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格小鎮地理位置
A.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1)楚格小鎮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B. 楚格峰地理位置是什麼
楚格峰,來海拔2962米,屬於阿爾卑斯源山脈,是德國的最高山峰。它位於北緯47度25分,東經10度59分,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奧地利邊境附近,是楚格山脈的主峰,山脈中有兩條在德國極其罕見的冰川。坐落在楚格峰頂下350米,是河谷上的平坦高原,是德國最高的滑雪場,也是唯一的冰川滑雪場。
C. 德國的哪一個小鎮最美
中國人郊遊喜歡去踏青,德國人則喜歡去走那些怡人的道路,古老的商道, 堅固的城堡前的路,浪漫的城區街道,德國獨一無二的文化和自然風景為人們的郊遊提供了無數的選擇。
古老的鹽路
這條古老的鹽路是歷史上的一條商道,將鹽城呂內堡產出的鹽運往各個漢薩城市。道路上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和靜謐的湖泊。綿延100多公里的鹽路在過去還被稱為「白金之路」,因為在中世紀的時候,雪白的鹽如同黃金一樣珍貴。走到鹽路的起點呂內堡市時會發現:原來這個鹽城竟也如此的美麗,城裡都是北德哥特式的建築群,古樸的鹽博物館和如畫的碼頭都是不容錯過的。
城堡之路
這條路長達1000多公里,甚至都跨越了國界。走在路上會欣賞到整個歐洲最美的景緻:不經意間闖入眼簾的古老的一座座宮殿和城堡,又或者是一些如同在童話中被詛咒的城堡遺址。道路從德國的曼海姆開始,沿著內卡河,一路經過了奧登瓦爾德山區,跨越了霍恩洛厄平原,以及瑞士,最後到達捷克首都布拉格。
葡萄酒之路
德國的葡萄酒之路長達85公里,途中還經過了萊茵河一岩石島上的城堡法爾茨行宮。一路上的沃爾姆斯,施佩耶爾,戴德斯海姆,朗道等地方都有整潔漂亮的葡萄庄園。同時還可以看到不少宮殿,城堡遺址和曾經的古羅馬殖民地。人們還可以到巴特迪克海姆這個地方去參觀世界上最大的酒桶。到了那裡當然還要品嘗法爾茨州地道的葡萄酒和地方菜了。
阿爾卑斯之路
走在阿爾卑斯之路上人們可以體驗到那裡真正的山脈,大自然與文化。在這條始於博登湖畔的林道市,結束於接近德國奧地利邊境的城市貝希特斯加登,彎曲延綿達450公里的路上除了有巍峨的阿爾卑斯山脈作為背景之外,還有許多高山上的湖泊,歷史悠久的療養勝地,靜僻的小村莊,壯麗的城堡和宮殿。
童話之路
曾經的您一定在格林兄弟的童話世界中陶醉過吧。從北部的「不來梅的音樂家」
到「哈梅恩的捕鼠人」,在到卡塞爾的「睡美人」。 漫步在這些德國古老的主題街道上時,您彷彿就在與童話中的地方與英雄們零距離接觸。
浪漫之路
在維爾茨堡與菲森之間的這條文化上的夢之路可以進一步走近巴伐利亞的 童話 君王路德維希二世和他的宮殿——新天鵝堡和舊天鵝堡。在這350公里的路上還可以到符騰堡和維爾茨堡去領略那裡的中世紀魅力,或者也可以去挑戰一下德國的最高峰——楚格峰。
林蔭路
從呂根島到賴興瑙島之間的2500公里長的林蔭路被認為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郊遊路線。其中有一段必須要自己騎著自行車去體驗,只有當感覺到那些百年老樹的枝葉要迎著你的臉拂過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道路的舒適。
古典之路
在圖林根州450公里長的古典之路上誕生到不少德國赫赫有名的大詩人,大藝術家和大思想家。這個州被稱為「德意志文化的搖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地區的魏瑪有哲學家黑格爾,在埃森那赫誕生過大音樂家約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1521至1522年,馬丁路德在這里的瓦兒特城堡將希臘文的《新約全書》譯成德文。
哥特式建築之路在這條波羅的海岸邊的路上您能一睹那些哥特式大教堂的身影和那些中世紀的城市群。哥特式建築之路包括了7個國家26個城市。大約700年前,人們就在這個地區用紅磚建起了一座座哥特式的建築和教堂,從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見它們。古樸的市政廳,安靜的小村莊,狹長的巷子,獨特的舊城區。一個個都鑲嵌在波羅的海曲折的海岸線上,讓人感覺彷彿又回到了過去的時光。 黑森林之路
對於美國和日本的遊客們來說,黑森林是他們對德國除了新天鵝堡和慕尼黑啤酒節之外的另一個嚮往的目的地。而對於德國人自己來說,弗洛伊登施塔特市就濃縮了黑森林州的全部景緻。在那裡你就已經能一飽眼福了。
D. 詳細的德國地理
有人說,德國是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轉車站;也有人說,德國是通向中歐和東歐各國的橋梁。本圖冊以政區為主,重點表示政區、交通、旅遊等內容,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德國的諸多方面。讀罷此圖,對德國或許讀者會有自己的認識。
語言:德語為官方用語和通用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是世界上1億多人的母語。除德國以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和盧森堡沿德國邊境的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合並,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180萬,民族以德意志為主,官方語言為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新首都為柏林。大城市有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埃森、多特蒙德、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不來梅等。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南北直線距離為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 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 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
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西方佔領軍建立了一個西德政權,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久以後,蘇聯在它的佔領區內建立了一個德國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89年東部德國發生巨變,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了統一,仍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旅遊景點:
