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地理環境風土及歷史
Ⅰ 跪求十處風景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每處不少於200字
廉江歷史沿革(南朝至今)
始建前,.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縣地;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隋朝,仍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
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徙治石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宋朝,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今化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元朝,屬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七年(1374年)屬化州。.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清朝,屬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民國3年(1915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民國9年(1921年),廢除道制,仍屬高州善後處。.民國12年(1924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民國15年(1927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民國25年(1937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民國38年(1940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地理
廉江山水秀麗,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金、銀、鋁、鋅、錫、銻和花崗岩、石灰岩、玄武石等20多種,其中銀礦和花崗岩蘊藏量名列廣東前茅。全市宜林宜果牧丘山地153萬畝,山塘水庫2800多個,九洲江貫穿市境西南89公里,全市可開發利用水域面積16萬畝。境內雙峰嶂為湛江市最高點,海拔382米。全國聞名的鶴地水庫,山清水秀,儲水量達12億立方米,水面積122平方公里,有「人造海」之譽。董必武、鄧小平、陳毅、郭沫若等國家領導曾蒞臨考察並予題詞。由鶴地水庫引流出去的雷州青年運河灌溉了遂溪、雷州、吳川和湛江市區。
[編輯本段]交通
廉江地理位置優越。道路基礎建設好,交通發達,已形成公路、鐵路、海運、空運門類齊全和相互配套的交通體系。黎湛線和廣茂線在市內文匯後,向南聯接湛江大港口,更突出了廉江交通大動脈和出海大通道的地緣優勢,與國內外往來十分便利。交通工具也有長足進步,運輸能力增強。
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國道325線和207線穿過全境,全長81公里。省道3條,全長93公里。由此把廉江城鄉公路網與廣東和全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八五」期間,廉江共投入公路建設資金4.3億元,對公路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不斷提高公路等級水平。到1995年底止,公路總里程達159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6公里,二級公路13公里,三級公路52公里,四級公路683公里,等外公路1192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6.2公里。全市23個鎮和356個管理區都通汽車。鎮與鎮之間的公路等級都達到四級以上水平。隨著工業大道、南北大道、羅州大道的建成通車,以市區為中心,以國道和省道為骨架向各鎮輻射的公路網路已初步形成。
公路運力具有較高水平,省內外客運交往日益增多。截至1995年底,全市擁有機動車輛3.38萬輛。其中大貨車4100輛,大小客車600多輛。目前,市區長途客車每天開往各大中城市有:5—8個對開班次往返廣州,8—10個對開班次往返深圳,4~6個對開班次往返珠海,3—5個對開班次往返海口,3—5個對開班次往返北海。往返湛江的客車每隔20分鍾對開一個班次。往來各鎮的客車更是絡繹不絕,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都有客車行駛。廉城至安鋪鎮、至化州的客車行駛時間較長,早上4點多鍾和晚上9點多鍾仍有客車開注。
鐵路形成樞紐。優勢越來越顯著。轄區內的河唇火車站是粵西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黎湛和廣茂兩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匯合。境內鐵路線長62公里。沿線設火車站8個。專線鐵路4條,是廣東省鐵路沿線設站和專線鐵路最多的縣市之—』。黎湛鐵路從廣西黎塘至湛江,是目前大西南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計劃「九五」期間將其改建成雙軌鐵路。廣茂鐵路從廣州到茂名,連接原有的河唇至茂名鐵路,成為廣東省內運輸大動脈。國家已計劃修建河唇廣西北海鐵路,連接昆明南寧一北海鐵路,構成華南一西南鐵路干線。這樣廉江就處於三大鐵路干線文匯點,成為華南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鐵道部門還規劃在此建設一個擁有編組站、機務段、大型貨場的河唇樞紐站。廉江所具有的這種鐵路樞紐優勢已被國內外所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資置業,許多「外向型」工業源源不斷在這里聚集,帶動了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海運發達。廉江市區距湛江港僅60公里,有鐵路和公路緊密相連。湛江港已與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是廉江走向國際市場的主要出海通道。此外。廉江在北部灣畔沿岸還擁有安鋪、營仔、龍頭沙等3個天然良港。目前。港口吞吐能力90多萬噸。擁有運輸船140艘,總噸位0.;萬噸。龍頭沙港新上的一個3000噸和兩個;000噸級泊位正在加緊建設。安鋪港歷史悠久,海運十分緊忙:,曾經有過每月從該港開往廣州、海南、東興、北海及越南的海防、西貢等地航班多達108個航次的紀錄。
航空便利。廉江市區離湛江飛機場50多公里,每天都有客車穿梭往來。市區各大賓館、旅社均設有多個民航售票代辦處,購票乘機十分方便。目前,湛江機場已有直通廣州、深圳、香港、海口、北京、上海、長沙、珠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航班。
