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六下地理知識點
㈠ 求滬教版七年級地理考綱知識梳理部分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筆記
第一章
一亞洲及歐洲
1、亞洲:亞細亞 歐洲:歐羅巴
2、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稱亞歐大陸。
3、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亞洲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東半球和北半球。
5、亞洲地形的三大特徵:
A.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C.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陸東側和東南側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島。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因而此地區地殼不穩,多火山、地震。
7、亞洲氣候特徵:
A.復雜多樣,各地氣溫差別顯著。
B.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干濕差異懸殊。
C.季風氣候顯著,尤其是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8、冬季風:源於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氣溫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豐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10、亞洲河網分布的兩大特點:
A.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B.內流區面積廣大。亞洲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是世界上兩條著名的內流河。
1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佔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
B.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
C.東歐平原上波狀起伏的低丘
D.阿爾卑斯山脈挺拔的峰巒
13、歐洲形成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的原因:
A.三面臨海,形似亞歐大陸向西凸出的「大半島」。
B.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漫長曲折,絕大部分地方距海不遠。
C.大部分位於北緯40°~60°之間,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使西北部沿海地區顯著升溫。
E.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平原廣闊,連成一片,有利於大西洋上的暖濕空氣長驅直入。
14、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是歐洲。
15、多瑙河是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萊茵河是歐洲著名的國際河流,伏加爾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
16、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合為一個時區,這樣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隔一個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的時間,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1天。
17、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很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㈡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下地理練習冊15-20頁的答案。
一、選擇題
(2)滬教版六下地理知識點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亞洲的知識點內:
亞洲絕大部容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169°39′7″W,66°4′45″N),南至丹絨比亞(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莫洛托夫角,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13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亞洲各國中,除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
㈢ 滬教版六下地理復習提綱 急急急!!
1111111都非常方案
㈣ 六年級地理知識點
你六年級就學地理啦?
㈤ 滬教版六年級地理第二學期第一二章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1、 地圖三要素: 方向、 比例尺、 圖例和注記。 2、 方向: 從地圖上確定方向時, 首先看是否有指向標, 有指向標時, 根據指向標確定方向, 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沒有指向標的地圖, 根據「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來確定方向。 3、 另外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 指南針定向、 北極星定向、 太陽定向、 年輪定向、 苔蘚等等。 4、
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尺三種表示方法: 數字式、
文字式、 線段式。 在圖幅大小一樣的情況下, 比例尺越大, 表示範圍越小, 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表示範圍越大, 內容越粗略。 5、 圖例是用一些圖形或符號代表地理事
物。 注記是說明性的文字或數字。 熟記課本 P.112 的常用地圖圖例。 6、 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兩大類。
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 氣候圖、 水文圖、 植被圖等。 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 農業圖、 商業圖、 交通圖、 人口分布圖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節
認識地球 1、 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 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 赤道半徑 6378 千米, 極半徑 6357
千米, 平均半徑約 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 4 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約 5.1 億平方千米。 3、 在地球儀上,
從地球內部穿越地心的假想軸, 是地球的自轉軸, 叫做地軸。 地軸與地球表面有兩個交點, 是南極和北極, 北極是地球的最北端,
南極是地球的最南端。 4、 經線和緯線都有無數條。 緯線 概念 在地球儀表面, 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周 的圓 圈 叫
緯線圈。 形狀 圓 經線 在地球儀表面, 連接南、 北兩級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叫經線。 半圓 長度
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以赤道相對的兩條緯線長度相等。) 都平行 都等長 是 否 平行 指 示 方向 都不平行(所有經線都相交於南極和北極)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5、 幾條重要的緯線(回歸線和極圈必須用虛線表示) 赤道(0° 緯線): 南北半球分界線, 南緯和北緯的分界線。 南回歸線——23.
