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來賓市武宣縣地理位置

來賓市武宣縣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8 16:12:25

1. 來賓到武宣縣城🈶️多少路程

廣西來賓市至來賓市武宣縣,屬於中短途出行,有多種出行方式可供選擇,比專如自駕車、打屬車、公交、騎行等。
建議你利用網路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app,查詢兩地之間的具體路線信息,可查到兩地之間的路程距離,如下圖所示。


因所選出行方式打車或自駕車,所行路程94.2-116.6公里不等,所需時間1小時34分鍾至57分鍾不等,因考慮紅綠燈等因素,所走路線不同,故所行距離也不一樣。
以上方法,供參考,望採納,謝謝!

2. 是不是有個《廣西省來賓市武宣縣》的地方

是的,廣西有個武宣縣,正確的說法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
武宣局的基本情內況:容
武宣縣,又稱仙城,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位於自治區中部,東鄰桂平市,南靠貴港市,西接來賓市興賓區,北連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武宣縣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置中留縣,武宣縣名建制始於宣德六年(1431年)。
武宣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下轄7鎮3鄉,142個村民委、6個社區,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26萬畝,水田24.71萬畝,總人口44.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74萬人。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5億元,同比增長17.9%
探明有鉛、鋅、錳、白雲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白雲石潛在儲量近100億噸。農產品資源主要有甘蔗、優質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葉,是全國原料蔗生產基地縣、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廣西奶水牛生產基地縣、來賓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風景名勝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五馬攔江、大藤峽,還有廣西存世規模最大的孔廟、黃肇熙庄園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稱王」遺址等人文景觀。同時,武宣還是中國觀賞石之鄉。

3. 來賓位於何處求介紹歷史,文化,風景區

來賓(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市
來賓市(壯文:Leizbingz Si)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的地級市,是年12月28日撤銷原柳州地區後設立的地級市。來賓市位居廣西中部,故有「桂中」之稱,又因資源物產豐富,有「廣西煤都」、「中國糖都」、「世界瑤都」等美稱。來賓市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深居廣西腹部,經濟、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緣優勢十分明顯。下轄四縣一市一區,全市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4.98萬,來賓市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佔75%。目前來賓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18平方公里擴大到了近40平方公里。來賓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將近5倍,財政收入增長了4倍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建市至今,來賓市城鎮化率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長。至2011年底,城區人口達到29萬人,城鎮化率增至34.2%。

中文名稱
來賓市、Leizbingz Si(壯)
外文名稱
Laibin City
別 名
世界瑤都 桂中水城 桂中壯府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下轄地區
興賓區,合山市,象州縣
政府駐地
興賓區
電話區號
0772
郵政區碼
546100
地理位置
廣西中北部
面 積
1.34萬平方公里
人 口
常住人口209.97萬(2010年)
方 言
壯語、西南官話—桂柳片 、麽個話等方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莫氏土司衙署,象州花池溫泉,武宣百崖大峽谷,遷江文輝塔
機 場
柳州白蓮機場
火車站
來賓站、來賓北站
車牌代碼
桂G
交 通
泉南高速公路、湘桂鐵路
著名中學
來賓一中、來賓二中
市 長
白希
市委書記
李志剛
市人大主任
李志剛
城市名片
甜蜜之鄉、盤古文化之都
高 校
柳州師專來賓分校(專科學院)

歷史沿革編輯
來賓市是一個歷史文明久遠的新興城市。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來賓市麒麟山發現「麒麟山人」頭蓋化石,證明距今約3.6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以麒麟山人為代表的壯族先民在以今來賓市為中心的桂中地區居住、活動,並繁衍生息。
古代

