球傳統文化與中國情結
自從日本竊取琉球後,為撲滅琉球人的國家意識和獨立風潮,不擇手段,使用了各種軟硬兼施的方法,強行「日本化「。那時琉球人的漢化很深,雖然經過日本七十年的「皇民化改造「,但千年積累下來的中華文化根深蒂固,基本未變。他們使用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漢語方言,風俗民情、社會人文依然屬於儒家文化,口音屬閩南語和台灣
語系,更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採用的是中國的農歷年號,節日喜慶也與儒家文化大同小異。一九七二年美國將琉球再度「轉讓「日本後,日本為消除中華文化,強制推行「國民義
C. 講一下沖繩的歷史
沖繩本名叫琉球,明清時代它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沖繩是日本搶奪後的稱呼,而琉球是中國明朝時期中國人為該群島取的名字。
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所以和日本本部的風俗文化、食物、材料、建築風格與日本有著很大的差異。15世紀初,巴志王統一琉球,受明朝賜姓尚,開始築首里城。琉球的歷代國王都以進貢的形式與中日兩國開展貿易。
琉球國在15世紀末時最為強盛。國王尚真王篤信佛教、禁止民間私藏武器、致力於發展貿易和振興文化。仿奈良縣的元覺寺建立首里元覺寺,作為王家墓地。作為沖繩象徵的守禮門,是下一代的尚清王時代建造的。
1609年薩摩軍隊進攻並控制了琉球王國,為了繼續得到貿易利益,表面上仍然把琉球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讓其和中國繼續進行貿易。
1879年日本吞並琉球,設沖繩縣。二戰後,根據《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補充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其他小島並未明確包含琉球群島,琉球群島暫時由美國代管。
1951年日美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中規定日本雖擁有琉球的主權,但行政權歸屬美國。1972年(昭和47年)5月15日,美國將沖繩行政權交還予日本,但美軍仍然駐守其在沖繩建立的軍事基地至今。
沖繩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唯一被美軍登陸的直屬領土,在二戰後期,1945年美軍登陸沖繩,打敗日本守軍,而沖繩亦曾成立一個只有一星期的八重山共和國。
(3)守禮門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沖繩簡介:
沖繩(原名琉球),位於中國台灣和日本九州之間,毗鄰鹿兒島縣,東臨太平洋,西瀕東海,主要分為沖繩本島附近的琉球群島、宮古島附近的宮古列島和石垣島附近的八重山列島三個島嶼群。
由琉球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大東諸島等60多沖繩個島組成,共有152(釣魚島除外)個島嶼,島嶼從東北面日本九州以南向西南方向分布,直至靠近台灣島,是一條島嶼鏈,全長1000多公里。其范圍伸延至最北處為硫磺鳥島,最南是波照間島,最東邊是北大東島和最西邊的與那國島。
經濟以旅遊業最為發達,遊客多以其熱帶風情和陽光與海灘為主題的休閑式旅遊為往沖繩旅遊的主要目的,另外,沖繩文化的獨特和神秘,亦吸引遊客前來沖繩來探訪古文化。由於沖繩在太平洋的大陸架上。
其附近水域魚類豐富,故此漁業也為沖繩人多從事的行業。農業,主要種植甘蔗和熱帶水果、亞熱帶水果。航空交通成為沖繩縣對外界和對縣內的往來最主要的方式,其中對外最重要的是那霸國際機場,該機場位於那霸市。
D. 有誰知道日本守禮の門的歷史,我要中文版的,呵呵~
首里是一個古都,「守禮之門」是首禮城的第二大門,是沖繩的象徵。守禮門上的大匾額,建於450年前,是中國古代清朝贈送的。牌坊分兩層,匾額放置其間,以金箔刻上的四個大字,隨著歷史的推進,已經有部分脫落。
E. 日元各個面值上的人頭像都是誰啊
1、一萬元的紙幣人物是福澤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5)守禮門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的紙幣上,大都印刷有人物頭像,且幾乎都是政治家唱獨台戲,或者是國家的締造者,或者是皇位繼承者,或者是某一時期的最高執政者。
1871年日元誕生後至1984年新日幣發行前,紙幣上印製當政者的肖像,諸如1881年開始發行的紙幣上曾印著神功皇後的肖像,後來的一萬元和五千日元紙幣上是聖德太子像,千元紙幣上是伊藤博文像,以象徵皇權和政府權威。
自1984年以後流通的紙幣上,印製著明治維新時代的文學家,科學家等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志士,表達了日本對明治維新的懷念,這是日本告別中世紀,走向近現代的開端。
參考資料:日元-網路
F. 日本沖繩島(主島)面積有多大
日本沖繩島面積約1208平方公里。
沖繩島其西北部為一半島—本部半島。東北部是國頭山地。以農業為主,有水田和果園,主產菠蘿、甘蔗。水產豐富。有罐頭、製糖等工業。那霸為最大港市。位於琉球群島中央,地處日本西南,在日本本土和中國台灣之間,是群島中的最大島嶼。
北距九州島約340公里,南北長約107公里,寬約31公里,周長約560公里,人口約122萬。沖繩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日本少有的亞熱帶風光,島上成林的棕櫚樹、檳榔樹和沙灘、海水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使它有了「東方夏威夷」的美稱。
(6)守禮門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沖繩島的主要景點:
1、主宮殿
主宮殿是首里古堡內最重要的建築物,是琉球王國君主處理國家事務和舉行重要慶典的地方。主宮殿融合了中國、日本及沖繩島的建築特色,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建築。
2、守禮門
如今看到的守禮門是以詳細的資料為基礎,依原形而重建的。它背後的歡會門也是重建的。這附近有穿著沖繩傳統服裝的模特兒,專門和觀光客合影留念,為當地民俗增添不少風采。守禮門是沖繩的象徵,也是首里城的著名觀光點。
3、那霸
那霸位於沖繩島南部西海岸,面積37.17平方公里。早在14世紀中葉已經是貿易港口,二戰時毀於戰火,後復建,戰後由美軍佔領,1972年歸還給日本。那霸風景優美,有很多婆娑多姿的棕櫚樹和檳榔樹、蒼翠挺撥的琉球松、五彩繽紛的各色鮮花,配上蔚藍色的大海和白雲朵朵的天空,一派南國風光,是日本少有的亞熱帶旅遊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沖繩島
