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喀拉拉邦地理位置

喀拉拉邦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8 11:38:52

A. 西高止山脈的地理位置

西臨海岸平原,地勢陡峻,且當季風之沖,降水豐富,森林茂密,南部發育為熱帶雨林,成為重要的熱帶作物和茶樹種植地帶。東接德干高原,坡度平緩,
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有山口多處,為東西間交通孔道。
西高止山脈(卡納達語:ಸಹ್ಯಾದ್ರಿ)是印度南部的一座山脈,位於德干高原的西部,呈南北走向,長度約1600公里,海拔平均為900米, 縱穿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西高止山脈東坡平緩,西坡陡峭。
西高止山脈的最高峰是Anai Mudi,海拔2695米,位於喀拉拉邦。另外還有:
在北段(馬哈拉施特拉邦),:Kalsu 1646 米、Harishchandragarh 1424米和Mahabaleshwar 1438 m
在中段(卡納塔克邦西南部):Kudremukh 1862 米、Mullayanagiri 1925 米
在南部,西高止山脈的南與其他小的山脈相連,特別是泰米爾納德邦西北部的尼爾吉里丘陵。這些小山脈和丘陵與東高止山脈相連接,起到野生動物走廊的作用,通過此走廊,大象等動物可以在西邊和西邊的山脈之間自由穿梭。

B. 印度的人口分布在哪的地理

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C. Anchal在印度的具體位置

Anchal is a town in the province of Kerala, India. The town is 8 kilometers from Aayoor, 19 kilometers from Kulathupuzha, 12 kilometers from Punalur, and 7 kilometers from Philgiry and Thottam Mukku. Anchal is renowned for its high number of hospitals and ecational institutions.

Anchal 是喀拉拉邦的一個鎮,而喀拉拉邦(馬拉雅拉姆語:,印地語:,拉丁字母轉寫:)回,印度西南答部的一個邦,瀕臨阿拉伯海,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184 多萬。首府為特里凡得琅,官方語言為馬拉雅拉姆語。

