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與巴西地理知識點
Ⅰ 拉丁美洲的地理和自然環境有哪些特點
地質特徵
拉美地區從北到南全長1.1萬千米,總面積逾207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8%,相當於歐洲大陸的3倍。其中南美洲面積包括附近島嶼約為17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拉美地區大陸海岸線長4.5萬千米,其中南美洲海岸線長約2.87萬千米,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
太平洋沿岸特別是南緯10°33°之間的一段海岸,是典型的拉丁美洲上升斷層海岸陡崖,逼臨深海幾乎不存在過渡性的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陸架深達6000米以上的秘魯海溝和智利海溝。離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千米。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太平洋沿岸由於沉降受到海侵海岸線比較曲折形成較大的海灣,其中瓜亞基爾灣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灣。智利南部海岸屬峽灣型,海岸曲折,島嶼雜列。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為阿爾卑斯褶皺外帶火山眾多,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沿海平原比較狹窄。墨西哥東海岸與美國南部海岸形成墨西哥灣這一帶的沿海平原一直延伸至尤卡坦半島,一般寬度為100千米至500千米,最寬達800千米。它是由大陸邊緣近期上升出露的海底形成。在南美洲大陸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走向的山脈與海岸垂直相交,海水沿山間縱谷侵入,形成伸向內陸的海灣如達連灣、委內瑞拉灣等。整個大西洋沿岸除巴西東海岸和布朗庫角向北延伸的一段外,海岸外基本上是下沉海岸。岸外有較寬的大陸架,特別是亞馬孫河口向西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和南緯30°40°的一段大西洋沿岸是平直低淺的溺谷型海岸。河口處多形成喇叭形,三角港有的岸段如巴西南部海岸被淤沙封閉而形成瀉湖。
Ⅱ 拉丁美洲的地理環境
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英語和拉丁語占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 056.7萬平方公里。人口5.77億人(2008年)。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所屬國家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格瑞那達、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哈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還有仍處於美、英、法、荷統治下的十多個殖民地。 拉丁美洲是指從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個地區。它東瀕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與非洲大陸最短距離約2494.4千米;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北界墨西哥與美國界河布拉沃河(即格蘭德河),與美國為鄰。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在歷史上,這一地區主要是拉丁語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島與拉美具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在地理劃分上,習慣地把它同拉美劃在同一范疇,統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從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范圍東起南美洲大陸的最東端、巴西東北部的布朗庫角(西經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西經117°09);北起科羅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北緯32°42′),南至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弗羅瓦德角(南緯53°54′)。而與弗羅瓦德角隔麥哲倫海峽相望的火地群島
最南部的合恩角,則處在南美洲的最高緯度上(南緯55°59′)。這就是說,拉美陸地是從北緯32°左右到南緯55°左右,跨越南北兩個半球,但其大部分處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處在赤道線下和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赤道線穿過厄瓜多首都基多以北幾千米處和亞馬孫河入海口巴西的貝倫市不遠的地方。南回歸線穿過南美洲大陸第一大工業區聖保羅以北的郊區;而北回歸線則穿過墨西哥灣,在靠近哈瓦那的緯度上。可以說,除烏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均處在或部分地處在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 拉美大陸半島較少,主要有與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18萬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亞半島(14.3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島(1.4萬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島(1萬平方千米)。拉美地區島嶼較多,島嶼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東部和南美洲大陸南端的沿海地區。加勒比地區島嶼由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組成,其中最大的島為古巴島,位於大安的列斯群島中,北距美國佛羅里達半島180千米,面積11.086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陸南端沿海島嶼主要有隔麥哲倫海峽與大陸相望的火地群島和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水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後者西距阿根廷領土500多千米,現今為阿根廷與英國有主權爭議的島嶼。在亞馬孫河入海口處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沖積形成的馬拉若島,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植物生長繁茂,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生態旅遊勝地,當地的一種長紅色羽毛的鳥是當地的特有動物。此外,拉美一些國家在遠離陸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島和島嶼。
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達島和馬丁-瓦斯島,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聖佩德羅-聖保羅島,距巴西最東端布朗庫角345千米有被巴西辟為國家海洋公園的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島。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陸最遠的智利的復活節島(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島上有上千尊每個重90噸的「毛阿依斯」人頭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譯的文字元號,給這個小小的島嶼增添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距大陸600千米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其中的馬斯地島是美洲最古老的陸地之一,因據傳是《魯賓遜飄流記》故事的發生地而久負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還有智利的薩拉-戈麥斯島;在距厄瓜多海岸900千米正處在赤道線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島,那裡多種復雜的氣候條件、起伏多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和物種,為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假說和《物種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口與種族