今後,隨著廉江通往北海和大西南鐵路鋪通,黎湛鐵路復線建成,325國道擴建升級,連接廣湛高速公路縱貫廉江腹地的石平線一級公路修通,區域經濟聯系和國內外貿易將更加密切。廉江市區作為粵佳邊境商貿中心和廣東通往大西南交通要沖的地位愈加突出。加上市區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九洲江環市區北面穿流而過;大型水庫鶴地水庫坐落在市區東北部的河唇鎮上,距離市中心僅13公里,其得天獨厚的水源是周邊城市(如湛江市區、東海島、雷州市、吳川市、北海市)所缺少的。同時,城市新區擴展潛力也十分巨大,城區規劃控制面積可達160平方公里,而且大多利用台地、低丘,很少佔用農田。地勢平緩,土石方工程量小,地基承載力大多為15噸/平方米左右,地下水位深度4米,地殼穩定,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歷史上還未有過破壞性地震的記載。廉江集優越的水源條件、巨大的城區擴展潛力、發達的鐵路和港口等經濟發展硬體於一身,實屬國內少有,這些條件必將使廉江成為湛江港口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廉江市根據自然區位特點,把全市劃分為沿海、中部、山區庫區三個經濟區域,採取了市級抓名牌,各鎮抓特色,村戶抓模式的戰略措施,實行分類指導、層次推進。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基本形成了紅橙、香蕉、龍眼、荔枝、紅楊桃、茶葉、速生林和羅非魚、對蝦、生豬、北京鴨、廣海雞等產業化基地,一品木業、安泰生物、佳鴻水產、茗皇茶、梅占茶等一批集約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以卷煙、建材、食品、機械製造、印刷、皮革、服裝、工藝品、高嶺土精選、紡織、家電、陶瓷為地方特色的工業在改革中持續發展,全市有200多種產品獲得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暢銷國際市場。外貿出口創匯名列湛江各縣(市)區的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廉江市廣泛開展對外經貿活動,先後同國內的28個省、市和40多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進行了合作,與港澳台同胞以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期貿易關系。廉江將以更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美的環境.
[編輯本段]廉江旅遊
廉江境內山脈疊連,河流交錯;山塘水庫如繁星閃爍;奇峰怪石,不勝枚舉。人傑地靈,古跡悠在。青山綠水,景點眾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大部分尚待開發。
廉江市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歷史形成的自然景觀有「石城八景」,即建山疊嶂、崎嶺重關、雙溪拖練、三合溫泉、文峰聳翠、石室堆瓊、龍湖古州、松明石井。
干百年來,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勞動人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河唇龍湖的唐朝羅州故城遺址,殘垣猶存,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山鯽魚塘大壩革命紀念地——粵桂邊縱隊成立大會舊址,是緬懷先烈和教育後代的革命聖地。明朝以來,文人墨客先後評定和考證過的舊志八景有:謝建煙晴,崎嶺重關,雙溪拖練,三合溫泉,文峰聳翠,石室堆瓊,石城環繞,望恩雨露。還有羅州四景:建山覽秀,石門閱海,松明懷古,東林憎話。這些古跡名勝依舊風姿卓約,成為廉江旅遊資源中的瑰寶。
山嶂、水庫、海灘、花崗岩、紅樹林被譽為廉江旅遊資源中的「五朵金花」。就是這「五朵金花」把廉江裝扮得格外嬌嬈,形成了鶴地水庫、雙峰嶂、龍營圍、長青水庫、高橋紅樹林等極具綜合開發價值的大型風景旅遊區。這些景區的自然景觀極富濃郁的南國山光水色,令遊客流連忘返。
群山環繞的鶴地水庫是廣東省三大水庫之一,由其引發和哺育的雷州青年運河聞名全國。水庫面積140多平方公里,匯水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號稱「人造海」。極目遠眺,天水茫茫,美稱「鶴湖煙雨」。其兩岸青山似黛,湖水如藍。幾十座形狀各異的小山有如幾十顆仙女散落湖中的明珠,把鶴湖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庫壩是全國聞名的土壩水利工程,工程結構獨特,宏偉壯觀。不少偉人來到這里,留下不朽的墨跡,有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雷州青年運河」真跡、董必武的題詩、文學巨匠郭沫若揮毫題寫「青年亭」的匾,此外還有陳毅元帥夫婦親手種植的雲杉——元帥柏。水庫上游,兩座大橋橫跨兩岸,適如雙虹出海,著名的三合溫泉就坐落在庫區中部。80年代初,這里已是國家滑水隊員每年的冬訓場。遊客可下水暢泳,·可飛舟沖浪,可登上青年亭,飽覽湖光山色,以激發詩情畫意,又可選擇一處清幽之畔垂釣,享受大自然的賜贈。這里不僅發展水上運動條件得天獨厚,還是參觀、游覽和避暑休閑的好地方,宜開發為「鶴湖風景區」。
石嶺鎮地處廉江市中心腹部,東經110°,北緯21°,東連吉水、石城鎮,南連新民鎮,西連石頸、雅塘鎮,北連塘蓬、禾寮鎮,距廉江市城區16.5公里。鎮行政區域面積255平方公里,管轄24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全鎮共有332條自然村,總人口近11萬人,其中墟鎮常駐人口3萬人。每逢農歷初二、五、八為墟日,日成交額80多萬元。鎮轄區內有國營農林場各1個。
石嶺屬低丘陵地區,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為1700毫米,年均氣溫22.8度,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地下有花崗岩、石灰岩、河沙、瓷土、高嶺土等20多種礦產資源,據勘測花崗岩、石灰岩可開采100年以上。
石嶺鎮交通發達,西通325國道,距廣西北海市150公里,北距廣西玉林市139公里,南距湛江港和湛江民航機場70公里。省道遂(溪)六(深)線貫穿全鎮,是兩廣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該鎮在廉江市委市政府工業強市戰略強勁東風的驅動下,鎮委鎮政府以地方發展為已任,充分利用本鎮的資源和優勢,加快工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全鎮經濟發展迅猛,綜合實力不斷提高。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89951萬元,通過發展壯大,國內、港台商人以及美國企業等前來投資辦廠。目前,石嶺鎮工業企業門類多,品種全,現已形成木製傢具、制衣、塑料、家電、金屬工藝製品、機械製造、花崗岩板材、異型石材石雕工藝、建築材料、輕紡、造紙、紙箱包裝、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工業體系,集體、民營、股份合作、外商獨資等各性質工業企業有500多家,沙塘工業區、十里工業走廊、武陵工業區已初具規模。其中傢具、家電、石材工藝成為該鎮三大優勢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到該鎮投資和合作的企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傢具、石材工藝、金屬工藝等主要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鎮內還有發電廠、水泥廠、木片廠等和台商獨資企業。
