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城市地理信息數據建庫
A. 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框架初步研究—以黃石市為例
劉忠明1徐波1姚燕1倪宇飛2徐旭東2趙婷2
(1.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2.黃石市國土資源局)
摘 要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是實現地質資料管理由省級向地市級延伸的基礎。數據中心建設可成立地級市
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小組,下設中心建設籌備小組、中心基建小組和技術應用小組,各司其職,開展相關工作。中
心建設技術路線是:中心建設方案制訂→中心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中心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共享與服務。建立黃
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充分挖掘地質資料及其信息的潛在經濟價值,對於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
0 引言
2006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2009年湖北省啟動了《黃石市城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試點工作》項目,其中目的之一是探討和研究省級地質資料管理如何向地級市延伸。經過三年多的工作,項目組提交了《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指南》和《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方案》。作者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框架。黃石市是一個礦業城市[1-3],礦業發達,礦政管理任務繁重,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壓力巨大。如何實現黃石市地方經濟的成功轉型,保持礦產資源與城市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建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充分挖掘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是必經之路。
1 建設目標、原則與中心職能
1.1 建設目標
中心建設總體目標是依託地級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開展地質資料集群,實現地質資料信息的平台管理,建立、更新不同類型的資料庫,為城市建設、礦政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開發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將地質資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1.2 建設原則
中心建設原則是在建設中心大樓和在進行系統的技術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各地級市城市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地質資料基本特徵,結合各城市地質工作的社會化實際需要,採用資料庫建設、現代軟體工程等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遵循實用性、可操作性、前瞻性、標准化、可視化、網路化、智能化、集群化、可維護性和開放性等原則。其中實用性要求中心大樓建設應考慮實用性,能儲存管理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滿足礦政的平台管理需要,軟硬體建設與地方電子政務系統相結合。資料庫和軟體系統平台設計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用戶對系統的需求,系統功能齊全、經濟實惠、操作簡單、快捷方便。
1.3 中心職能
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隸屬於市國土資源局,由市國土資源局和市政府辦公室雙重領導。
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具有管理、組織協調和服務職責。
管理職責: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資料登記、數據管理、系統管理與維護、設備管理、軟體管理、人員管理、人才培養計劃管理、涉密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產品管理、資金管理、技術管理、價格申報等。
組織協調職責:組織數據、數據更新,聘請專家,協調技術支撐單位工作。組織會議,組織社會化服務產品。與平級、上級和全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加強聯系。
服務職責:研發或委託研發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產品。為政府和用戶提供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產品。
1.4 中心任務
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系統維護、項目研究、產品研發和產品服務。系統維護、項目研究是基礎,產品研發是關鍵,產品服務是目的。
系統維護:做好地質資料數據的匯交收集、登記、管理與借閱工作。不斷補充數據,完善系統功能。維護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做好地質資料數據的保密安全工作。加強軟體系統的集群化和最優化組合試點。
項目研究:開展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項目研究和相關專題研究。
產品研發:在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項目研究同時或之後,研發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產品、服務形式,為產品服務提供產品庫。
產品服務:根據用戶需要,從產品庫中提取產品供用戶使用。做好產品宣傳(片)和需求調研工作。
2 總體框架
2.1 中心建設
由市政府出面,組織成立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小組,下設中心建設籌備小組、中心基建小組和技術應用小組,各司其職,開展相關工作(圖1)。
圖1 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構架
在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內部劃分相關工作室,分工協作。內部成立辦公室、項目研究室、產品研發室、財務室、產品服務室。負責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與服務工作,負責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的事業單位和軟體公司之間的業務聯系。以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為抓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2.2 管理服務系統建設
根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目標和任務,設計、建設好地級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地級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由功能系統、分類系統和支撐系統三部分組成。
2.2.1 功能系統
