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連雲港市徐圩新區地理位置

連雲港市徐圩新區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8 14:03:15

㈠ 連雲港市徐宇新區屬於哪個區

徐圩新區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先導區,是世界級的石化產業基內地,在連雲港的城容市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全市的核心區-----連雲新城,因其巨大的產業新城規模和強大的產業新城功能以及獨立的城市支撐體系而擔負起連雲港市的副城功能。與連雲新城遙相呼應,支撐起連雲港沿海經濟帶的整個天空。

㈡ 想知道: 連雲港市徐圩新區管委會具體地址在哪

從宿城大板艞沿海堤一直走大概10公里左右就能看到一個很大的的牌子那就是管委會。

㈢ 江蘇連雲港市徐圩新區化工產業園是在連雲港市裡嘛,附近發展如何

不是在市裡面,在靠近東辛農場的海邊,發展一般,地理位置比較偏遠

㈣ 連雲港的地理環境

連雲港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江蘇省東北部,處於北緯33°59′~35°07′、東經118°24′~119°48′之間。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日照市接壤,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徐州市毗鄰,
南連江蘇淮安市和鹽城市。東西最大橫距約12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32千米。土地總面積7499.9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759.4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千米。 連雲港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境內山海齊觀,平原、大海、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塗、濕地、海島俱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如一隻飛向海洋的彩蝶。地貌基本分布為西部崗嶺區、中部平原區、東部沿海區和雲台山區四大部分。西部丘陵海拔100米~200米。中部平原海拔3米~5米,主要是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千米。擁有耕地面積3797.9平方千米。東部沿海主要是約700平方千米鹽田和480平方千米灘塗。雲台山脈屬於沂蒙山的余脈,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雲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峰。 連雲港有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等山脈。
連雲港有標准海岸線162公里,21個島嶼,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7.57平方公里,基岩海岸為江蘇省獨有。 新中國成立前,連雲港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高增長狀況,並形成建國後的第一次生育高峰。連雲港人口規模迅速擴大,總量由1949年的163.82萬人增長到1957年的229.23萬人,8年凈增65.41萬人,年均增加8.18萬人,年均增長率高達42.89‰。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和政府工作的失誤,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連雲港人口總量極度萎縮到1961年的220.26萬人,比1957年減少近9萬人。1958年甚至萎縮到212.61萬人,比1957年減少近17萬人。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這一時期,連雲港死亡率大幅下降到10‰以下,並逐步穩定在7‰左右。人口總量以高達30‰的年均增長率不斷擴大,1971年達到296.06萬人,形成建國以後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逐步打破過渡性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快速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1980年,連雲港出生率降到15‰以下,人口總量為331.48萬人,9年凈增35.42萬人,年均增加3.94萬人。
進入八十年代後,雖然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六十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八十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接近20‰,形成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連雲港人口總量突破400萬人。1991年,人口總量達到412.39萬人,11年凈增80.91萬人,年均增加7.36萬人。
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完善和群眾生育觀念的深刻轉變,八十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2005年,連雲港人口總量472.18萬人,14年凈增59.79萬人,年均增加4.27萬人,年均增長率僅9.72‰。
據《連雲港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連雲港常住人口為439391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5370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59787人,減少5.58%。年平均減少0.57%。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287127戶,家庭戶人口為420746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1人減少0.44人。