石嶺鎮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村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大搞開發性農業,生態旅遊觀光農業,開發商品生產,農業朝著高效,優質、高產的「三高」方向發展,出現了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新格局,紅橙、荔枝、龍眼、香蕉、花卉、蔬菜(外運菜)、紅煙、淡水養殖、畜禽養殖等各類生產基地不斷崛起,目前該鎮擁有全廉江市最大連片紅橙生產基地、最大肉豬生產基地、最大珍貴花卉繁育基地、最大桉樹種苗和原木基地以及全市第一個接待外國遊客團體鎮和接待農業生產觀光人數最多鎮。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為37058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逐年提高。
石嶺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全鎮有中小學校33所、教職員工800多人,在校學生2萬多人。1995年,石嶺鎮「兩基」工作經省驗收達標,1996年被評為湛江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至今有7所中小學校被評為湛江市雙優學校,石嶺中心幼兒園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幼兒園。近年來,學校素質教育、快樂體育園地和教師安居工程為遠近所矚目。
石嶺鎮1995年被省定為全國十二個農村社區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試驗區之一,1999年4月份經中央、省、市派員驗收,給予高度評價和肯定,特別是農村改廁4400多戶,推動了粵西農村衛生工作的進程。石嶺醫院被省評為「甲等醫院」,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千家萬戶。
近年來,石嶺鎮黨委政府提出「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誠信立鎮」的發展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三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全鎮各項事業蒸蒸日上。鎮多次被評為湛江市和廉江市先進黨委、標兵黨委、先進鎮。幾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國家農業部、國家民政部、國家教委、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以及省、市各級等有關領導前來指導工作。
石嶺鎮區位的優勢,豐富的資源、穩定的治安、優美寬松的環境,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是國內外投資者創業的天地、發展的良機。特別是最近石嶺鎮委鎮政府提出了把石嶺鎮打造成為工業重鎮和經濟強鎮以及把石嶺鎮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中心城鎮的兩大目標,將會為該鎮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一新的契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新一屆石嶺班子的領導下,熱情好客的石嶺人民將更加熱情地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好友、有識之士前來觀光考察,投資興業,大展鴻圖,共鑄輝煌。
農業特色
石嶺鎮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大搞開發性農業,開發商品生產,農業朝著高效,優質、高產的「三高」方向發展,出現了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新格局,紅橙、荔枝、龍眼、香蕉、蔬菜(外運菜)、紅煙、淡水養殖、畜禽養殖等各類生產基地不斷掘起,各類種養專業戶1000多個。農業由傳統型向現代「三高」型轉變,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科技型轉變,走出了一條「山上搞種養、山下搞加工、山外搞市場」的發展路子,把種、養、加工、流通結合在一起,逐步使石嶺由一個貧困落後的傳統農業山區鎮發展成為新興的多元化城鎮。
珠海的風土人情
當然,這里也有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的地方。那天來到著名的拱北,這里因與澳門交界而出名,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氣宇軒昂的建築,高大氣派的門頭上,懸掛著四個巨型厚重的大字——拱北口岸,庄嚴肅穆,象徵著國家的威嚴!大字下,廣場上,行色匆匆的人們紛紛拖著一個鋼管折疊小車來回穿梭著,耳朵里灌滿了刺耳的車輪與水泥地的磨擦聲。他們一色的黝黑皮膚、矮小個子、身著休閑衣。一看便知是些本地人。珠海的朋友介紹說:他們利用兩邊的關稅差價,以及政策許可,賺一點差價錢。靠近這里的蓮花路就是這些商品的集散地,因此,蓮花路也是珠海最著名的小商品一條街。這里商店林立,人流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不過大型、高檔的商品,主要還在香州一帶。
當然,這里也是酒肆繁多,蓮花路附近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名點小吃。珠海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當年建立特區時,從全國各地聚集而來。他們來自天南海北,飲食及生活習慣大項庭徑。因此,東北飯店、四川火鍋、蘭州拉麵、湘菜館、河北面館等比比皆是。我們吃厭了本地的粵菜後,特意趕到這里品嘗一下北方菜及川菜的麻辣,竟有種吃到家鄉菜的感覺!
在蓮花路的中央,排著一排戶外休閑吧。很是新穎、藝術。主要是些台灣小吃,粵式煲仔,還有熱飲、咖啡等。逛累了,喝點咖啡、吃點小吃,小憩片刻,欣賞一下來來往往的美女酷哥,也是一種享受!
