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地理環境知識
『壹』 關於福建的地理知識和介紹
1、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3、氣候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
福建,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1)武隆地理環境知識擴展閱讀:
福建的自然資源:
1、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2、海洋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居全國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2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東山灣、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沙灣、沙埕港等7個,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的已辟為自然保護區,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保護區、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福建林區可分為中西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東部亞熱帶季風雨林區。
4、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
『貳』 關於地理的基本知識
你可能是要問哪些圖書可以增加地理知識吧?個人感覺《國家地理》就不錯,裡面有很多的圖片,通俗易懂,而且還很直觀。
『叄』 關於武隆伸遺
武隆網新聞中心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來源:武隆網 [字體:大 中 小〕〔列印〕〔關閉本頁〕
-----------------------------------------------------------------點擊:243次 作者:
2006年5月24日
武隆縣隸屬重慶市,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大類山、武陵山與貴州高原的過渡地帶,長江右岸支流烏江下游峽谷區,由於受碳酸鹽岩與砂頁岩不同岩性分布的影響,產生了喀斯特地貌 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數億年來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獨特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全世界罕見而稀有喀斯特系統形成的後坪天坑」,作為大自然造化留給人類的瑰寶,他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類的,目前武隆已邁開鏗鏘的步伐,走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路上。
武隆喀斯特數億年孕育出人類瑰寶
「重慶武隆喀斯特」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切型峽谷的傑出代表,它不僅是反映地球演化歷史的傑出範例,而且還是生命的記錄,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態或自然地理特徵。他孕育出的三個獨立喀斯特系統,即芙蓉洞洞穴系統、天生三橋喀斯特系統和後坪沖蝕型天坑喀斯特系統,三者均是在長江三峽地區新近紀以來地殼大幅抬升的機制下發育形成的各異的的喀斯特系統,具有喀斯特特徵的世界性意義。
天下第一洞——芙蓉洞,發育寒武系和奧陶系碳酸鹽岩中,由同汽坑洞、摔人洞、衛江嶺洞、垌壩洞、新路口洞、水簾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組成,以汽坑洞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險愛好者和探險家的樂園,以芙蓉洞為代表的橫向洞穴,則是遊人崇尚的最佳去處。洞體規模宏大,洞內次生物理—化學沉積物多樣而豐富,洞穴的各種溶蝕形態,壯觀的崩塌堆積,目不暇接的鍾乳石類,現階段不同處境的洞內池塘,石鍾乳的墜落及其破壞現象等等無不記錄著它的滄桑歷史演進過程,我國的著名洞穴專家朱學穩教授評價說「從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稱是「一座洞穴科學博物館」。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3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2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橋群,武隆天生橋早在500我年前的明代《一統志》中就有有關記載,分布在長度為10公里三疊系下統的碳酸鹽岩河段,由峽谷干谷、伏流、天生橋、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組成,峽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峽和龍水峽地縫式岩溶峽谷最為壯觀;三座喀斯特天生橋,分布在同一峽谷的1.5公里的范圍內,橋間又是天坑,這在世界上可能是別無二例,天龍橋發育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為迷魂洞,北穿洞為現在的天生橋通道,其形狀酷似人工橋梁,青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夕照成彩虹,似青龍直上而得名,黑龍橋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條青龍蜿蜒於洞而名,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3座天生橋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三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指標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屬性更具有全球意義。
後坪沖蝕天坑,發育於奧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溝溪、落水洞、豎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組成。是一個包含從非喀斯特區到喀斯特區、從地表到地下,從上游而下游,從補給到排泄以至沖蝕天坑不同發展階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統,目前發現的這一類型天坑在國內外尚處於「獨一無二」,後坪天坑最典型的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態完美,坑口呈橢園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別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視之,絕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測,奇險無比。自坑底仰視,四周絕壁直指天穹,引頸仰視,坐井觀天,白雲悠悠,天空湛藍,給人以超然物外、遠離塵器的感覺,目前該自然景觀還處於原始狀態,尚未開發。