德國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旅遊之國。它為旅遊者提供了罕有的豐富多彩的值得游覽的城市與風光;吸引著人們來了解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以及現代生活的各種形式。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岸邊和島嶼上,海洋性氣候溫和宜人。荷爾斯泰因和梅克倫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連忘返。中等山脈地區和阿爾卑斯山是徒步旅遊者涉足為快的目的地。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薩勒河的河谷充滿了浪漫色彩。遠離交通干線的大約100多條旅遊之路,例如「德國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國葡萄園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風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園詩般的古老城市和村莊。
教育制度:
德國約有300餘所高等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學生),其中約有90所國立大學。整個高等學校的結構為:
(1)大學:大學不僅是教學中心,而且還是獨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大學通常有權授予文學士、理學士和博士學位。各大學開設的專業通常包括: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人文學、法律、神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農業和林業學。大學崇尚「純科學」,期望造就具有科學觀念和素養的大學生。
(2)工業大學:教學和科研主要面向工業。然而,許多年以來,工業大學也發展成具有綜合性傾向的大學。如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古典哲學、音樂、教育;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當然,工業大學的重點主要在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
(3)教育學院:主要為小學和中學低年級培養師資,個別教育學院也培養中學高年級師資。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州還獨立設有教育學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學院於70年代並入了大學。
(4)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有時還包括藝術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性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設在漢諾威的醫學和獸醫學高等學校;設在呂貝克的醫科大學;設在科隆的德國體育大學;以及設在施佩耶爾的管理學院。
非國立大學,這些大學的經濟資助主要來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會學校。另有少數的私立大學,專業偏重於經濟學和醫學。但她們通常需要收取學費。 學位體系如下: 理學士(Diplom) 專業為自然科學,工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理學士。理學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學習8個學期,並要達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理學士的獲得需要撰寫有深度的,獨立的學位論文(Diplomarbeit),及通過相應的筆試和口試。 文學士(Magister Artium) 人文科學,通常也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的大學畢業生通常將獲得文學士。與理學士的學位考試相比,文學士的學位考試包括兩門主要學科,或一門主科和兩門副科。考試的要求因學科和大學而相異,但通常都需要撰寫學位論文和通過口試。 博士(Doctorate) 原則上說,德國大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資格取決於優異的大學學習成績。在德國之外獲得學位的學生是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通常決定於大學的學院或系。此外,你必須要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學業的教授(德國人稱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導師可能會給你一個做博士論文的課題,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課題。在德國攻讀博士一般意味著同時也參與研究。除了博士論文的撰寫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參加博士生討論會(Doktorandenkolloquien),與其它博士生討論和交流 課題的研究進展。博士學位的獲得需要提交博士論文,並且要通過主科和相關副科的口試。
生活文化:
德國住宅設備先進,面積寬敞,環境幽雅,故國際上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德國的工業發達,其生產的汽車等均以質量上乘聞名。德國的狂歡節以時間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每年人們都要從2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開始,慶祝為期一周的狂歡節。節日里,人們隨心所欲,演習婦女執政典禮,把城市鑰匙交給愚人會議,舉行化妝遊行及盛大的假面舞會等。每年9月最後一星期到10月第一星期的慕尼黑啤酒節,柏林電影節都是國際盛會。德國人送禮時更注重禮品的裝潢,而對裝潢內的東西是否滿意卻不太看重。由於玫瑰花象徵著浪漫的愛情,是專為情人准備的,因此,人們從來不隨意把鮮花當作禮品送人。德國人在稱謂上重視職務、學銜及學位。在與德國人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等,而最好談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按德國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E. 啊耳背司山的高度,緯度,地理位置是什麼啊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版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權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