來賓市新地標——火炬
先秦以前,來賓市域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在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來賓市屬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
漢初,來賓市屬南越國。
漢武帝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國,析其地為鬱林、交趾等9郡,今市境屬鬱林郡(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在今武宣縣境設置中留縣,象州縣境設置桂林縣,是來賓市境有行政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興賓區西南部屬鬱林郡領方縣(縣治今賓陽縣)管轄。
東漢時,中留縣改為中溜縣,隸屬依舊。
三國屬吳。鳳凰三年(274年) 分鬱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臨賀三郡,桂林郡位於今來賓市境內,郡治武安(今象州縣境),是來賓市境內第一次設置郡級(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建置,桂林郡轄武安、桂林、潭中等縣,今市境內有武安縣(今象州縣境)、桂林縣(今武宣、象州境)。今興賓區西南部及合山屬鬱林郡臨浦縣(縣治今賓陽,領方縣改置)。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武安縣更名武熙縣。今象州縣境有武熙,桂林2縣,武宣縣境有中胃縣,改屬鬱林郡。遷江、合山屬鬱林郡領方縣。
東晉太興元年(318年)分鬱林郡設晉興郡(郡治晉興縣,今南寧市),市境內武熙、桂林、中胃3縣屬之。
南北朝、宋、齊時,置桂林郡、郡治武熙、後遷中溜、齊復將郡治遷回武熙。在今武宣縣境復置中溜縣,中溜縣域包括今武宣縣和興賓區東部,象州境有武熙縣,裁桂林縣;同時在今忻城縣境設置騰溪縣,亦屬桂林郡。梁時,桂林郡治又遷回中溜,中溜縣改稱中胃縣,在今象州置韶陽郡,領陽壽、武化、長風、淮陽4縣,陽壽(今象州縣城)為郡治,忻城縣境無建置縣,改屬龍州馬平郡(郡治今柳州)。陳沿梁制。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 增置桂林縣,開皇十一年武宣縣地並入桂林縣,屬始安郡,縣治在今象州縣境。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在今象州縣境內設有淮陽、西寧、桂林3縣。開皇十八年(598年) 淮陽改名陽寧。大業二年(606年)撤象州,今象州縣境置陽壽、桂林2縣,將陽寧並入陽壽,西寧並入桂林縣,改屬始安郡(郡治始安縣,今桂林市)。陽壽、桂林2縣包括今象州、武宣、興賓等地,忻城縣境依然無建置縣,亦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 重置象州,轄陽壽、西寧、桂林、武德、武仙5縣,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城) ,屬嶺南道;今武宣縣境分桂林縣地,增設武仙縣;今象州縣境置陽壽、西寧、桂林、武德、武化、長風6縣,其中武化、長風2縣屬晏州(州治今荔浦縣境);今興賓區境置

來賓
陽德、歸化、文安三縣,屬昆州(州治今柳州市境),其後改陽德縣為循德縣,改文安縣為樂沙縣。唐貞觀初在忻城縣地置羈縻芝州、羈縻歸思州、羈縻紆州3州,芝州轄忻城、平西、富川、樂光、樂艷、思龍、多雲7個小縣,紆州(今思練鎮一帶) ,治東區縣,管東區、吉陵、賓安、南山、都邦、紆質6個小縣;歸思州(今大塘鎮一帶)治履博縣,領履博、羅遵、都恩、吉南、許水5個小縣。貞觀五年(631),在遷江置羈縻思剛州,屬邕州都督府。貞觀十二年(638年)撤西寧並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長風、武化2縣改屬象州,次年州治遷至武化。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縣並入武仙縣,乾封二年(667) ,樂沙縣改為懷義縣,並於興賓地置嚴州,統轄循德、歸化、懷義3縣;天寶元年(742年)象州改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縣並入陽壽縣,郡轄4縣。天寶元年(742年)芝州改稱忻城郡,屬桂州都督府。天寶二年(743),將懷義縣改為來賓縣,隸嚴州。乾元元年(758年) 象郡復稱象州;忻城郡復稱芝州。大歷十一年(776年)撤長風縣並入武化縣,州治遷陽壽。從此至唐末象州轄陽壽、武化、武仙3縣,地域包括今象州縣、武宣縣;嚴州轄循德、歸化、懷義3縣,地域為今興賓區大部地區;羈縻思剛州轄今興賓區西南部和合山市。羈縻芝州、羈縻歸思州、羈縻紆州3州轄今忻城縣等地域。
五代十國,開平元年(907年)屬楚,南漢乾和九年(951年)屬南漢。行政區劃依唐制不變,象州轄陽壽、武化、武仙3縣,州治陽壽;嚴州轄來賓、循德、歸化3縣;興賓區西南部及合山屬羈縻思剛州;忻城縣地屬芝州、歸思州、紆州。
宋開寶四年(971年)象州歸宋,沿舊制。開寶七年(974) 撤銷嚴州,將循德、歸化縣地並入來賓縣,隸象州。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為防禦州。熙寧四年(1071年),撤銷武化縣並入陽壽縣。元祐元年(1086年)恢復武化縣,南宋時又撤銷。此後至宋末,象州轄陽壽、武仙、來賓3縣。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從陽壽遷至來賓縣之蓬萊洲。
宋天禧四年(1020)廢思剛州設遷江縣,屬賓州,為遷江得名之始,沿稱至1952年並入來賓縣始廢。
宋慶歷三年(1043年)以羈縻芝州、歸思、紆州地合並置忻城縣,屬廣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轄,宣和元年(1119年)屬右江道慶遠軍,咸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歸元,設安撫司,屬湖廣行中書省;遷江縣屬賓州;忻城縣屬慶遠路安撫司。十五年(1278年),改象州為路,治所從蓬萊洲遷回陽壽;十六年(1279年)忻城縣改屬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年間(1297~1307年)象州復改為州,轄陽壽、來賓、武仙3縣;遷江縣屬賓州;忻城縣改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今市境屬廣西行中書省。

