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跨國公司的影響
1. 跨國公司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
促進經濟更快發展,但是由於跨國企業的實力雄厚,對當地企業非常不利,使當地企業競爭不過,從而導致大量資金外流。
我總是覺得外國的跨國企業壟斷中國市場和當年鴉片戰爭導致的大量的資金外流性質差不多。
2. 跨國企業 對 當地國家 的 負面影響
允許跨國企業是政府認可的政策,因此負面影響只是政策失誤,並不是企業的問題。任專何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差屬異很小,因為企業通行的管理制度,財會,法律基本相同。
也許跨國企業在競爭力上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每個企業做自己適合的事情,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某些事情,當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後,才會降低成本,提供更低廉的產品。
所以,不存在跨國企業負面影響問題,只存在壞制度和好制度的問題。
3. 文化和地理因素對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地理位置與文化聯系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催化劑和黏合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及投資的效果。
80年代,廣東外資的大量注入,首先是同廣東優越的地理區位,尤其是與毗鄰港澳和靠近台灣密切相關的。廣東的區位優勢最主要表現在直接毗鄰香港、澳門兩個國際性自由港,特別是毗鄰香港這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粵港澳的直接相連有利於互相取長補短、相互推動和促進經貿合作與技術交流。同時,廣東鄰近台灣與東南亞等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地區,也容易受到經濟先進地區的傳導和輻射,產生傳遞效應。港澳台與廣東不僅地域上相鄰,而且香港與廣東語言相通,不少投資者與當地有著血緣、親緣、地緣等一系列社會關系。這種社會資本成為海外華人進入廣東的一個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迴避市場風險。大量海外華人資本尤其是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資本在80年代佔到中國直接投資的約2/3,這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基於華人社會網路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商業聯盟體系。
獨特的區位優勢、融匯中西的海派文化也是上海吸引跨國公司的潛在因素。從區位因素來看,對外,上海位於太平洋西岸的中部,處於太平洋經濟輻射的中心,是連接東亞、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經濟的樞紐。對內,上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黃金水道的交匯點。同時在文化環境上,上海是中國最早向世界開放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對於上海來說,上海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作為一個金融、貿易和產業中心,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如果說,中國與西方商業文化(規則)最接近者,則非上海莫屬。正是這種融匯中西文化的人文環境,使上海成為聯系海內外客商的紐帶,在上海吸引外資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力,發揮著特殊作用。
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80年代廣東成為中國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主要依據的是其獨特的地緣、親緣優勢、先行一步的優惠政策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該時期外商在廣東的工業投資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製造業,以紡織、制衣、玩具、小電器等為主。對這些產業,靈活的、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路的作用十分突出,且並不需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加工業基礎相配套。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浪潮的影響下,區域競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開放在全國的推進,使得曾在開放初期在廣東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地緣、親緣優勢逐漸下降;WTO的加入和中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逐漸形成,使地區性的優惠政策也逐漸地喪失效力;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新經濟的浪潮之下,也不再是競爭的主要優勢。廣東雖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其優勢,一定程度上仍在吸引外資,但相對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帶,競爭力已大大下降。而此時上海依託中國廣闊市場和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了眾多企業青睞的寶地。影響跨國公司投資上海決策的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市場因素。跨國公司投資上海主要是基於上海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和對全國的輻射能力,希望通過對上海的投資達到立足上海、俯瞰全國的效果。二是集聚效應。上海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備,金融市場發達,人才聚集,信息集散、對跨國公司的發展十分有利。另外,從跨國公司的自身成長發展的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發展戰略也是影響其區位行為動機的主要原因之一。著名跨國公司在上海的投資行為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投資上海浦東新區和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投資上海安亭等都是出於維護公司的全球的戰略利益的需要。外商對上海的產業投資主要有兩個特徵:一是大型的跨國公司集聚,二是以技術資金密集型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主。現代化的大製造業、金融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則對人才、產業基礎以及政府的支持提出很高的要求,上海無疑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最佳的投資地。
