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文化特色
① 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內陸腹地,地處東經105°29′-°15′, 北緯31°42′-39°35′之間.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全省總面積為20.58萬平方公里.
陝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從北到南可以分為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個地貌區.其中高原926萬公頃,山地面積為741萬公頃,平原面積391萬公頃.主要山脈有秦嶺、大巴山等.秦嶺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聞名全國的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
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秦嶺以北為黃河水系,主要支流從北向南有窟野河、無定河、延河、洛河、涇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嶺以南屬長江水系,有嘉陵江、漢江和丹江.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座落在陝北黃陵縣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餘個政權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000餘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省份,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省會西安是全國六大古都之一.兩千多年前,以古長安為起點的 「絲綢之路」開通,使陝西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發源地,都城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中西商貿集散地.唐代,陝西成為中國與日本、東南亞、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盛地.迄今,周語、秦裝、唐禮的遺風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猶存.近現代以來,陝西是響應辛亥武昌首義宣布獨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別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陝北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
② 如何認識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揚棄。
一定的文化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文化具有滯後性,因而當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跨階段地影響與制約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 科學 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例如,社會主義本來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用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建設社會主義。從前我們也曾生搬硬套地學習西方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由於脫離中國的實際,所以成效不大,推廣不開。
當然,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辯證地看,並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現代價值,它有精華,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東西,如權力崇拜、個人崇拜,封建等級觀念,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任人唯親,唯書唯上,官本位,皇權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國民、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制觀念,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精神,重農抑商,重義輕利,重群體輕個體,反對競爭,輕視效率等等。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還對我們當今的社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去判斷去甄別去篩選去批判,但過去那種對傳統文化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懷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③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④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對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⑤ 鄭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一、地理環境:
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鄭州市位於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
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歷史文化:
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59項,傳承人26人;市級非遺185項,傳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級項目,三批市級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鞏義小相獅舞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風土人情: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
(5)地理環境對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13.6萬人,完成生產總值10143.3億元。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⑥ 中國文化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
說這個話題,也許我會被罵!認了!
1、生存環境決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產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農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們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這些和我們過去幾千年的有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是56個民族以及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創造的。
4、我從不認為一個民族在其足夠強大的情況下,會不對外發動戰爭。
5、縱觀,幾千年來,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農耕文明的向北進攻——極少數的幾次也是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
6、從總體上講,中國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題的。
基於以上6點:
1、由於中國的地理情況:東、南為海;北部為高寒地區、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都為不適合耕種的地方。所以農耕文明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動因。
2、根據歷史氣候的變遷(有興趣可以看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從戰國時期開始騷擾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再到宋朝所面對的塞北三國和蒙古帝國,都是處於寒冷時期。
這一點很重要——大雪封山十幾天,家裡沒米沒柴,實在揭不開鍋了!
游牧民族南侵——戰死也是死,餓死、凍死也是死,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農耕文明的北部地區,日子也不好過——災年啊,何況還要面對受忍飢挨凍的——已經拚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氣還能好點——最主要的是不用拚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溫暖期,被人趕跑了畢竟太沒面子了——天氣好了,糧草充足——打回去。同樣,游牧民族的生存壓力減小,沒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潤,那就撤唄!
4、就是這種不斷地拉鋸式的戰爭和民族融合,為我們的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部分動力。
這里有些詞語,不是很正規,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
但我絕沒有對我們的先人們的任何不敬。
對於歷史,我是敬仰的。對於民族,我是感恩的。對於文明,我是自豪的。
過去的種種,時時令我神往!
至於 「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不做評說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這片土地所承載的!
⑦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⑧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和發展中,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才創造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