來賓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屬柳州府(府治今柳州市);忻城縣屬慶遠府。洪武二年撤銷陽壽縣歸並象州,改象州為散州,初轄武仙、來賓2縣;遷江縣改屬柳州府;忻城縣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忻城縣又改屬慶遠府。洪武十年(1377)五月,武仙、來賓2縣改屬柳州府。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縣改稱武宣縣,縣治由陰江(今三里鎮舊縣村)移至高立(今武宣鎮)。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縣為土縣,仍屬慶遠府。
清順治八年(1651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諸州縣,象州、武宣縣、來賓縣、遷江縣、忻城土縣歸清,建置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武宣縣、遷江縣、來賓縣改屬賓州直隸州。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縣改屬右江道潯州府(府治今桂平縣境)。雍正十二年(1734),遷江縣又改屬思恩府(府治今武鳴縣境),來賓縣還屬柳州府。
咸豐六年(1856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武宣縣,改象州為相州,改武宣縣為文興縣。咸豐十一年(1862年)清兵收復相州及武宣縣,相州復稱象州,文興縣復稱武宣縣。
清朝,忻城土縣因隸屬關系由宜山縣承審。宣統二年(1910年),其地歸入宜山縣,但仍稱忻城土縣。[2]
近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清代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廣西省劃分為十府,象州改稱象縣,來賓縣、象縣屬柳州府;武宣縣屬潯州府;遷江縣屬思恩府;忻城土縣屬慶遠府。2年6月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來賓縣、武宣縣、象縣、遷江縣、忻城土縣由省直轄。
民國6年(1917)。廣西省劃分為6道,來賓縣、象縣、忻城土縣屬柳江道,武宣縣屬蒼梧道,遷江縣屬南寧道。
民國15年(1926)。廣西省撤消道制,分為若干區,來賓縣、象縣、遷江縣、忻城土縣屬柳江區,武宣縣屬蒼梧區。
民國17年,忻城土縣復稱忻城縣,來賓縣、象縣、遷江縣、忻城縣屬柳江行政督察區。武宣縣屬蒼梧行政督察區。
民國19年(1930)。廣西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來賓縣、象縣屬柳州民團區;武宣縣屬蒼梧民團區;忻城縣宜山民團區;遷江縣屬賓陽民團區。
民國21年武宣縣屬梧州民團區;遷江縣屬南寧民團區;來賓縣、象縣、忻城縣屬柳州民團區。
民國22年(1933)。國民黨廣西省府開始在金秀瑤山內建立鄉村保甲等政權機構,再次確認周圍荔浦、修仁、蒙山、平南、桂平、象縣、武宣7縣分管金秀瑤山。
民國23年(1934)11月。廣西省忻城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象縣、武宣縣屬梧州行政監督區;來賓縣、忻城縣屬南寧行政監督區。

