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天台地理環境

天台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8 14:57:08

1. 天台山在哪裡

四川成都天台山隸屬邛崍山脈,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回「文君故里」答邛崍市,距成都110公里。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景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94.4%,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珙桐、紅豆杉、銀杏等2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及大熊貓、紅腹角雉、大鯢等7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


2. 浙江天台縣面積

天台地處浙東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東連三門、寧海,西鄰磐安,南接臨海、仙居,北屆新昌。東西長54.7公里,南北寬33.5公里,總面積1421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641個行政村,40個居委會,55.5萬人口。天台縣歷史悠久,秦為東越地,屬閩中郡,西漢為回浦縣,屬會稽郡,東漢為章安縣,三國時設始平縣,屬臨海郡,晉改稱始豐縣,隋唐至宋,曾改稱唐興、天台、台興,北宋建隆元年(960),復名天台縣,至今沿襲不變,是立縣近1800年的浙東名邑。
天台水力、風力、礦產、生物等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為5.16萬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國首批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間,開發水電資源的潛力很大。投資42億元的桐柏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即將建成。境內可開發的礦產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有銀、鉛、鋅、鎢、鋁、稀有金屬等。天台盛產石斛、烏葯、白術、天麻、三七、黃精、茯苓等名貴葯材400多種,有國家森林公園一座。豐富的物產資源為天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天台經濟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特色鮮明,現已初具規模,並已形成了以橡膠製品、產業用布、工藝美術製品、醫葯化工保健品、機電儀表、釀酒等六大支柱產業。天台是全國木珠工藝生產出口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產業用布集散地之一,還是名聞遐邇的橡膠製品之鄉。以台州石樑酒業集團、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萬勝電力儀表有限公司、浙江銀輪機械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縣GDP達47億元,財政總收入5.6億元。2004年全縣繼續按照「開放的天台、發展的天台、變化的天台」的工作總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立縣、產業強縣、城市興縣、生態名縣」四大戰略,實現GDP達52.7億元,財政總收入確保達6.3億、力爭6.6億。
天台山文化積淀深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清寺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體育、教育事業成績突出,分別被全國圍棋協會和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第一個圍棋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基礎教育質量省綜合評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線人數萬人比連續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來天台投資環境不斷完善,這幾年,舊城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始豐新城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之所以變化那麼大,就在於引進外來資本,引入外來競爭者。像赤城大廈、世紀大廈等標志性建築,都是縣外資本啟動的。交通也日趨完善,104國道橫貫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貫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寧波的行程點分別縮短到4小時、2小時、1.5小時,從鄰近的路橋機場和海門港到天台也只需一個多小時,天台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現。
