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概念和分類

地理環境概念和分類

發布時間: 2021-02-19 02:01:10

1. 環境概念與分類

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的必要的物質條件。世紀哲學家孔德把周圍環境系統概括起來,稱為「環境」;19世紀社會學家斯賓塞把環境概念引入社會學。20世紀60~70年代,環境科學逐漸脫離多個學科而形成統一的理論和獨立的學科體系。當代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范疇,主要是指人類生存環境,可以概括為:「作用在以人為中心客體上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總和」。這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法律規定的環境卻是以人為中心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總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自然保護、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地球物理學涉及的環境就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包括岩石圈(土壤)、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直至宇宙空間。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一個多層次的大系統。如果按環境組成要素來分,可以分為大氣圈環境、水圈環境、岩石圈(土壤)環境和生物圈環境。如果按照環境物性來分,可分為:①物理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的物理因素,如聲、光、電、磁、熱、重力、振動、核輻射等能量流;②化學環境,包括各種有機和無機的化學物質(和性質)流;③生物環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形成的環境。按人類生活活動空間可分為:聚落環境、區域環境、地球環境、地質環境和星際環境。

聚落環境。是指人類聚居的地方,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環境,人為環境占優勢的生存環境。按其性質和功能又可分為院落(居住區)環境,村落環境和城市環境。特別是城市環境,是工業、商業、交通匯集、人口集中的高度人工化的環境;是人類的舒適環境,也是污染日益嚴重的環境。

區域環境。是指有相似背景,有獨特環境結構直接制約著環境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功能的區域。如沙塵暴集中的區域,酸雨區域等(或者環境優良的旅遊區,居住區)等。

地球環境(又稱全球環境)。是指全球環境變化,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全球環境變化。

地質環境。主要研究與人類生產、生活有關的自然或人為地質作用導致的環境問題,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質過程造成人類環境災害;以及地殼表層化學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區某些元素嚴重不足或過剩引起動植物、人體的生物地球化學地方病等。

星際環境(或稱空間環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空間已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氣象衛星、通信衛星、資源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等都在空間環境中運行,太陽風暴、磁層暴、電離層暴等都可引起衛星和地面電力設施受損。

2. 國家地理環境的定義

首先從物理位置分析的話,經度一般影響不大,而緯度對天氣影響很大,所以對人影響也大。這個維度的特點,四季分明,物產多樣性極強。多樣性很重要,有時候物產資源豐富不代表多樣,在非常時期即便豐富也很難找出一些資源的替代性。

再說地緣政治,國境線復雜,北上南下西進東出。而且在國力減弱時很容易被群攻。但是當國家強盛的時候,可以說四周都是資源。

在物理地域上占據天時,在地緣政治上占據地利。所以在國力強盛時大有可為,在國力衰弱時就是一塊肥肉。強不應該強在山河廣袤,而是自身的科技,人文和經濟。

首先說農業,可耕地面積,山地和貧瘠的高原、沙漠,農業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然後就是工業發展的條件,河流是工業的動脈,即便是在當代,水路運輸仍然是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因為成本地,載荷大,很多大型的重工業必須靠河沿海,方便原料和產品的運輸。

第三,自然稟賦。尤其是地表的森林植被,以及水資源,很多都被破壞性開發。現在的原始森林已經很少了,湖泊也因為維護造田而面積急劇縮減,雖然如此,但是現代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還是有很豐富的存量,尤其是煤礦儲量,以及被炒的沸沸揚揚的稀土,如果算上海洋礦產,

第四地形和氣候。地形的多樣性,這一點有利有弊,但對於經濟發展應該是弊大於利。比如說交通建設,為了建造全國的交通網要研究各種地質條件下的施工技術。熱帶的,寒帶的,高原的,山地的,丘陵,多年凍土,濕陷性黃土。既有穿越戈壁沙漠的新疆,也有潮濕炎熱的兩廣。廠家生產的產品要行銷全國還要考慮氣候問題,雖說練就了全球頂尖的技術,但是也花費的巨大的成本,各有利弊。

3. 地理環境的概念和自然環境的區別求解

有區別
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專水、植物、動屬物、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總和。
人文環境:是指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系和活動。 屬於人的因素 。

4. 環境的含義及其分類是什麼

【】 環境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元史《余闕傳》中。從哲學角度來說,環境是一個相對於主體而存在的客體。對於環境科學而言,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的總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綜合體。
【】環境也可稱為人類環境。按系統論的說法,可以稱為人類環境系統。它是指由物理系統(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生物系統(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社會經濟系統等三大范疇所組成。三者之間通過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而進行相互作用的大系統。而由法律明確規定的環境,僅限於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必須保護的「自然因素」。
【】分類:環境按照環境要素的形成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自然環境又稱自然界,是原生環境,第一環境。自然環境具體是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壤、陽光輻射和生物等。這些環境要素構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自然環境體系。在地學上可以把環境稱為地球環境及其空間環境的總和,可分為四個圈層,即水圈(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岩石土壤圈(土壤、山脈、礦藏),大氣圈(從地球表層上至2000千米左右的大氣層),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
【】人工環境也稱人為環境,或稱為人工改造過的環境,是人類為了提高物質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類勞動的改造或加工而製造出來的環境,因此稱為次生環境。如城市、居民區(生活小區)、鄉村、水庫、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等。
【】如果按環境范圍的大小,又可分為宇宙環境、地質環境、地理環境、城鄉環境和室內環境。相對於室內環境而言的所有環境,可稱為室外環境。