拉美地區林業資源豐富,是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的大陸。南美洲森林面積達920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各島嶼的森林面積合計約70萬平方千米。這一地區的熱帶雨林是現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總面積550萬平方千米,其中 330萬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內,佔地區熱帶雨林面積的60%,其餘40%分布在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境內。拉美地區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據統計,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品種之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僅植物品種就多達8.6萬~9萬種。生長著許多可供食用、葯用和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例如紅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雞納樹和各種椰樹、棕櫚樹等;在安第斯山區和中美洲生長著一些名貴的雲杉、雪松等經濟林;沿海地帶還生長著耐鹽鹼的紅樹、栲膠樹等;在河漫灘地帶生長著抗澇的樹種和其他植物。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海岸線綿長,東西有兩洋環抱,又面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漁業資源豐富,有許多天然漁場,如秘魯、智利沿海,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漁場,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鱸魚、鯖魚、鱈魚以及多種蝦類。捕魚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區內河盛產淡水魚,其種類多達2500~3000種以上。
Ⅲ 拉丁美洲和巴西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徵
西鄰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赤道橫穿中部
主要氣候為熱帶雨林氣候,內終年炎熱多雨和熱容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
地形有兩大地形區
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
主要河流是亞馬孫河,水量大,支流多,無結冰期,含沙量小,年際變化量小等特點
巴西工業區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巴西高原上,沿海地區。農業區主要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咖啡,柑橘等
礦場資源主要是鐵礦石資源豐富
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
主要的城市有聖保羅
里約熱內盧
巴西利亞
Ⅳ 巴西的地理內容
巴西
1.南美洲位於西半球南部,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西北角與中美地峽相連,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
3.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種人、黑白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在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歡節)。巴西通用語言為葡萄牙語,其他的拉美國家通用西班牙語
4.巴西境內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5.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區 面積佔全國的比重 氣候類型
巴西高原 2/3 熱帶草原氣候
亞馬孫平原 1/3 熱帶雨林氣候 6.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東南部是鐵礦石主要分布地區,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電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8.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
9.受破壞的原因:修路、砍伐優良木材、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墾荒。
10.帶來的後果: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交了《巴西環境報告》,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
12.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被世人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過渡集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
主要城市: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的
Ⅳ 拉丁美洲地理知識點整理
南北狹長分布。副抄熱帶高氣壓帶襲控制,寒流降溫減濕
2.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西側熱帶草原,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東側熱帶雨林,暖流影響,信風迎風坡。
30-40地中海氣候;40-55溫帶海洋性氣候。成因就是這兩種氣候類型的正常成因。
氣候適宜,地形平坦,海洋運輸便利,殖民者最先到達,開發早;經濟發達
水量大,季節變化小,支流眾多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暖流;信風迎風坡
Ⅵ 七年級下冊地理巴西和美國知識點
我的個人總結(看完照做後,美國和巴西就不成問題了……)
巴西
【巴西高原】
巴西的二分之三是巴西高原,巴西高原主要是熱帶草原氣候(這點要注意),
運動員們常在巴西高原訓練,(結合生物的一些知識點得知在缺氧的高原訓練可以增多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含量,故運動遠們體質優秀)所以巴西足球不錯,有「足球王國」的美稱;
在巴西高原上可以發展優秀的畜牧業,因此巴西還出口牛肉;
在巴西高原上鐵礦豐富,利於發展工農業,所以巴西高原上工業部門全,發展快、機械化程度高;
而巴西為了保護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而不在亞馬孫平原發展農業,只在巴西高原上發展農業,種咖啡、香蕉、甘蔗、劍麻;
結合以上知識點,又可推出巴西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一樣)
【亞馬孫平原】
巴西的三分之一是亞馬孫平原,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廣,有「動植物王國」的美稱,且熱帶雨林區還分布著較稀疏的印第安人(黃種人)
亞馬孫河和是全世界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注意:最長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羅河!),有「河海」之稱,河口為喇叭狀注入大西洋(注意:巴西最大,世界第二的伊泰普水電站不在亞馬孫河,因為亞馬孫河流經的幾乎都是平原,落差不大,不利於用來發電!)