黃石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主要分為:資料服務、礦政服務、城市建設服務和系統維護四部分(圖2),體現出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職能,每個部分都具有數據組織、數據錄入、數據檢查、數據維護、信息查詢、統計分析、編輯等功能。
圖 2 黃石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構架
資料集群:一是對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集群,方法有匯交、收集、資料共享等;二是地質圖書資料、地質標准規范、地質工具書等的集群,方法有收集、購置、資料共享等;三是地質項目、地質成果的集群;四是其他資料庫、多媒體等的集成。
資料管理:建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和原始地質資料資料庫,實現地質資料目錄查詢和地質資料電子瀏覽功能。完善地質資料平台借閱服務管理及其功能。
圖書管理:分為地質論文、專著、教材、專集、報刊、科普、其他等部分,分別建立地質圖書資料庫,便於查詢和瀏覽。
數據管理:主要分為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質專業資料庫、地質圖形庫管理三部分。建立、完善這些資料庫,實現數據統計分析、自動生成、自動成圖等功能。
礦政管理:主要涉及規劃管理、地礦單位資質管理、地質項目管理、地質資料管理、礦產管理、地質環境管理、礦業權管理、地質信息管理等。完善一張圖管礦專題資料庫,實現礦政管理的可視化。
信息共享與服務:提供原始資料庫、成果資料庫和模型庫等地質產品服務。其中成果資料庫主要有項目庫、專項庫、圖形庫、專業資料庫等。黃石市板岩山危岩體治理工程項目資料庫是一個項目庫,黃石市礦業權規劃資料庫、黃石市一張圖管礦是專項庫。
2.2.2 分類系統
主要對地質資料、地質數據、地質圖、地質信息化服務產品進行分類管理。黃石市地質資料分為11大類、100 多個數據類型。
2.2.3 支撐系統
主要有:集群體系、數據中心、專家系統、涉密管理、程序管理、協議管理、合同管理、資金管理、法律法規、標准規范等。通過行政、技術等服務工作,為管理系統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3 資料庫建設
資料庫建設流程是:地質數據需求調查→地質數據要素全面清理→資料庫設計→試點數據錄入建庫與調試→數據錄入建庫→數據更新、維護。
資料庫設計,要求反映的地質要素要全,由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組成,結構合理,操作性強。待資料庫建設方法成熟後,進行大規模數據錄入,正式建立資料庫。
2.4 地市級地質資料匯交機制的研究
如何將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市、區)地質資料館的地質資料匯交與收集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延伸到市縣級地質資料館,需要進行探索和實踐,最終建立一套完整的匯交機制,進而建立地市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第一,成立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立並完善機構設置,起草並實施《黃石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第二,建立以匯交為主的地質資料集群機制。
第三,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網路系統。
第四,加強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力度。
3 中心建設方法
中心建設技術路線是:中心建設方案制訂→中心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中心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共享與服務。
中心建設方案制訂的基本方法:以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項目為支點,根據地級市地質資料中心建設指南,起草中心建設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及調查,參觀考察,徵求意見,數易其稿,經過評審認證,最終形成方案報批稿。
中心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包括地質資料庫建設(原始、實物、成果地質資料)、硬體建設、軟體建設、系統建設、資料庫建設、網路通訊建設和電子政務建設。
中心地質資料管理:加強地質資料保管員的責任意識和保密意識,提高業務水平。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建立並完善地級市地質資料管理辦法。
中心地質資料信息共享與服務:研究和實施地質資料集群機制,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擴寬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產品領域,提升產品質量。
4 中心建設意義
長期以來,黃石市地質資料分散、綜合研究程度不夠、數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嚴重製約了地質資料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建立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充分挖掘地質資料及其信息的潛在經濟價值,對於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減少建設項目重復投資,避免、減少投資風險,實現礦產資源物盡其用,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也具有現實意義。
在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統一框架下,不斷完善湖北省黃石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依據工作方案,落實黃石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機構、人員編制、經費來源。起草技術規范、標准、指南、管理制度、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力爭成為礦業城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的領頭羊,為培訓和普及全國地市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管理經驗。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部分省(市、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實現地質資料管理向地級市延伸是必然趨勢。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工作項目組也在積極探索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方式和方法。通過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項目組等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建設好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為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 考 文 獻
[1] 劉忠明等 . 湖北省黃石市礦業發展史研究 [J]. 華南地質與礦產,2008,93(1):65 ~ 69.
[2] 劉忠明等 . 黃石市礦業遺跡基本類型、特徵及其開發利用建議 [J]. 華南地質與礦產,2009,97(1):72 ~ 81.
[3] 韓培光等 . 黃石市現代典型礦業遺跡基本特徵及開發建議 [J]. 資源環境與工程,2008,22(3):377 ~ 386.