來賓
民國25年(1936)9月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屬潯州行政監督區;遷江縣屬南寧行政監督區;忻城縣屬慶遠行政監督區。
民國29年(1940)。改用數字編行政督察區,遷江縣屬第一區(治南寧);武宣縣、象縣屬第三區(治蒼梧);來賓縣、忻城縣屬第四區(治柳州);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在金秀瑤山設立縣一級機構—金秀警備區署。
民國31年(1942)3月象縣、忻城縣改屬第二區(柳州),7月,金秀警備區署改為金秀設治局。
民國36年(1947)象縣又改屬第三區(治蒼梧),同年冬,廣西省府撤銷金秀設治局,改建金秀警備區署。
民國37年(1948)秋,金秀警備區署改為金秀警察局
民國38年(1949)解放前夕,遷江縣屬第一區(治南寧);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忻城縣屬第二區(治柳州)。11月1日,國民黨金秀警察局奉命改名為金秀警察中隊。
1949年11月到12月,各縣相繼解放,建立人民政權,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屬柳州專區;遷江縣、忻城縣屬武鳴專區。金秀瑤山區依舊屬周圍7縣分管。1950年,忻城縣改屬宜山專區。1952年,遷江縣並入來賓縣;武宣縣與象縣合並為石龍縣(駐石龍鎮),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屬宜山專區。5月25日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屬平樂專區。
1955年8月,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改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1958年,宜山專區改名為柳州專區,專署由宜山縣慶遠鎮遷駐柳州市,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屬柳州專區。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1960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石龍縣更名象州縣。
1962年3月,復置武宣縣(駐武宣鎮),象州縣城遷至象州鎮。
1966年4月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改為金秀瑤族自治縣。
1970年,柳州專區改稱柳州地區,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屬柳州地區。
1981年6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合山市,來賓縣的北泗公社劃歸合山市,屬柳州地區。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88號):撤消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和興賓區,來賓市管轄興賓區、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代管縣級合山市。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3]

4. 來賓市有哪些縣市區

截至2016年,來賓市轄3縣區,1個自治縣,1個縣級市,設40個鎮、26個鄉、4個街道,721個行政村,74個社區。市政府駐來賓市人民路1號。

其中1個區是:興賓區;

1個自治縣是:金秀瑤族自治縣;

1個縣級市是:合山市;

3個縣分別是: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

來賓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4)來賓市武宣縣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到12月,各縣相繼解放,建立人民政權,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屬柳州專區;遷江縣、忻城縣屬武鳴專區。金秀瑤山區依舊屬周圍7縣分管。

1950年,忻城縣改屬宜山專區。

1955年8月,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改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1960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石龍縣更名象州縣。

1966年4月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改為金秀瑤族自治縣。

1970年,柳州專區改稱柳州地區,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屬柳州地區。

1981年6月29日,設立合山市,來賓縣的北泗公社劃歸合山市,屬柳州地區。

2002年9月29日,撤消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和興賓區,來賓市管轄興賓區、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代管縣級合山市。

5. 來賓的地理環境

來賓,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東經108°24′-110°28′,北緯23°16′-24°29′之間,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稱。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同時也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賓市總面積13411平方公里,轄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是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2016年,來賓市總人口為268.56萬人,常住人口為220.05萬人,有壯族、苗族、瑤族等12多個民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75%。

(5)來賓市武宣縣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來賓市處桂中低山丘陵區,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頭高中間低,從西北向東南呈緩緩傾斜的湖盆狀。山地佔38.4%,丘陵佔26.2%,平原佔22.5%,台地佔8.8%,其他佔4.1%。東部為大瑤山山脈。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聖堂山海拔1979米,為桂中最高峰。

