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縣廟渠鄉地理位置
⑴ 鎮原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鎮原縣轄7鎮(抄城關鎮、屯字鎮、太平鎮、三岔鎮、開邊鎮、平泉鎮、孟壩鎮),12鄉(臨涇鄉、南川鄉、上肖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新城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⑵ 鎮原的歷史
尊孔崇文,祭聖讀經,兩千年來,舉國皆然。建孔廟、興祀典,明清大盛。對孔廟修建規模、祀典儀式程序,歷朝均有統一規定,各地也因省、州、府、縣行政級別高低而有所不同。鎮原明洪武初年,就有現在的縣城,本屬縣級,由於漢唐以來安定郡、鎮戎軍、原州等故地,均在鎮原境內,所以鎮原文廟的建築規模及儀仗陳設,都基本保持著郡級的模式。 鎮原文廟的重建維修,自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經明代成化二十一年,萬曆十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乾隆十七年,光緒十年間曾有幾次大的擴建和維修,建築宏偉庄嚴。幾經滄桑變遷,昔日的全貌除「大成殿」有遺跡外,余皆盪然無存。至於祀禮大典情況,親歷者已逝,後來者無聞,早已廢棄。此舊跡往事,乃屬封建俗禮,然與鎮原文化歷史之發展相聯密切。現據祖輩傳述,就建築、典祀追憶記之。 鎮原文廟坐落在縣城正街中央,坐北向南,突出街面,取「文武出街」(諧格)之意。沿街一道高大宮牆,不見正門,取「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之意,沿側門,入內。院中央為「泮池」(古時學宮前之水池),西側是「鄉賢名宦」祠,北是「畿門」(祭祀大典從這里起始),中為過廳,兩側有「月門」通中院。中院正廳即「大成殿」,殿內只供「至聖先師孔子」及「四配」牌位。院兩側為「東西廡」各五間,內供「七十二賢」牌位(牌位實為七十四,有「配聖」二位)。後院正北為「明倫堂」七間,有日新、時習二齋,前有學門,後有饌堂各三間,號房二十間。東北角為「尊聖祀」。北進升階為「尊經閣」。文廟東牆外有通巷,巷北為「黌宮」,即教諭、訓導,俗稱學兒老師衙門。東側為「潛夫祠」。文廟規模宏大,超之他縣。 鎮原文廟祭孔典禮,歷來都由「黌宮」主持,每年春秋兩祭,必須選在「丁」日舉行,故名「丁祭」。只有「秀才」以上資格(民國初為高小以上畢業)的人,才能參加祭典。每次祭獻牲禮為二牛、七豬、八羊。參加籌辦祭禮者有各行各業,購買牲品由牙行負責,屠宰牲品是屠行的義務。宰時,不是縛而殺之,而是屠手對牲立刺一刀,任其滿院奔跑,直至血跡撒遍院宇斃命,此謂「享萬代血食」。祭禮秩序由「三班六房」掌管。禮賓非「八佾舞於廳」,多達二十四人,行三進九級禮。主祭由專職「奉祀官」擔任。祭禮結束後,犧牲禮品須按規定分配,即主祭者分一腿,讀文者分一頭,禮賓各分一件,其餘按縣衙房吏、學官、參與行業各分一份,其他參加祭禮者一概不予分配。正如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的「既入太牢則先賢不敢下箸矣」。祭禮結束後,文廟幾成禁地,除逢科有一次入庠游泮外,無人隨意出入,只能看到宮牆兩端刻有「文官止騎」、「武將下馬」八個大字的兩塊石碑赫然矗立,以示「至聖先師」的無比尊嚴。 「赫連城」與「黑臉天子墳」 鎮原縣城東7公里的城關鎮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濱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遺址,相傳為赫連故城,是赫連勃勃初叛秦時所居之處,當地群眾稱海連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跡猶存,土夯殘牆,堅硬如石,寸草不生。 東晉安帝年間,北方的匈奴再度強盛起來,馳騁於今內蒙、寧夏及陝甘高原一帶,時有南侵之勢。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後秦大將赫連勃勃以打獵為名,自朔方率兵2萬,由北南下,襲殺了北魏鎮守高平的沒奕於,自霸原州,始建夏國,正式叛離後秦,蓄謀稱帝中原,以此作為他擴疆拓土、壯大聲威的基地。 這類鏡子的稱謂和主題紋飾瑞獸葡萄,讓人們頗費猜測。日本學者將其譽為「多謎之鏡」,給它戴上了「凝聚歐亞大陸文明之鏡」的桂冠。這說明了唐代國內外交往頻繁,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紋樣中有禽獸與葡萄組合的圖案,中國的鑄鏡師就把中國銅鏡上流傳的瑞獸紋樣和從外國傳來的葡萄紋樣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華麗豐滿、自由舒展、明快清新的民族藝術風格。