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城鎮地理環境
A. 奔牛鎮的地理環境
奔牛鎮處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1°52′,東經119°48′。東與常州版市新北區薛權家鎮、鍾樓區新閘鎮及北港街道接壤,西與丹陽市呂城鎮及皇塘鎮蔣墅社區毗鄰,南與鍾樓區鄒區鎮相連,北與新北區羅溪鎮銜接,距常州火車站直線距離約16公里。
奔牛鎮位於亞熱帶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較多,無霜期長。適合多種陸生植物生長和水生動物繁殖,生態環境宜物宜人
B. 丹陽有幾個鎮
丹陽市轄13個鎮:導墅、皇塘、呂城、陵口、、後巷、埤城、雲陽。司徒、延陵、珥陵、導墅...訪仙、界牌、新橋
C. 誰知道常州呂城鎮的具體地址是什麼呢屬於什麼街道什麼區
呂城鎮不屬於常州來市,是源屬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下面的一個鄉鎮,就叫「呂城鎮」,鎮和街道平級,丹陽市和常州的區是平級的。也就是說鎮江市丹陽市呂城鎮級別等同於常州市鍾樓區北港街道。因此,呂城鎮不屬於某區或某街道。
呂城鎮簡介:江蘇省丹陽市呂城鎮呂城鎮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位於三金美稱(金三角、金鳳凰、金丹陽)的江蘇省丹陽市東部,緊靠常州市。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公元230年)在此屯兵築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D. 丹陽 呂城簡介
丹陽: 丹陽市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1萬,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
丹陽是現今江蘇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設置的15個縣份之一,當時稱曲阿,後改名雲陽,唐天寶元年(742年),因當時境內生長著眾多的「赤楊樹」,「赤」與「丹」同義,「楊」與「陽」諧音,故名「丹陽」,後取「丹鳳朝陽」之意,定名丹陽。丹陽在歷史上曾是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兩代開國皇帝的故里,現境內文物遺跡豐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處26件,散布在胡橋、荊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隻石獸是我國石刻藝術中罕見的珍品,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季子碑刻相傳為孔子唯一存世手書;公元883年鑄造的唐中和銅鍾被譽為「江南第一鍾」;丹陽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發地;行宮九里村是「吳」姓祖始地;境區存有季子廟、沸井、明萬善古塔、通泰橋、開泰橋、玉乳泉井、海會寺、嘉山寺等名勝古跡。
丹陽是人文薈萃之地,名人志士,賢臣良將,代不乏人。近現代,丹陽孕育了著名教育家、上海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著名社會科學家、教育家戴伯韜,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語言學泰斗呂叔湘,以及對革命事業作出過貢獻的共產黨人夏霖、黃競西、管文蔚和匡亞明等一大批名人志士。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粟裕領導新四軍在丹陽及鄰縣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據地。解放前夕,《解放日報》在丹陽創刊。1949年4-5月,丹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前委、華東軍區和中共華東局臨時駐地,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丹陽運籌帷幄,指揮了解放大上海的戰役,培訓幹部,准備物資,為接管上海作了大量准備。
丹陽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距上海200公里,西距南京68公里,京滬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和正在規劃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橫貫市區;常州機場坐落市境,西距南京機場80公里,東距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2小時車程,班機直航世界各地;對外開放的長江第三大港——大港港口離市區18公里,全市已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自然地理
【位置、面積】丹陽市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南部,東經119°24′~119°54′,北緯30°45′~32°10′,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2.5公里。東鄰武進市,南毗金壇市,西北與丹徒縣交界,東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850.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2%;水域面積196.8平方公里,佔18.8%。
【地貌】丹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低山丘陵和平原,以平原為主。西部和北部是寧鎮丘陵余脈的低山丘陵崗地,其地形較為復雜,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和窪地交替分布。低山群中最高峰為水晶山,主峰海拔166米。東部和南部屬太湖平原湖西部分,地形低平,一般在海拔7米左右。