G. 請教「琉球王國」的歷史,謝謝!
琉球國 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又稱北山)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
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台灣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並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並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
琉球早期的歷史無考。按照有關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按司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一為琉球王國。19世紀被並入日本。琉球國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天孫王朝
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鑒》稱,琉球王國最初統治者為天孫氏,是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天孫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國王,歷17802年,傳至25代王思金松兼王(日本小說《椿說弓張月》作「尚寧王」),為重臣利勇殺害,王朝滅亡。
舜天王朝
天孫王朝傳位廿五世卻覆亡後,琉球大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為舜天王。據《中山世鑒》記載,舜天王是在保元之亂中被處流刑的源為朝之子,母為大里按司之妹。1187年至1237年在位,共五十年,享壽七十二歲。
雖然舜天是否為史實人物,在史學界沒有定論。然而即便是史實人物,其是否真的統一全國,也值得商榷。目前較為中立的看法,舜天可能是浦添地方一名勢力強大的按司,其聲勢讓琉球各地的按司感到畏懼並稱臣歸順。
英祖王朝
據《中山世鑒》記載,1291年和1296年元軍入侵,被英祖王擊退。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圖12世紀,琉球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大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 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
根據《中山世鑒》以及《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山南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三王國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沖繩島)本部,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方的先島諸島。在三王國出現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根據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於中國南宋的景定、咸淳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一朝貢關系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著琉球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為獲得打造大型船隻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隻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
第一尚氏王朝
首里城的宮殿,修築於第一尚氏王朝時期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以首里城為王城。1430年(宣德五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系,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第七代國王尚德相繼征服了喜界、慶良間、久米等島的按司勢力。
大約1400年—1550年期間,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5世紀—16世紀,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琉球國蒙受巨大損失,海上貿易受到阻礙。
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1469年(明憲宗成化5年、日本應仁3年),琉球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1470年宮中的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金圓被群臣推舉為君,並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圓(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年-1525年)為琉球的黃金時期,先後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日本大永2年)尚真王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
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里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確立了琉球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此後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
薩摩藩入侵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入侵琉球。 1609年(明神宗萬曆37年、日本慶長14年)夏歷3月4日,島津家久率兵三千人、船一百餘只,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入侵琉球,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4月5日佔領首里城。5月17日,薩軍俘虜琉球王尚寧和王子官員一百餘人撤兵回國。薩摩藩聲稱入侵琉球國的原因,是因為該藩借口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的兵費,而是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實際原因:長期是為了奪佔中琉之間的貿易利益,短期是入侵琉球的收益來彌補薩摩藩入侵朝鮮和參加日本內戰(關原之戰)的軍費與損失。
據琉球國史《球陽》記載:薩摩藩入侵琉球後,該藩派遣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要挾琉球薩摩納貢,琉球政府還要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尚寧王之後,尚豐王十一年(1632年),琉球在被薩摩所佔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此後琉球王國淪為薩摩藩的魁儡政權。薩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以監視琉球的舉動,及至尚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創定姑米、馬齒兩島,遣大和橫目職兩員,看守貢船往來」。 同時,薩摩藩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但實際上琉球國是同時向表面上的清朝與實質的薩摩藩稱臣,與清朝官方的朝貢貿易收入再被實際宗主薩摩藩剝削一次,該藩也是幕府宣布鎖國以後,唯一能以此變相方式獲得國際貿易收入的私藩,薩摩藩在兩百年後的幕末時代能夠有足夠的資本成為倒幕運動主力進而成為維新政府的主事者之一,有人認為與此不無關聯。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艦隊第一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里在《神奈川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
1854年7月11日,佩里與琉球國政府以中、英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 琉球海上貿易受到沖擊。
