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灘塗圍墾對地理環境影響

灘塗圍墾對地理環境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19 08:35:39

❶ 圍墾灘塗對當地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圍墾灘塗雖抄然可以為人襲類生存提供新的空間,為我國沿海
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土地資源支撐,這是可見效益的一面,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負面的近海環境變
化。
諸如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河口泄洪不暢,淡水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圍墾對周邊水工程的影響等。
為降低圍海造地的負面影響,提高正面效益,就需要對沿海灘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綜合利用、因
地制宜、協調發展。

❷ 圍墾灘塗對當地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圍墾灘塗雖然可以為人類生存提供新的空間,為我國沿海 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土地資版源支撐權,這是可見效益的一面,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負面的近海環境變 化。 諸如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河口泄洪不暢,淡水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圍墾對周邊水工程的影響等。 為降低圍海造地的負面影響,提高正面效益,就需要對沿海灘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綜合利用、因 地制宜、協調發展。

❸ 中國沿海哪些城市是圍海造陸或者灘塗圍墾

現在上海石化的部分地區和上海化工區的部分地區就是填海造陸的。
天津濱海新區將完成中國最大的圍海造陸工程
--------------------------------------------------------------------------------

2007-8-13 16:33:00 圖片新聞
現場:天津東疆港區圍海造陸工地。吹泥機正源源不斷地將海上挖泥船挖來的泥「吐」上岸;推土機在平整砂石和泥土;打樁機將一根根水泥柱子嵌埋深處;工人們緊張而有序地勞作著……

五年後,這里將完成中國最大的圍海造陸工程——人工填海造陸33平方公里,形成大型集裝箱碼頭區、物流加工區、港口配套服務區,具備碼頭裝卸倉儲、物流加工、商務辦公

等功能。

東疆港區的建設,僅是天津濱海新區眾多大型建設項目中的一個。濱海新區自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後,迎來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熱潮。

滾滾建設大潮,蘊藏無限商機。

十餘個重大項目帶動巨額投資

「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後,一些以前申報很長時間的重大項目先後獲得了國家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愷說,這些大型項目帶來的投資數額之巨是天津前所未有的。

據天津市發改委介紹,天津市已經確定在今年重點推動約30個重大項目的建設,絕大部分是濱海新區的項目,其中包括多個投資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項目。這30個重大項目包括在年前已開工而今年需加快進度的10個項目、今年確保開工的10個項目和做好前期准備工作的10個項目。30個項目總投資2995億元人民幣,今年將完成投資344億元。

今年全面開工的10個重大項目,預計總投資948億元,今年完成投資114億元。這些項目包括總投資219億元的100萬噸乙烯項目、總投資191億元的濱海新區核心區路網工程、總投資150億元的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商業區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123.9億元的北疆電廠工程等。

這些大項目不僅自身投資巨大,還將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帶動相關投資。如今年6月即將動工的天津石化百萬噸乙烯工程,建成後每年可拉動工業產值上千億元,並帶動天津傳統化學工業實現整體升級換代,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強大產業帶動力和聚集效應的、國際一流的國家級石化和化學工業基地,進而帶動相關投資。

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 今年投入218億元

天津濱海新區新一輪的開發建設,首先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以提升城市載體功能,今年共安排80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計劃投入218億元。

在80個基礎設施項目中,今年將重點推動五個方面的建設:

一是加快構建城市快速路網。通過建設多條城市快速道路,加強濱海新區內塘沽、漢沽和大港的交通聯系,同時加強天津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的交通聯系。

二是加快疏港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今年要續建南疆進港鐵路;加快建設津濱輕軌 二期;啟動建設京津城際鐵路新區樞紐站;開建天津開發區新交通實驗線項目(小輕軌)。

三是啟動建設港城交通分離項目。重點抓好海濱大道中段高架橋及沿線疏港立交橋,做好籌集資金等各項准備工作,力爭上半年完成勘察和設計,下半年正式開工建設。加快建設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線,盡快與海濱大道實現貫通。