4. 東道國的政策環境對跨國公司的經營會產生哪些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通外向型經濟呈持續快速發展態勢,已由傳統的服裝、紡織和機械製造業發展為電力、紡織、服裝、機械、化學纖維、電子等多種行業共存的多元化格局。到2005年底,在南通實際開業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達到2257戶,它們在南通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05年入庫兩稅和所得稅達31.24億元,佔南通國稅收入的35.97%。為了了解跨國公司在南通投資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經營管理模式,以及這些企業具體的運作模式對稅收的影響,以期探尋更加有效的適應新的國際稅收管理需求的管理對策,維護國家權益,我們特組織了這次對部分跨國公司在南通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調查。 一、調查對象的選擇 這次調查主要選取了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在南通投資舉辦的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可以對比的具有相當規模的,經營期達3年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共20戶,其中,世界500強投資的企業10戶,投資總額大多在1000萬美元以上,涉及船舶製造、電子、化學纖維等行業,外國投資者主要來自歐美、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調查的20戶企業2005年入庫稅款15176萬元,佔全市涉外稅收收入的5%。調查年度為2003年至2005年。中外合資企業7戶,外商獨資企業13戶。其中,造船企業1戶,機電企業1戶,光碟製造企業1戶,飼料企業2戶,化學纖維企業3戶,電子企業4戶,皮革製造加工企業4戶,化工企業4戶。20戶企業總投資額為149165萬美元,戶均投資額7458萬美元,總注冊資本93834萬美元,戶均注冊資本4692萬美元,其中外方注冊資本81940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比例為87.32%,戶均外方注冊資本4097萬美元。20戶企業中18戶企業有外方派遣的高級管理人員參與管理。2005年度盈利戶16戶,實現銷售額和利潤額分別為830695萬元和55669萬元,佔2005年度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盈利戶實現銷售額5898503萬元的14.08%和實現利潤額588704萬元的9.46%;虧損戶4戶,全年銷售額191683萬元,虧損15355萬元,銷售額和虧損額分別佔全市虧損戶1344024萬元銷售額的14.26%和虧損額115586萬元的13.28%。 二、被調查企業的基本運作模式 為了使信息有效快捷的在不同層級上流動,使上級更直接掌握下級的情況,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組織結構的安排方面盡量使之扁平化,這樣可以減少管理層次,增加管理幅度,便於上下級之間的溝通。這次在調查的20戶企業中,中方控股的企業只有1戶,中外方持股比例相同的企業有1戶,另18戶為外方絕對控股。由於大部分企業為外方控股,因而,企業實際運作模式就不可避免地納入跨國公司內部運作系統。從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及知識產權運用等方面來看,企業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境內集團統一采購原材料,南通公司負責生產並自行銷售,同時向境外支付特許權使用費。這類企業由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公司負責在中國統一采購原材料,采購的廠家、價格由中國投資公司決定,然後由廠家直接向南通公司供應,南通公司自行生產產品並銷售,同時按照協議規定的標准向境外總公司支付特許權使用費。 2、境外總公司提供技術,境內成立專門的銷售公司,南通公司只負責生產。這種模式的企業多為集團公司擁有專有技術,在技術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南通公司使用集團公司的技術,並按照要求生產產品。進口原材料多從境外關聯公司采購,產品內銷由專門的銷售公司負責,南通公司須向境外總公司支付特許權使用費。 3、境外總公司提供技術,南通公司負責生產,部分或全部原材料從關聯公司采購,部分或全部產品銷售給境外關聯公司。此運作方式與第二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專門的銷售公司負責銷售。企業所用的核心技術由境外總公司向南通公司提供,南通公司按照協議的標准向境外總公司支付技術使用費。 4、集團統一采購,南通公司生產,(部分)產品的銷售價格由集團公司統一制定,(部分)產品銷售給關聯企業。原材料由集團統一采購供應給南通公司,南通公司負責生產,部分產品價格由集團統一制定,部分產品銷售給關聯公司。在這種運作方式下,南通公司不向境外總公司支付任何特許權使用費,但有的公司向境外關聯公司按銷售額的一定比例支付傭金。 5、南通公司自行采購、生產,產品出口給境外關聯方。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境外集團公司控制著企業產品的境外銷售權,而不是像其他企業通過材料采購、技術使用、商標使用等方式從企業獲取利益。 6、原材料從境外關聯公司采購,南通公司負責生產,產品出口給境外關聯公司。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境外集團公司控制著企業的原材料采購價格和產品的境外銷售價格,南通公司既不需要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又不需要支付傭金,集團公司一般通過產品的轉讓定價從企業獲取利益。 跨國公司通過上述幾種運作模式使南通公司的利潤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為進行調節,或者將利潤轉移至國外,或者轉移至其在中國的控制中心,如北京、上海等地。 三、經營業績指標分析 為了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我們對企業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採用相應的指標進行了分析。 (一)獲利能力指標分析 1、銷售收入。2003年至2005年三年銷售收入連續上升的企業有17家,另有1家企業2004年下降,2家2005年下降。2003年總銷售收入652973萬元,2004年為789568萬元,2005年為1022378萬元。企業總體銷售收入在增加,2005年增幅為29%,2004年的增幅為21%。 2、利潤額。盈利企業2003年利潤總額為54399萬元,2004年為54053萬元,2005年為55669萬元。在20家企業中有10家連續3年盈利,有2家連續3年虧損。2003年盈利面為65%,2004年為75%,2005年為85%,盈利面呈逐年上升之勢。 3、銷售毛利率。我們將被調查企業2005年的銷售毛利率在40%到50%之間1戶,20%到30%之間2戶,10%到20%之間10戶, 0%到10%之間5戶, 0%到-10%之間2戶。大部分企業的毛利率集中在10%到20%之間。 4、銷售利潤率。在銷售毛利的基礎上扣除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及非正常收支,反映了企業實際的綜合管理水平和獲利水平。2005年調查企業的銷售利潤率情況: 大於15%的1戶,15—10%的3戶,10—5%的7戶,5%—0的5戶,小於0的4戶。大部分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在0到10%之間。 5、資產報酬率。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利用資產的程度和效率,也說明資產增值保值的情況,越高越好。2005年調查企業的資產報酬率情況:大於20%的1戶,20—10%的5戶,10%—0的11戶,小於0的3戶。資產報酬率多數企業集中在0到10%之間。 (二)償債能力指標 1、流動比率。一般認為該指標2:1較合理,既達到一定的安全性,又充分利用了資金。過低意味著企業短期支付能力不足,缺乏應有的安全性;過高則意味著資金沒有充分利用。2005年調查企業情況:大於2:1的2戶,等於2:1的2戶,小於2:1的16戶,大部分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並不理想。 2、速動比率。它是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更為嚴格的測試,由於扣除了一般佔50%的存貨,所以一般認為1:1較為合理。2005年調查企業情況:大於1:1的3戶,等於1:1的3戶,小於1:1的14戶,大部分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較差,較為合理的只有3戶。
5. 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
首先是影響東道國的企業發展,與本土的企業形成競爭,其次是文化的滲透,跨國公司的發展必然將其本國的文化帶入東道國,從而影響東道國文化!
