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畫報
⑴ 地理手抄報 怎麼做 起什麼名字
哈哈
叫「我的小報」吧。
瞎說的
弄點分...
不過我認為你如果想讓大家幫你想,最好寫上你要的主題
⑵ 地理知識手抄報怎麼做
地理環境 折疊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日本地圖為「千島之國」。
⑶ 初一上地理南極洲的自然環境手抄報
選擇你需要的作為手抄報內容吧。
南極洲,又稱「第七大陸」,圍繞南極的大陸。位於地球南端,四周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包括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總面積1405.1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佔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大陸冰川從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羅斯冰障,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
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動植物能夠生存。氣候酷寒,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1983年)。風速一般達每秒17~18米,最大達每秒90米以上,為世界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1]
在南極圈內暖季有連續的極晝,寒季則有連續的極夜,並有絢麗的弧形極光出現。動物有企鵝、海象、海獅、信天翁等。附近海洋產南極鱈魚、大口魚等,磷蝦產量全球最大。已發現礦物有煤、石油、天然氣、金、銀、鎳、鉬、錳、鐵、銅、鈾等,主要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地區。[2]
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 南極大陸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考察隊建有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3]
地形特徵
地形: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
南極冰川
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近幾千米,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最高點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 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南極大陸共有兩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騙島上的欺騙島火山和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譯埃拉波斯火山)。欺騙島火山在1969年2月曾經噴發過,使設在那裡的科學考察站頃刻間化為灰燼,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此心有餘悸。
氣候特徵
[4]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和乾燥。
南極洲的風也是獨具個性的。冷空氣從大陸高原上沿著大陸冰蓋的斜坡急劇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風。風向不變的下降風將冰面吹蝕成波狀起伏的溝槽,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一般而言,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東南極洲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50米/秒。據澳大利亞莫森站20年的統計資料,每年八級以上大風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觀測到的最大風速為82米/秒。法國的迪維爾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颶風,其風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3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風速。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極地氣旋從大陸以北順時針旋轉,以長弧形進入大陸,除西南極的低海拔地區以外,這些氣流很難進入大陸內部。但是,在氣旋經過的南極半島末端(包括喬治王島),年降水則特別豐富,可達900毫米。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寒季氣溫很少高於-40℃,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是世界上最低的氣溫記錄,於1983年7月21日在前蘇聯的東方站被測定[1] 。
季節與晝夜
南極極晝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 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自然奇觀
南極洲奇觀:「乳白天空」是極地的一種天氣現象,也是南極洲的自然奇觀之一。它是由極地的低溫與冷空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陽光照射到冰層上時,會立即反射到低空的雲層,而低空雲層中無數細小的雪粒又可將光線散射開來,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層上。如此來回反射,有時會產生一種乳白色光線,形成白蒙蒙霧漫漫的乳白天空。這時,人視野中的一切景物都彷彿融入濃稠的乳白色牛奶里,完全無法分辨,人會因此產生錯覺,無法分清近景和遠景。這種現象嚴重時還能使人產生暈眩,甚至失去知覺而喪命。
太空中看南極光
乳白天空是極地探險家、科學家和極地飛行器的主要威脅之一。乳白天空造成的科考意外事故在南極地區探險史和考察史上極為常見。1958年,在埃爾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飛機駕駛員就因遇到這種可怕的壞天氣,頓時失去控制而墜機身亡。1971年,一名LC-130大力神飛機的駕駛員,在距離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與基地失去聯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雖然對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構成危險,但只要事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安全防範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隨即繞道躲開;正在野外活動的人和車輛則應呆在原地不動,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員前來營救。
⑷ 地理手抄報內容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亥亞,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在空間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很高價值;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2700-2890 D'' layer - D"層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製造一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岩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由於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衛星
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
未知點
-我們有關地球的知識全部是由極不直接的證據逐步導出的。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僅管太陽"常數"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溫度卻數十億年來非常穩定。最好的解釋這個的理由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改變,控制溫室效應來完成。但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亥亞假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維持了它。更多的有關金星與火星的詳情可能會提供某些線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樣大氣前我們能將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⑸ 地理手抄報資料
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古希臘傳說
古希臘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太陽神赫里沃斯有十個兒子。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個兒子身材瘦小,卻很孝順,時時刻刻隨父親轉個不停,太陽神十分喜愛。法愛東、木星和土星這三個兄弟身體肥胖,心地善良,愛交朋友,但太陽神對這三個兒子不太滿意。另外三個兒子名叫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這三個兄弟整天不說不笑,表現得陰森森,冷冰冰的。太陽神有些討厭他們,他們也不敢靠近父親,總是離太陽神遠遠的。
有一天,法愛東在朋友的唆使下,駕馭父親的日車出去玩耍,由於不善駕駛,差一點焚毀日車,被宙斯用雷電擊斃。法愛東依戀父親和兄弟,捨不得遠離他們,於是他的血肉、骨骸化成了成千上萬的小碎塊,也就是人們稱做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時刻繞著太陽神旋轉。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不利於美軍完成他們的意圖。
⑹ 關於日本地理的手抄報怎麼做
地理環境
折疊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日本地圖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折疊氣候
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東京塔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折疊地形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日本地形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群島地處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危害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發生1次。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其中面積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26位。
折疊地質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據統計,世界全部里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折疊河流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²。
折疊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⑺ 老師讓我們做一份有關於地理現象的手抄報,要資料
白雲所含有的水分不足,光線透的進顯得白烏,雲所含有的水分很足,光線透不進顯得黑,由於水分足所以密度大 自然要低一些~~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⑻ 怎樣寫中國地理手抄報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⑼ 地理手抄報怎麼做要圖!!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7-11/11217808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