天台山系仙霞嶺中支,其西南與大磐山連成一體,向東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島;仙霞嶺北支為會稽山和四明山,南支為括蒼山,該三支山脈構成浙江東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土地面積中山區佔82.3%,河湖水面佔4.02%,河谷平原佔13.68%,境內山脈連綿,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環抱。東有蒼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為天台山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總稱天台山。整個地勢東北、西北、西南較高,東南較低,中部為河谷盆地。始豐溪發源於磐安縣大磐嶺。自西向東南蜿蜒橫貫本縣,全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里,兩岸地勢低平。
天台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極端最低—9.1℃(1967.12.30),極端最高41.7℃(1961.7.23),年無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開始隆起的斷塊山,主要為花崗岩侵入體,節理發育,縣崖峭壁,峰巒連綿,山地呈多級結構,而且森林植被比較茂盛,能涵養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組成以奇山、怪岩、異瀑、幽洞為特色的自然風景景觀。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是一個典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的具有多種景觀美學形象特徵的地理區域綜合體。
自然景觀有華頂、瓊台、赤城山等奇峰;仙人座、猿嘯岩、五馬隱等怪岩;石樑飛瀑、銅壺滴漏、水珠簾等秀水;明岩洞、寒岩洞、圓通洞、桃源洞等幽洞;晉榧、唐樟、宋柏、青松、柳杉等古樹;隋梅、雲錦杜鵑等名花。這些山、石、岩、洞、水、溪、泉、瀑、花、樹,加上清風、明月、雲海、日出等自然氣象,匯成了雄偉、奇特、清麗、幽深多種形態,構成了神奇靈秀、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有佛教和道教的眾多寺觀、遺址和文物,如國清寺、塔頭寺、高明寺、華頂寺、方廣寺、萬年寺、桐柏宮等寺觀古建築;隋塔、梁妃塔、七佛塔、智者肉身塔等古塔;唐代高僧豐干、寒山、拾得、南宋濟公和漢代劉晨、阮肇遇仙等神話故事傳說,以及東晉王羲之、顧愷之、南朝謝靈運,唐孟浩然、李白、劉禹錫、元稹、柳公權,宋蘇軾、米芾、陸游,明董其昌、徐霞客,清康有為等名人足跡與詩文碑記題刻等等,構成了天台山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歷史上把天台山的雙澗迥瀾、赤城西霞、瓊台夜月、石樑飛瀑、螺溪釣艇、寒岩夕照、華頂歸雲、桃源春曉幾個景點稱為八大景,其它景點還有很多。人稱:「大八景、小八景、無名無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竹柏、香樟、金錢松、香果樹、柳杉、銀杏、鵝掌楸、厚朴、紅楠、雲錦杜鵑等珍貴植物,還有雲豹、獼猴、畫眉、斑鳩、穿山甲等眾多野生動物。
天台山是我國最早產茶地之一,漢末高道葛玄在華頂峰施種,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天台山雲霧茶得雲霧滋潤,以香淳、汁濃著稱,品質特佳,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評為國家綠色食品,並被譽為「佛天雨露、帝苑仙漿。」唐、宋時日僧最澄、榮西將天台山茶籽、茶藝傳至日本,天台山成為日本茶道的源頭。天台山茶道表演團曾出訪日本等國傳播文化,並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榮獲「茶藝精深」的獎牌。天台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萬畝,為全國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種豐富,產量較大的有茄子、甜椒、黃瓜、西紅柿等,產品暢銷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並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天台果品資源十分豐富,產量較大的有柑橘、桃、梨、楊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種。其中本地早柑橘,別名天台蜜橘,建國前就已名揚上海。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著品種繁多、數量較大的山珍,是沒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其中蕨菜、菌類、彌猴桃、板栗、竹筍等數量較大。天台山有上千種中葯材,尤以白術、茯苓、石斛和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天台烏葯」聞名。目前,萬畝中葯材基地逐步開發形成。
天台還有許多特色小吃,象糊啦汰、糊啦沸、肉丸麥餅、水晶蛋糕、五味粥、扁食等。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活佛濟公故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0)、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之一(1992),中華十大名山之一(2003)。根據其地理位置和特色,劃分為十三個景區,以始豐溪為界,分為北片景區和西片景區。北片有國清、赤城、塔頭—高明—螺溪、石樑—銅壺、華頂、瓊台—仙谷、桐坑溪—萬年寺、桃源等8個景區;西片有清溪、紫凝、寒山湖、寒岩—明岩、九遮山等5個景區。唐代大詩人李白高吟「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表達了人們對天台山的神往。