B.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
6.4.1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原則
(1)資料庫建立在統一平台下。採用國產地理信息系統 MapGIS 作為建庫基礎平台,通過數據格式轉換,用 ArcGIS 軟體系統管理資料庫。
(2)數據建庫依據統一技術標准。除執行國家和行業的一系列相關標准及規程外,嚴格按照本項目制定的《技術要求》和《資料庫標准》開展工作,所建資料庫數據結構、數據內容要符合技術設計要求,達到標准化。
(3)資料庫主要依據遙感正射影像上反映的地類特徵判定土地利用類型和標繪地類邊界,以原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土地利用圖作為輔助參考資料,對難以確定的圖斑經外業驗證確認土地利用類型。
(4)資料庫內容要具有完整性和實用性。能夠正確反映全省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對比、分布規律、利用特點,提供完整的土地資源資料。而且內容的選取和表示,要層次分明、清晰易讀,使數據內容完整、實用性強。
(5)建立嚴格的質量監督體系,實行「三檢一驗」制度。即每個工作階段都要通過自檢、互檢、專檢,對數據內容、數據精度進行質量把關,各項指標必須符合技術要求,資料庫建成後要通過項目組的統一驗收。整個資料庫建設過程採取嚴密的質量控制,從而保證資料庫數據質量。
6.4.2 資料庫文件命名規則、圖層劃分、數據屬性結構
為規范資料庫建設,保證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質量,在認真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原則下,進一步定義了基於遙感影像資料庫文件命名規則、數據分層、數據屬性結構。
6.4.2.1 文件命名規則
(1)圖層文件命名規則。行政區劃代碼 + 圖層名 + 影像獲取年份 + 文件擴展名,例如: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 2006 年資料庫,縣級政區層:410101XJZQ2006.WP,行政界線層:410101XZJX2006.WL,地面控制點層:410101GCP2006.WT。(註:文件命名欄中,.WT、.WL、.WP 分別代表 MapGIS 格式文件中的點文件、線文件和面文件)
(2)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文件命名規則。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影像文件、整飾文件和元文件共同組成 DOM 信息管理文件夾。文件夾命名規則為:影像獲取年份 + 圖幅號,例如:影像獲取時間為 2005 年,圖幅號為 I49G053089,其對應的 DOM 文件夾名稱即為「2005I49G053089」。
DOM 影像文件、整飾文件和元文件命名規則為:圖幅號 + 文件類型 . 文件擴展名。例如:DOM 圖幅號為 I49G053089,其各類文件命名見表 6-5。
表 6-5 DOM 文件命名規則
註:文件命名欄中「,.WT、.WL、.WP」代表圖廓修飾文件中的 MapGIS 數據格式中的點、線、面文件。
6.4.2.2 圖層劃分
根據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特點,資料庫中僅反映基礎地理和土地利用的基本要素,在這些要素基礎上建立行政轄區、地類圖斑、線狀地物、測量控制點、注記、樣本圖斑、不一致圖斑等圖層。資料庫所含要素圖層見表 6-6。
表 6-6 圖層劃分表
6.4.2.3 數據屬性結構
根據所劃分圖層分別設置如下數據屬性結構。
(1)行政區劃屬性表(表 6-7)。
表 6-7 行政區劃(SHZQ、SJZQ、XJZQ)
註:①區劃代碼採用 GB/T 2260—2002 規定的代碼;②行政區名採用 GB/T 2260—2002 規定的行政區名。
(2)行政界線屬性表(表 6-8)。
表 6-8 行政界線(XZJX)
(3)地類圖斑屬性表(表 6-9)。
表 6-9 地類圖斑(DLTB)
(4)地類界線屬性表(表 6-10)。
表 6-10 地類界線(DLJX)
(5)線狀地物屬性表(表 6-11)。
表 6-11 線狀地物(XZDW)
(6)地面控制點屬性表(表 6-12)。
表 6-12 地面控制點(GCP)
(7)樣本圖斑屬性表。
樣本圖斑屬性表同表 6-8。
(8)不一致圖斑屬性表(表 6-13)。
表 6-13 不一致圖斑(BYZTB)
(9)注記屬性表(表 6-14)。
表 6-14 注記(ZJFH)
註:①注記中不包括圖廓注記;②僅文字注記填入相應的屬性內容;③高寬為注記的高度 × 寬度,如 3×4。
6.4.3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以遙感正射影像圖(DOM)為本底圖,根據遙感影像上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類型空間特徵,從地物光譜、紋理的可分性,利用目視解譯對土地利用信息加以提取,快速獲取土地利用及變化信息,為高效、准確、規模化土地資源動態監測提供技術支持。
6.4.3.1 目視解譯(判讀)
目視解譯主要是從影像上獲取地物三種特徵:①光譜特徵。提取顏色、灰度或多波段數據間的特徵變數等地物的光譜特徵,區分出土地覆蓋信息;②空間(幾何)特徵。將地物的形狀、大小、邊界、線性特徵、空間關系等幾何性特徵提取出來,來獲取地類圖斑的空間信息;③紋理特徵。根據構成圖案的要素形狀、分布密度、方向性等紋理特徵提取,可獲得土地利用信息。通過三種特徵提取構成土地利用的空間地理信息與屬性。