來賓市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北回歸線從市內南緣通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30℃。極端最高氣溫38.9℃,極端最低氣溫-5.6℃。月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月份為3-11月,年氣溫低於10℃的天數在10天以下,氣溫高於20℃以上的天數多達198天左右。本市地處北回歸線貫穿地帶,日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582小時。

6. 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最大的一個鄉鎮是哪裡

也被稱為罪惡之城,中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宣,桂平市,貴港市南部,來回賓市柳州市北部,東部答,西部,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武宣縣轄10個鄉鎮,142個村委會,6個委員會,區直單位。總人口為4200萬美元,2683萬人民的壯,苗,侗等少數民族。
武宣縣位於北回歸線在巨蟹座,屬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日照時數1849.9小時,年平均氣溫為21.2℃,無霜期330天或以上,平均每年降雨量為1300毫米,氣候溫和,光線充足的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宜人。
武宣縣水陸交通設施。土地面積:209國道線遍及全縣8個鄉鎮。入口來賓武宣??二級公路已建成並開通桂林 - 柳州高速公路,64公里和230公里的路

7. 武宣縣的地理環境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桐嶺、思靈兩鄉,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區。由於地勢是分別從東北、西南向中部傾斜,形成西北至東南的開闊地帶,而且又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在西鄰來賓有鐵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多從兩路進入縣境。一路是經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於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影響,冷空氣滑行,不利於降水的發生和發展,因而冷空氣到武宣後多數雨量不大或沒有降雨。一路是經湘桂線進入來賓縣後,由高空氣流引導,沿來賓、南泗、石牙開闊地進入祿新影響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氣亦經由高到低的地勢而滑行,同樣影響降水。縣境東部,除黔江出處外,多是較高山地,特別是大瑤山,對東風天氣系統形成一屏障,此時武宣縣處於夏季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雨量大減,向南面的金秀羅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風面的武宣、黃茆年雨量僅1160毫米,差別甚大。由於地形地勢的影響,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來的高空槽、低渦、熱低壓(它們有時與地面鋒面配合)及進入北部灣的台風邊緣或台風槽或強大的東風波。除東風波的降雨路逕是從東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氣系統都是從通挽(或思靈)分別沿長形開口盆地經桐嶺(祿新)到三里、東鄉、武宣、二塘、黃茆,受大瑤山余脈抬升,雨量加大,使縣內東部雨量多於西部。冬半年則是從黃茆、二塘經武宣到三里、東鄉,或從祿新到縣境南部。
山地除對於大氣環流和降水造成影響外,對於光、熱的分布也有很大影響。縣內東部山地多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嶺,森林覆蓋率較高,海拔也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濕度大,溫度低。而西部多孤峰石山,樹木少,日照多,強度大,溫度高,降雨少,蒸發大,成為旱區。縱觀武宣縣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豐富,但春秋常有低溫;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乾旱頻繁;水熱同季,時有洪澇,冬溫較高,偶有霜雪。 武宣縣有大、中、小河流106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3公里。全縣年總水量為12.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億立方米,地下水1.26億立方米。
全縣有地下河6處,較大的地下水出水點154處。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達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動蓄量為7079.6公升每秒。

8. 武宣縣現在有多少人口

武宣縣現在有46萬人口。(2014年)

一、武宣縣(壯文:Vujsenh Yen),又稱仙城,隸內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容區來賓市,位於自治區中部,東鄰桂平市,南靠貴港市,西接來賓市興賓區,北連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武宣縣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置中留縣,武宣縣名建制始於宣德六年(1431年)。
二、武宣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下轄8鎮2鄉,142個村民委、6個社區,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26萬畝,水田24.71萬畝,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億元,同比增長8%。
三、探明有鉛、鋅、錳、白雲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白雲石潛在儲量近100億噸。農產品資源主要有甘蔗、優質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葉,是全國原料蔗生產基地縣、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廣西奶水牛生產基地縣、來賓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風景名勝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五馬攔江、大藤峽,還有廣西存世規模最大的孔廟、黃肇熙庄園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稱王」遺址等人文景觀。同時,武宣還是中國觀賞石之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