D. 喀拉拉邦的有關資料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2909多萬(1991年),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首府特里凡特琅。西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森林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熱帶種植園,產椰子、檳榔、胡椒、小豆蔻、橡膠、咖啡、腰果、茶葉、甘蔗等,均為重要的出口品。水稻年二、三熟,還有木薯、豆類和芝麻等。沿海有漁業。礦產有獨居石、鈦鐵礦、金紅石和鋯石,尤以鈦的輸出重要。有農產品加工、食品、化工、化肥、采礦、冶煉、鋸木、造紙、磚瓦等工業。造船和石油加工業發展迅速。
「喀拉拉」一詞的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由「椰林」和「土地」兩個詞合成,因這里椰子樹很多,有「椰林國」之稱。有的認為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傑爾德爾」,即傑爾王統治的地方。此外,喀拉拉也稱為馬拉雅蘭地區,「馬拉雅蘭」一詞是由山和海兩字復合而成,「喀拉拉」即處在山和海之間的地區。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叫做馬拉雅利人或馬拉巴人。語言為馬拉雅蘭語。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系提供了方便。該邦幾乎四季如春。溫差甚微,氣候宜人。
喀拉拉邦文化發達,是個藝術聖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著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天文學、梵文、喻伽經等古代經典的地方。
該邦是印度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邦,盛產椰子、甘蔗、橡膠、咖啡、茶葉、花生、香蕉、豆蔻等。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漁業發達,魚的產量居各邦首位。
印度在中國人眼裡曾經是遙遠而神秘的天竺,是《西遊記》里說的一方生長著「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的寶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天樂土。但是近代以來,印度卻離我們想像中的樂土有了越來越大的差距。盡管近年來印度的軟體產業遙遙領先於某些發達國家名列世界第二,但是畢竟這里有廣大貧苦的農村,印度女性61%以上是文盲,我們對印度的印象僅止於頭戴面紗,眉心點著紅痣的婦女和纏著紅頭巾,騎在大象身上的印度男人。不過如果你去了印度喀拉拉邦,你就會見識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印度,一片似乎真正是我們現象中的人間樂土。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西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這里四季如春,盛產咖啡,橡膠,檳榔等熱帶作物,其實「喀拉拉」本身就是「椰子之鄉」的意思,大片的椰子林在這里是很常見的風景,也是主要經濟來源。
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全印度最美麗的柯沃蘭海灘風情,或者在寧靜的內陸河裡泛舟,欣賞河道兩邊遮天蔽日的棕櫚樹林,感受純粹的熱帶風情。喀拉拉邦當地傳統的文化、宗教、習俗也別具一格,最著名的卡塔卡利舞熱烈奔放,舞者身著絢麗奪目的傳統舞蹈服裝,伴著印度特有的音樂風格翩翩起舞,美不勝收。當然我們熟悉而且期待的大象舞在喀拉拉邦也絕不會少。
不過喀拉拉邦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自然風光,更多的還是那裡的人們安寧幸福的生活狀態。這里的宗教氣氛非常寬松,多種宗教並存。清晨,你可以聽到印度寺廟里的音樂聲,穆斯林清真寺里的禱告聲,以及基督教教堂的鍾聲同時響起,而且和諧共鳴。喀拉拉邦政府積極推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將財政預算的二分之一用於教育和公民健康事業。雖然整個印度的婦女識字率只有39.42%,但是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識字率高達95%,已經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倡導教育改革的是印度「民眾科學運動」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志在將科學觀念傳播給普通大眾,以平衡宗教的影響,推動社會發展。參加運動的有大學教授、院士、原子能專家、物理學家等等。他們利用的是節假日,從掃盲做起,還特別將沒有地位的女性團結起來,喚醒她們的自覺,讓她們也參加到社會生活中來。
社會改革的結果是讓喀拉拉邦擁有一連串讓人吃驚的數字。死亡率很低,識字率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出生率低於美國,而且還正在迅速下降,喀拉拉邦的人均壽命接近美國和西歐水平。在3000萬人口、其中80%為農村人口的900多個鄉里,圖書館有5000多個,出版3000多份報紙雜志。每個鄉還有自己的報紙,派發到每家每戶。「民眾科學運動」的科學家們自豪地說:「在喀拉拉,沒有人不讀報,沒有人不談政治,沒有人不唱歌。」
你可以在喀拉拉度過悠閑美妙的一天,在水稻田邊散步,在內陸河泛舟,在棕櫚樹下乘涼,看著當地的孩子們歡快地玩耍。在這里,你知道自己旅遊的快樂不是建立在當地人生活落後的基礎上,你來這里並非為獵奇,你可以很坦然地和當地人共同享受這片熱帶土地上的風光,你知道在你快樂的同時,他們過的也很快樂。
地理概況:
印度西南端的邦,面積15000平方英里,屬地有44條河流,首府特里凡得琅市。
氣候:
熱帶氣候,每年7月到9月是雨季,氣溫常年在23攝氏度到31度之間。
人口:
兩千九百萬
主要城市:
特里凡得琅市,柯欽市,卡利卡特市
主要物產:
橡膠,椰子,胡椒(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胡椒產於此地),小豆蔻,咖啡,茶葉,腰果,大米,橡膠葉子,檳榔
宗教:
58%印度教徒,21%穆斯林教徒,21%基督教徒