3. 天台山地理位置

天台山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西部邊陲,東與飛劍潭,西與水江,南與天台,北回與桐木、慈化相連答。面積98平方公里。
天台山的古寺、陵園、古廟、古溶洞,分布在全鄉部分村,其中庚溪村的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92年,佔地約15畝,內建有烈士英名牌和烈士紀念碑,這是原天台山鄉政府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烈士遺志,教育子孫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基地。
此外還有古石道、古溶洞,庚溪、懷溪、雙洪、上坊的溶洞,以及魯槎的龍馬花燈,庚溪的書寶仙台等等引人入勝的古老傳說正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4. 台州自然環境簡介

台州地處浙江省甬台溫沿海中部,經濟發達的港口城市,陸海聯動的經濟發展。東瀕東海,南連溫州,北連寧波 ,西連麗水、金華。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
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平原丘陵相間,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國」的明媚秀色。台州旅遊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長嶼硐天,臨海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有雁盪山、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第一高峰。浙江第二大水系「椒江水系」向東經市區流入東海。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百強出爐 浙江51家入選台州獨佔4席[2],台州市啟動中國首個"無線數字專網產業集群基地"項目.
氣候簡述
台州屬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受海洋水體調節和西北高山對寒流的阻滯,境內夏少酷熱,冬無邪寒,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水熱資源適宜柑桔、枇杷、楊梅等喜溫果木和稻、麥、油菜等三熟製作物生長。