6. 跨國公司的優缺點
評《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
李長久
透析當代國際壟斷的力作
——評《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
李琮教授的力作《當代國際壟斷———巨型跨國公司綜論》,系統、深刻地分析了當代國際壟斷的發展及其影響。由於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國公司,因此,該書以跨國公司為主線,不僅全面論述了跨國公司與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與國家、跨國公司與當代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與新科技革命及新經濟發展的關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國公司的實質、特點、優勢和兩重性。這部專著中關於跨國公司為什麼紛紛到中國安營紮寨,中國為什麼要形成自己的跨國公司和組建什麼樣跨國公司的分析與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書系統地分析了壟斷的發展及其影響。書中關於「當代」的界定具體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迄今這一段時間,但作者認為,到19世紀60年代,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最初的壟斷組織。所謂「壟斷」是指巨大企業或企業聯盟,而「國際壟斷」是特大企業的經濟權力超越國家疆界,對整個世界生產和市場進行控制,以獲得巨額壟斷利潤,從而揭示了國際壟斷的實質、特徵和作用。
作者以跨國公司發展為主線,深刻地分析了壟斷的發展史。書中將壟斷演變的歷史進程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到1914年。壟斷組織從萌發到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轉變到壟斷階段並不斷加強。第二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戰、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二戰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加強干預與壟斷組織緊密結合,壟斷組織繼續發展並全力對外擴張,但由於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礙了壟斷組織的對外擴張進程。這兩個階段的主要變化是,從自由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幾個帝國主義強國為爭霸世界而進行殊死斗爭,終於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第三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戰後,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般壟斷轉變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國際壟斷大大加強。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這個階段,國際壟斷資本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作者辯證地分析了國際壟斷主要是巨型跨國公司與諸多因素的關系,特別是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作者指出,經濟全球化已涵蓋生產、商品流通、資本流動、科技轉讓、知識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經濟各個領域,而所有這些領域巨型跨國公司都是其行為的主體。作者還指出,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各國經濟越來越相互依賴,而且對國際生產關系或國際經濟關系也有重要影響。作者認為,跨國公司是適於現代化大生產的、合理的、先進的企業組織形式。作者對比壟斷發展後兩個階段與前兩個階段主要區別時指出:「今天的世界,盡管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佔主導地位,特別是超級大國仍奉行霸權主義,世界仍很不安寧,但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近10多年來,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改革開放已成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民族愛團結,社會要進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要求。」
該書強調了跨國公司的特點和兩重性。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78年在題為《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的報告中對跨國公司下過這樣的定義:「跨國公司是在作為基地的國家之外擁有或控制生產或服務設施的企業。這類企業並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們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國家所有制的實體。」作者認為:「若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也就不會有跨國公司,而沒有跨國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就不會發生,二者如影隨形,是分不開的。」據聯合國統計,1999年,世界跨國公司總數從1980年的1.5萬家增加到6.3萬家,它們的國外子公司從10.4萬家增加到近70萬家。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在2000年達到創紀錄的14919億美元。跨國公司進行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目前世界總產值的約1/3由跨國公司所佔有,其中90%以上由少數巨型跨國公司控制。「這意味著世界經濟的幾乎所有各部門和各行業都為大跨國公司所控制」。
據作者分析,巨型跨國公司與中小型跨國公司相比,其主要特點是:規模巨大;跨國化程度高;發達國家的大公司占絕對多數;集中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立足於核心產業,發展多樣化生產。因此,這些巨型跨國公司具有10大優勢:即規模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范圍優勢;無形資產優勢;融資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管理優勢;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優勢。作者強調指出,巨型跨國公司並沒有失去國籍而成為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全球公司」,它們的「根基」仍然在它們的國家。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大跨國公司的兩重性,如強化壟斷和加劇競爭的兩重性、追求利潤和促進發展的兩重性、高效運營和畸形分析的兩重性、公司生產有計劃和全球生產無政府的兩重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繼續發展,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規模也將繼續增加和擴大,但在今後較長時期內,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仍將佔世界跨國公司的大多數,仍將處於核心競爭優勢。因此,世界經濟的兩極分化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兩極分化都將加劇。
該書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為什麼要有和建立什麼樣的跨國公司。書中指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場化;自由化;信息化。由於跨國公司具有兩重性,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有利也有弊,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引起各國特別是跨國公司的關注。「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進入我國。與此同時,我國一些企業也正在「走出去」。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從世界發展的全局著眼,對大跨國公司的實質、特性、所起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自己的大跨國公司。「這是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是我國現代化大生產在國際層面上擴展的必然,也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擴大和深化與世界各國進行經貿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大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與西方大跨國公司相比,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我國必須積極推動和大力支持本國大跨國公司的發展。針對此問題,作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議:其一,在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大跨國公司成功經驗的同時,避免它們的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大跨國公司的高層有意進行的各種欺詐、坑害投資者和客戶的行為,而要以誠信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國際聲譽。其二,堅持我國一貫堅持的發展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外國企業和客戶的關系,實現雙贏。其三,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它與現代管理科學和經營理念相結合,並吸取他國、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逐步形成有鮮明特色的、新的企業文化。