襄陽區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里尚存許多軍事遺跡。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游,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彷彿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贊「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里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Ⅱ 勉縣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地理環境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沖。全縣轄19鎮,242個行政村,總人口42.9萬,總面積2406平方公里。勉縣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發展潛力。這里生物資源獨特,氣候溫暖濕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渠網蛛織,土地肥活,物產豐饒。境內盆地珠串,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達 58%,自然風光旖旎, 生態環境良好。這里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位於「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現為全省全市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和化工工業基地。
歷史文化
勉縣是三國時魏、蜀相爭的戰略要地,《三國志》中的故事,如空城計、木牛流馬,都發生在這里。勉縣城南,越過漢江大橋,前面有12個並列的山峰,就是定軍山。諸葛亮當年在這里駐軍鎮守,並大敗魏軍,所以得名定軍山。京戲《定軍山》描述了蜀、魏在這里相爭的故事。魏將夏侯淵鎮守定軍山,蜀軍前來進攻,蜀將程芝被夏侯淵擒獲,而魏將夏侯尚被老將黃忠所獲。夏侯淵聞知侄兒被俘之後,焦急異常,後聽人獻計,派兵送信給黃忠,約定次日走馬換將。當時黃忠苦於破敵之策,看了書信計上心來。遂告訴前來下書的旗牌官:「修書不及,照書行事。」翌日,兩軍陣前交換戰俘時,黃忠提出先放程芝,後放夏侯尚,夏侯淵照辦。就在釋放夏侯尚時,黃忠卻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將其射死,隨即撤兵。夏侯淵大怒,率兵追趕,結果中了黃忠緩兵之計,死於黃忠刀下。 武侯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陵墓,位於勉縣城南四公里的定軍山古戰場腳下,公元234年,諸葛亮病卒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安葬於此。 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圍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胸圍1米左右,樹冠如蓋,濃蔭蔽冢,清雅宜人。墓區面積2.3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60餘間,漢桂2株,漢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龕上諸葛亮塑象莊重肅穆,令人肅然起敬,書童侍立左右,龕下張苞,關興分立兩旁。殿後墓冢高6米,周長60米,呈漢代覆斗式,廟內文物薈萃,匾聯層層,碑碣林立,或頌武侯高風亮節,或贊諸葛敏睿才智,牆上丹青繪著諸葛亮當年的故事。武侯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文物旅遊勝地。 勉縣還有武侯祠,這裡面有諸葛亮讀書台,還有千年古樹旱蓮,每到開花之時滿樹都是,美不勝收。
風土人情
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
「給我一天,還你千年」
多講一些漢朝和唐朝的詩歌
比如集體朗讀唐朝寫關於盛世專大唐的詩篇
給省長屬提議開放更多的博物館,加強全民素質教育,普遍提高西安人的普通話水平,嚴厲查處計程車,小商販,以及個別大商家宰客行為
Ⅳ 山西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是什麼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Ⅳ 圍繞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風土人.寫一篇作文500字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
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
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
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
,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
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
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
)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
、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
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
、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
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
地去觀賞花燈。
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
、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
,引得觀燈人
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Ⅵ 東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現過哪些歷史人物
地理環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莞地處東經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質構造上,位於北東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的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台地佔44.5%,沖積平原佔43.3%,山地佔6.2%。東南部多山,尤以東部為最,山體龐大,分割強烈,集中成片, 起伏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銀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東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為丘陵台地區;東北部接近東江河濱,陸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間,坡度小,地勢起伏和緩,為易於積水的埔田區;西北部是東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勢低平、水網縱橫的圍田區;西南部是濱臨珠江口的江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響較大的沙咸田地區。東莞控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線115.94公里(含內航道),海域面積15000公頃,淺海灘塗面積4500公頃,主航道岸線53公里,虎門港灣是建設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歷史文化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東莞的著名人物有:孫中山 袁崇煥 鄧世昌 葉富 蔣光鼐 ······