風光景址

台州自然風光雄奇秀麗、古樸庄嚴、玄遠清幽;人文景觀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獨放異彩。名山古剎時掩時映,碧海藍天雲卷雲舒,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國」的明媚秀色。台州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A級旅遊區[點]天台山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還有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氣候溫和,物產豐饒。遊人來台州,既可以游歷名山,觀覽滄海,尋訪古跡,棲息田園,充分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又可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和活力。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風光旖旎。台州共有自然景觀62處,人文景觀62處,其中有國家級旅遊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10多個,具有較高的旅遊經濟開發價值。全市現有星級旅遊飯店66家,各類旅行社118家。臨海國際大酒店、鳳凰山莊、椒江大酒店成為浙江省首批「綠色飯店」,台州華夏旅行社、東亞旅行社進入全省50強旅行社行列。台州已形成了佛教聖跡游、海上名山游、股份經濟考察游、新江南秀麗山水游、新天仙配—長城作證等旅遊線。

地理
土地資源適宜農林手副漁業各業綜合經營。中東部丘陵盆地為亞熱帶常綠果區,尤宜種植柑桔、枇杷、楊梅等水果。地下礦藏資源,已發現金屬與非金屬礦30種。鉛鋅礦及其伴生的銀、鎘礦儲量居全省首位。花崗石、沸石、螢石、地開石、珍珠岩等儲量可觀。旅遊資源山海兼備,景區眾多。天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於世。國清寺為佛教天台宗祖庭。臨海市桃渚一帶,集岩峰、洞穴、海灘、古城於一地,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溫嶺縣長嶼石洞叢列,雄奇壯觀,正在開發。

美食特產
麥油脂:把各種美味佳餚用紙樣薄的麥焦皮(也有用米漿烙的米筒)包成筒狀,它是台州著名的一種小吃。俗稱「麥焦」,也有稱麥餅筒和錫餅的。說是小吃,其實家家戶戶都把它當作主食的,因為在麵皮裡面已包羅了餐桌上所有的菜餚。每年的端午節都是必吃這道小吃的,再喝上一點雄黃酒,門上插一兩支用菖蒲做成的避邪劍,那端午濃濃的味道就出來了。 黃岩蜜橘
黃岩本地早:又名天台山蜜柑,屬芸香科,為浙江優良寬皮柑桔品種,原產黃岩市。本地早果實較小,扁圓形,果皮較粗糙,果頂部常有瘤狀突起,皮橙黃色,果肉柔軟多汁,甜多酸少,化渣,品質上乘。宜鮮食或加工成全去囊糖水桔片罐頭,去絡容易,加工利用率高,湯汁清晰,桔片色澤鮮艷,瓣形美觀,組織緊密,質地脆嫩,風味良好。本地早集中產於黃岩、臨海、椒江等縣(市),栽培面積約1.4千公頃,佔全省柑桔總面積的1.2%。
天台烏葯:天台山峰巒重疊,鬱郁蒼蒼,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著名的葯材產地。其中以天台烏葯、三七參、白術、芍葯、茯苓最為著名。
臨海麥蝦:一斤麵粉、一隻雞蛋、一匙菜油、一匙鹽,加適量水,放入大碗內調成麵粉糊漿備用。旺火起油鍋,放入白蘿卜絲炒,再放入鹵牛肉絲、香菇、黃酒,爾後加入高湯,猛火燒開,用菜刀沿大碗口將麵粉糊漿切成一條條面狀下鍋,大火燒開放入適量鹽(亦可再加蝦、蟶、蛤蜊、油煎蛋等),燒熟後加少許醬油、味精、蔥或大蒜葉,起鍋盛入碗中。其口味特點:清香鮮美。
橘花蜜:蜂蜜是台州傳統特產。清康熙十年(1671年)已有蜂蜜外銷。民國時期,仙居、臨海、黃岩、溫嶺一帶,養蜂已較興盛。1988年,全地區蜂蜜產量4199噸,為歷史產量最高年份。台州蜂蜜多樣,以春季采釀的橘花蜜和冬季采釀枇杷蜜品質最佳。橘鄉黃岩以盛產橘花蜜著稱。1966年外貿出口37噸,1979年出口85.6噸,暢銷日本、美國、聯邦德國、荷蘭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溫嶺草雞:溫嶺草雞是性成熟早、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肉質好的優質黃羽雞。溫嶺草雞皮薄肉厚而嫩,耐粗飼,適應性強。體形中等,體態勻稱,小巧清秀。全身羽毛緊密,背平直,尾羽高翹,單冠直立,呈鮮紅色,肉髯中等大呈鮮紅色,公雞冠又高又紅,羽毛鮮艷,外觀漂亮。肌肉中富含蛋氨酸、賴氨酸,具有較高的蛋白含量。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比較低,口味鮮美。
仙居楊梅:「 仙梅」產於浙江省仙居縣鏡內風光秀麗的步路鄉西爐村。這里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酸鹼度適中,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日夜溫差大,是發展生態 農業、生產綠色無公害果品的最佳區域之一,為楊梅生產提供了絕佳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
三門青蟹:三門位於東海之濱,風光秀麗,資源豐富,其特產青蟹肉嫩味美,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鱘,海底爬行類,其肉鮮白,具有健腎壯腰、養心補脾之功。三門有青蟹之鄉的美譽。為止名聲最響。
仙居三黃雞(梅林雞)[6]:
產地(或分布):浙江省仙居及鄰近的臨海、天台、黃岩等地。
數量:1981年飼養量50萬只以上。
主要特性:屬小型蛋用雞品種。仙居雞分黃、花、白等毛色
其他小吃:雞蛋麻糍、十四日鳳凰蛋、姜湯面、面結粉絲、嵌糕、炊圓、仙居八大碗 等等