至於缺點,有一本書我剛看,就是說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敗走麥城或失敗的施展案例,還有客觀分析。
作者是:李海龍
泛德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著名職業營銷管理專家、世界咨詢師協會注冊高級咨詢師
國內數家著名企業行銷顧問,十餘家中小企業總經理營銷顧問
多家大學管理學院與學術研究機構E-MBA客座教授/專家
浙江大學經濟技術咨詢中心特約咨詢師
中美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國際品牌研究院品牌專家
青島潛力品牌評選專家評委
《考驗》
李海龍先生2003年7月著作《考驗》因為書中的激烈觀點和所披露的大量跨國公司的敗陣事實、內部信息,它的出版和熱賣曾經引起了營銷界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極大關注。
書中披露了富士、寶潔、賓士、麥當勞、飛利浦、三菱、麥肯錫等世界企業巨頭在中國「敗走麥城」的歷程,並找出了它們的「敗陣基因」。
7. 簡述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利與弊(初一地理題)
跨國公司的建立有利於全球的資源,信息,人才,財富的共享,促進了國際合版作和經濟全球化。但在跨權國合作中,發展中國家所佔的利潤往往會比發達國家少,所以跨國公司的中間作用更傾向於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南北合作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8. 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發言,很受啟發。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且進一步推進它的本土化戰略,在多角度,多領域,全方位的推進本土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百事公司在內,很早進入了中國的市場,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去判斷那樣一個趨勢,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趨勢,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那麼,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判斷中外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制定未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規則,也才能夠去判斷本土化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從利益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上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經濟活動都有外部性的影響,那麼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外部性的影響。那麼,外部性影響就分為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兩個方面。 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好的方面影響來說,很多專家都做了分析,那麼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紹百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給中國帶來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說增加了中國的就業,直接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帶來間接就業效應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增加了中國的稅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培植了碳酸飲料的市場,這樣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外,在推銷本土化戰略過程當中,也實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麼,在原材料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設立了馬鈴薯的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本來是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務的,但是後來又有了出口,已經不完全是局限於本土化。那麼,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出口創匯,所以從就業、稅收、經濟增長、出口創匯等多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宏觀的經濟利益是有著直接好的影響。那麼,我這裡面想補充一點的就是談到好的外部性影響的時候,跨國公司本土化還和中國特定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系。它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上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其實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面對著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制度的矛盾,我們也通常稱它是體制矛盾,另一個是結構矛盾,中國必須突破體制和結構的雙重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取得持續高效率的發展。可是,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在制度變遷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比如說我們談了很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國內現在所適應的某些法律和規則可能會有一些沖突。那麼,這就迫使我們政府去思考,如何適應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來的規則,也推動著我們政策的變動,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也往往會出現與中國內資企業的全面競爭。拿碳酸飲料行業來說,上午中國工業飲料協會秘書長已經談到很多資料,從那些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判斷,在中國碳酸飲料行業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寡頭競爭的格局,幾個大的公司佔有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寡頭競爭本身比完全競爭是有效氯的。那麼,寡頭競爭向前再發展,會不會形成一種市場壟斷,這是人們關注的,所以也迫使我們政府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百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壟斷的行為,或者是形成了市場的壟斷。