2012年末,連雲港常住總人口440.69萬人,其中市區109.74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49‰,自然增長率4.73‰。2012年末戶籍總戶數139.81萬戶,其中市區29.57萬戶;戶籍總人口510.99萬人,其中市區96.65萬人。 2015年,連雲港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全市實現GDP2160.64億元、居民收入19418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和9.1%,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8元,同比分別增長9%和9.2%,農村居民收入增幅快過城鎮居民。去年消費品市場中,批發業實現消費64.66億元,增長12.2%,零售業實現消費688.64億元,增長11.3%,住宿業實現消費9.71億元,增長11.5%,餐飲業實現消費67.7億元,增長24.4%。
2013年,連雲港GDP總量達到1785.42億元,增長11.8%,居全省第六位,總量較上年增加182.00億元。
2013年,連雲港第一產業增加值259.17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807.42億元,增長13.0%;第三產業增加值718.83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協調性增強,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格局。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5:45.9:39.6調整為14.5:45.2:40.3,和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持平,第二產業下降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0.7個百分點。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共同體在2010年5月7日正式啟動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5.89億元,同比增長10.2%,總量較上年增加180.47億元。人均GDP突破44000元,達到44277元,較上年增加3861元,同比增長9.6%, 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52238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89.8億元,增長12.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8億元,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23.6%、13%、20.8%;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3%、12.3%。十大民生工程和百件惠民實事順利實施,一批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事項得到解決,在加快改革發展過程中群眾得到實惠。 連雲港高校名單層次 學校名稱本科院校淮海工學院(原淮海大學、
江蘇海洋大學 (籌)) 江蘇師范大學連雲港校區
(海州師范學院 (籌)) 獨立學院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專科連雲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連雲港校區高職江蘇省連雲港中醫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連雲港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連雲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經貿技師學院、江蘇省經貿高級技工學校) 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縣(市、區)學校名稱海州區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連雲港外國語學校連雲區江蘇省連雲港高級中學贛榆區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贛榆縣第一中學江蘇省海頭高級中學城頭高級中學贛榆智賢中學 東海縣江蘇省東海高級中學江蘇省白塔高級中學東海縣石榴高級中學灌雲縣江蘇省灌雲高級中學灌雲縣第一中學 南京師范大學灌雲附屬中學 灌南縣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註:連雲港外國語學校因初高中未分離,一直未參與普通高中四星級評估。直至2014年學校高中部晉升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該校根據《連雲港市高中段學校招生工作意見》與四星級高中同時參與第一錄取批次,並在四星級高中錄取結束後錄取。 連雲港市區部分優秀中小學層次 學校名稱 初中 連雲港市新海實驗中學 連雲港市海寧中學連雲港外國語學校連雲港市海州實驗中學連雲港東港中學連雲港市西苑中學小學 連雲港市解放路小學 連雲港市海寧小學連雲港市建寧小學連雲港市新海小學連雲港市海州實驗小學 連雲港市幸福路小學連雲港師專一附小連雲港師專二附小連雲港師專三附小(連雲港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連雲港位於南北過渡和陸海過渡的交匯點,是國際通道新亞歐大陸橋(中國境內為隴海、蘭新鐵路)東端橋頭堡,具有海運、陸運相結合的優勢。是國家規劃的42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
連雲港已形成海、河、陸、空四通八達的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網路,具備較強的物流承載和運輸能力。 連雲港有連雲港東站、連雲港站2個客運站。境內鐵路全長99248米,可直達全國各大中城市,並開通至鄭州、西安、成都、蘭州、阿拉山口和綿陽等地的集裝箱運輸「五定」班列,承擔新亞歐大陸橋90%以上的過境集裝箱運輸。
連雲港依託隴海鐵路線,連雲港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武漢、西安、寶雞、蘭州、烏魯木齊等大中城市,並通過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等連接中國各地。
已經開工建設的鐵路有青連鐵路(青島-日照-連雲港)、連鹽鐵路(沿海鐵路江蘇段,連雲港-鹽城-南通-上海)、連淮揚鎮鐵路(連雲港-淮安-揚州-鎮江)等,進行前期工作的鐵路有徐連客運專線 (隴海客運專線徐連段,徐州-連雲港) ,合連高速鐵路(合肥-宿遷-新沂-連雲港),規劃的鐵路有臨連鐵路(臨沂-連雲港) 。 連雲港白塔埠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佔地5平方公里,位於連雲港西25公里,東海縣境內。1984年經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使用白塔埠機場開展航空運輸業務。1985年3月26日開通第一條民用航線。