影像目視解譯分類是運用了解譯者的綜合知識,對遙感影像進行分析、識別。目視解譯包括室內預判、外業調查、室內詳細解譯和外業驗證等步驟。室內預判是初步解譯、初步建立解譯標志並將解譯中遇到的不能確定的目標和疑難點記錄下來留待外業確定,通過外業調查與實地對照進行測量和樣本採集,以提供後續階段詳細分析,室內詳細解譯是在上述基礎上,建立影像解譯標志,對工作區的土地利用分類信息提取,再次進行外業驗證提高影像解譯的准確性與精度。
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信息提取技術流程如圖 6-9 所示。
圖 6-9 土地利用分類信息提取技術流程圖
6.4.3.2 土地利用類型判讀方法
遙感影像地類信息判讀的准確性是基於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的關鍵,因此在進行數據採集時運用相關分析方法,根據影像時相、區位地形特徵等對影像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影像所反映的地類信息,勾繪地類界線,標注地物類別,形成預判圖。
(1)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河流兩岸、川台地和緩坡地上。
平原地區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比較單一,呈條塊狀或網格狀分布,形狀規則,絕大部分都能作出准確判讀。由於時相的不同所反映的色調有所差異,農作物生長季節的耕地呈綠、淺綠色;農作物收獲季節的耕地則呈灰白、褐白色,如:河南省平原地區影像為 6 月份時相的,大部分都為收獲後的裸露耕地,其色調特徵為白或灰白;但窪地處的耕地,若影像接收日期在雨水季節,在影像上顯示出水域特徵,採集時要參考土地利用資料進行判斷,同時作為不確定圖斑進行外業調查,實地分析周邊地形狀況來確定其地類。另一種情況是農作物與林果兼作的土地,冬春季節和夏秋季節接收的影像特徵差別較大,冬春季節反映的是以耕地為主,夏秋時則以林地為主,對此情況在參照土地利用資料的同時,作為不確定圖斑由外業判定地類類型。
農作物生長及收獲後耕地特徵如圖 6-10 所示。
山區和丘陵地區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的是綠色和灰白色相間的層疊狀影像紋理特徵,集中連片的較大地塊影像上較易判斷,而零散分布特別是在坡地上由農民零星開發出的小塊耕地很難確定。根據分布規律、紋理特徵,參考土地利用資料來確定地類,室內判讀不出的,作為不確定圖斑由外業判定地類類型。
坡耕地影像特徵如圖 6-11 所示。
圖 6-10 農作物生長及收獲後耕地特徵
圖 6-11 坡耕地影像特徵
(2)園林地。在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分類中將園林地歸並為一個地類。
平原地區的園林地分布有一定規律,大部分在村莊周邊,呈塊狀或條帶狀分布,色調均勻,形狀規則,邊界明顯。成片種植的闊葉林易與耕地區分,一些針葉、矮生果樹以及苗圃的色調和紋理特徵與耕地相近,較難判讀,在參考土地利用資料無法判讀的作為不確定圖斑由外業調查確認。
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園林地呈片狀或帶狀,形狀不規則,邊界較明顯。連片林地較容易判讀,難以判讀的是丘陵向平原地區的過渡地帶,其間零散分布的樹木與雜草叢生一起,主次難分,林地與荒草地之間沒有明顯分界線,此種情況可通過外業調查權衡主次來確定。
公路林帶,影像上呈深綠色調,沿公路兩側呈規則長條帶狀,室內可准確判讀。
園林地影像特徵如圖 6-12 所示。
(3)其他農用地。牧草地在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分類中歸並到其他農用地。牧草地在河南省區域內分布很少,其紋理和色調特徵與耕地接近不容易區分,只有從其分布形態來分辨,其邊界多呈不規則形態,同時利用土地利用資料輔助判斷,或根據實地調查情況確定地類。
坑塘、養殖水面、溝渠等在影像上有明顯特徵,可根據解譯標志對影像進行判讀。
其他農用地影像特徵如圖 6-13 所示。
圖 6-12 園林地影像特徵
圖 6-13 其他農用地影像特徵
(4)城市和建制鎮。城市和建制鎮影像特徵比較典型,呈規則條塊狀,以灰、灰白色調為主,可准確判讀。各省轄市、縣級市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區按城市歸類,縣政府所在地及建制鎮建成區仍按建制鎮歸類。
城市和建制鎮影像特徵如圖 6-14 所示。
圖 6-14 城市和建制鎮影像特徵
(5)農村居民點。農村居民點地類特徵比較明顯,呈灰白與綠色調相間的片狀分布,邊界清晰,依據其在影像上的實際范圍進行採集,但採集時要注意與其他建設用地區分。農村民居點影像特徵如圖 6-15 所示。
圖 6-15 農村居民點影像特徵
(6)鐵路、公路。鐵路、公路在影像上表現為長條帶狀或線狀形態,形狀規則,兩者色調比較接近呈深灰色,建設中的鐵路、公路呈白加灰色,高速公路較易判讀,普通公路與鐵路不太容易區分,可參考土地利用資料輔助判讀,新增的鐵路、公路要到實地外業調查後確認地類。
鐵路、公路影像特徵如圖 6-16 所示。
圖 6-16 鐵路、公路影像特徵
(7)其他建設用地。獨立工礦用地大多分布在城鎮、農村居民點中或周邊,或分布在公路、鐵路兩側,呈規則塊狀,以白、白加灰色調為主,兼有綠、黃等其他色調,判讀時要注意與臨時取土的耕地進行區分,其影像特徵比較接近,容易誤判。