另外,為了推進跨國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須改變職能,特別是加強監管和服務,這些在二十年前也許中國政府並不沒有仔細去考慮,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另外,在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內資企業的競爭,通過一些並購、合資等方式,來展開的投資行為,也推動著內資企業發展,推動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動著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合理性,我們通過說我們中國經濟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存在著缺陷,不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即便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同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首先面對著資金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資本積累。那麼,由於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很多內資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也導致很多員工就業並不穩定,所以他們預期風險在上升。 預期風險在上升的時候,防範風險的儲蓄行為變得非常重要。因而,儲蓄率居於世界前列,也和中國市場上競爭加劇,和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的一些行為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生產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它替代了大量的進口品,也節約了我們的外匯,這反過來也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而,我們的儲蓄外匯在增長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資本積累的源泉,這樣對於緩解中國資本短缺是有重要貢獻的。另外,跨國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內,他們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員,員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花了很多的資金進行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的培訓,對於中國合格的勞動力形成,人力資源培養是有著幫助的。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技術上,管理上的外因效應。這些都為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緩解一些結構調整上的困難,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我想補充的就是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於中國經濟好的影響來說,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內容之外,還應該再考慮特定的轉軌時期和經濟結構調整,矛盾加重,這樣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跨國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談它好處的時候比較多,其實它有好多壞的現象,或者叫做內斂效應。 這里想簡單的說幾點,就是針對剛才好的方面來說,它實際上也相應的產生了一些其它的內斂的效應。比如說對於跨國公司這些外溢效應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很難進行准確的定量分析。因為跨國公司本土化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不僅受到我們政策法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資企業水平的影響。如果中資企業的水平不能夠與跨國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麼即便它實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實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們也很難吸收到它的技術、知識、管理的外溢效應。另外,還有和外資企業戰略相關,和現在技術研發的特性有關系。比如當今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系數,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開,無法轉讓,難以靠簡單的學習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樂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個類似百事公司這樣一個中國內資的企業。這些都影響到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技術外溢的效應。另外,它也會產生人才的內斂效應,比如跨國公司在推動人才本土化過程當中,它依靠先進的分配製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訓制度,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大量優秀員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內資企業優秀勞動力,優秀人才紛紛轉投跨國公司,這樣對於內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再一個就是知識的內斂效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沒有忘記內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許經營這種方式,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內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實現內部化策略過程當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注重知識和管理模式擴散的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於創造知識產權企業,提升它的積極性,另外也阻礙了技術的傳播。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於企業自身,這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另外,現在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更青睞於建獨資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建合資企業,這樣也使得中國通過合資的方法,去吸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技術支持,這條途徑受到了影響。總之,跨國公司在進入本土化的時候,它的內斂效應,或者叫做擠出效應,事實上是存在的。那麼,面對著這種雙重影響,我想我們阻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的所有做法,自然無法使中國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本土化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那麼,反過來完全依賴跨國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同時應該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這樣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9. 跨國公司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第四講 作為自主行為體的跨國公司
一、跨國公司:性質和起源
1、跨國公司的性質
跨國公司是里恩索爾1960年4月在卡內基工業大學工業經濟學院創立10周年紀念會上第一次提出的。隨後,在西方國家的報刊上經常出現「多國公司」、「國際公司」、「宇宙公司」之類的名稱。直到1974年,由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做出決議,統一使用「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S)這一名稱。名稱盡管統一起來,但對跨國公司定義和性質的解釋卻眾說紛紜。因為多數人注重不同的特徵來區別跨國公司和國內公司。這些差別反映出不同的分析目的或學術理念。
1)結構是確認跨國公司最普遍的標准。最常用的結構變數是在多國的工商業活動。1983年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發表了題為《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第三次調查》,據此,跨國公司的標準是:第一,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建有經營實體,不管它們採取何種法律形式和在哪個領域從事經營;第二,這種企業在一個中央決策體系下進行經營決策,並制定有共同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國企業的共同戰略目標;第三,這種實體通過股權或其他方式形成聯系,使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實體可能對別的實體施加重大影響,並同其他實體分享資源、信息,同時承擔責任。