【人口&城市】
巴西使用葡萄牙語(注意:拉丁美洲使用西班牙語的國家最多)、主要以白人為主。
巴西利亞巴西首都,但是最大的城市還是聖保羅(前首都),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最大港口城市。
選擇題必考知識點:巴西是南美洲最發達的國家,卻不是發達國家(南美洲無發達國家!真可憐)
美國
(知識點忒多,我簡單總結)課本上只重點講了本土,所以我也只總結本土地理
1.美國跨三個溫度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兩個大洲(北美洲、大洋洲)
2.地勢特點:(本土)東、西高,中部低(又是和澳大利亞一樣)
3.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
4.略微記一下美國本土農業代分布(生產專業化、地區專業化),美國是農業大國,但因熱帶面積不足,所以要進口熱帶作物
5.美國工業分布是重、難點(發展早:東北部、陽光地帶:西部和南部)
6.城市就稍稍鞏固一下
哈哈哈哈哈
祝你取得好成績!
以後有什麼地理的問題記得找我哦……
Ⅶ 有拉丁美洲人文地理較全的總結沒
通常情況下,拉丁美洲人在交談時,彼此間的距離很近。如果想在那個地區開展業務的話,就要學會接受這種距離很近的談話方式。在整個拉丁美洲,午飯是正餐。是否付小費視所在國情況而定。在大部分的中美與南美地區,人們通常在到達和離開時握手。人們的名片要用英語和當地語來印刷。會晤遲到30分鍾是常有的事。拉丁美洲人民是熱情友好的,他們喜好請客。送禮是他們的傳統風俗,向女士贈送的禮物可以是香水和名牌物品;至於男士們,則可以送他們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或男人們隨身攜帶的小物品,當然最好是名牌的。不管男女,都可向他們送具有你本國藝術特點或有歷史意義的物品。當你被邀請到拉丁美洲人的家共進正餐時,花或酒均可作為禮品帶去。一般情況下,均要祝酒,但要由主人先祝。要穿戴適當的衣著(夾克和領帶),即使天氣很熱,也要這樣做。
阿根廷:男人們在長久的分別後,會緊緊地擁抱,婦女們則用雙手握手,並互吻臉頰。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不要以個人性物品作為禮物,比如領帶、襯衣等。如果在阿根廷人家受到款待,要安排商店為女主人送去花或糖果。阿根廷人特別喜愛客人對他們的孩子、飯菜及家庭致以褒獎之詞。不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如政治和宗教。但可毫無顧忌地談論體育——尤其是足球和當地公園里的美麗景色。
巴西:巴西的常用語是葡萄牙語。巴西人民在表達他們的感情方面不會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他們會在大街上擁抱。不分男女,在見面和分手時要握手。婦女們碰到一起時,則將臉頰貼在一起,同空氣接吻。如同大多數的拉丁美洲人一樣,巴西人對時間和工作都漫不經心。不要在會談一開始時,馬上進入正題,除非東道主這樣做。巴西人待客是不斷地向客人提供小杯的濃咖啡。如果在巴西人家裡受到款待,有禮貌的做法是在第二天送去花及感謝信,要注意花不能是紫色的(那是死亡的表示)。
墨西哥:去墨西哥的人出發之前不要過低估計墨西哥城的高海拔、煙霧及交通狀況的嚴重性。稍不注意飲用水,就會出現腹瀉,這在當地被稱作「蒙特祖馬的復仇」。然而,所有這些都會因為當地友好的、寬厚的以及隨和的商業氣氛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墨西哥人會對來訪者盡量想說一些西班牙語的願望感到高興。一般情況下,人們見面時握手是很受墨西哥人歡迎的。
Ⅷ 日本,巴西的地理知識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佔GDP的1%),幫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成為當今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農業作用不顯著。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經緯度坐標 南緯 15°45', 西經 47°57' ,所處時區 UTC/GMT -3 小時 (西三區) ,和北京時差 比中國北京時間晚 11 個小時。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東南沿海。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7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糧食基本自給,但需進口一小部分小麥。畜牧業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