E. 本地治里的地理

本地治里聯邦屬地由四個分散在印度沿海、相互不連接的前法屬印度地區組成,分別為孟加拉灣沿岸的本地治里、卡來卡(Karaikal)和雅南(Yanam),和位於阿拉伯海沿岸的馬埃(Mahé),四處共組一行政區域,以最大的本地治里命名。本地治里地區及卡來卡地區皆為泰米爾納德邦所包圍,雅南地區被安得拉邦包圍,而馬埃則地區為喀拉拉邦所包圍。四個地區的面積分別為:本地治里地區293平方公里、卡來卡地區160平方公里、雅南地區9平方公里、馬埃地區30平方公里。四處地區於2001年合共有人口97萬。
本地治里地處科羅曼德爾海岸。東瀕孟加拉灣,其餘三面緊靠泰米爾納德邦的古德洛爾區。首府就位於本地治里城內。該區見不到山地和森林。主要的土壤類型為紅色鐵鋁質土、黑黏土和海岸沖積層。Gingee河橫貫全境,從西北向東南方流淌而去,另一條是Pennaiyar河,它形成該地區的南部分界線。
亞南區位於戈達瓦里河東段的左岸,四面與安得拉邦的東戈達瓦里區相鄰。亞南全區由亞南鎮和周圍6個村莊組成,因當地行政管理之需與市並列,覆蓋面積為30平方公里。
加里加爾位於納加帕蒂納姆以北16公里、特蘭奎巴以南9公里處,是加里加爾地區政府所在地。加里加爾地區由加里加爾,Kottuchcheri,Nenga,Tirunallar,Niravi和Tirumalarajanpattinam組成。該地區是形成肥沃的卡維里三角洲的一部分,完全被厚度不等的厚實沖積層所覆蓋,地勢平坦,向東面的孟加拉灣微微傾斜。
馬埃是一處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距離本地治里630公里,面積為9平方公里。它坐落在印度半島的西海岸,是一個繁榮的商貿中心。馬埃西南方瀕臨阿拉伯海,北靠Ponniyar(Moolakadavu)河,其餘與連綿不斷、高度適中的鈣質丘林地帶接壤。

F. 喀拉拉邦的地理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系提供了方便。 特里凡得琅市,柯欽市,卡利卡特市

G. 印度地理位置最偏遠邦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7′~97°25′之間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區劃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8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28個邦名列表
安得拉邦 阿魯納恰爾邦 阿薩姆邦 比哈爾邦 恰蒂斯加爾邦 果阿邦 特里普拉邦
曼尼普爾邦 喜馬偕爾邦 梅加拉亞邦 喀拉拉邦 古吉拉特邦 賈坎德邦 北安查爾邦
旁遮普邦 卡納塔克邦 米佐拉姆邦 奧里薩邦 哈里亞納邦 錫金邦 泰米爾納德邦
拉賈斯坦邦 馬哈拉施特拉邦 那加蘭邦 中央邦 查謨-克什米爾邦 北方邦 西孟加拉邦