另一個更嚴格的結構標准強調跨國公司在國外經營的地域和規模,即一個國家的公司必須至少在國外建立,經營著6個或6個以上的工商業子公司,銷售額方面必須超過1億美元,對外國子公司控股不得低於25%等等。
還有其他結構標准,如有人認為是所有權結構而不是經營結構起決定作用,只要公司的所有權被許多不同國籍的人擁有,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或者,只要公司最高管理人員來自許多國家,而不是主要來自母國,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
2)第二個確認標準是業務。據此標准,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司絕大部分或相當大部分資源,或其所有業務都用於國外經營,也就是說,其國外經營對公司有決定性作用,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一般而言,其國外業務至少須佔有25%以上的比重,這包括海外投資占總投資額的比重,海外雇員占總雇員數目的比重,國外業務的產值、總銷售額、總利潤額占總銷售額、總利潤額的比重等方面的情況。
3)另有研究人員也使用行為標准。據此標准,如果公司從全球角度來計劃和活動,強調全球利潤而不是國內利潤,那麼就可以認為它是跨國公司。
從國際政治學的視角看,綜合上述三個標准,跨國公司可以理解為:直接擁有或控制著雖然沒有完全受控於母公司的決策但必須對之回應的海外子公司的大型工商企業,母公司決策的影響范圍並不與國界吻合。
2、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跨國公司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現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的勃興,應該說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跨國公司是與早期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伴而來,但是英國的「家庭資本主義」(family capitalism)卻難以為跨國公司的出現提供相應的組織資源。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美國產生了「管理資本主義」(managerial capitalism),由此職業管理人員取代家庭成員成為掌管公司運作決策權的經理層,行政結構取代了血緣關系結構。管理資本主義的興起使組織創新突破了家庭管理的局限,為工業公司發展成跨國界的大公司提供了可能性。正是由於組織創新、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由此而產生的巨額過剩資本,產生了向外擴張的需要,使資本國際化的主流從國際流通過程深化到國際生產過程。但是,限於當時世界整體工業化水平和外國直接投資能力,跨國公司雖已初具規模,卻仍處於形成發展階段。
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可謂跨國公司發展的一個高潮。戰後,英國和歐洲大陸工業公司展開了一場頗具聲勢的「管理革命」,廣泛採用美國公司的先進組織結構和管理技術,從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空前迅速發展。從戰後到80年代前,跨國公司的發展一直是歐美兩強並存的格局,伴隨70年代以後日本的迅速崛起,到80年代形成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歐盟)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些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政府行為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
其次,對跨國公司而言,其跨國經營的基本動因還是以經營取向為主旨,目的在於追求利潤。
二戰後跨國公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跡象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後期進入迅猛增長時期,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直為發達國家壟斷國際投資領域和跨國經營的局面。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多集中於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經營大多規模小、實力弱,僅有少數國家躋身於巨型公司之列。而且多系利用地緣、血緣關系,實施地區性經營戰略,帶有明顯的地方性、局限性特徵。
進入90年代,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形成一個新的高峰期,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核心組織者。跨國公司日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今天,跨國公司所影響的已不僅僅是世界經濟格局,在相當大程度上還有可能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由此而出現國際性的「權力再分配」趨向。
二、經濟全球化中的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跨國公司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作為國際直接資本流動的載體,跨國公司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同時又擴大了全球化的內容與范圍。政府簽訂推進全球化的協議,背後的推動力量是跨國公司。
1、經濟全球化造就一代跨國公司
1)全球化進程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2)全球化突出了跨國公司的優勢。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各種有形與無形資源,可以更加有效地移植自身的優勢,並與一些不可移動的特定區域的區位資源結合起來。全球化削減了各國對商品、資本和服務的壁壘,同時先進的通訊技術使得跨國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更為方便,是跨國公司的成本大為降低,令跨國公司的優勢大大突出。大大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產生。發展中國家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也開始歡迎跨國公司的到來。
3)全球化引起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其主體思路是利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強化各子公司之間的產品與工業環節的分工。過去彼此間相對獨立的格局正在演化成為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
2、跨國公司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方向
1)改變了各國經濟聯系的內容,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分工是價值鏈的分工,跨過公司掌握某些關鍵環節從而控制整個價值鏈,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佔了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大量的技術流動是在跨國公司內部流動,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領域的份額不斷擴大。
2)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市場的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產品與技術市場,而且擴大到服務領域。
3)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途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是國內市場實現的,跨國公司的作用越發重要。跨國公司的崛起,使得國家很難管理跨國公司,而成為國家重要的談判對手。由於跨國公司內部物流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各國政府的效率大大被削弱。
三、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
跨國公司有著復雜的性質。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成為「國籍不明」的或「超國家」的跨國公司,深刻地改變了、至少是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主權民族國家的看法。
跨國公司所奉行的是「全球市場新邏輯」。跨國公司所關注的,只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和要素收益率上的差異,以及不同經濟和政府制度對資源流動的影響,以保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顯然,跨國公司淡化了國界,模糊了國家利益概念。