水庫水面呈橢圓、扇形或方形,邊界規則,根據影像特徵比較容易判讀。
其他建設用地影像特徵如圖 6-17 所示。
(8)未利用地。葦地、灘塗、河流、湖泊可根據其空間位置和影像上明顯特徵,較容易分辨。由於葦地和灘塗大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水庫周邊,可根據其空間位置進行判讀;荒草地在影像上較難分辨,要藉助土地利用資料輔助判讀或到實地調查。
裸岩、裸土地多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區,其周圍與林地銜接或向平緩地帶過渡時,其邊界不明顯,此類情況在外業也難以區分地類邊界,對此在參照土地利用資料的基礎上,要充分分析影像上的色彩、紋理特徵來確定。
未利用地影像特徵如圖 6-18 所示。
圖 6-17 其他建設用地影像特徵
圖 6-18 未利用地影像特徵
C. 地理信息系統在數字城市中的應用及需要解決的關鍵性技術
這個問題,有點復雜,也很難自己回答,所以我幫你搜索整理下給你吧。望採納!
應用:
數字城市就是信息化的城市,是從工業時代向信息化時代轉換的基本標志之一。當前,一個數字城市的建設熱潮正在我國興起,各地都把建設數字省市作為推進本地信息化的重大戰略措施。 數字化城市將是滿足信息化社會中城市信息需求的全新解決方案.它以完備的內容實現提供基礎信息、信息的檢索、查詢、更新等功能,採用多層次、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結構體系.在實現過程中,GIS技術將起著重要作用。
需要解決的關鍵性技術:
(1)在分析了國內外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現狀及應用基礎上,提出了在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中需要解決的一些關鍵問題。 (2)在分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技術基礎上,提出了基礎地理數據的共享與服務、數據授權拷貝、數據直接訪問、WebGis服務、WebService等模式將是基礎地理數據共享和服務的主要模式。 (3)在分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需求和業務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建設應以計算機硬體與網路環境為依託、以政策、信息化機構以及安全體系為保障、以標准和規范體系為依據、以資料庫建設為核心。 (4)在分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礎地理資料庫設計方式及管理方法。 (5)在分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總體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用戶認證、數據生產、數據建庫、數據更新、數據管理、測繪管理、元數據管理、系統管理、地名數據管理、數據共享與交換和服務管理等功能模塊的設計方案。 (6)在分析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存數字城市建設中的意義基礎上,提出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在台州規劃管理、綜合管線、數字城管及公眾服務等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典型應用。
D. 基礎地理資料庫建設
1.基礎地理資料庫建庫原則
(1)滿足專題研究的特殊需求。河南省1:500000~1∶100000數字地理底圖的製作,是根據《河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與信息化工程總體設計書》的要求,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其提供數字式基礎地理控制信息。基礎地理控制信息用於專題信息的定位,正確表現其與周圍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分布規律,綜合地反映自然地理形態和社會經濟概況。同時,通過非空間數據(屬性數據)錄入,實現空間數據與非空間數據的對應聯結。
(2)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數字地圖資料庫」為基礎,根據項目的需要,根據現時資料進行了部分內容的補充、修編。
2.地理要素選取標准
(1)水系
圖上所有雙線河及河心島,單線河5級以上基本全部選取。河網密度大的在保證體現其河系基本形態的原則下,進行了刪減,選取圖上面積大於10 mm2的湖泊和水庫。
(2)行政區劃
選取縣級以上行政界線。
(3)居民地
縣級以上政府所在地全部選取。地級以上政府所在地按真型居民地范圍選取。鎮級居民地按經差30′、緯差20′范圍內3~5個居民地的標准選取。在部分人口稀疏區選取了部分村級居民地。
(4)交通
鐵路及高等級公路全部選取,並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進行分類;其他公路按照與居民地相連通的原則選取。根據現勢資料對近年來新建高速公路進行補充。由於數據及比例尺的不同,故補充信息的精度低於1∶250000比例尺的精度。
(5)地貌