【資源】土地資源:在全市陸地面積中,平原6.12萬公頃,占陸地的72% ;低山丘陵崗地2.38萬公頃,佔28%。2002年底,全市耕地面積5.69萬公頃,其中農田保護區5.38萬公頃。
E. 呂城鎮的介紹
呂城鎮呂城鎮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蘇省丹陽市東部,是丹陽四大古鎮之一。與常州回市接壤。三國時東吳大答將呂蒙(公元230年)在此屯兵築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全鎮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其中集鎮常駐人口2萬人,集鎮建成區面積6平方公里。是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江蘇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示範鎮,鎮江市文明鎮和鎮江市新型示範城鎮。
F. 丹陽有幾個鎮
截止到年初,丹陽市共有10個鎮。
1、司徒鎮,以司徒廟命名。相傳東漢時,有位騎白馬的司徒官居途經此地,與鬼神搏鬥,為民除害,染病而亡,當地鄉村為此立廟祭祀,故名司徒廟。
1949年為司徒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改鎮,2005年撤河陽鎮、司徒鎮、全州鎮,合並設立司徒鎮,馬應軍.鎮政府駐地司徒集鎮。
位於江蘇省丹陽市「中國眼鏡生產基地」境內西郊,是中國眼鏡之鄉,是江蘇省對外開放重鎮、江蘇省20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之一,鎮江市唯一的「強鎮擴權」鄉鎮。司徒鎮地理優越,交通優顯,滬寧、312,122、丹西、丹伏公路穿境而過。滬寧和揚溧高速出入口近在咫尺。
2、皇塘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南部,東臨常州市鍾樓區,南依常州市武進區,北接常州市新北區,西毗常州市金壇區城區12公里。距滬寧高速入口和常州民航機場僅15公里,312國道、340省道橫貫全境,處於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復合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交通相當便捷。
3、延陵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西南部,屬於丹陽四大古鎮之一。現全鎮總面積116平方公里,2007年全鎮實現GDP14.5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工業銷售21億元,同比增長47%;財政收入835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83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30元。
4、陵口鎮,地處江蘇省丹陽市東南,總面積35平方公里,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滬寧鐵路、京杭大運河從該鎮穿過,交通十分便捷。
京杭大運河、滬寧鐵道線穿鎮而過,京杭大運河以南有8個行政村(盧家、新陵、城墅、折柳、廟頭、漕塘、居庄、鄭店),滬寧鐵道線以北有6個行政村(肇巷、煦庄、樂善、留墅、新廟、胡良),運河、鐵路中間夾了2個行政村(陵口、廟段),集鎮中心區也處在中間地帶。
5、珥陵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南郊,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具有1400餘年歷史,是丹陽市四大古鎮之一。珥陵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南鄰蘇錫常,北接寧鎮揚同城化中心地帶。擁有水、陸、空交通網路,東臨常州民航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西臨南京祿口機場,北臨大港港口,距滬寧高速公路丹陽入口處15公里,滬寧鐵路8公里,241省道、丹西一級公路及與京杭古運河交匯的丹金溧漕河貫穿全鎮。
6、丹北鎮
2014年3月丹北由被稱為丹陽「金三角」的原新橋鎮(丹陽新橋)、後巷鎮、埤城鎮三鎮合並,並計劃合並界牌鎮。建設丹北為丹陽市十項重點工作之一,目標將丹北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重點中心鎮,並將在這里建設現代商貿綜合體,打造丹陽城市副中心。
7、訪仙鎮
是丹陽市「四大古鎮」之一,已有1500多年歷史。位於丹陽市東部,東鄰常州市,南連竇庄鎮,西接雲陽鎮,北毗後巷鎮、新橋鎮。
該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郊,是地處江南水鄉、滬寧之間的一座千年古鎮。該鎮是新型工貿大鎮,江蘇省對外開放重點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百強縣(市)」丹陽市名列前列,位居全國千強鎮之列。
8、導墅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南部,地處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上海、南京經濟走廊中心地帶,是鶴溪河畔的千年古鎮,中國孔子學會會長匡亞明先生的故里,有著深厚綿長的人文底蘊和美麗動人的古老傳說。
9、界牌鎮,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位於丹陽東北角,東臨長江,122省道穿鎮而過,曾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江蘇省農村現代化示範鎮、省級文明鎮、鎮江市首富鎮、全國千強鎮。
10、呂城鎮,呂城鎮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蘇省丹陽市東部,是丹陽四大古鎮之一。與常州市接壤。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公元230年)在此屯兵築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