四是加快市政、公用、能源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北疆電廠、大港電廠二站和220千伏雙環供電網等項目。啟動建設津濱水廠至臨空產業區、寧河嶽龍至天津開發區兩條輸水系統。推進天津開發區10萬噸、大港區15萬噸海水淡化工程。

五是推進重點開發地區的基礎設施配套。今年要加快天津開發區西區、空港加工區、中心商業商務區、休閑旅遊區等重點開發地區的征地拆遷和土地管理工作,做好道路、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市政設施建設。

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說,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充足的資金作保證。濱海新區一方面要承接和利用好銀行貸款 ,同時要創新投融資思路,擴大招商引資范圍,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

土地資源豐富 房地產成為投資熱點

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後,當地居民感受到的最大化是:大型會議多了,建設工地多了,人流物流增大了,更重要的是,房價一漲再漲。

「三年前,塘沽的房價不超過2000元/平方米,去年上漲到4000元/平方米左右,而現在,這里的平均房價已到了5500元/平方米」。在一家外企工作了五年的李先生感嘆房價上漲幅度之大。

以前,濱海新區尤其是開發區僅僅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區,城市功能不完善,在開發區上班的工人大部分住在市區,每到上下班時間,連接市區和開發區的公路上,總是排著長長的「班車龍」。隨著濱海新區戰略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國家對濱海新區的定位,這里不僅是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航運和物流中心,而且增加了「生態城區」。因此,這里的房地產開發價值被重新挖掘,房地產開發商看中了它的商業潛力,普通市民也有在此居住或投資的願望。濱海新區房地產市場空前活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濱海新區的塘沽區和開發區在售、在建和即將啟動的房地產項目就超過30個,總建築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這些項目中,中檔房產起價在每平方米在5200元至5600元之間,一些高檔住宅甚至達到1.1萬元/平方米。

天津中原物業商業部總監容淑賢認為,濱海新區特別是開發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每年都將超過20%,如按每個家庭三口人計算,這一增長速度將帶來接近7000套住宅以及購物、辦公、休閑等一系列的需求。隨著濱海新區基礎設施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產業升級,更多外來人口也會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創造大量的需求。

在土地開發成本方面,天津濱海新區有1200平方公里的鹽鹼地,不適於耕種,只能做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這為房地產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資源平台。據了解,今年天津市優先安排了濱海新區土地利用的計劃指標,根據新區建設用地需求,2006年為濱海新區安排土地利用計劃指標達1200公頃,佔全市計劃總量的34%,是2005年下達濱海新區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的4.3倍。大量的土地資源,對房地產開發商具有很大的誘惑。
珠三角城市群圍海造地使珠江口變窄 易發內澇
http://news.tom.com 2007年05月16日 13時43分 南方報業網-南方都市報 關鍵字:珠江口

廣州萬頃沙二十一圍調查;專家認為無序圍海易導致內澇和赤潮

珠三角城市群檢討(第七期)之圍海造地

珠江口變窄了,這不只是地圖上海岸線的變化,它所帶來的環境危害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導致珠江口變窄的重要原因就是珠江口城市群的圍海造地。

珠江口是廣東圍填海最多的區域。據統計,近年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沿海圍墾總面積已達6666.7公頃。從1963年開始圍海,雖然1997年一度被叫停,但專家調查顯示,1997年後珠江口伶仃洋依然在縮小,這顯示40年來人們一直在向海要地。據介紹,伶仃洋的水域面積比1977年以前少了近1/10。

人們在為圍海造地所帶來的土地儲備和幾乎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歡呼時,隱患也隨之出現。地質專家和水利專家表示,圍海造地阻礙了一些天然泄洪出口,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內澇;海水自凈能力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引發赤潮。

「有些填海工程從目前看對環境沒有太大影響,但幾年、幾十年後,可能有無可挽回的影響。」

——1999年12月24日時任省長盧瑞華在廣東海洋工作會議上講話

4月30日,陽光明媚,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註:萬頃沙鎮原為番禺區所有,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萬頃沙鎮劃歸南沙區所有。由於圍海是改區劃前的事,因此本文仍用「番禺」指代)十九涌的伴海碼頭。一排標有「伴海游」字樣的漁船停靠在岸邊。