5° S 北回歸線——23. 5° N 南極圈——66. 5° S
北極圈——66. 5° N 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0° ~ 30° 為低緯度地區, 30° ~ 60° 為中緯度地區, 60° ~
90° 為高緯度地區。 7、 兩條相對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 構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條件: ①經度之和相加等於 180°
②方向相反(一個在東經,另一個肯定在西經。 例: 與 30° E 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150° W。 與 40° W 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140° E) 8、 地球自轉: 方向為自西向東, 周期為一天(24 小時), 產生的地理現
象有晝夜更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差。(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在轉) 9、 地球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 在北極上空看, 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
在南極上空看, 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 10、 地球公轉(地球繞太陽轉): 方向為自西向東, 周期為一年, 產生的地理現
象有四季變化、 晝夜長短變化。 11、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唯一相同點是方向相同, 都是自西向東。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1、 人們通常用「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 粗略說明全球陸地和海洋面積的比例。 海洋實際占 70. 8%,
陸地實際占 29. 2%。 2、 從南北半球看,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從東西半球看, 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但無論哪個半球, 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 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 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
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 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 最大的大洲是亞洲。 4、 全世界有七個大洲,
面積由大到小排序為: 亞非北南美, 南極歐大洋。 5、 赤道穿過的大洲: 非洲、 亞洲、 大洋洲、 南美洲。 赤道穿過的大陸: 非洲大陸、
南美大陸。 6、 各大洲分界線 ① 亞洲和歐洲: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非洲:
蘇伊士運河(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 也就是溝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③亞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
④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6、 度 數 變化 從赤道向南、 北兩極緯度數值逐漸增大(南增南緯, 北增北緯)
赤道(0° 緯線) 劃分南北半球 20° W和 160° 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劃分了東西半球(切記: 東西半球分界線不是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 向西經度數值逐漸增大(東增東經, 西增西經) 半 球 劃分
⑤歐洲和非洲: 直布羅陀海峽 ⑥南美洲和南極洲: 德雷克海峽 7、 四大洋面積由大到小順序是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形狀略呈 S 形的是大西洋) 8、 四大洋中, 被赤道穿越的大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跨南北半球的大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洋: 北冰洋。 全部在東半球的大洋: 印度洋。 9、 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
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緯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極洲。 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10、 四大洋中, 被 5
大洲環繞的大洋是大西洋、 太平洋。 其中, 環繞大西洋的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非洲、 歐洲, 環繞太平洋的大洲: 亞洲、
大洋洲、 南極洲、 北美洲、 南美洲。 被 4 大洲環繞的大洋是印度洋, 環繞的大洲: 亞洲、 非洲、 南極洲、 大洋洲。 被
3 大洲環繞的大洋是北冰洋, 環繞的大洲: 歐洲、 亞洲、 北美洲。 11、 被北冰洋、 太平洋、 大西洋包圍的大洲是北美洲。
被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包圍的大洲是南極洲。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1、 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 總稱為地形。 陸地地形分為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和盆地五種。 2、 海拔: 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
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 3、 陸地地形 共同點 不同點
世界之最 平原 地表起伏小 海拔較低, 一般在 200 米以下
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南美洲)高原 海拔較高, 一般在 500 米以上, 邊緣比較陡峭。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亞洲) 山地 地表崎嶇不平 山地較高, 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 坡度較陡,
溝谷較深。 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南美洲)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亞洲)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丘陵 丘陵較低, 海拔大致在
500 米以下, 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200 米。 盆地 特點: 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 中部相對地平; 也有些盆地內部分布著起伏的丘陵, 但比四周的山地、
高原仍要低得多。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4、 陸地上高峻的山脈主要分布在兩大地帶:
①太平洋沿岸山脈帶: 如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 ——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組成。(注意: 山地組成山脈, 山脈組成山系。
②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大致呈東西走向): 主要由喜馬拉雅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和阿特拉斯山脈組成。 5、 海底地形:
⑴大陸架: 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坡度較緩, 水深一般在 200 米以內, 水深較淺。(注意: 人