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在我們今天使用的玻璃鏡子出現之前,古代人們,特別是古代婦女以銅為鏡,梳妝著青春,梳妝著美麗,梳妝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此,我們說孔雀瑞獸葡萄鏡不但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必備用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那獨特的民族風格、優美清新的紋飾和它謎一樣的名稱,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和喜愛,這些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和工藝美術的審美意義。 王新莊宋墓群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被一打柴群眾偶然發現。 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 從地形狀況看,這里原來應是一片寬闊緩坡平地,山洪繞開墳墓分流到前邊溝渠。年久日深,沖刷塌陷致墓葬暴露於外。1976年麥收後的一天,本村群眾李富邦到這里挖柴,無意間發現溝邊崖壁上有一盤畫龍,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個究竟,順手拾起土塊照著甩過去,卻掉下幾塊磚頭來,露出一個黑洞。這才看清並斷定是一處磚箍墓。為了能看個究竟,他又叫來幾個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後,洞口塌落,畫龍不復存在。他們下去一看,原來,暴露於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東,一字兒平行安厝。由於缺乏保護意識,多人反復踐踏,全部被毀。三座墓中,一處為磚箍墓,另外為黃土洞穴。當時,磚墓里棺槨全部腐朽,屍骨尚全,頭骨旁還留有發絲;墓室內有一「無咀油行」充塞著糊狀物,顯然是埋葬時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帶蓋陶罐,內空無一物;兩個陶制鍋腔。除墓誌磚外,還有大量的條磚、方磚,方磚上有雕刻。此墓群發現後,鄰近村莊不斷有人前來觀看,踐踏破壞更加嚴重。在這樣一個偏僻的村子裡,了解古墓葬、懂得其價值的人太少了,他們不知如何對待。就請示生產隊長,隊長即組織群眾將墓葬物全部搬到較近的馬岔高窯存放,等待上級主管部門來處理。 兩個月後,這個消息終於傳到地區博物館,這才由縣文化館派人陪同前來發掘,實際上根本談不上發掘,只是察看地形、測量墓穴、清理墓葬,訪問發現探墓及其他知情群眾,現場再未有新的發現。通過測量整理,水磨磚箍墓為平面長方形,以磨製的條磚鑲砌,單磚卷頂,磚塊較現代的大而厚,墓高二點五米,寬二米,長三點五米。結構嚴謹,排列有序,墓室通體彩繪,華麗無比。彩繪的三層棺槨,置於室中。兩壁有龕,浮雕彩繪門窗,前鑲墓誌磚三塊,龕下鑲砌對稱的用方磚浮雕著人畜花卉。計有身著鎧甲、手執劍鉞的武士一對,瓶插荷花一對,鹿銜靈瓶一對,衛士牽馬一對,胡人騎駱駝一對,手執棍棒衛士一對等。 這些磚雕畫面,十分精緻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這座蓮塔的蓮罐,置於三個相背而跪的大力士頭上。此墓葬的華麗堂皇正如墓誌所雲,「各用香柏修棺,花磚卷屋」,「奇匠修極樂之宮,埏飾蓬萊之洞,睹而光添殊麗,千門罕比,其風事展後奢百里越常於眾崇欽」。可以想像,這樣的墓葬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亦屬「千門罕比」了。鎮原境內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從墓室建築來說,其華麗闊綽,陪葬講究豐富,具有相當藝術價值,且年代較遠者,當首推「奢百里越常於眾」的王新莊墓群了。 從墓誌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後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於宣和五年(1123年),後列磚匠、木匠、畫匠及撰志者姓名。墓誌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時間,無名諱記載,此磚墓為其「七公之柩」,「遷歸於西郊之間,起塋於東穴之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並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墓誌證明,宋時鎮原就稱原州,開邊、新門都是其西北邊寨,歷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處深溝偏僻之隅,距離原面約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跡,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⑶ 廟渠鄉的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廟渠鄉教育管理委員會成立於1986年1月,兩易其址,現址設在廟渠初級中學校園內。教委會成員5人,所轄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4所,村學20所,幼兒園1所。廟渠鄉共有中小學教師183名,其中中學教師47名,小學教師136名。