華仔是一艘伴海游漁船的船主。曾經的打漁船現在主要是租給都市人出海打魚、海上吃飯休閑用。

華仔說,他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是因為填海造地的原因。華仔對這種改變是擁護的,「至少,改變了以前對大海的依賴,改變了以前『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的勞作方式」。

圍海造地後,魚少了很多,打魚已很難養家糊口。華仔說,以前這里伴海游漁船最多時有30艘,現在只有14艘了,有的船報廢了,有的船重新回去打魚。

華仔的父親根叔在萬頃沙已經生活了30多個年頭,他見證了近幾十年番禺圍海的全過程。他還記得,當年從三涌開始還是一片汪洋,那時候海里的海產十分豐富,每次出海都有收獲,基本不用擔心生活問題。幾十年來,隨著圍海造地,海面越來越小,陸地開始從海面上冒起,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二十一圍。他說,當年的河涌里,就有許多河蟲可以打,但現在由於海域面積減少和污染嚴重,已經看不到了,「現在出去打魚,連油費都要賠掉」。

填出萬頃沙二十一圍

萬頃沙現有二十一圍,其中十九圍處於廣州內伶仃洋與珠江口的交界處。而二十圍、二十一圍,是從十九圍新向海延伸出去的兩塊地,它們約形成於1997年左右。

根叔說,這二十一圍都是圍海造田的作品。用當時的話來說,那是人定勝天的成果。

萬頃沙二十一涌——廣州最南端,在1997年前,這里曾是廣東填海最快最多的地方。而現在,當記者走在用細細海沙鋪成的堤岸上,已找不到當時工程的蛛絲馬跡。站在堤壩上眺望,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的中山。番禺和中山在不斷地向海要地中相遇了,據當地的老人介紹,沒有圍海前,海面寬得很,想看清楚中山是很不容易的,後來兩邊都在圍海,這個距離就越來越近了,「照這個程度下去,番禺和中山不用十幾年就可以連在一塊了」。

番禺地區處於珠江往南海的出口水域,自北向南,略呈喇叭狀的河口灣,灣頂虎門口,寬約2.4公里。番禺臨近珠江水系的四大出口——蕉門水道、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和虎門水道,向灣內渲泄珠江水系60%的洪水。據資料記載,自東、西、北三江順流而下的泥沙不斷填充淤積,年淤積速度為2.4厘米。久而久之這里形成了廣闊的灘塗。僅蕉門墾區已有海塗面積28萬畝,其中水深負2米以上可供近期圍墾造田的有13萬畝。

對此,當地認為「番禺圍海造田得天獨厚」。

早在1963年,番禺就成立了圍墾公司,專門負責對這些灘塗海域的圍墾開發。圍墾公司把這些自然的灘塗圍起來,加築堤壩,再建灌溉系統,就可以用作農田。1970年,圍墾公司組織蕉門墾區「圍墾大會戰」,用了兩年時間,集中全縣數萬民工到墾區施工,至1978年,就擴大了耕地面積1733公頃。灘塗的成熟是沿著新墾和十九涌延展的方向,一般3年左右填成一個框框,就是一個圍。每兩圍之間會留下一條河涌,以便排水排澇,引流灌溉,這些河涌也與圍的位置相對應,被人用數字命名,比如,十九圍對應的河涌就被命名為十九涌。從1984年到1997年14年間,番禺圍墾公司總共圍海造田8.98萬市畝(約5987公頃),年平均成圍6.91千市畝(約461公頃)。

實際上,番禺可以說是一個圍海圍出來的區,根據廣州市志,它80%的土地是圍海而來。

滄海桑田。如今,當記者走在這曾經的大海之地,這里已經沒有了大海的記憶。圍墾地上水陸交錯,遊走於萬頃沙,你會為這里旖旎的田園風光陶醉。隨著「萬畝葵園」等旅遊景點的出現,這一帶的田園美食逐漸興起,猶以番禺十八涌為盛。這里的水產養殖戶已把食肆開到了田間水塘,遊客們自己撈魚,自己摘菜,自己動手烹飪,全程自助。