民航機場達到國際4D級標准,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多條航線。2010年12月,開通至韓國首爾航線。
連雲港新機場(連雲港花果山國際機場) 力爭在2015年開工建設,是江蘇「兩樞紐一大六中」規劃的第三大國際機場,僅次於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定位為區域性國際大型機場 。 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密度在全國、全省名列前茅,204國道穿境而過,是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之一。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36千米,密度達451千米/百平方千米。
國家重點建設的瀋海(同三高速沈陽至海口段)﹑連霍﹑長深、三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也是中國南北、東西最長的兩條高速公路——同三高速(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和連霍高速(連雲港——新疆霍爾果斯)的惟一交點。 連雲港港位於黃海之濱,中國沿海中部的海州灣西南岸,江蘇省的東北端,位於北緯34°44',東經119°27',是中國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強集裝箱運輸港口之一,開通了50條遠近洋航線,可到達世界主要港口。
港口北倚長6㎞的雲台山,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港。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內,是江蘇最大海港、蘇北和中西部最經濟便捷的出海口、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以腹地內集裝箱運輸為主並承擔亞歐大陸間國際集裝箱水陸聯運的重要中轉港口,集商貿、倉儲、保稅、信息等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沿海商港。《連雲港港低碳港口建設實施方案》通過交通部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連雲港港成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首個低碳港口建設試點港。
連雲港港未來將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主體港區、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8500萬噸,集裝箱運量200萬TEU。2008年港口貨物吞吐量沖刺億噸,集裝箱運量300萬TEU大關。
2011年3月17日,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連雲港徐圩港區隆重舉行,這標志著連雲港港沿海深水大港建設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連雲港港客貨班輪航線擁有連雲港—仁川、連雲港—平澤兩條客貨班輪航線。 連雲港境內定級航道83條,總里程1138公里。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鹽河為主通道,北接沭北運河,西接薔薇河、淮沭新河、柴米河,東接善後河、東門河、灌河,南接京杭大運河等通江入海航道,構成了干支相通的水運網。
2010年建成通航的連雲港港疏港航道工程,構成連雲港除鐵路、公路外的第三大疏港通道, 並通過連申線(通榆河)向南溝通連雲港港與大豐港、洋口港、如皋港等沿海、沿江港口,經南通直達長江。
2012年宿連航道開工建設,宿遷到連雲港港水運距離縮短100公里,連雲港港至京杭大運河再增一條水上大通道,為連雲港港打通了一條便捷的內外貿水上出海通道,連雲港港的腹地范圍將擴大到9個中心城市,面積達7.9萬平方公里,使連雲港港真正成為海河聯運的重要節點。 2012年10月1日上午,連雲港快速公交BRT一號線全線通車。連雲港快速公交系統(BRT)是2012年江蘇省連雲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交通工程。是繼常州、鹽城之後的江蘇省第三條真正意義的快速公交線,是中國第16個建設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是江蘇省建設周期最短的一條快速公交線。由西向東貫穿連雲港整個城區。
連雲港快速公交系統(BRT)由快速公交主線B1、B3、環線H1和H2及配套支線(B11、B12、B13、B15)組成。整個系統長136.9公里,其中,BRT1號線為34公里,環1線為18公里,配套支線為84.9公里,它貫通了連雲港城區的東西南北,並將之貫穿起來,連成一體。
連雲港在軌道交通建成前規劃快速公交線路共11條,包括3條客流培育線和兩條服務延伸線。 連雲港快速公交線路首站末站線路走向主線B1 海州客運站 在海一方公園 海州客運站經幸福路、海連路、港城大道、中山路、海棠路至在海一方公園 H1 火車站 火車站 火車站經人民東路、郁洲路、海連路、鹽河路至火車站 H2 西城公交總站 西城公交總站 西城公交總站經海連路、瀛洲路、朝陽路、幸福路、海連路至西城公交總站 B11 火車站 花果山景區 火車站經人民路、解放東路、310國道、港城大道、霞輝路、花果山大道、聖湖路至花果山景區 B12 海州客運站 連雲港東站 海州客運站經幸福路、秦東門大街、鹽河南路、海寧大道、瀛洲路、朝陽路、學院路、花果山大道、港城大道、前進路、朝陽大道、港城大道、黃河路、昆侖山路、港城大道、五羊路、匯泉路至連雲港東站 B13 港口汽車站 連雲港東站 港口汽車站經中山路、港城大道、新光路、雲和路、五羊路、匯泉路至連雲港東站 B15 連雲區區政府 華蓋山居 連雲區政府、西墅路、鴻海路、北固山大道、大港路、平山路、雲和路、五羊路、昆侖山路、華蓋山居 2014年,連雲港軌道交通規劃5條輕軌線路,總長度約172.6公里。
1號線:長約32公里,聯系新海老城、龍河廣場商業中心、市政府、開發區中心、連雲新城;
2號線:長約45公里,聯系青口鹽場、連雲新城、開發區、連雲經濟開發區、徐圩新區;
3號線:長約46公里,聯系新海老城、火車站樞紐、猴嘴高鐵站樞紐、火車東站樞紐;
4號線:長約27.5公里,聯系連雲新城商務核心區、連雲新城中心區、青口鹽場、贛榆區政府、贛榆商業中心;
5號線:長約22公里,旨在加強濱河新城、南部新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溝通火車站樞紐、龍河商業中心、蘇欣快客換乘樞紐、南站城鄉換乘樞紐、新客運南站。 連雲港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由連雲港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創建,自行車系統站點共有122個,每個站點樁有6~25個,每個站點擁有自行車2~23個,分布在19條城市主幹道,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2014年7月份完成一期工程,服務網點143個,公共自行車1800輛。

