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歷史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2-18 12:00:29

A.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B. 中國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三水")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 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 ,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C. 中國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

1、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2、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勢自西而東構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

3、地貌

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巫山和橫斷山等山脈。

4、河流

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瀾滄江、怒江、閩江、錢塘江、韓江、鴨綠江、圖們江、漢江、湘江、贛江、濁水溪、南渡江、灤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及京杭大運河、靈渠、膠萊運河、里下河等運河。

5、氣候

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氣候帶。

(3)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

1、礦產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土地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3、森林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4、水資源

中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萬立方米。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第6位,人均佔有量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5、動物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D.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E.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特徵有哪些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參考資料:一個教的不錯的老師的筆記。相關參照《中國文化史》

F.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G. 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 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 798平方公里。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脈等山脈。從南到北有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等水系河流。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這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 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H.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地理環境基本特點

地形,西高東低有3級階梯,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

第一版階梯有柴達木權盆地,第二階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級階梯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環境造成的氣候特點:

(1)氣溫,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

(2 )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