來自四川的趙先生在十八圍承包了大片魚塘,他說,光他的老鄉在番禺租用圍海土地的人就有數百人之多,有的種蓮藕,有的種香蕉。他們都是從番禺圍墾公司(現為南沙圍墾公司)手中承包的土地。

圍墾公司的職責本是組織按規劃有序地開發番禺的灘塗,也就是圍海,「按照水利部和珠江水利委員會的規劃,番禺圍墾公司的所屬轄域,是在老番禺的萬頃沙和龍穴島一帶」。不過在1997年圍海被叫停後,圍墾公司主要幫番禺區政府管理已填出來的10萬多畝田地,對現有耕地發包公開招標,代收地租。

圍墾公司國土辦羅主任說,他們現在主要是把這些地租給農民們種植經濟作物和水產養殖。他告訴記者,當年圍墾一畝地的成本是1萬元左右,目前他們是以一畝地700元/年左右的價格,承包給3000多耕戶。這些耕戶來自四川、貴州、湖南等地,也有一些本地人。他們在這些圍出來的土地上種植甘蔗、香蕉、蓮藕,養魚養蝦等,一些農產品還出口到境外。

據介紹,這些地每畝大概可以產出數千元,池塘產出更多。「這相比每畝才1萬多元的圍海投入來說,它帶來了效益遠遠高於投入。」羅主任這樣定義圍海的投入於產出比。

農副產品的大量出產帶來了大批前來收購特產和旅遊觀光的人,每到雙休日或者節假日,就有一些都市人在網上發帖,找人結伴到番禺圍海造田的地方去享受田園風光。流動人員的增多帶旺了當地的經濟,一些本地人告訴記者,此前,萬頃沙這里還講究一、三、五或二、四、六趕墟,現在這種現象已經被淡化,「現在街上基本什麼東西都有,當然就不用像以前那樣在固定的時間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趕墟逐漸成了人們腦海中的記憶。

二十一圍的農業經濟與旅遊經濟漸成規模,從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到圍海造田為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帶來的經濟效益。

珠江口變窄導致內澇

不過,與之相反的是,包括海洋,地質、水利等各方面的專家們卻一直在為圍海造地所帶來的生態影響不斷呼籲、警告,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正視我們長久以來不願注意或者說忽視了的環境生態問題。

環珠江口海域有7座城市,依次是廣州、東莞、中山、珠海、深圳、香港和澳門。這里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和建設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珠江口也是廣東圍填海最多的區域。根據統計結果,姑且不論工程用海,近年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沿海圍墾總面積已達6666.7公頃。

這些城市的圍海造地運動吞噬了內伶仃洋海域,也使得珠江口變窄了。

1996年華南發生特大洪災,在珠江中游梧州水位線50年一遇,但在下游中山鶯哥咀,水位超過了200年一遇。廣東省資深地學專家楊超群當時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填海導致入海口泥沙淤積和排洪不暢。珠三角近年來之所以接連發生洪水和圍填海造地引起的泥沙淤積、河床水位升高有很大的關系。圍墾公司國土辦羅主任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承認,當時有一批專家組進行調研時,其中一些地質專家和水利專家都提出了類似觀點:圍海造地阻礙了一些天然泄洪出口,造成地下水位局部上升,使得泄洪出口以上城市出現內澇,進而造成土地松軟,地下水系遭到破壞等。而可怕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窪,軟地基廣布。事實上,有專家在經過調研後發布信息說,廣州、深圳近年來發現不少樓房基礎受浸,甚至開裂,以及地下室冒水等現象都與地下水位抬高有關。

從番禺十六圍上龍穴大橋,就能到正在建設的南沙港。根據規劃,位於龍穴島的南沙港建成後,將往南拓展出一個和萬頃沙持平的方塊,據估計填海面積將達1.5萬畝。羅主任說,龍穴島的填海用地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並不是亂來的。