地形等高線高差平原地區為50 m、100 m;低山區為300 m、500 m;中山區為1000 m、1500 m、2000 m。主要山峰及高程,按經差30′、緯差20′范圍內選取3個山峰或高程點的標准。
3.地理要素分類代碼
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要素分類代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為九個大類,並依次細分為小類,一級和二級。分類代碼由六位數字碼組成,其結構如下: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大類碼、小類碼、一級代碼和二級代碼分別用數字順序排列。識別位由用戶自行定義,以便於擴充。在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中沒有用到識別位,故用前五位數字表示要素分類代碼。
(1)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數據所用到的大類碼意義
2=水系;3=居民地;4=交通;6=境界;7=地形。
(2)行政區劃代碼
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中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1995)。屬性表中數據項為「行政區劃代碼」。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結構如下:
a.採用六位數字代碼。按層次分別表示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的名稱。
b.行政區劃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三、四位表示省轄市(市、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轄市;21~50表示地區(州、盟);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地轄市、省直轄縣級市、鎮),其中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轄市,21~80表示縣(鎮),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4.投影、坐標系、高程系
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採用高斯-克呂格(等角橫切圓柱)投影,中央經線為113°30 ′00″,坐標系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系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
5.地理要素分層
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圖層文件分類詳見表5.3.1。
表5.3.1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圖層文件分類表
6.河南省基礎地理數據層描述
(1)基本信息圖層名(L2HN01J)
數據描述 表5.3.2描述30′×20 ′的經緯網線及其經緯度值。
表5.3.2基本信息屬性表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95202=經線;95203=緯線。
(2)水系信息圖層名
a.水系信息圖層名(L2HN02S)
數據描述以多邊形表示的水系要素,如河流、湖泊、水庫、水塘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22012=常年雙線河;22010=運河;23000=湖泊;24010=水庫;24150=水塘;25050=水中島。
河流、湖泊、水庫屬性見表5.3.3。
表5.3.3河流、湖泊、水庫屬性表
b.水系信息圖層名(★2HN022H、L2HN02CH)
數據描述 以線表示的水系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庫、運河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21011=常年單線河;21012=常年雙線河岸線;21021=常年時令河;22010=運河岸線;23000=湖泊岸線;24010=水庫岸線;24150=池塘岸線。
河流、海岸線屬性見表5.3.4。
表5.3.4河流、海岸線屬性表
(3)交通信息圖層名
a.交通信息圖層名(L2HN03T)
數據描述表5.3.5描述主要鐵路和鐵路線起止點城市名。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41000=鐵路;41010=電氣化鐵路;41011=復線鐵路;41012=單線鐵路;41013=建築中鐵路;41030=窄軌鐵路。
鐵路圖層屬性見表5.3.5。
表5.3.5鐵路圖層屬性表
b.交通信息圖層名(L2HN03G、L2HN03GD、L2HN03SD)
數據描述表5.3.6描述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及起止點城市名稱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築中高速公路;0=一級公路(國道);42070=主要公路(省道);42080=一般公路;42110=大路;42130=小路。