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和沖突。作為工業發展模式的傳播者,跨國公司常常為了利潤和市場等目標的實現,影響東道國和母國(主要是東道國)的產業和經濟政策的正常執行,甚至將觸角伸及經濟活動以外的諸如文化、社會和政治領域,從而被看作是對民族國家主權的一種挑戰。
這種挑戰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限制和削弱政府能力
這主要是指:
- 限制和削弱政府調節經濟發展的能力。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的保護能力,兼並優秀的民族企業。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外貿的管理和保護能力。
第二、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矛盾
跨國公司以阻礙資金及技術的流入為要挾,迫使東道國政府為其在當地的活動創造便利,有時也藉助母國政府的支持,抵制或對抗東道國對其活動的干預和限制。看上去,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對抗似乎已由國家與跨國公司間的對抗所取代。
另一方面,東道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往往會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為謀求本國企業利益而發生的對抗。這種對抗不僅在發達母國和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屢見不鮮,並且在發達國家之間也同樣存在。
第三、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政治活動更是對主權國家的侵蝕。
如今,跨國公司收買或脅迫政府官員的事件較少披露,但旨在獲取投資便利的院外活動卻愈演愈烈,其主要途徑有:
-跨國公司與本行業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合作。
-跨國公司與政府間正式或非正式的聯合。
-在科技、經濟、金融及法律等專業領域,與雙邊或多邊的團體的聯合。
通過上述途徑,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扮演著國家政策的決策者或影響者的角色。
既然跨國公司的權力擴張對民族國家形成了沖擊和挑戰,那麼民族國家對於跨國公司及其活動就不能不做出對等的反應,其中主要是對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變化。
由於發達國家既是投資母國,也是接受投資的國家。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對跨國公司均採取積極開放的姿態。在促進國內資本的輸出方面,發達國家不僅在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上對跨國公司正面鼓勵,而且通過與東道國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訂立,維護國內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准入、享受國民待遇、利潤匯回等方面的權益。在管理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則通過間接的政策來管理和協調跨國公司的活動。
發展中國家與跨國公司的關系在總體上還是若即若離,因為作為東道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需要跨國公司帶來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強烈地感受到跨國公司對其國內經濟及社會生活方面的副作用。抵制和約束這些負面效應成為一些發展中東道國對待跨國公司政策的基礎。與發達國家不同,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仍採取直接的針對跨國公司限制或規制手段。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政策更類似於發達國家。
正是因為類似政策的普及,近20多年來,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更多出現合資經營及非股權的方式。這在一方面固然體現了跨國公司對東道國主權的某種讓步,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讓步也導致了對東道國經濟的一些消極後果。
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主權之間的矛盾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強大權力將替代民族國家主權乃至各國主權的喪失,而是促使國家在更高的層次上,更負責任地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讓國家主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超越原來的國界,成為各國自覺自願、協調與合作地處理經濟事務的權力。
這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國家主權。現在,國家主權的含義也在漸漸發生變化。其實,國家主權應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對國家主權的影響同樣也應是一把雙刃劍。
從現實的國際形勢的發展態勢看,目前世界上所有深刻變化幾乎都涉及到國家主權概念的變化。國家主權所以受到如此嚴峻的挑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1)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2)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潛在收益日趨增大;
3)世界性的對某些價值觀念的重新詮釋;
4)冷戰後,「一超多強」格局的出現以及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功能的加強。
當然,以上原因對民族國家主權的挑戰還只能說是「相對的」、「彈性的」,並不可能使國家主權在未來的數十年內變得無足輕重,並進而使國家的作用日漸式微。相反,隨著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民族國家主權將以更為靈活和更具彈性的方式得以維護和加強。因此,跨國公司將在一個高度限制性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運行。
跨國公司在未來的國際商務活動中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這可以從跨國公司所處外部環境和自身運行兩個方面分析。
從跨國公司所置身的國際環境看,各國只有在為了實現本國利益至少是長遠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讓渡部分權利給某些國際組織,以避免國家主權受到某種可能的侵害。而且,國家主權意識往往只有在與他國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得以顯現,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愈高,其國家主權意識及為此採取的措施的意願愈強烈。從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看,還不可能出現一個讓民族國家消亡的世界政府。
從跨國公司自身的運行看,它所面對的是一個資源和市場均為有限的國際空間,為了謀求乃至爭奪更大份額的資源、投資市場和商品市場,必須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獲取。跨國公司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只能在種種制約條件下進行,而不可能為所欲為,更多的情況下,只能在東道國主權約束的框架下運行。
如果僅從經驗上推斷,將跨國公司視為削弱乃至摧毀民族國家主權的重要力量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要掃除所有阻礙其全球經營謀求利潤最大化的壁壘,尤其是國家邊界。但在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跨國公司是真正無國籍的。現時國家的和民族的因素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賴以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盡管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利益與民族國家的政策目標往往是沖突的,但也不能否認二者之間還存在互補性,尤其對母國更是如此。
可見,民族國家的作用在未來可以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對跨國公司的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而跨國公司的影響也是好壞參半。
結論:只要民族國家的概念尚未消失,它就不可能完全放任外國資本對本國市場的主宰,它為國家主權而與無視國界的跨國公司的沖突與矛盾仍將存在。但是,正如作為競爭對手的企業基於一體化戰略的考慮結成戰略聯盟那樣,在一體化的前提下,國家與跨國公司共有利益的存在又使解決這一矛盾和沖突成為可能。
轉載請聲明