首都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H. 喀拉拉邦介紹一下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2909多萬(1991年),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首府特里凡特琅。西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森林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熱帶種植園,產椰子、檳榔、胡椒、小豆蔻、橡膠、咖啡、腰果、茶葉、甘蔗等,均為重要的出口品。水稻年二、三熟,還有木薯、豆類和芝麻等。沿海有漁業。礦產有獨居石、鈦鐵礦、金紅石和鋯石,尤以鈦的輸出重要。有農產品加工、食品、化工、化肥、采礦、冶煉、鋸木、造紙、磚瓦等工業。造船和石油加工業發展迅速。
「喀拉拉」一詞的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由「椰林」和「土地」兩個詞合成,因這里椰子樹很多,有「椰林國」之稱。有的認為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傑爾德爾」,即傑爾王統治的地方。此外,喀拉拉也稱為馬拉雅蘭地區,「馬拉雅蘭」一詞是由山和海兩字復合而成,「喀拉拉」即處在山和海之間的地區。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叫做馬拉雅利人或馬拉巴人。語言為馬拉雅蘭語。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系提供了方便。該邦幾乎四季如春。溫差甚微,氣候宜人。
喀拉拉邦文化發達,是個藝術聖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著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天文學、梵文、喻伽經等古代經典的地方。
該邦是印度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邦,盛產椰子、甘蔗、橡膠、咖啡、茶葉、花生、香蕉、豆蔻等。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漁業發達,魚的產量居各邦首位。
印度在中國人眼裡曾經是遙遠而神秘的天竺,是《西遊記》里說的一方生長著「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的寶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天樂土。但是近代以來,印度卻離我們想像中的樂土有了越來越大的差距。盡管近年來印度的軟體產業遙遙領先於某些發達國家名列世界第二,但是畢竟這里有廣大貧苦的農村,印度女性61%以上是文盲,我們對印度的印象僅止於頭戴面紗,眉心點著紅痣的婦女和纏著紅頭巾,騎在大象身上的印度男人。不過如果你去了印度喀拉拉邦,你就會見識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印度,一片似乎真正是我們現象中的人間樂土。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西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這里四季如春,盛產咖啡,橡膠,檳榔等熱帶作物,其實「喀拉拉」本身就是「椰子之鄉」的意思,大片的椰子林在這里是很常見的風景,也是主要經濟來源。
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全印度最美麗的柯沃蘭海灘風情,或者在寧靜的內陸河裡泛舟,欣賞河道兩邊遮天蔽日的棕櫚樹林,感受純粹的熱帶風情。喀拉拉邦當地傳統的文化、宗教、習俗也別具一格,最著名的卡塔卡利舞熱烈奔放,舞者身著絢麗奪目的傳統舞蹈服裝,伴著印度特有的音樂風格翩翩起舞,美不勝收。當然我們熟悉而且期待的大象舞在喀拉拉邦也絕不會少。
不過喀拉拉邦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自然風光,更多的還是那裡的人們安寧幸福的生活狀態。這里的宗教氣氛非常寬松,多種宗教並存。清晨,你可以聽到印度寺廟里的音樂聲,穆斯林清真寺里的禱告聲,以及基督教教堂的鍾聲同時響起,而且和諧共鳴。喀拉拉邦政府積極推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將財政預算的二分之一用於教育和公民健康事業。雖然整個印度的婦女識字率只有39.42%,但是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識字率高達95%,已經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倡導教育改革的是印度「民眾科學運動」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志在將科學觀念傳播給普通大眾,以平衡宗教的影響,推動社會發展。參加運動的有大學教授、院士、原子能專家、物理學家等等。他們利用的是節假日,從掃盲做起,還特別將沒有地位的女性團結起來,喚醒她們的自覺,讓她們也參加到社會生活中來。
社會改革的結果是讓喀拉拉邦擁有一連串讓人吃驚的數字。死亡率很低,識字率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出生率低於美國,而且還正在迅速下降,喀拉拉邦的人均壽命接近美國和西歐水平。在3000萬人口、其中80%為農村人口的900多個鄉里,圖書館有5000多個,出版3000多份報紙雜志。每個鄉還有自己的報紙,派發到每家每戶。「民眾科學運動」的科學家們自豪地說:「在喀拉拉,沒有人不讀報,沒有人不談政治,沒有人不唱歌。」
你可以在喀拉拉度過悠閑美妙的一天,在水稻田邊散步,在內陸河泛舟,在棕櫚樹下乘涼,看著當地的孩子們歡快地玩耍。在這里,你知道自己旅遊的快樂不是建立在當地人生活落後的基礎上,你來這里並非為獵奇,你可以很坦然地和當地人共同享受這片熱帶土地上的風光,你知道在你快樂的同時,他們過的也很快樂。
地理概況:
印度西南端的邦,面積15000平方英里,屬地有44條河流,首府特里凡得琅市。
氣候:
熱帶氣候,每年7月到9月是雨季,氣溫常年在23攝氏度到31度之間。
人口:
兩千九百萬
主要城市:
特里凡得琅市,柯欽市,卡利卡特市
主要物產:
橡膠,椰子,胡椒(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胡椒產於此地),小豆蔻,咖啡,茶葉,腰果,大米,橡膠葉子,檳榔
宗教:
58%印度教徒,21%穆斯林教徒,21%基督教徒

I. 經濟發展一般,發展模式也不合理的喀拉拉邦,為何是印度最發達的邦

經濟發展並不是非常好的喀拉拉邦是印度最發達的邦,這主要是因為喀拉拉邦非常重視教育以及它獨有的地理位置的優勢,使這個邦在體現著不一樣的印度文化。

正是因為喀拉拉邦的自然風景優美以及它獨有的一個文化特色,所以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覽,這也是發展他們經濟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因為這個邦特別注重每個人的文化教育的培養,培養每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從而進一步的來發展自己的邦。如果每個人有機會的話,那麼一定要去這個邦去親身體驗一下。

J. 有誰能提供點地理資料啊

主要分布:東部恆河三角洲及恆河沿岸,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看看下面資料吧
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