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地理知識
『壹』 高中地理:青海湖
6、選D
全球氣候變暖,冰雪融化量增大,導致湖泊面積持續增大。
7、選A
流域內大力回發展農牧業生產,嚴答重破壞植被,導致降水事件後徑流匯流速度快,匯流量大,所以徑流的峰值量可能會大,出現的時間也會有提前。
你的理解不對,1995年湖泊面積小,是當時湖泊中水量少,並不是湖泊中容不下那麼多水!2005年以來流入湖泊的水量增大,湖泊面積增大。A處水量增大是因為上游來水量增大了。絕不是湖泊水倒流了!
『貳』 青海湖景區的地理環境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
光照
湖區全年日照時數大部分都在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出7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年輻射總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氣溫
湖區東部和南部氣溫稍高,年均溫在1.1℃~0.3℃之間;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溫在-0.8℃~0.6℃之間,平均最高氣溫6.7℃~8.7℃之間,平均最低氣溫-6.7℃~4.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25℃和24.4℃,極端最低氣溫-31℃~和-33.4℃。
水分
湖區全年降水量偏少。但東部和南部稍高於北部和西部,東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發量達1502毫米,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湖區降水量季節變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熱同季。
大風和沙暴
湖區大風、沙暴日數是全省較多的地區之一。每年2~4月,午後至傍晚多出現大風,且盛行西北風。以剛察為例。大風(≥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間,最多3月份達19天之多。沙暴歷年平均為14天。重點保護區布哈河口——鳥島區多西北風,最大風力達9~10級。由於湖區海拔高,湖西風多,高空氣影響極大,全年多在西風控制之下。冬春風速最大,夏秋季較小。在風力作用下,一般波浪為2~3級,最大為7~8級,全年波浪6級以上的日數為40天左右。
水溫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表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冰情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無機鹽類,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後,冰面平坦,由於猛烈狂風,往往出現裂縫和溝隙。在冬時來觀賞湖光山色,滿目皆白,銀光閃閃。3月中旬,冰蓋破裂,湖面出現浮冰,在風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飄至岸邊,最大冰山體積約10立方米,4月中旬後,湖內冰塊完全消融。
『叄』 你知道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嗎
青海湖位於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三面環山,風景壯麗、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古稱西湖。景區以高原湖泊為主體,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觀。
湖中有海心山、三塊石、鳥島、海西山、沙島五個形態各異的島嶼,山巒疊翠,景觀獨特,其成以鳥島聞名遐邇。湖面海拔為3266米,東西長約90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面積4635平方公里,而流域面積則比湖面大10倍,有50條短河從三山的四面八方匯入,沒有出海的通路,因而又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鹽量最大,浮游生物稀少,透明度達8-9米以上,所以顯得格外湛藍。湖區充滿生機,到處可見氂牛、黃牛漫步,羊群吃草,構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牧歌式的圖景。湖區有兩大奇觀,一是漁場,一是鳥島。青湖湖盛產湟魚,是一個豐饒的天然漁場。
青藏高原自古就是令人神往的寶地,景點主要有海心山和鳥島。鳥島,高出湖面10米,素有「鳥兒王國」之稱,每年春天,大批的海鳥從印度、尼泊爾等地千里迢迢來到青海湖繁衍生息,秋天又攜兒帶女飛回南方,國家對這類鳥資源十分重視,在島上設有專門保護機構。海心山又叫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此處上、青水秀,景色秀麗。從前人們在海心山上興修了不少廟宇和房屋,一些喇嘛島上修行,不少牧人到島上來放牧,「山佛寺」已成為此地獨特景觀。
青海湖美麗富饒,盛產味美、營養高的湟魚。沿湖兩岸有遼闊的天然牧場,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牧草豐美,有著發展牧業的優良條件,現已成為青海省重要的牧業基地。
青海湖周圍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牧歌悠揚,當地人民在大力發展牧業的同時,也充分發展了油料、飼料為主的農業。
『肆』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
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伍』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
青海湖,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在青海省東北部。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面積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最深32.8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湖水位有下降趨勢。每年12月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半米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其他的4島為鳥島、海西山、沙島、三塊石。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千米。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產龍駒而聞名。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面積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節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現已建立了鳥島自然保護區。
海心山,位於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鳥島約25千米,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長2.3千米,寬0.8千米,面積1.14平方千米,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島東緣有一泉眼,可供飲用。南部邊緣岩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著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嵩草、披針葉黃花、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蓋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鳥島,又名「小西山」或「蛋島」(因鳥蛋遍地,故名)。位於布哈河口以北4千米處,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全長1500米,1978年以後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與陸地連在一起。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島的西南邊有幾處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西伯利亞蓼、嵩草、早熟禾等。鳥島是亞洲特有的鳥禽繁殖所,是我國8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每年3~4月,從南方遷徙來的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到青海湖營巢;5~6月間鳥蛋遍地,幼鳥成群,熱鬧非凡,聲揚數里,此時島上有30餘種鳥,數量達16.5萬余只;7~8月,秋高氣爽,群鳥翱翔藍天,游弋湖面;9月底開始南遷。為保護鳥類供人觀賞,1975年8月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興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設施,供遊人觀賞等。南北均有公路到達鳥島。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的6千米,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島的東北緣有斷層陡崖緊靠湖邊,陡崖外有一近似圓柱形的岩石屹立於湖中,是鸕鶿的繁殖場所,島上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