三個自然景觀可稱作「中國南方喀斯特三絕」,它們是在長江三峽地區新近紀以來地殼大面積地殼大面積抬升和相應的河谷深切基本條件下發育的。它以洞穴系統、天生橋及峽谷系統和喀斯特天坑系統等不同的表現形式,生動地記錄和表現出地球發展這一階段地殼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統中洞道,說明地殼抬升運動由直升轉 換為震盪上升性質;後坪天坑喀斯特系統洞穴通道說明整個喀斯特系統是在地殼抬升過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個自然景觀,不僅演示著正在進行的地球內外引力地質作用,而且蘊藏著不同地質條件下喀斯特發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讀長江三峽形成機理的一把鑰匙。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3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3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追逐光榮的夢想
重慶至今為止,只有大足石刻一家世界文化遺產景觀,在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記錄還是空白,如果武隆申遺成功,無疑將填補這項空白。因此武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無疑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武隆的成功申報,不僅是武隆的驕傲,也是我們重慶的驕傲,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但為了登頂世遺這個至高神聖的殿堂,為了早日實現走向世界的光榮夢想,2003年伊始武隆邁開鏗鏘的步伐,走在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路上。
貴州興義會議上,建設部初步確定了我國包括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重慶在內的四省一市以「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重慶市的奉節天坑地縫、南川金佛山和我縣的芙蓉洞一同被納入「中國南方喀斯特」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地名單。興義會議結束後,武隆縣就立即著手組織專家進行資源調查、科學研究和文本編制等工作。但國內申報遺產專家組在對武隆縣遺產申報地進行實地的考察後,綜合評價認為武隆縣申報地的遺產價值沒有奉節天坑和南川金佛山的遺產價值高,很有可能被淘汰。得知這一消息後,縣政府立即派出一名副縣長親自帶隊前往建設部匯報,同時也趕到桂林岩溶所積極爭取岩溶專家的支持,經過反復的協調與爭取,建設部和專家組終於同意重慶市上報武隆喀斯特作為重慶唯一申報地,但要求武隆喀斯特擴大申報范圍,將天生三橋、後坪天坑群聯合芙蓉洞作為遺產申報地進行申報,以確保武隆喀斯特遺產提名的科學價值。2005年9月10日,建設部正式確定「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椎狀喀斯特和重慶的武隆喀斯特作為第一批申報的申報地,使得我縣成為重慶市唯一的遺產申報地。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5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4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2005年12月31日,以聯合申報形式出現的、涵蓋重慶武隆喀斯特、貴州荔波椎狀喀斯特及雲南石林喀斯特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觀資源的獨特性、完整性、原始性順利通過建設部認定,從四個候選申報地中脫穎而出,被正式確定為2007年中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唯一項目。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5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5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目前,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涵蓋重慶武隆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及雲南石林喀斯特三個部分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已順利通過建設部認證,成為中國2007年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唯一項目,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6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6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雄起!!!
作者: 222.181.48.* 封 2006-5-25 15:38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7 回復:武隆——向世界自然遺產沖刺!
激情鏗鏘申遺路
為了把這光榮的夢想早日變成現實,武隆人滿懷毫情,在申遺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具體採取了:
——科學管理,建立健全「申遺」機構。在兩省一市申遺指揮部的統一指導下了,為加強「申遺」工作的力度,武隆成立「申報中國喀斯特地貌自然遺產辦公室」,「武隆縣芙蓉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難以使其該管理機構能履行政府職能,達到對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根據建設部和市園林局的要求,將「武隆縣芙蓉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更名為「武隆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下設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天坑三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使其更好地履行政府對風景名勝區行政管理職能。
——積極籌資,確保工作順利開展|。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環境整治、資源保護要投入大量經費。武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十分困難。必須積極主動爭取上級政府在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縣人民政府研製了《武隆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科研報告》,積極向上一級政府申請「申遺」資金補助
