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南陽地理位置地圖
㈠ 跪求三國南陽郡地圖
老地圖這你只能去圖書館找,而且還要三國時期的,估計很難找到的
㈡ 三國時期各州地圖
去這里看看http://tieba..com/f?kz=767483073
㈢ 三國詳細地圖
想要三國地圖?
看看這個,絕對讓你滿意.超詳細,還有各地的形勢介專紹,列印應該屬沒問題.
http://bbs.solchn.com/viewthread.php?tid=7106
㈣ 中國的南陽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先找到河南,南陽在河南的最南邊,別告訴我你在地圖上分不清南北,上北下南。
㈤ 三國時期,南陽是在荊州還是在豫州啊,還有南陽是不是在中原啊。
南陽是在豫州,地處河南
豫州是正宗的中原
諸葛亮就在南陽種地
天下九州:青州,並州,豫州,冀州,雍州,涼州,揚州,荊州,幽州
採納我的回答吧!給力哦
㈥ 三國時期的「南陽」為何會是兵家必爭之地呢
01、南陽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首先我們可以從外部的環境來看,南陽的地理位置優勢實在是太過於明顯了。當初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在草廬當中為劉備分析過天下形勢,並且說過這樣一句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對於劉備來說荊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段,而此時的南陽正好則是荊州的門戶。
在三國時期,人才其實則是決定了一個政權是否能夠長期穩固的大因素,而在南陽這個地方人才也是非常的多,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優勢都是非常的明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應該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了。
㈦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布如何
三國(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7)三國南陽地理位置地圖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㈧ 三國地理分布圖
蜀 分布在 西部地區。就是`四川`雲南`重慶一帶 魏在中國北部 ``河北`河南`湖北`甘肅一帶 吳在東南地區`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湖南地區
㈨ 三國各州縣的詳細地圖
我有中國古代全地圖(從夏到清),你給個郵箱,我發給你
㈩ 三國時期州郡地圖全圖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10)三國南陽地理位置地圖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