沙島,位於湖東北海晏縣境內,曾是湖中最大的島嶼,長約13千米,最寬處約2.8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面受風沙堆積形成。1980年沙島東北端與陸地相連而成為半島,並圍成33平方千米沙島湖,表面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是魚鷗棲息繁殖地。
三塊石,又名「孤插山」,位於湖西南,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千米,距鳥島、海心20千米。島上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牛尾蒿等。植被覆蓋不到5%。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青海湖地處高原的東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4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湖區有大小河流近30條。湖東岸有2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10餘平方千米,系鹹水;一名耳海,面積4平方千米,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瀲灧;一望無際的湖面上,碧波連天,雪山倒映,魚群歡躍,萬鳥翱翔。青海湖周圍是茫茫草原。湖濱地勢開闊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比較溫和,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夏秋季的大草原,綠茵如毯。金黃色的油菜,迎風飄香;牧民的帳篷,星羅棋布;成群的牛羊,飄動如雲。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使人心曠神怡。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得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盪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天然魚庫。四五月間,魚群游向附近河流產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魚群鋪蓋水面,使湖水呈現黃色,魚兒游動有聲,翻騰跳躍,異常壯觀。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後,人們在冰面鑽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居住在這里的漢、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保護、開發和建設這浩瀚的寶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遊人,成為國內外旅遊者雲集的游覽勝地。為了開發正在興起的高原旅遊事業,青海旅遊部門在青海湖建立了旅遊點。遊客到此不僅可以觀賞高原牧區風光,還可以乘馬騎氂牛,漫遊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裡訪問,領略藏族牧民風情。牧場還專門為遊客紮下各式帳篷,備有奶茶、酥油、炒麵和青稞美酒供遊客品嘗。
青海湖為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萬年~200萬年前為成湖初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千米,清乾隆時減為350千米。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千米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千米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千米和20千米,水位下降約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千米。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千米;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千米;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千米;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千米;到了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千米。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千米,最寬約62千米,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4%。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量的86%。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4.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
近幾十年來,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是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氣候暖於和全流域生態系統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總趨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元人民幣,力爭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青海湖,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同時,還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自然風景獨特,生態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陸』 青海湖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是怎樣的
青海湖地理環境
青海湖長105公里,寬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內泊和鹹水湖,容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位於東經99°36′~100°16′之間,北緯36°32′~37°15′之間。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大通山,東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
青海湖氣候特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干濕季分明。
(6)青海湖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青海湖的資源概況:
1、鳥類資源
至2014年8月青海鳥種記錄增加至222種,分屬14目35科,總數在16萬只以上,其中斑頭雁2.13餘萬只、棕頭鷗4.5萬余只、魚鷗8.74萬余只、鸕鶿1.12萬余只。此外有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黑頸鶴等。
2、魚類資源
湖中盛產全國五大名魚之一——青海裸鯉(俗稱湟魚)和硬刺條鰍、隆頭條鰍。青海裸鯉平均年產量為5165噸,1949~1985年共生產裸鯉191180噸,隨著時間推移,資源衰退,裸鯉產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海湖
『柒』 一道地理題(青海湖)
選 B
a 不屬於黃河流域,黃河的影響力在其東部就截斷了
c 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但是其水源五灌溉作用,也主要是冰川融化
d 位於青海省,後半句對
『捌』 運用地理學知識解釋青海湖的形成過程
青海湖水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因水中有無機鹽類(青海湖為半鹹水湖),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表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玖』 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描述青海湖湖水溫度冬夏季垂直方向變化規律
青海湖水復補給來源是河水制,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因水中有無機鹽類(青海湖為半鹹水湖),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表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