——主動上門,及時聘請「申遺」顧問。為了確保武隆的「申遺」工作少走彎路,節約資金和提高效率,專程拜訪了岩溶洞穴專家朱學穩教授,並頒發聘書正式聘請朱學穩教授為武隆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顧問,充分利用專家資源為我們「申遺」工作服務。
強化宣傳,著力打造「申遺」品牌。」申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宣傳過程,武隆藉助宣傳這個平台,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武隆知名度。重慶衛視西部開發欄目專題製作了一期武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專題片,並在西部12個省、市電視台交換播出;6月,重慶日報、晚報、晨報、電視台等十家媒體,聯合對我縣遺產申報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國家、省市級媒體就我縣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資源展示等宣傳多達450餘篇(次),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引進人才,充實培訓「申遺」隊伍。為確保「申遺」成功,我們引進了專業人才,專門從事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工作,以滿足「申遺」工作中外國專家考察的接待和中英文資料翻譯工作的需要。同時,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領導小組內部也加強了遺產知識的培訓,使每人都掌握了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程序和武隆喀斯特的遺產價值。通過人員的充實和隊伍的培訓,一方面提高了「申遺」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鍛煉和提高了「申遺」工作人員的知識和管理水平。
——全面完成申報附件、做好沿線環境治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資料文本的同時,還要求提供對自然遺產的價值研究、畫冊、匯報片、多媒體、以及幻燈片等附件資料,目前申報附件的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環境治理是「申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迎接IUCN專家的考察,武隆縣舉全縣之力開始對環境進行一次全面的整治,日前整治工作已全面展開,各項整治工作將於2006年8月底結束,屆時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國外專家的檢查驗收。
武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仍任重道遠,對申遺工作,武隆不僅充滿信心,而且將繼續滿懷激情,鏗鏘有力地走好申遺每一步。武隆將嚴格按照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高標准進行改進,把武隆喀斯特其宏觀博大、滄桑巨變的歷史演變;把武隆喀斯特的奇特自然、妙趣橫生的美學價值充分展現給世人, 相信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上一定會留下重慶武隆的原始風貌,讓這一難得的喀斯特自然遺產用啟智的方式加以保護以惠及百姓、福及子孫。
點擊進入向世界遺產沖刺——武隆網申遺專題
http://www.cqwulong.cn/gb/sy
『肆』 重慶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的自然環境
景區林森木秀、來峰青自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成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橋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其中天生三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綠茵生輝、翁嫗送歸,仙女洞等景點引人入勝,使人留連忘返。新增的洞內自然岩壁攀岩項目,極具挑戰性。景區內游覽路線從崖壁到谷底共5公里,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天生三座規模龐大,氣熱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三橋平均高200米以上,橋面寬約100米,在距離僅1.2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如此龐大的三座天生橋實屬國內罕見。
『伍』 高中地理知識點(全) 重慶的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陸』 武隆縣的地理環境
武隆縣地質構造雛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和南北徑向構造體系,川黔南北構造帶。江口等地區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褶皺構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構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龍場背斜、甘田灣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匯背斜、車盤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龍場背斜多為寒武系。向斜軸部為三迭系中上統地層。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兩翼岩層傾角差異較大。斷裂構造發育,多與背斜伴生。其性質為沖斷層、正斷層、逆斷層。主要斷層有芙蓉江沖斷層、土坎正斷層、三匯沖斷層、煤炭廠逆斷層、四眼坪逆斷層。
武隆縣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東山菁、白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雲高地。因婁山褶皺背斜寬廣而開闊,為寒武系石灰岩構成,在地質作用過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蝕。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樑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由於深度溶蝕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錯出現,構成武隆縣崇山峻嶺,崗巒陡險,溝谷縱橫。仙女山主峰磨槽灣海拔最高,達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壩外,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土壤多屬黃壤、黃棕壤,其次紫色土。 植物
武隆縣以中亞熱帶植物為主,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葉林、竹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叢草地。植被中有速生優質樹種馬尾松、杉木、鐵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銀杉、珙桐、水杉,二、三級保護樹種的鵝掌秋、胡桃、銀雀樹等;還有經濟樹種油桐、茶、漆、獼猴桃等。