類的一些生產活動, 如捕撈、 開採油氣資源、 航運等, 都是在大陸架這里進行。) ⑵大陸坡: 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 ⑶大洋中脊: 大洋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 火山活動比較強烈。 ⑷海溝: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太平洋底部) ⑸洋盆: 海洋底部的凸起(類似於陸地上的小山丘)。 7、 等高線地形圖:
⑴等高線定義: 在地圖上, 將陸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叫等高線。 ①等高線都是連續、
閉合的曲線。 ②在同一條等高線上, 各點的海拔都相等(即每條等高線只能有一個海拔數值)。
⑵等高線特點: ③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 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差相等(即在同一幅圖上, 等高距都一樣)。
④等高線一般都不相交、 不重疊(陡崖處除外)。 8、 ⑴ ⑵
⑶ ⑷ ⑸ 圖⑴: 山頂——等高線閉合, 中間高, 四周低。
圖⑵: 山脊——等高線彎曲, 由山頂向山麓凸出。(判讀山脊: 凸低為高) 圖⑶: 山谷——等高線彎曲, 由山麓向山頂凸出。(判讀山谷:
凸高為低) 圖⑷: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過渡部分。 圖⑸: 陡崖——多條等高線在陡崖處閉合。 緩坡和陡坡:
緩坡處等高線稀疏, 陡坡處等高線密集。 第四節 海陸變遷 1、
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地表形態變化分為緩慢和激烈兩種形式。 2、 德國人魏格納系統地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了解, 不要求背誦):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 的龐大陸地, 被叫做「泛大洋」 的海洋所包圍。
大約兩億年以前, 泛大陸開始破裂, 「碎塊」 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 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漂移的大陸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
3、 板塊構造學說: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 歐亞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在六大板塊中, 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 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4、 一般來說, 板塊內部,
地殼比較穩定;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 有的張裂拉伸, 有的碰撞擠壓, 地殼比較活躍(即火山和地震活動頻繁)。 5、 板塊與板塊交界處: ⑴
板塊碰撞擠壓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高山或高原 ⑵ 板塊張裂拉伸
使地表發生斷裂, 形成海洋或者裂谷 6、 解釋下列
原因: ⑴喜馬拉雅山脈: 受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高山。(所以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變化趨勢是繼續升高的) ⑵阿爾卑斯山脈: 受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高山。 ⑶落基山脈: 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高山。 7、 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
①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②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注意: 第二大火山地震帶都沒有帶「山」 字!) 8、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
9、 解釋為什麼日本多火山地震? ⑴從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日本位於歐亞板塊、 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這三大板塊交界處, 地殼不穩定,
多火山地震。 ⑵從火山地震帶角度解釋: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所以多火山地震。 10、 解釋為什麼英國地震比較少?
因為英國位於歐亞板塊內部, 地殼比較穩定, 所以地震比較少。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1、 公元 1800 年以前, 世界人口增長相當緩慢, 此後世界人口進入迅速增長時期。 目前,
世界人口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 2、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 近幾十年來,
世界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醫療水平提高, 生活水平提高, 促使嬰兒死亡率降低, 人的壽命不斷延長, 這樣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較高。 3、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 一般來說,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 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較慢,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 經濟水平低的國家,
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較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4、 人口密度: 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數。
該地區的總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該地區的總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反映一個地區或國家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數值大,
表示該地區人口稠密; 人口密度數值小, 表示該地區人口稀疏。) 5、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
布很不均勻。 亞洲東部
亞洲南部 世界上幾大人口稠密區 歐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南美洲東部
非洲北部、 大洋洲西部、 亞洲阿拉伯半島 原因: 荒漠, 極端乾旱 世界上人口稀疏地區 南極洲、
亞洲北部、 北美洲北部 原因: 極地地區, 終年寒冷
南美洲北部(亞馬孫平原) 原因: 原始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濕熱
亞洲青藏高原 原因: 海拔高, 空氣稀薄 6、 人口增長快, 人口過多引發的問題: 資源匱乏; 環境污染,
破壞環境, 引發各種災害; 就業困難;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飢餓貧困; 教育、
醫療水平降低。 對策: 實行計劃生育, 倡導節制生育。 8、 人口增長慢, 人口過少引發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 勞動力短缺、
國防兵源不足。 對策: 政府鼓勵生育, 積極接納外來人口。 9、 正確的人口觀: 人口的增長應於資源、 環境相協調,
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10、 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鄉 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比如我國) ? 當前發展中國家, 城鄉
差距比較大, 城市的生活條件、 教育條
件、 醫療衛生條件以及工作條件和待遇都比鄉 村好, 因此吸引了鄉 村人口往城市的遷移。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1、