5. 浙江台州省天台有多大

天台地處浙東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東連三門、寧海,西鄰磐安,南接臨海、仙居,北屆新昌。東西長54.7公里,南北寬33.5公里,總面積1421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641個行政村,40個居委會,55.5萬人口。天台縣歷史悠久,秦為東越地,屬閩中郡,西漢為回浦縣,屬會稽郡,東漢為章安縣,三國時設始平縣,屬臨海郡,晉改稱始豐縣,隋唐至宋,曾改稱唐興、天台、台興,北宋建隆元年(960),復名天台縣,至今沿襲不變,是立縣近1800年的浙東名邑。
天台水力、風力、礦產、生物等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為5.16萬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國首批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間,開發水電資源的潛力很大。投資42億元的桐柏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即將建成。境內可開發的礦產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有銀、鉛、鋅、鎢、鋁、稀有金屬等。天台盛產石斛、烏葯、白術、天麻、三七、黃精、茯苓等名貴葯材400多種,有國家森林公園一座。豐富的物產資源為天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天台經濟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特色鮮明,現已初具規模,並已形成了以橡膠製品、產業用布、工藝美術製品、醫葯化工保健品、機電儀表、釀酒等六大支柱產業。天台是全國木珠工藝生產出口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產業用布集散地之一,還是名聞遐邇的橡膠製品之鄉。以台州石樑酒業集團、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萬勝電力儀表有限公司、浙江銀輪機械集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縣GDP達47億元,財政總收入5.6億元。2004年全縣繼續按照「開放的天台、發展的天台、變化的天台」的工作總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立縣、產業強縣、城市興縣、生態名縣」四大戰略,實現GDP達52.7億元,財政總收入確保達6.3億、力爭6.6億。
天台山文化積淀深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清寺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體育、教育事業成績突出,分別被全國圍棋協會和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第一個圍棋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基礎教育質量省綜合評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線人數萬人比連續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來天台投資環境不斷完善,這幾年,舊城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始豐新城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之所以變化那麼大,就在於引進外來資本,引入外來競爭者。像赤城大廈、世紀大廈等標志性建築,都是縣外資本啟動的。交通也日趨完善,104國道橫貫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貫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寧波的行程點分別縮短到4小時、2小時、1.5小時,從鄰近的路橋機場和海門港到天台也只需一個多小時,天台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現。
天台山系仙霞嶺中支,其西南與大磐山連成一體,向東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島;仙霞嶺北支為會稽山和四明山,南支為括蒼山,該三支山脈構成浙江東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土地面積中山區佔82.3%,河湖水面佔4.02%,河谷平原佔13.68%,境內山脈連綿,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環抱。東有蒼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為天台山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總稱天台山。整個地勢東北、西北、西南較高,東南較低,中部為河谷盆地。始豐溪發源於磐安縣大磐嶺。自西向東南蜿蜒橫貫本縣,全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里,兩岸地勢低平。
天台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極端最低—9.1℃(1967.12.30),極端最高41.7℃(1961.7.23),年無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開始隆起的斷塊山,主要為花崗岩侵入體,節理發育,縣崖峭壁,峰巒連綿,山地呈多級結構,而且森林植被比較茂盛,能涵養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組成以奇山、怪岩、異瀑、幽洞為特色的自然風景景觀。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是一個典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的具有多種景觀美學形象特徵的地理區域綜合體。
自然景觀有華頂、瓊台、赤城山等奇峰;仙人座、猿嘯岩、五馬隱等怪岩;石樑飛瀑、銅壺滴漏、水珠簾等秀水;明岩洞、寒岩洞、圓通洞、桃源洞等幽洞;晉榧、唐樟、宋柏、青松、柳杉等古樹;隋梅、雲錦杜鵑等名花。這些山、石、岩、洞、水、溪、泉、瀑、花、樹,加上清風、明月、雲海、日出等自然氣象,匯成了雄偉、奇特、清麗、幽深多種形態,構成了神奇靈秀、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有佛教和道教的眾多寺觀、遺址和文物,如國清寺、塔頭寺、高明寺、華頂寺、方廣寺、萬年寺、桐柏宮等寺觀古建築;隋塔、梁妃塔、七佛塔、智者肉身塔等古塔;唐代高僧豐干、寒山、拾得、南宋濟公和漢代劉晨、阮肇遇仙等神話故事傳說,以及東晉王羲之、顧愷之、南朝謝靈運,唐孟浩然、李白、劉禹錫、元稹、柳公權,宋蘇軾、米芾、陸游,明董其昌、徐霞客,清康有為等名人足跡與詩文碑記題刻等等,構成了天台山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歷史上把天台山的雙澗迥瀾、赤城西霞、瓊台夜月、石樑飛瀑、螺溪釣艇、寒岩夕照、華頂歸雲、桃源春曉幾個景點稱為八大景,其它景點還有很多。人稱:「大八景、小八景、無名無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竹柏、香樟、金錢松、香果樹、柳杉、銀杏、鵝掌楸、厚朴、紅楠、雲錦杜鵑等珍貴植物,還有雲豹、獼猴、畫眉、斑鳩、穿山甲等眾多野生動物。
天台山是我國最早產茶地之一,漢末高道葛玄在華頂峰施種,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天台山雲霧茶得雲霧滋潤,以香淳、汁濃著稱,品質特佳,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評為國家綠色食品,並被譽為「佛天雨露、帝苑仙漿。」唐、宋時日僧最澄、榮西將天台山茶籽、茶藝傳至日本,天台山成為日本茶道的源頭。天台山茶道表演團曾出訪日本等國傳播文化,並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榮獲「茶藝精深」的獎牌。天台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萬畝,為全國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種豐富,產量較大的有茄子、甜椒、黃瓜、西紅柿等,產品暢銷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並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天台果品資源十分豐富,產量較大的有柑橘、桃、梨、楊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種。其中本地早柑橘,別名天台蜜橘,建國前就已名揚上海。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著品種繁多、數量較大的山珍,是沒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其中蕨菜、菌類、彌猴桃、板栗、竹筍等數量較大。天台山有上千種中葯材,尤以白術、茯苓、石斛和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天台烏葯」聞名。目前,萬畝中葯材基地逐步開發形成。
天台還有許多特色小吃,象糊啦汰、糊啦沸、肉丸麥餅、水晶蛋糕、五味粥、扁食等。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活佛濟公故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0)、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之一(1992),中華十大名山之一(2003)。根據其地理位置和特色,劃分為十三個景區,以始豐溪為界,分為北片景區和西片景區。北片有國清、赤城、塔頭—高明—螺溪、石樑—銅壺、華頂、瓊台—仙谷、桐坑溪—萬年寺、桃源等8個景區;西片有清溪、紫凝、寒山湖、寒岩—明岩、九遮山等5個景區。唐代大詩人李白高吟「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表達了人們對天台山的神往。