公路圖層屬性見表5.3.6。
表5.3.6公路圖層屬性表
(4)居民地圖層名
a.居民地圖層名(L2HN04X)
數據描述 表5.3.7描述鄉鎮級以上居民地及其行政區劃代碼名稱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31020=省政府駐地;31030=地級市政府駐地;31060=縣政府駐地;31080=鎮政府駐地;31090=鄉政府駐地。
鎮級以上居民地屬性見表5.3.7。
表5.3.7鎮級以上居民地屬性表
b.居民地圖層名(L2HN04D)
數據描述表5.3.8描述地級以上真型居民地及其類別和名稱。
地區級居民屬性見表5.3.8。
表5.3.8地區級居民地屬性表
(5)政區圖層名
a.政區圖層名(L2HN05X、L2HN05D、L2HN05X)
數據描述 表5.3.9描述省級行政界、地級行政界、縣級行政界、地區界等。
表5.3.9境界屬性表
b.政區圖層名(L2HN05DQ、L2HN05XD)
數據描述表5.3.10描述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
表5.3.10行政區屬性表
(6)地貌圖層名
a.地貌圖層名(L2HN06D)
數據描述表5.3.11描述等高線及其高程值。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71000=等高線。
表5.3.11地形等高線屬性表
b.地貌圖層名(L2HN06G)
數據描述表5.3.12描述主要山峰的名稱及高程值,主要高程點的高程值。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72000=山峰。
表5.3.12山峰高程點屬性表
7.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預處理、圖形數字化、圖形編輯、拓撲關系建立、屬性輸入、投影變換、輸出圖形等步驟,各步驟間均經過檢查修改等過程。其工藝流程見圖5.3.1。
圖5.3.1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製作工藝流程圖
E.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建庫工作"具體干什麼的
資料庫知道嗎? 不知道先查一下 因為這是前提,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建庫工作就是建立一個擁有大量地理數據的資料庫供人來查取資料,有的要及時更新,比如天氣等....
F. 什麼是城市基礎地理數據具體說下,學過地信的來答~
基礎地理信息來資料庫的建自設包括國家、省區和市縣級,它由地理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組成,當然數據是核心,有5個基本分庫為大地測量資料庫、數字線劃圖資料庫、數字正射影像資料庫、數字高程模型資料庫和數字柵格地圖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是數據的存儲、管理和運行維護的軟硬體和網路條件。
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的組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大地測量數據.
這里大地測量數據包括市級GPSD、E級點和一二級控制點成果。
2)4D產品數據
4D包括數字線劃圖數據、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數字柵格地圖數據。
3)其它數據
主要有地形地籍數據、地名數據和元數據等。
G. 數據建庫
實物地質資料屬性數據的存儲,採用關系型資料庫。依據《實物地專質資料文件級目錄標准》屬要求的內容建庫。實物圖像數字化按照《實物數字化技術指南》的要求,完成鑽孔岩心的掃描,岩石標本的三維激光掃描、照相,光薄片的顯微鏡下照相。地質空間數據的採集、投影等,按照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執行。
對屬性、空間數據採用關系資料庫管理,對非結構性數據(文本文件、圖像等)採用文件管理,在關系資料庫表中標明存儲路徑。
H. 各位大神有誰做過ARCgis數據建庫,主要是土地利用,地籍,土地變更等用ARCgis軟體建庫的流程以及規范。
沒做過!如果現在還在為難的話,建議你到地理國情監測雲平台去問問,那裡的老師肯定做過
I. 地理信息資料庫建庫順序
建立省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必然要設計和開發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版管理系統,並解決大數據量權、多種類型空間數據的集成管理問題.介紹和討論最近完成的浙江省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1 : 10 000示範庫)管理系統中諸如系統總體框架、系統功能、空間數據序結構、海量多源數據組織、空間索引建立等有關技術問題.試驗結果確定了比較合適的空間索引數據,從而獲得了對海量數據較好的訪問性能,示範庫的建設工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可以詳細的看
http://bbs.3s001.com/?fromuid=106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