動物
動物有哺乳類4目12科34種,爬行類2目2科14種,兩棲類2目3科12種,鳥類18科26種,魚類7目8科34種,包括國家一、二、三級珍稀動物金錢豹、小熊貓、大鯢、白腹錦雞、中華鱘等。
『柒』 重慶武隆喀斯特的地理環境
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江、天生三橋和後坪三個喀斯特片區組成,芙蓉江洞穴系統以中國最深的豎井群和潛水位洞穴為特徵,三橋洞穴系統以伏流洞穴和削頂洞穴為特色,後坪洞穴系統則以半覆蓋型喀斯特發育的中國第二大型洞穴系統為特色。如果將三個地方結合起來,則可發現喀斯特洞穴演化各個階段現象:從芙蓉江邊低於江面的潛流帶洞穴,到三橋的老龍洞伏流洞穴,後坪包氣帶的大型洞穴系統和芙蓉江兩岸豎井群(原來以為只有右岸),再回到三橋洞頂崩塌後形成的不連續洞穴系統,而後進入洞頂完全崩塌後的三橋喀斯特峽谷,即削頂洞穴(roofless cave),最後是峽谷橫向後退形成的空中洞穴(cave in the air),應有盡有,而且特色鮮明,即代表了重要的地貌形態特徵。
中國喀斯特,為世界罕見。在中國,作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石、白雲岩、石膏和岩鹽等)分布很廣。據不完全統計,達,其中裸露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埋藏的碳酸鹽岩石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碳酸鹽岩石在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東部地區分布最廣。湘西、鄂西、川東、魯、晉等地,碳酸鹽岩石分布的面積也較廣。 重慶武隆喀斯特位於武隆縣,且芙蓉洞位於距武隆縣江口鎮4公里處的芙蓉江畔。
『捌』 重慶地理知識
重慶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地跨東經105°'~110°11'、北緯28°10'~32°13'[14]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界渝東、渝東南臨湖北省和湖南省,渝南接貴州省,渝西、渝北連四川省,渝東北與陝西省和湖北省相連。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轄區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為647.78平方千米。
地勢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北部靠大巴山和東南部連武陵山兩座大山脈。[15]氣候重慶市年平均氣溫16~18℃,長江河谷的巴南、綦江、雲陽等地達18.5℃以上,東南部的黔江、酉陽等地14~16℃,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城口僅13.7℃,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最冷月平均氣溫4~8℃,採用候溫法可以明顯地劃分四季。重慶市年平均降水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佔全年總降水量的70%左右。重慶市年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在中國屬高濕區。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日照百分率僅為25%~35%,為中國年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僅佔全年的35%左右。重慶市的主要氣候特點可以概括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空氣濕潤,降水豐沛; 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多雲霧,少霜雪;光溫水同季,立體氣候顯著,氣候資源豐富,氣象災難頻繁。重慶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重慶多霧,素有「霧重慶」之稱。重慶霧多,是由於重慶地理環境形成的。『玖』 地理知識大全
增長點地理知識
長城有多長?
21196.18千米
珠穆朗瑪峰有多高?
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有多低?
海拔-154米
長江有多長?
6397公里
黃河有多長?
5464公里
京杭大運河有多長?
1710公里
故宮面積有多大?
72萬平方米
中國有多少人?
超13.73億人
漢字有多少個?
85568個
中國有多少位皇帝?
408位
秦朝2位,漢朝31位,
三國11位,晉朝16位,
五代十六國78位,
南北朝59位,隋朝3位,
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
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
元朝18位,明朝16位,
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
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
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
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
加起來一共408位。
人們必知的常識雖然常掛在嘴上,
但具體是這些你都知道嗎?
三山
黃山〖安徽〗
廬山〖江西〗
雁盪山〖浙江〗
【五嶽】
東岳泰山(山東)
南嶽衡山(湖南)
中嶽嵩山(河南)
西嶽華山(陝西)
北嶽恆山(山西)
【五嶺】
越城嶺
都龐嶺
萌諸嶺
騎田嶺
大庾嶺
【五湖】
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蘇〗
洪澤湖〖江蘇〗
巢湖〖安徽〗
【四海】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四大名橋】
廣濟橋
趙州橋
洛陽橋
盧溝橋
【四大名園】
熙和園〖北京〗
避暑山莊〖河北承德〗
拙政園〖江蘇蘇州〗
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
靈岩寺〖山東長清〗
國清寺〖浙江天台〗
玉泉寺〖湖北江陵〗
棲霞寺〖江蘇南京〗
【三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
黃鶴樓〖湖北武漢〗
滕王閣〖江西南昌〗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
陶然亭〖北京先農壇〗
愛晚亭〖湖南長沙〗
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
佛山鎮〖廣東〗
漢口鎮〖湖北〗
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
孔廟碑林〖山東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
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
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
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
嶽麓書院〖湖南長沙〗
嵩陽書院〖河南嵩山〗
應天書院〖河南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