出生在東莞的近現代名人有:陳鏡開 倫明 盧子樞 黃般若 王寵惠 ·······
Ⅶ 山西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Ⅷ 陝西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他們說的太專業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說陝西的地理
陝西古稱關中是歷代王版朝建權都的地方為什麼建在這里,因為關中正好被黃河的那個大幾字形環抱在中間由黃河以及北方的黃土高原成為他天然屏障,南部沒有黃河的地方又有一條南北分界線秦嶺橫亘保護關中的南部,關中內部則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縱橫利於生產不過現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閉起來不好,關中又有四道關口出入東邊的潼關東南的武關西邊的蕭關西南的陽平關,可謂山河環抱,關山四塞。前幾年我國修通了有世界級難度的秦嶺隧道使陝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陝西的歷史文化
陝西是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基調的周文化的發祥地後來秦漢隋唐又在這里建都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就憑無數的文化遺產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陝西的風土人情
陝西人淳樸而實用他們要做事就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不搞虛假浮誇的一套,也不愛做生意以前甚至認為做生意是種恥辱,吃苦耐勞實用至上。況復秦兵耐苦戰,就是說的關中人實實在在的這種性格要打仗就堅決完成任務不會搞退縮逃跑那一套
Ⅸ 廣西省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廣西,全稱廣西壯抄族自治區,簡稱「桂」。廣西地處中國南部,東部與廣東省接壤,西部與雲南省接壤,南部面向大海,地理位置優越。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同時是中國五個自治區之中唯一最發達的地區,唯一通地鐵的城市。
廣西由於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因此開放程度並不高,再加上地形多山和石灰岩地質,導致該地區較為貧窮,中國幾個重點扶貧對象都在廣西。
省府:南寧市。
人口數量:約5579萬。
下屬轄區:桂林市,柳州市,百色市,賀州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14個)。
交通樞紐: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南寧東站,桂林北站,柳州站,南寧地鐵。
著名旅遊景點:桂林山水(世界著名景點,第五套人民幣20元背景取自廣西桂林),北部灣,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紅水河,天坑等。
主要民族分布:壯族,漢族,瑤族,傣族,回族,布依族,水族,苗族。
高等院校: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桂林理工大學。
Ⅹ 西安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偏南地區,北部為沖積平原,南部為剝蝕山地。大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一簸箕狀。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中國的大地原點和國家授時中心就在西安。·地形特徵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由梁山、黃龍山、葯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應,共同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沖積形成,因而又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氣候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礦產資源西安地質發育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以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現已查明的各類礦產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主要金屬礦有:鐵、錳、鉻、鈦、銅、鉛、鋅、鋅銅、鉬、金、鎢、鈾和高鋁礦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長石、白雲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築砂礫、脈石英、「藍田玉」、砂線石、硫礦等。·西安文化概要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10朝說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11朝說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12朝說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13朝說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14朝說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16朝說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17朝說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