覆亡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1月30日(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福州琉球館以進貢為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大陸。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中國台灣西南海岸排灣族牡丹社的八瑤灣(今屏東縣牡丹鄉境內)。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台灣排灣族原住民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受到清政府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台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令保護。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台灣官員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台灣,被台灣原住民搶奪衣物。值明治維新後國內情勢不穩,日本欲以外事轉移為內政問題,遂派兵三千六百名佔領台灣南部,史稱「牡丹社事件」。
琉球滅亡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侵佔琉球。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系。 松田道之帶來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1.使用日本年號,廢止琉球對清朝朝貢和慶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迭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後與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由日本領事館管轄等。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興建之法。
2.強行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關系。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為此時明治政府已經將琉球劃歸內務府管理。1875年的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關於琉球的建議。1874年,在北京簽訂完《北京專條》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後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過與清國之談判,彼承認我征藩地為義舉,並出銀兩撫恤受害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已判然」,為將來計,期望明治政府借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系,在那霸設置鎮台分營」。
琉球國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系。1876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朝光緒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4月4日,日本在全國范圍宣布設立沖繩縣。
日本將這段歷史稱作「琉球處分」。
清政府的交涉
當時清政府在西北,東北被俄國侵略,所以無暇顧及琉球問題。駐日公使建議:放棄琉球則傷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多樹一敵,不如拖延擱置問題。清政府採取了這個建議。
1879年3月30日,日本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並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是將日前改藩的琉球國改制為沖繩縣,至此,琉球國正式滅亡。
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及其隨員揚格(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事畢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要求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格蘭特慷慨答應。在他的調停下,日本與中國就琉球問題展開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讓琉球國王在南山復國,清朝咨詢琉球國王意見。國王說:南山土地貧瘠,無法生存。清政府拒絕了這個建議。
清日之間關於琉球問題的交涉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竹添進一,並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李鴻章稱,這是何如璋訪問美國駐日公使平安時,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與格蘭特協商決定的。7月30日(陰歷六月二十四日),恭親王等在奏摺中也談到:「臣等接何如璋報晤美國駐日使臣平安稱:格蘭特擬一辦法,球地本分三島,議將北島歸日本,中島還琉球,南島歸中國,似此事了,亦兩國有光。又稱格蘭特將大局說定,然後回國雲雲。」
由於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對所有建議和交涉未能達成一致。琉球被日本佔領已經成為事實,清朝最終未在與日本的談判條約上簽字,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琉球國最終滅亡。
H. 守禮門、美之海,到沖繩玩什麼
玩在沖繩N種方案
沖繩有許多古跡;美軍基地也必須親自過目;再加上有海,專所有關於海的玩法都可以嘗試屬,因此,玩在沖繩就有了N種可以按照自己愛好決定的方案。
比如用兩天時間參觀古跡和美軍基地,用一天時間出海釣魚(那裡有出了名容易上當的魚),甚至只要把魚食撒到海里,不用給魚鉤上餌,魚兒都能爭先恐後地上鉤。你會覺得自己比姜子牙牛逼多了。
個人最愛的是在機場附近的海邊看飛機。每隔五六分鍾,就會有飛機從你的頭頂呼嘯而過,尤其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十分壯觀。
I. 琉球國歷史
琉球王國(琉球語:琉球國/ルーチューククRūchū kuku)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位於中國台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里,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系。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佔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形成「兩屬」狀態,後逐漸被薩摩藩實際控制,成為薩摩藩的附庸。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並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9)守禮門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日本強占琉球:
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採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發布強逼琉球國交出政權的命令。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政府檔案,企圖徹底抹掉琉球國的存在,銷毀所有歷史見證。
4月30日,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讓其無法繼續號召和領導琉球國人進行反抗。但琉球國仍在拚死抗爭,有琉球國民毅然遠赴中國發出對日本侵略者的血淚控訴,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自殺殉國,請求中國出兵將琉球從日本的魔爪下拯救出來。
可惜,清政府已自顧不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為一國」的琉球被日本生生吞並。「夢里不知身是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後主這些悲愴的詞句,恰是琉球國王尚泰此時憂郁苦悶心情的寫照。
此後,日本人一邊籌劃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一邊在琉球問題的協商中虛與委蛇。就這樣一直拖延至甲午戰爭爆發,大清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拱手割讓台灣、澎湖,自然對琉球國的存亡也喪失了發言權,只能聽任日本人為所欲為。即使如此,琉球人和中國人仍保持了弱者的倔強,雖然強盜的搶劫已是既成事實,但也絕不承認這種搶劫的合法性。
被關押的琉球國王尚泰,直到1901年去世,也沒有放棄維護琉球國主權的要求。1916年,還有琉球青少年堅持用琉球的語言進行對話,堅持即使亡國也不能滅種。
1919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組織整理編輯《 晚晴移詩總匯 》時,仍然將琉球國民的詩作收在「屬國」一卷中。
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 七子之歌 》,將被帝國主義列強霸佔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地,比作暫時離開母親懷抱的7個兒子,哭訴著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他在「台灣」一節里寫進琉球:「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