10. 地理環境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事正提上日程,它成了香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已成立專門研究小組,全面評估中國加入世貿後,對香港特區經濟的影響及其對策,眾多港商更是未雨綢繆,紛紛開始調整經營思路,期待著新的商機。
眾所周知,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已屬世貿組織成員之一,但香港與內地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據統計,內地僅去年就吸引港資項目近8000個,實際利用資金200多億美元。內地出口貿易總額半數以上經香港轉口。而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九成以上是以內地為進出對象。所以,分析中國加入世貿對內地經濟的影響,是判斷香港經濟下一步走勢的前提。
中國加入世貿的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貿易壁壘和摩擦,增強企業競爭力。它將引發內地經濟出現三大變化:進出口貿易大幅提高;更多領域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科技、管理等掀起新高潮。不言而喻,投資內地的港商將受益很大。
中國加入世貿將打破美國和歐盟的某些貿易政策的限制。內地港資企業出口減少遭受貿易歧視、非關稅壁壘等因素的困擾,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更加順暢,港商也無須再為最惠國待遇的年度審查問題而憂心忡忡。據海外有關研究部門預測,中國加入世貿後未來5年的貿易量,將從去年的3200億美元,上升到6000億美元,長期以來充當中國外貿中轉站的香港,轉口貿易量將直線上升,並帶來運輸、服務、旅遊等行業出現新一輪復甦的繁榮,港人的就業矛盾也將得到緩解。
中國加入世貿後,將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內地部分行業經商成本會有所降低,比如,電信通訊價格的下調,原材料進口關稅降低,高科技引進等,都使內地港資製造業獲益匪淺,企業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方面有望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加入世貿後的中國必然要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市場需求急劇升溫。港產品進入內地的數量有增無減,香港經濟回升會得到有力支持。內地港資企業產品的內銷份額和比重亦會大幅上升,企業受到刺激和鼓舞。
港商在內地的投資領域更廣,合作空間更寬,投資方式更活。一方面,港商可以大刀闊斧參與投資內地過去部分未曾對外開放或有所限制的企業,如金融、保險、電訊、外貿、商業、會計等。另一方面,面對國際產品的沖擊和壓力,內地產業,特別是金融、電訊、農業、基建、化工、汽車製造等產業,迫切需要投資合作對象。港商若能洞悉商機,一定大有可為。
盡管加入世貿後內地部分行業難免承受強烈的沖擊和轉軌陣痛,但整體經濟利益決定了加入世貿愈早愈有利。加入世貿後,內地將引入國際市場規則和競爭機制,推動資源合理配置、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加速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建立現代工業體系。這對於遍布內地、成千上萬的港資企業而言有益而無害。
作為特區經濟發展遼闊的腹地,內地經濟實力的快速提高,對於香港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是推波助瀾,而非橫生掣肘。所以說,中國如果加入世貿,憑借與內地近水樓台之便,香港勢必獲益良多。香港總商會的預計表明,中國加入世貿能夠帶動香港生產總值上升2%至3%。
而加入世貿還意味著,中國將融入世界主流經濟圈,獲得多邊貿易組織中的發言權,具有更深層的戰略意義。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加入世貿除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外,也是鞏固國家經濟安全、防範經濟危機所需。
經濟發展新定位
對於處於經濟復甦期的香港而言,中國加入世貿不僅為之帶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和顯而易見的經濟利益,而且將對其經濟整體發展路向產生深遠影響。特首董建華日前預言,中國加入世貿將促使港人重新考慮香港定位問題。
按照內地和香港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分析,香港新定位至少應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兩地互動、發展互補合作關系;雙向溝通,扮演獨特中介角色;強體固本,實現科技產業轉型。
中國加入世貿,港商再次獲得在內地創業的好時機和發展的大舞台。同時,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流入勢頭加快,內地製造業企業,包括內地為數眾多的勞動密集型港資企業,需要加大產品科技含量,全面提高企業競爭力。這是關繫到雙方的共同利益,是兩地共同面臨的挑戰,也是必須跨越的溝坎。
而內地擁有相當實力的製造業,又是香港不可或缺的後盾和支撐。香港經濟以金融、房地產、旅遊、商業為主導,離不開製造業的依託和支撐。否則,香港始終只是「炒家」的戰場,難以維持持續增長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客觀環境和實踐經驗說明,內地製造業的繁榮恰好可以彌補香港經濟不足。中國進入世貿後,兩地合作舞台更加拓寬,如何作好經濟互補、發揮整體效益這篇大文章的確值得探索。
作為內地與海外交流合作的中轉站,香港所承擔的角色將賦予更多的內容和突出的色彩。進入世貿組織後,內地金融、電訊、保險、會計等方面急需大量資金、人才、信息等。而這些恰恰是香港優勢所在。港商完全可以與內地企業結盟互補,捷足先登,佔領市場。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准入條件所限以及商人審慎心理驅使,不少國外商人直接進入內地市場或放手投資內地尚需時日。港商所擁有的人緣、地理、文化等優勢以及熟悉情況、經驗豐富、溝通渠道等因素,必會受到倚重和利用,成為國外商人首選合作夥伴。香港金融、信息、貿易、運輸等方面,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保留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香港本地經濟結構將有機會加快調整。內地與海外日趨頻繁的技術經濟合作、交流,擔任中間「跳板」的香港完全可以利用外力陡添香港本地科技實力、壯大高科技產業,彌補原有經濟結構缺憾,早日達到創新科技的目標。
適時調整發展重點,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復甦,是香港當務之急,也是港人共識。近期,除一些金融、保險機構競相增設內地辦事、分支機構外,數碼通、新世界電話等相繼涉足內地項目。運輸、資訊、旅遊等行業已有不少企業作出積極反應,部署和調整投資內地的策略。
一些國際財團、跨國公司近期有計劃地抵港洽購資產、增置豪宅、入股有中國概念的科技公司,國際資金大量湧入香港股市,可以看出外商對內地實施間接投資、試圖搶佔先機的跡象。其中比較醒目的有,新加坡發展銀行收購香港廣安銀行、英國最大的運輸公司收購城巴、英國電訊入股數碼通以及美國國際集團認購新世界基建可換股債券等。另一些外國企業與香港合作發展電訊、生化、制葯、交通等計劃亦在醞釀之中。
過去20年,藉助內地改革開放之勢,香港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順利實現轉移到內地,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港商,推動了香港向金融、貿易、服務中心轉變。如今,趁中國加入世貿之機,認準定位,揚長避短,香港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世界高科技資訊中心,並非只是一個夢。
更高層次圖復甦
中國加入世貿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有利,少數行業暫時會面臨壓力,盡管加入世貿並非壓力的誘因,卻使之更加突出。
如果中國加入世貿,內地引進外資政策放寬、投資貿易條件改善,外商還有必要選擇香港作貿易轉口嗎?香港港口運輸量還能一如既往穩居世界前茅嗎?2005年後,內地紡織品可能和香港一樣解除配額限制,香港比例不小的紡織品貿易能與實力雄厚的內地產品爭鋒嗎?一些港商常常為此擔憂。
的確,加入世貿後內地港口會分流相當部分的進出口貿易額,香港轉口貿易對於內地廠商的重要性有所減弱。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隨著加入世貿後內地對外貿易「蛋糕」做大,香港轉口貿易以及相關的運輸、金融、保險等業務量同樣會顯著增加。況且,內地加入世貿後,不少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還須經過一個磨合適應期。
至於紡織品貿易問題更無須過慮。因為相當多的港商是在內地設廠、經香港轉口,撤銷內地紡織品配額,港商已得利其中。更何況香港經濟要獲得長足發展,不可能長期滿足於生產檔次低、競爭力弱的產品。
盡管內地加入世貿後短期內不足以威脅到香港的貿易地位,香港既有的角色也不可能輕易被取代。但從長遠看,香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也非虛妄之談。這種考驗源於兩方面:一是來自外部的挑戰;二是涉及內部的整合。
且不說有意問鼎亞洲區域經濟中心的新加坡,早就對香港經濟地位虎視眈眈,就是內地至少也有兩大港口城市與香港暗中較勁,顯露挑戰勢頭。這就是華南重鎮棗椛鉦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