㈤ 想知道: 連雲港市 連雲港徐圩開發區 在哪

墟溝城區南邊

㈥ 徐圩新區的介紹

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先導區——徐圩新區,位於連雲港市城區東南部,總規劃面積約467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線長34.9公里,徐圩港區約74平方公里,臨港產業區約240平方公里,現代高效農業區約153平方公里。依託陸橋經濟帶,面向東北亞,融入長三角,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將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1服務中西部和淮海經濟區,構築國家東中西合作發展示範區(先導區)、循環經濟示範區和江蘇沿海新型工業基地,打造江蘇沿海新的經濟增長極。2連雲港徐圩港區總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總設計吞吐能力4.5億噸。目前,港區已具備10萬噸級通航條件,2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和3個液體化工泊位已投入使用,6個3至10萬噸級碼頭泊位正在施工,將於今明兩年陸續投用,建成後港區將具備4000萬噸貨物吞吐能力,基本滿足後方臨港產業需求。3徐圩新區是連雲港市拓展港口功能、開發新的戰略增長極的重要區域,徐圩新區的發展能夠更好地發揮港口核心戰略資源的作用4,推動連雲港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進程5,增強帶動蘇北發展、推動江蘇沿海開發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中國中西部地區崛起振興和協調發展。6按照國務院批復的《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徐圩新區重點建設進口資源加工基地、出口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產業承接與轉移基地,全力打造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東中西產業合作示範基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

㈦ 徐圩新區的地理環境

徐圩新區位於連雲港港南翼,東臨黃海,與日韓隔海相望,西距連雲港市中心20公里,南接長三角經濟帶,北通環渤海經濟圈。轄區面積467平方公里。徐圩新區分為徐圩港、內港區和港外拓展區,其中徐圩港建設的雙堤環抱式港灣面積達74平方公里,填海形成陸域面積達45平方公里。港外拓展區有218平方公里的耕地,與內港區融為一體,基礎設施配套,達到了「七通一平」,為內港區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履地。
徐圩港沿方洋港至埒子河口28公里岸線,規劃建設的雙堤環抱式港灣面積74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形成陸域面積47平方公里;內港區北起連雲區開發區南首,西至東辛農場,南至善後河、埒子河口中心線(含徐圩濕地),東至海堤路,有175平方公里的開闊鹽田;港外拓展區有218平方公里的耕地。 徐圩新區位於城區東南,總面積約467平方公里,人口4.5萬人。其中,徐圩港區約74平方公里,臨港產業區約240平方公里,現代高效農業區約153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在14℃左右,年最高氣溫40℃,年最低零下18.1℃。年平均風速3.1m/s,最大風速為29.3m/s。多年平均降雨量900.9mm,且70%以上集中於6~9月份,最大年降雨量為1974年的1535.4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55.1mm,年平均最大蒸發量為961.3mm,最小蒸發量為754.1mm,蒸發量的年內分配不均勻,5~9月蒸發量佔全年蒸發量的59.0%。重點產業項目有總投資138億元珠江鋼管項目,總投資90億元的鎳合金新材料項目,總投資39億元TPA項目,總投資234億元的醇基多聯產項目等。此外,落戶於徐圩新區的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已啟動建設。
徐圩新區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海洋性氣候,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4℃左右,一年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和濕潤,氣候宜人。 徐圩新區外圍水系主要有燒香河、善後河和海堤等,按水系布局主要分為城市配套功能區、產業園區及東辛農場等三個片區。城市配套功能區水系主要有雲湖、蒿東河、劉圩港河、張圩港河、復堆河。產業園區水系由 「三縱五橫兩湖」 構成,「三縱」為3條南北向調節河道,分別為駁鹽河、中心河和復堆河;「五橫」為5條東西向排水骨幹河道,由北向南依次為方洋河、納潮河、西港河、深港河、南復堆河;「兩湖」為徐圩湖和陬山湖。東辛農場片水系主要有西干河、中干河、東干河、燒香支河等。主要水利工程有雲湖周邊的通雲湖節制閘、蒿東河節制閘;送水工程沿線的善後河涵閘、張圩港河涵閘;海堤沿線的劉圩港閘、張圩港泵閘、嚴港閘、西港閘、窪港閘及西船閘等
(1)水系。徐圩新區水系錯綜復雜,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水系和鹽場生產水系。區域內南北走向的河道主要有兩條,一條為駁鹽河,另一條為海堤內側的復堆河。北側的燒香河、西側的燒香支河是規劃區的外河。駁鹽河為鹽場原鹽外運的通航運輸河道,河長約25.7km,現狀河口寬20m~30m,河底寬約10m~12m,設計河底高程0.00m,正常保持通航水位2.40m左右。海堤內側的復堆河為海堤復堤留下的河道,具有將東西向排水河道的澇水沿復堆河向擋潮閘匯集的排水功能,河道全長約25km,河口寬20m~80m不等。燒香河是該新區的主要泄洪通道,起於鹽河,終於燒香河新閘,由燒香河新閘流入黃海,長度為30.7km,總流域面積約450km,堤頂高程4.5m,河底高程-1.0m~2.5m,河面寬度為40m~160m,河底寬度25m~140m,邊坡1:4。東西向的河道眾多,河長較短,一般在6km~9km左右,河口寬一般在20m左右,主要有排淡河、方洋河、方南河、嚴港河、馬二份河、納潮河、西港河、深港河等河道。生產水系是一套獨立完整的水系,與鹽業的生產工藝息息相關,主要由駁鹽河和一系列的排水道與送水道組成。
(2)水庫。徐圩新區有較多的水庫,主要的水庫有劉圩水庫、張圩水庫、馬二份水庫、一號水庫、二號水庫和三號水庫。
(3)河閘。徐圩新區擋潮涵閘在2005年進行了新建及加固,穿海堤涵閘10座,包括小丁港閘、劉圩港閘、方洋港閘、方南閘、嚴港閘、窪港閘、張港閘、揚水站引水閘、西船閘、東山閘。此外,徐圩新區外河燒香河入海口有燒香河新閘控制、排淡河入海口由大板跳閘控制,燒香支河入埒子口有燒香河閘控制,大板跳閘是排淡河入海口,每孔凈寬5米,共5孔,閘底板高程-2.5m,燒香河新閘是燒香河入海口,每孔凈寬10m,共5孔,閘底板高程-2.5m,設計過閘流量580m/s,是當前燒香河出海口門。
(4)防洪排澇。防洪主要靠東側和南側的海堤、北側的燒香河堤防及西側的燒香支河堤防。東側的海堤已建成能抵抗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級風浪標準的海堤,北側的燒香河和燒香支河堤防目當前只滿足20年一遇防洪標准。徐圩新區鹽場內排水自成系統,主要負責鹽場的排水功能,通過駁鹽河和十多條河溝排入大海,由小丁港閘等閘口控制。利用潮汐開閘引海水入鹽場水庫以供生產;排水時關閘,雨水通過十多條河溝,分別排向駁鹽河和復堆河,然後入海。送水道與排水道相間分布,但自成系統,互不貫通。
(5)潮汐。徐圩新區東臨黃海,河道受潮汐影響較大,潮型屬正規半日潮型。根據燕尾港潮水位站資料,歷史最高潮位為3.91m(1991年8月31日),歷史最低潮位為-2.7m(1987年9月8日),多年平均高潮位為3.32m,50年一遇高潮位為4.04m,百年一遇高潮位為4.15m。