羅主任這段話的背景是:1996年5月,廣東省政府頒布了《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規定》,規定圍填海需由國土部門會同海洋與水產、水利等部門組織專家論證,然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後,由同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發給海域使用證,並繳納海域使用費。因此番禺在1997年就停止了圍海造田。1999年10月,國家水利部發布了《珠江河口整治管理辦法》,要求堅決制止填海造地的無序、無度和無償狀態。在當年12月24日的廣東海洋工作會議上,時任省長盧瑞華指出,「有些填海工程從目前看對環境沒有太大影響,但幾年、幾十年後,可能有無可挽回的影響」,要求「所有圍海工程先行停工,經嚴格論證後,可以上馬的再開工」。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夏真教授從2003年開始對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質環境進行了長達3年的調查,該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立項。

據夏真教授調查顯示,1997年後,珠江口內伶仃洋依然在縮小。與番禺臨近的中山還在繼續圍海。在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1996年和2003年所研究的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中山的橫門1996年後又多了1/3的面積,在洪奇瀝水道方向擴展出一個巨大的長方形。這也就是說,1996年-2003年間中山橫門朝海里最遠延展出了6.3公里的距離,最大塊的填海面積達到了8.6平方公里,填出的土地大多用來種香蕉等經濟作物。這就像是另一個番禺。

夏真教授說,實際上,很多人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員都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在經濟發展第一要務的前提下,只能犧牲環境,沒有多少人願意探索兩者協調發展的路子,何況不一定成功且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夏真教授介紹,近年來珠江口西岸的圍填海運動規模要強於珠江口東岸。因為西岸除有工程建設外,還有中山、番禺等地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其中,西岸變化又以中山橫門的東西圍、番禺新墾的十九涌以及龍穴島等地為最。廣州番禺龍穴島陸地最遠向海里延伸了7.2公里,最大的填海面積達到了18.3平方公里;新墾十九涌的海岸線最遠延伸了2.85公里。

而位於東岸的深圳灣,海岸線最多也延伸了1.4公里,蛇口灣延伸約0.7公里,大鏟灣延伸約1.5公里,淇澳島北部延伸了0.8公里。

填海大潮,慢慢地蠶食珠江口的海域,勒緊了內伶仃洋的口袋,使得伶仃洋海水正在變淺,水路不像以前那樣開闊,航道在縮小,伶仃洋也正在萎縮變小。

對此有過專門研究的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平日教授曾對媒體這樣說過:伶仃洋萎縮變小以至最終消失,這在科學界並沒有爭議,現在主要研究的是會在多長時間消失的問題,目前有七八十年和一百多年兩種說法。

生態破壞水質惡化

「目前來說,我還是認為番禺的圍海造田是利大於弊的。」羅主任說:「番禺的圍墾是有理論依據的,一來這里的圍墾已經歷史悠久;二來根據珠江水利委員會的調研報告顯示,珠江四大口門屬於弱潮海口,珠江水到這里速度減少,徑流原動力不足,導致大量的泥沙沉澱,「就算不圍也會變成陸地。」

「我們圍墾這些灘塗,是把河流中間的泥沙挖走,在河口圍墾,這樣雖然是圍海造了田,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其實是疏通了徑流,有利於珠江水的通暢」。羅主任這樣說。

「我們圍海造地給政府儲備了大量土地資源。按照廣州市南拓戰略,番禺、南沙將是未來廣州發展的重點區域,這樣的土地儲備就顯得十分重要。」圍墾公司黨政辦陳主任,目前還兼著廣州南沙港區開發建設公司總經理。他認為,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城市建設不斷向農村擴展,沿海圍墾幾乎是必然的。

他的依據是,在番禺圍墾的十幾萬畝陸地中,有3萬畝已經被政府收回,這3萬畝地現在被幾個大公司看中,正在進行土地整治和廠房建設。

不過,回想起番禺近40年的圍墾情況,再看看現在番禺的發展情況,很顯然,廣州南拓的速度比不上人們圍海造陸的速度!