6. 台州的地理環境

台州市所處的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浙東南褶皺帶的溫州—臨海凹陷內。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出露地層主要包括前第四系中生界的白堊系、侏羅系地層,岩性以沉積岩為主,岩體結構多呈塊狀、層狀。侵入岩體較發育,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晚期,主要分布在黃岩富山鄉、臨海北東、天台石樑鎮以及三門旁亭鎮南側一帶,其餘地段零星分布,岩體大多呈岩株、小岩株或岩枝狀產出,以酸性岩為主。
海積平原區第四系主要包括全新統海積,上更新統沖海積、洪沖積、沖積,中更新統沖海積、洪沖積、坡沖積以及殘坡積等。岩性包括淤泥質亞粘土、亞砂土及粉細砂、砂礫石等,其厚度分布不均,部分地層局部地段缺失,在溫黃平原區較為典型,其最大厚度可達150餘米。山區第四紀地層主要包括殘坡積、上更新統坡洪積、洪沖積和全新統沖積層。 台州屬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受海洋水體調節和西北高山對寒流的阻滯,境內夏少酷熱,冬無嚴寒,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氣候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介於10℃與22℃之間為春秋季。
平原地區氣溫16.6~17.5℃,自南向北遞減。南部玉環縣年平均氣溫17.5℃,西北部丘陵山地低於17℃。全年各月氣溫,1月最低(海島為2月),平均氣溫5.0~6.9℃,月平均最低氣溫0.9~4.8℃;7月最高(海島8月),平均氣溫26.6~28.5℃,平均最高氣溫29.1~34.2℃,極端最高氣溫33.8~41.7℃。
台州市年均日照時數1800~2037小時。區域分布以天台縣、玉環縣與椒江區洪家為多,在1950小時以上;大陳島最少,低於1800小時。
台州市年降水量1185~2029毫米,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降水日數132~171天。降水有兩個明顯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歷時1個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平均6~9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54.8%。
境內初霜日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之間,終霜日在2月11日至3月25日之間。無霜期235~322天,南部270天以上,北部(天台縣)少於240天,南北相差30天以上。

7.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區的地理地貌

天台山自南、西、北三面圍成筲箕狀,東面向外敞開,依次呈三級大的台階平版地;由於地理環境特殊,權自成一個冬暖夏涼的小區氣候,森林覆蓋率達94%,終年綠樹成蔭,四時花開不斷。最高的玉霄峰海拔1812米。台地上溝壑縱橫,溶洞、怪石雜布其間。 金龍河穿繞台地,水面呈現五彩,隨台地跌宕而形成許多長灘、疊溪、流泉和飛瀑。著
名的響水灘飛瀑落差40多米,寬10多米,分8級層層跌落,呈跨度達150米的弧形,十分壯觀。
此山地貌奇特,植被良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天台山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宗教名山,自「漢時名曰天台」,道宗相山鑿洞,築壇祭神。南北朝時,西域僧人雲游到此,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代,宗教漫延,天台山了道佛儒並存,道觀、佛寺、「宮房」多達100餘處,還營造了一條「和尚街」,設置了「和尚衙門」,這是國內唯一的古代宗教法庭,大畫家文同、大詩人陸游等曾在此領銜主持宗教事務。現山中跨越眾多,供遊人們控古記幽。天台山還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是革命老區,現存紅軍駐地、醫院、戰壕、石刻標語和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數十處,目前正修建「紅軍長征紀念館」