㈧ 想知道: 連雲港市 江蘇省連雲港市徐圩新區226 在哪

就是番禺珠江鋼管(連雲港)有限公司到連雲港新東方國際貨櫃碼頭
兩者大概有20公里,

㈨ 徐圩新區屬於連雲港市的那個區縣

徐圩新區屬於連雲港市的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

徐圩新區位於連雲港港南翼,東臨黃海,與日韓隔海相望,西距連雲港市中心20公里,南接長三角經濟帶,北通環渤海經濟圈。

徐圩新區轄區面積467平方公里,區內土地資源富足,環境支撐力強,交通優勢突出,集港口運輸、公路交通、鐵路交通、海河聯運於一體。

徐圩新區分為徐圩港、內港區和港外拓展區,其中徐圩港建設的雙堤環抱式港灣面積達74平方公里,填海形成陸域面積達45平方公里。

(9)連雲港市徐圩新區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徐圩新區的歷史沿革:

2006年10月,由原國家政協副主席錢正英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國家開發銀行和江蘇省政府聯合調研組,組織20多位院士和200多名專家,開展江蘇沿海地區綜合開發戰略研究,提出要在連雲港徐圩新區建設臨港產業基地。

2008年5月初,國務院召開總理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2009年3月5日,連雲港市委召開常委議港會議,決定在徐圩建設新的大港口。連雲港主港區始建於1933年,是按照孫中山先生所描繪的東方大港藍圖建造的。

2008年8月,徐圩新區區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赴江蘇沿海地區進行實地調研,組織開展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2009年6月,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7月正式批准實施,這標志著江蘇沿海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