另一方面,珠江口過度的圍墾填海造地,在許多專家看來是得不償失的。僅以洪水為例,中山市1991年後為抵禦洪水襲擊投入的水利建設已達到了12.4億元,圍墾的收益遠遠不足以用於加固堤圍的投資。

此外,廣東珠江口海域別的一些城市的圍海造地,很多處於「無序」、「無度」狀態,很多項目未經科學論證,不作環評報告,不進行用海許可申報而盲目、非法圍墾。這種圍墾使得珠江口縮小,水位升高,航道變小,納潮量減小,生態破壞嚴重。

專家認為,港口變小,潮差也會隨著變小,這樣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港內納潮就會減少。海水的自凈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從而可能引發赤潮。自1990年以來,全省有記錄的赤潮共發生22次,對當地漁業生產造成極大破壞。

還要引起重視的是,夏真教授的調查發現,在珠江口海域存在著大量的淺灘,往往造成船隻擱淺。

圍海還毀掉了一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圍墾公司國土辦羅主任也承認圍海肯定會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他說,比如,以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問題,在圍海之後,濕地面積已經越來越少,生物品種也就越來越少了。圍海造田還導致了大批紅樹林正被毀壞。

所幸的是,在廣東,圍海造田帶來的生態改變已被人們逐漸意識到,各級政府也開始考慮向大海要地將要付出的代價。比如,在2004年11月,深圳市政府發文要求包括沙井、寶安等16個填海區要嚴格按審批范圍填海,不能隨便填海造地。

「圍海田間說圍海,伶仃洋里嘆伶仃。」在珠三角,當許多地區還在孕育著向海要地的沖動時,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可能踏在伶仃洋這片已經沒有海的陸地上,徒留一聲嘆息了。

圍海造地PK

利大於弊

□珠江四大口門屬於弱潮海口,珠江水到這里速度減低,導致大量的泥沙沉澱,就算不圍也會變成陸地。

□圍海造地給政府儲備了大量土地資源。

得不償失

□中山市1991年後為抵禦洪水襲擊投入的水利建設已達到了12.4億元,圍墾的收益遠遠不足以用於加固堤圍的投資。

□非法圍墾使得珠江口縮小,水位升高,航道變小,納潮量減小,生態破壞嚴重。海水自凈能力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引發赤潮。

采寫/攝影:本報記者 譚林 實習生 江文玉

❹ 圍墾對灘塗生態環境的影響

灘塗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環境,破壞灘塗會減少濕地面積,破壞生態環境,減少生物多樣性。

❺ 灘塗增多會造成什麼環境問題

圍墾灘塗雖然來可以為人類生存提自供新的空間,為我國沿海 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土地資源支撐,這是可見效益的一面,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負面的近海環境變 化。 諸如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河口泄洪不暢,淡水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圍墾對周邊水工程的影響等。 為降低圍海造地的負面影響,提高正面效益,就需要對沿海灘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綜合利用、因 地制宜、協調發展。

❻ 如何治理灘塗地(地理問題)

發展海水養殖。
種植耐鹽植物。
利用灘地曬鹽。
建設生態保護區。

❼ 土壤圈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B 本題考查生物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對土壤的形成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物。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物,微生物可以對腐殖質進行分解形成有機質。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

❽ 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種來成因。
1、風海流源:盛行風的吹拂下形成。如南北半球低緯度的赤道暖流、南北半球中緯度的西風漂流。2、補償流:有的地區海水流失,使海平面降低,別的地方的海水過來補償。3、密度流。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造成密度不同,從而引起海水的流動。
影響:
1、對氣候: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2、對海洋生物:形成四大漁場(加拿大紐芬蘭漁場、歐洲北海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順流速度快,省油省時。逆流相反。
4、對海洋污染:擴大污染面積,但可以加快凈化速度。
最後一個,什麼叫最低的海區?密度?鹽度?溫度?