世界的居民主要分為白色人種、 黃色人種、 黑色人種。 劃分人種的依據: 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是膚色、 眼色、 毛發、 頭型、
臉型等。 2、 人種 外貌特徵 主要分布地區 注意 農業發展較早 工業發展
世界上人口稠密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地區
白色人種 皮膚呈白色或淺棕色, 眼色和發色比較淺, 頭發波浪狀, 鼻樑細高, 嘴唇較薄, 體毛較多,身材比較高大 皮膚呈黃色或黃棕色,
眼睛呈棕色, 頭發又黑又直, 臉型寬平, 鼻樑中等高度, 身材中等 歐洲、 北美洲、 亞洲西部和南部、 非洲北部
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都是白色人種 黃色人種 亞洲東部和北部, 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 人 都 是 黃 色
人種。 黑色人種 皮膚和眼睛呈黑棕色, 頭發捲曲, 鼻形扁平, 嘴唇較厚, 下巴較低, 體毛較少, 四肢較長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大洋洲西部、 北美洲東部、 南美洲東部 3、 除了上述三大人種外, 因人種間的通婚, 還形成了混血人種。 混血人種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 4、 從地理分布來看, 人種膚色大致由赤道向極地逐漸變淺, 這與各地太陽輻射的強度密切相關。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與宗教
1、 聯合國工作六種語言: 漢語、 英語、 法語、 俄語、 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 2、 漢語: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②使用范圍: 亞洲東部和南部(即東亞和南亞)。 3、 英語: ①英語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 ②使用范圍: 歐洲西部、 北美洲、 南美洲、
亞洲南部、 非洲、 大洋洲東部和南部。 4、 法語: 主要流行於法國、 比利時、 瑞士、 加拿大和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國家。 5、 俄語:
亞洲中部和北部、 歐洲東部。 6、 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使用。(注意: 拉丁美洲的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7、
阿拉伯語: 流行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即西亞和北非)。 8、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 9、 宗教 發源地 分布范圍 建築特色 注意點 信奉神、 創始人與經典(了解) 上帝 耶穌基督 《聖經》 基 督教 亞洲西部( 巴 勒斯坦地區) 歐洲、 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 教堂( 尖頂、 十字架)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 伊 斯蘭教 阿拉伯 半島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 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清 真 寺(圓頂) 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被稱為「穆斯林」。 在中國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清真教或回教。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 真主安拉 穆罕默德 《古蘭經》 佛教 古印度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佛塔、 寺廟 佛祖 釋迦牟尼 《佛經》、《金剛經》 世界三大宗教都
發源於亞洲。 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
1、 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 村。 城市聚落和鄉 村聚落的形成順序: 先有鄉
村聚落, 後有城市聚落。 2、 城市和鄉 村的差別: 聚 落形式 達) 城市 發達 稠密 密集、 高層建築 鄉 村 不發達 稀疏 稀疏、
低層建築 3、 當地氣候特點 交通特點(是否發人口分布 建築特點 生產活動 非農業 農業 民居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冰屋 極度嚴寒
黃土高原窯洞 比較乾燥 傣族竹樓、 東南亞的高架屋 半球形冰屋, 門小、 牆體厚 黃土深厚, 鑿成窯洞, 冬暖夏涼 雙層竹樓通風好, 人住上層
炎熱多雨, 比較潮濕
㈥ 六年級地理復習資料
給你個網址學語文
http://www.5156e.com/
英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3zJhCgwjuQ/背一下語法
二、陸地和海洋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1.主要國家建立情況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亡國者 都城
夏 前2070年 禹 桀 陽城
商 前1600年 湯 紂 亳、殷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鎬京
秦 前221年 嬴政 咸陽
西漢 前206年 劉邦 長安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成都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
2.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禪讓制:原始社會首領產生方式; 王位世襲制:從夏禹傳子啟開始
分封制:西周開始; 中央集權制:秦朝開創,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5.稱號與人物
神農氏:炎帝;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 大禹:禹
醫聖:張仲景; 神醫:華佗; 書聖:王羲之
6.人物與成就
李冰:都江堰 張騫:出使西域 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華佗:麻沸散 司馬遷:《史記》 祖沖之:圓周率 賈思勰:《齊民要術》
酈道元:《水經注》 王羲之:《蘭亭序》 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7.戰國時期主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 道家:莊子 法家:韓非子
8.中國之最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夏朝
春秋諸侯爭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
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西周時的司母戊鼎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戰國時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秦朝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黃帝
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開始於秦朝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開始於西漢
絲綢之路最早開通於西漢
紙最早發明於西漢
最早發明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的人是華佗
記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的書籍是《九章算術》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寫的《史記》
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7位的人是祖沖之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賈思勰編的《齊民要術》
東晉南北朝時,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