8. 寧海縣的地理環境


寧海縣坐落在天台山脈和四明山脈之間,背山靠海,西高東低,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區。西部和西南山嶺重疊,屬於天台山脈中段,自華頂山、括蒼山分別從西北、西南蜿蜒入境。東部以低丘和沖積平原為主。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全縣共35518戶,91580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縣計37933戶,164516口。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共76055戶,277652人。
1961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為87557戶,356645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共130971戶,528975人。
2000年,寧海縣轄15個鎮、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18186人。
2009年末全縣總戶數224094戶,戶籍總人口604957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14134人,女性人口290823人,分別占總人口51.9%和48.1%;非農人口93795人,農業人口511162人,分別占總人口15.5%和84.5%。
2011年末全縣總戶數228165戶,戶籍總人口614925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18816人,女性人口296109人,分別占總人口51.8%和48.2%;非農人口97817人,農業人口517108人,分別占總人口15.9%和84.1%。 至1949年底,農業總產值330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
1950年6月底,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1年1月21日建立縣土地改革指揮部,組織土改工作隊,貫徹執行「依靠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路線,經培訓骨幹,宣傳發動,劃分階級,沒收徵收,民主分配,復查發證等六個階段。全縣共沒收地主,富農和公堂土地243212畝,農具239988件,耕牛2053頭,進行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戶,頒發土地證,確定產權。
1958年人民公社化,曾一度退出「工資制」,「供給制」,大辦食堂,大辦鋼鐵,挫傷了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下降,1960年全縣糧食總產值9.37萬噸,比1958減14.9%,1961年又比1960年減19.1%,。1961年,解散食堂,分給社員自留地,允許一定的家庭副業存在,農業生產逐步上升。
1978年,寧海逐步改變以生產隊統一核算辦法,率先包干到組,農民走上富裕之路。
1981年,全縣66.4%的生產隊實行包產到勞,包干到戶的責任制,農林水實行了專業承包,聯產計酬。
1983年,全縣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5年,寧海縣財政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達5.2億元。
2008年,農民人均年收入10332元。全縣土地流轉面積38.5萬畝,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0萬畝,形成了浙江東海岸10萬畝綠色農產品基地,20萬畝生態型海水養殖基地,萬畝有機茶基地等區域性農產品生產基地。
2013年受H7N9禽流感疫情、極端高溫乾旱天氣、「菲特」超強台風等一系列嚴重自然災害的連續影響,農業遭受較大影響。全縣上下對此及時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應對措施,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4%。其中,農業產值15.95億元,增長0.3%;林業產值1.62億元,增長3.9%;牧業產值8.33億元,增長6.4%;漁業產值28.21億元,增長2.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4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種植業生產形勢穩定,全年完成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3.69萬畝,同比增長0.1%。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8.91萬畝,下降1.4%,產量10.03萬噸,下降1.0%。畜業生產形勢較好,全縣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分別為17.75萬頭和21.93萬頭,分別增長16.5%和10.8%。家禽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家禽存欄、出欄同比分別下降3.3%和8.6%,禽肉總產量0.45萬噸,下降9.2%。漁業生產穩定,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5.01萬噸,增長2.5%,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3.55萬噸,增長3.5%;淡水產品總量0.54萬噸,增長0.3%。 民國20年(1931),成豐米廠在縣城桃源橋開業,為寧海最早之碾米廠。
民國27年(1938)5月,緱城布廠開業,有工人40名,為當時縣內最大工廠。
1978年,寧海縣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全縣只有311家工業企業,9548萬元產值。
截止1995年,全縣鄉鎮工業企業發展到4221家,比1978年增加4016家,工業產值達到633357萬元,比1978年增加152倍,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9%。
截止2007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6635家,比1978年增加632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38家,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395.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8.99億元。在規模以上企業中,私營企業642家,產值171.7億元,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2.18%,外商投資企業143家,產值70.8億元,佔21.53%,股份制企業41家,產值277532萬元,佔8.44%。
2013年,工業生產穩定、效益回升。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87.39億元,比上年增長8.5%。實現工業總產值804.97億元,增長10.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65.76億元,增長9.3%。實現銷售產值539.68億元,增長8.2%,其中,內銷為404.28億元,增長13.3%;出口交貨值為135.4億元,下降4.5%,內銷增速高於出口17.8個百分點。實現新產品產值168.57億元,增長18.9%,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9.6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達29.8%,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1.39億元,增長7.2%。60家實力工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8.13億元,增長14.4%。全年規模以上六大特色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13.58億元,增長11.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9.78億元,增長8.4%;實現利稅總額74.35億元,增長31.2%,利潤總額49.90億元,增長35.5%。 從1978年到1986年期間,寧海有些產品通過國家渠道開始走出國門,但種類和數量很少。
1988年寧海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寧海縣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針,並制定了鼓勵商品出口和引進外資的政策。
1987年到1994年期間,寧海縣對外貿易主要是收購交貨出口階段,從1995年開始才進入自營進出口階段。出口總額也從1987年的2238萬元人民幣發展到2007年的11.93億美元。
1994年1月,寧海縣對外貿易公司成為寧海縣首個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此後,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已有606家之多。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的比例不斷提高,1998年就達到90%以上,保持在98%以上。
從1987年的以紡織品為主,逐步發展為機械、塑料、橡膠、五金、電器、紡織品全面開花,形成了文具、汽配、模具、五金、燈具、電子電器六大特色出口產業,機電產品出口佔到了6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保持在10%以上。出口市場方面,1998年後,由亞洲和港澳地區為主轉而以歐美市場為主,同時全面開辟了獨聯體、中東、拉美、大洋洲和非洲市場,2007年,寧海縣商品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51個。
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19.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96.82億元,增長18.9%;餐飲業11.18億元,增長20.1%。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增長82.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6.7%,服裝類增長24.5%,金銀珠寶類增長12.3%。全年新增汽車9348輛。