廟渠鄉在校學生3491名,其中中學916名,小學2359名,在園(班)幼兒216名。鄉教委會大力提倡教學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廟渠鄉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各級學校配套建設和各項設施大規模改觀,校容校貌明顯好轉。 計生工作:鎮原縣廟渠鄉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當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來抓,組織專職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庄頭村尾宣傳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獎扶優惠政策。同時,結合「兩免一補」政策,為「兩女戶」減免學雜費5480元,為新增8戶二女結扎戶辦理養老儲蓄8000元。累計辦理養老儲蓄102戶、8.54萬元,為18戶獨生子女領證戶辦理養老儲蓄1.8萬元。
幫弱扶貧:廟渠鄉核查確定「五保戶」75人,發放生活費用5.4萬元;摸排農村低保救助對象972人;動員組織3895戶村民積極參加合作醫療,已啟動報銷程序;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向198戶困難群眾發放麵粉60袋,救濟款3.15萬元。
⑷ 廟渠鄉的介紹
廟渠鄉位於甘肅省鎮原縣西北部,距縣城54公里。東靠孟壩鎮,南依開邊鎮,西鄰馬渠鄉,北壤三岔鎮。境內山、塬兼有,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0公里。土地面積2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萬畝。廟渠鄉歷史悠久,曾為原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⑸ 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到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廟渠鄉怎麼走
坐車走…不能跑這走吧
⑹ 平涼到鎮原縣廟渠鄉有多遠
從平涼到鎮原 坐中巴3小時 從鎮原到廟渠坐中巴1小時
⑺ 廟渠鄉的簡介
因古時修建廟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廟渠鄉地處鎮原縣西北部,轄9個行內政村,19139人。面積212平方容公里,耕地8.64萬畝。
該鄉歷史悠久,曾為原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廟渠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杏子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黃花面積達9500 畝,年產500噸以上,產值達400萬元,並形成了年吞吐量達600至800噸的黃花批發市場。杏子6萬多株,摺合面積2514 畝,年總產800噸,產值140多萬元。
⑻ 鎮原縣有多少個鄉鎮
鎮原縣轄7鎮(城關鎮、屯字鎮、太平鎮、三岔鎮、開邊鎮、平泉鎮、孟回壩鎮),12鄉(臨涇鄉、答南川鄉、上肖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新城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⑼ 廟渠鄉的文物古跡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回逐漸暴露,被一打答柴群眾偶然發現。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並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跡,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⑽ 廟渠鄉的自然環境
廟渠鄉地處鎮原縣西北部,共轄9個村民委員會,88個村民小組,東臨孟壩鎮,西靠馬渠內鄉,南壤開容邊鎮,北接三岔鎮、方山鄉。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境內山塬兼有,溝壑縱橫,梁峁起伏。轄區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2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4萬畝,人均4.5畝,其中塬地19850畝,山地63574畝,川地2976畝。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且時空分布不均,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乾燥偏冷,春冬季多西北風,無霜期160-18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