F. 德國自由行,怎麼登上楚格峰求詳細遊玩攻略!
楚格峰登山指南有兩種登頂途徑,一是徒步攀登,二是乘車。徒步攀登有兩條路,版都需10小時左右。山勢險峻,登權山者必須經過充分准備,並要具有一定的登山經驗、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乘車登山則比較方便安全,先從山腳下的小鎮加爾密希出發,再到格賴瑙換車乘坐真正的爬山火車。
G. 瑞士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瑞士是位於歐洲中南部的多山內陸國。東界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南鄰義大利,西接法國,北連德國。其領土東起東經10°29′26″格勞賓登州的沙瓦拉茨峰,西至東經5°57′24″的日內瓦的尚希鎮。
最南端位於北緯45° 49′8″,靠近提契諾州的基亞索,最北面在北緯47°48′35″,系沙夫豪森州的巴爾根。南北長220.1公里,東西長348.4公里。面積4128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占國土面積 4.2%。
瑞士全國地形高峻,全境分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占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
瑞士地處北溫帶,地域雖小,但各地氣候差異很大。阿爾卑斯山由東向西伸展,形成了瑞士氣候的分界線。
瑞士全國年平均氣溫為8.6℃。中部地區1月份平均氣溫0℃左右,山區以外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山區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 海拔2500米的森蒂斯7月平均氣溫僅有5℃。
但在山谷地帶冬季易形成逆溫現象。方位對局部地區的氣溫也起一定作用,朝南的山坡比谷地和朝北的山坡溫度要高。
(7)楚格小鎮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瑞士聯邦(德語: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法語:Confédération suisse,義大利語:Confederazione Svizzera,羅曼什語:Confederaziun svizra)。
簡稱「瑞士」(英語:Switzerland),是中歐國家之一,全國劃分為26個州。瑞士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歐洲屋脊」之稱。伯爾尼是聯邦政府的所在地。
瑞士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會最安定、經濟最發達和擁有最高生活水準的國家之一。其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瑞士還是世界上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
其政策的長期性、安全的金融體系和銀行的保密體制使瑞士成為避稅投資者的安全避風港。由於擁有發達的金融產業,服務業在瑞士經濟中也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H. 德國的地理知識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與九個國家相鄰:北鄰丹麥,西鄰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南連瑞士和奧地利,東接捷克和波蘭。有很多國家的關系與德國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的學校在德國邊境的話,那麼周末就可以騎自行車出國旅遊了。
德國總面積有357,000平方公里,南北長是876公里,南端是Bavaria 的Oberstdort,北端是Sylt島;東端是 Saxony 的 Deschka,西端是North Rhine / Westfalia。邊境總長是3767公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最高是:Zugspitze,高2962公里。關於河流,只流經本國境內的河流有五條,它們是:Rhine 865公里;Elbe 700公里;Main 524公里;Weser 440公里;Spree 382公里。我們熟悉的多瑙河是德國與鄰國共有的河流。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所以,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18-20度之間,最低溫度在攝氏1.5-零下6度之間。
德國擁有近8,200萬居民,其中約有720萬外國人(約有中國人33,000),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為229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德國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德國統一以後人口迅速增加有柏林。在城市犬牙交錯,沒有明確界線的萊茵河和魯爾河畔工業區,人口超過400萬。大約每平方公里5500人。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區是法蘭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茲等大城市所在的萊茵-美因地區,曼海姆和路德維希港所在的萊茵-內卡河流域的工業地區。以斯圖加特為中心的經濟區以及不來梅、德累斯頓、漢堡、科隆,萊比錫、慕尼黑和紐倫堡/菲爾特等城市的附屬區。
此外,也有「人口十分稀少的地區」,例如北德陸地的草原和沼澤地區、艾弗爾、巴伐利亞林區、上法耳茨、勃蘭登堡邊境地區以及梅克倫堡一前波莫端的大部分。德國西部比東部的五個新聯邦州人口密度大得多。在東部,僅為居民人數五分之一(1600萬人)的人口生活在大約30%的土地面積上。人口在30萬以上的20個城市中有4個在德國東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此居住。
德國國家是聯邦制,有16個州。其中巴伐利亞洲是一個自由王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則在北威州。
I. 林道的地理位置
林道的名字Lindau源於復Linden Au,即「生長制菩提樹的河邊窪地」,林道的市徽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綠色菩提樹。
林道的老城在一個面積僅0.68平方千米的靠近博登湖右岸的小島上,小島由一座建於1853年的火車堤壩和另一座橋同陸地相連接。夏季的旅遊業是該市的支柱產業。
林道港竣工於1856年,被譽為「整個博登湖上最漂亮的港口」[1],6米高的獅子雕塑和33米高的燈塔左右呼應,瞭望著博登湖,守護著林道港的入口。獅子是巴伐利亞州的標志,而這座燈塔是巴伐利亞州唯一的一座燈塔。天氣晴朗的白天,從林道港向南可以瞭望到遠處連綿的阿爾卑斯山,而夜晚上千道燈光則照亮迷人的港口。從林道開始的「阿爾卑斯山之路」,從西至東,橫跨巴伐利亞山脈,跨越德國、瑞士及奧地利三國邊界,直到德國的最高峰楚格峰和貝希特斯加登的國王湖。
除了林道港外,林道並沒有其他特別突出的著名景點,但老城小巧精緻的石板街道給人寧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