5. 地理的分類是如何劃分的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回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 學科分支

1、自答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化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物候學、火山學、地震學;

2、人文地理學: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宗教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旅遊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區域經濟學;

3、環境地理學:災害管理、環境管理、可持續性及生態政治學;

4、地理資訊學: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5、區域地理學

5、其他分支學科: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

6.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類,麻煩詳細一點

華東或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中國地理大區之一。

行政上的「華東六省一市」指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國一般也把台灣省列入華東地區。

華南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華南」
廣義的華南即「中國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嶺-淮河線以南中國的廣大區域。這種區分包括氣候、經濟生產、交通、文化等來區分,南方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熱帶季風氣候,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古時以水路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編輯] 狹義之「華南」
俠義的華南則特指「嶺南」, 指「五嶺以南」,這一「華南」的概念包括現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州縣。 不過由於現代行政區劃的關系,狹義的「華南」通常只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其他與「華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這一地理概念較少見於傳統稱謂, 是近代以後逐漸使用的。 通常包括現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身為中南軍區,轄區即包括上述省區,後將河南省劃歸濟南軍區管轄。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交通圖冊,通常將河南省的公路網和兩湖,兩廣,海南統一劃入「中南地區」。

江南
江南廣義上亦曾指廣大南方地區, 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收窄為「江東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地區,江西省東北部和浙江省錢塘江以北地區。

粵和越
「粵」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圍也曾經包括自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但是隨著江南地區的逐漸漢化,其含義范圍也逐漸在收窄, 唐宋以後「粵」「越」兩字含義已經分開。 「越」指錢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錢塘江北稱「三吳」),江南地區也可稱為「吳越」。

而「粵」則特指當時漢化程度還比較低的嶺南地區(兩廣,海南)。 至明清時代,「粵」仍泛指兩廣,如徐霞客之游記即將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南明位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稱「就藩於粵西煙瘴之地」(顧誠《南明史》),而太平天國運動則「起於粵西」。

清末之後,「粵」之含義收窄為特指「廣東省」,現代提到「粵」,則一般不會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計算在內。

華北、華北地區廣義北方指秦嶺-淮河線以北中國的廣大區域。為中國政治地理大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現時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都列入華北地區。

華中或華中地區,中國傳統的地理大區,或稱「中部地區」。
1949年後,現華中地區可指:

華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華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視為華東地區。
華中地區常與華南地區合稱中南地區。
現時屬於中國經濟地理上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下游南岸的地區。

歷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長江以南一帶。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南成為江東地區的專稱。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年設立江南省,1667年分為江蘇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僅包括部分江南地區,還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淮北、蘇北)。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之東和江南之西。唐宋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蓋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為廣義的江南組成。後以狹義的江南的概念,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則以南京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東、江西。

現代的江南
現代江南的定義,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兩種,即廣義的江南和狹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蘇南、浙江、安徽長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長江以南地區。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均位於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帶。

狹義的江南大致指蘇南和浙北地區,但具體范圍並不很明確。這個概念大概從唐末開始,到明清時期成型。最明確的江南核心地帶,大致只包括太湖周邊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帶,但由於南京的語言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江淮官話(江北話),吳語區對南京的江南認可度並不高。上海的行政歷史比較短,但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現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納入小江南范圍。

而並非長江流域卻多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等城市。長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樣由於江北話的緣故,狹義江南也並非一直包括揚州和鎮江。

由於不僅是狹義的江南,廣義的江南地區也經常在歷史文學描述中出現而且贊美,如江南三大名樓都有詩人的著名題詞《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因此並不能確定狹義的江南地區的定義具體是何時形成的,只能證明是在唐末開始逐漸演變發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從字面來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長江以南,也就是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個大組成部分。

氣象方面看來,梅雨是江南地區的特徵氣候。除了最有特徵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都是江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這個范圍不僅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還包括了長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區。形容這些氣候特徵的古代詩詞比比皆是,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地理概念里還有「江南丘陵」的說法。江南丘陵是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貴州高原以東的低山丘陵的總稱。大致處於湖南中、東部地區,江西大部地區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區。

希望你滿意

7. 自然地理環境 和 地理要素分別包括那些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地理環境:自然和人文。

8. 地理環境的概念和自然環境的區別

地理環境包括政治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以原始自然狀態存在的如地貌地勢地質構造岩石層。

9. 環境的定義和分類

人類生存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稱為環境。
對人的心理發生實際影響的整個生活環境也稱為環境,更多稱為心理環境。
通常按環境的屬性,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通俗地說,是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
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按環境要素又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和生物環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的、非物質的成果的總和。物質的成果指文物古跡、綠地園林、建築部落、器具設施等等;非物質的成果指社會風俗、語言文字、文化藝術、教育法律以及各種制度等等。這些成果都是人類的創造,具有文化烙印,滲透人文精神。人文環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也反映了社會的歷史與文化,對人的素質提高起著培育熏陶的作用。
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搖籃。根據科學發展的要求,保護和改善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心理環境
對人的心理發揮實際影響的生活環境,是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心理環境有內外之分。以學校教育活動為主體,心理內部環境主要指學校內部客觀存在的一切條件之和,如校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教育設施、師資水平等;心理外部環境是學校以外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心理內部環境對學生十分重要,其中校風是穩定的因素,是一個學校的整體心理氣氛和規范,是輿論的總和表現。校風需要靠全體教職員工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互相傳遞、感染,達到認同,以少數帶動大多數而逐漸形成。內外心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影響學生的心理不斷變化、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