9. 天台山的地理環境

天台山秀麗的山水,令無數文人騷客為其傾倒。「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天台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山水神秀」,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烏葯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
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雲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
杜鵑是在靈氣浸潤之下,生長在天台山上。 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鵑之王」,生長在天台山華頂峰海拔1200米,面積近300畝的山間,樹齡大多在400年至1000年之間,樹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獨具氣勢。
每年5月,雲錦杜鵑花樹爭相競放,淡紅、嫩黃的花朵大而艷。每株樹上的逾千朵杜鵑又每每分作7至13朵小杜鵑花蜷成一團,形成一簇碗口大的花束,花束再一團團地簇在一起,看上去似錦若霞,十分艷麗。因此雲錦杜鵑又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千花杜鵑」。
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台山的風景旅遊資源。 天台山的景點也各有特色,可概括為古、 清、奇、幽四個字。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華頂秀色、瓊台月夜等被稱為天台八景。石樑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台山的精華所在。
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
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台山賦序》中描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游記,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
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游覽天台山後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嶽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對天台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

10. 浙江的地理環境

浙江省簡稱浙。位於東海之濱。 面積十萬多平方千米,人口四千多萬,省會杭州,有漢、回、滿等民族。

浙江以文物之邦、旅遊之地著名。是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與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旅遊省。

浙北平原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重要的黃麻、桑蠶產區。浙江絲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浙江是綠茶、毛竹的主要產地,著名的龍井茶馳名中外。浙江也是中國書法的聖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王羲之、褚遂良、吳昌碩等書畫大家。盛產大、小黃魚、帶魚、烏賊四大海魚及四大家魚。公路是浙南山區重要交通線。沿海水運發達。寧波、溫州為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深水海港北倉港已基本建成。六七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民在開發與建設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技術精湛的手工藝品,美味可口的佳餚,使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交相輝映,形成了浙江旅遊文化獨特的內容與形式 「秘境」已向世人敞開歡迎的大門,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浙江旅遊具有悠久的歷史,可用「清水綠山、絲府茶鄉、書聖佛國、文物之邦」十六個字來概括。境內多山地丘陵,被稱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屬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降水以春雨、梅雨、台風雨為主。

全省有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雙龍、仙都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地區;方岩、五泄、仙華山等3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浙江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有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淳安千島湖、武義溫泉、慈溪、嘉興湘家盪、湖州環太湖;還有茶葉、絲綢、官窯、中葯和浙江博物館等5個國家級博物館。

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以及中國最大的人工湖--千島湖等都名聞中外。錢塘江大橋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也是世界聞名的一大奇觀。浙江自古佛都興盛,名寺眾多,普陀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國清寺、寧波天童寺等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佛教信徒前來朝拜。

著名的文化遺跡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古墓、古塔、古碑刻、古建築等更是遍及全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