❾ 關於沿海灘塗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論文

1.1 超采水量,海水入侵。新圍墾的灘塗鹽分含量高,必須修建排灌渠系,使土地淋洗脫鹽,塗區種植和養殖等也需要大量的淡水資源。但是當過量抽取地下水時,就會出現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使灘塗資源受到威脅。浙江寧紹平原從1964~2000年累計下沉了468 mm,並且近幾年還有下沉加快的趨勢,每年高達20~30 mm。在萊州灣沿海地區,目前取水井的密度達到了20~302眼/km,以致海水倒灌,地下水中氯離子的濃度大42hm 以上。於300 mg/L,危及耕地.
1.2河口建閘,瀉洪不暢。在河口建閘,可以阻咸蓄淡,這對於河口灘塗灌溉、養殖和航運等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國在沿海建造了100多座涵閘。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河道淤積、泄洪不暢、內澇加重等問題。1958 年在浙江餘姚建造了一座姚江閘,對發展農業生產起6 3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攔截了進入姚江的12!á1m潮量(占甬江潮量的46%),使甬江納潮量銳減,以致甬江發生嚴重淤積,河床全線縮窄,中潮位的2 2平均過水斷面從2 560 m減小到1 460 m ,洪水期3 3的平均瀉洪流量從2 500 m/s減小到1 500 m /s。由於河道的瀉洪能力大大下降,塗區排澇歷時延長,內澇加重,同時使寧波市的洪水位抬高了50~70cm,給城市防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3 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近十幾年來,隨著灘塗資源的加速開發,有些地方將污染工業引進了塗區,甚至把灘塗作為天然納污場,以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種植和養殖中農葯化肥尤其是高效農葯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都給灘塗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江蘇省南通市,1997年因環境污染導致2萬t 養殖的文蛤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2 億元。這里20世紀60~70年代,年產天然大黃魚0.5萬~1萬t,但現在已經絕跡。苦鹵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由於技術水平等原因,我國目前苦鹵的利用率只有25%左右,其餘大部分作為廢水排入大海,以致灘塗和近海生物死亡,破壞了生態平衡。
1.4 濕地減少,物種瀕危沿海灘塗為生物種群的生活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因此這里物種豐富,並有多種國家一類和二類保護的野生動物。但是隨著灘塗圍墾和濫捕掠奪,生物種類逐漸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江蘇省大豐市海灘上出產的黃泥螺馳名省內外,往年采捕期長達兩個多月,但近年來每天上灘的人數多達1 萬~2 萬,大小泥螺難以倖存,開捕10 d左右便告結束;該市素有「天下第一鮮」的文蛤,1979年的蘊藏量高達9 000 t,而目前灘面上的文蛤資源已不足30 t;該市出產的中葯材蘇龍膽,1963年的收購量為22 550 kg,1983年驟降至100kg,而目前該物種在沿海灘塗已瀕臨滅絕。
1.5 引種不當,蔓延成災。為了在沿海灘塗上促淤造陸、保岸護堤和改良土壤等,不少地方引種了大米草,因為大米草耐鹽耐淹,適應性廣,在潮間帶幾乎均可生長。大米草的莖葉富有彈性,根系發達,向下生長數十厘米甚至數米,具有消浪緩流和攔截泥沙等作用。大米草的分櫱和繁殖能力極強,年分櫱數可達幾十株甚至上百株,同時其落籽能向外飄散生長,並迅速向四周蔓延。由於大米草的這些特性,實際上有些地方已經蔓延成2災。在福建三都灣,大米草侵佔了4 000多km 的養殖埕地,其落葉和落籽隨波逐流,在紫菜和海帶等養殖地堆積,給灘塗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在華南沿海的一些港灣內,由於盲目圍墾,導致港灣內納潮量減少,潮汐通道發生淤積,航道變淺,以致航運不暢。沿海灘塗最容易遭受台風的直接侵襲,因此灘塗經濟越發展,台風造成的災害損失越大。
參考資料:灘塗圍墾的負面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策略(馮利華,鮑毅新)

❿ 地表徑流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

地表徑流對地貌變化主要體現在對物質的侵蝕、搬運和沉積方面,如上游回的河流在山中流過,對地表侵答蝕,從而形成了V型的河谷,同時,地表徑流把上游物質搬運到下游,如黃河下游地區的成土物質主要是上游黃河攜帶的泥沙搬運而來,而沉積作用則是地表徑流在地勢地平地區由於流速減緩,從而發生沉積作用。
能想到的大致就這些了,純手工打字,不足處請大家補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