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賢明府地理位置
『壹』 海寧文化 城鄉調查報告 急!!!!
海寧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東距上海120公里,西與杭州接壤,下轄8個鎮、4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4萬。
海寧是一個頗具文化魅力的城市。海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遊之地」之美譽。尤以潮文化、燈文化和名人文化獨具地方特色。天下奇觀海寧潮因其潮高、多變、兇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歷代文人墨客觀潮後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及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來海寧觀潮。硤石燈彩工藝獨特,製作精細,其「針工」堪稱一絕。相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曾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海寧人傑地靈,歷代賢才薈萃,如唐代詩人顧況,明代史學家談遷,清代大學士陳元龍、數學家李善蘭,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書法家張宗祥、書法篆刻藝術家錢君陶、漫畫家米穀、教育家沙可夫、許國璋、著名作家陳學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濟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寧人。
海寧是一個富有競爭實力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上下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區域經濟不斷壯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17.96億元,人均達到42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3:61.1:32.6;財政總收入2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684元和8089元。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中列第23位,並榮獲了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等稱號。在致力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近年來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全省科技工作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教育強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範城、省體育強市。 海寧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依託較早地推進市場化改革,海寧已形成了一定的體制機制優勢,民營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作為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近年來隨著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的迅速崛起,海寧已成為國內最富活力、最具潛力的投資熱土之一。2005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31億美元,自營出口達到14.77億美元。海寧還是著名的「中國皮革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和「中國經編名城」。目前已形成了以皮革、經編、家紡為支柱,磁性材料、化工醫葯、印刷包裝、五金機械等產業蓬勃發展的富有特色的工業經濟新格局。海寧中國皮革城已成為全國皮革服裝、毛皮交易中心和華東地區的箱包皮具集散中心,許村中國家紡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裝飾布料集散中心。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覽會、家紡博覽會和觀潮節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商貿節會活動。
海寧是一個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新世紀的海寧,正處在由小康向現代化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面向「十一五」時期,海寧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大力弘揚「敬業奉獻、猛進如潮」的海寧精神,解放思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已成為海寧「十一五」發展的主旋律。海寧上下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產業提升、開放帶動、科教興市、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五大戰略,全力打造環杭州灣現代工貿強市、長三角文化旅遊名市、杭嘉湖宜居創業新市。力爭到「十一五」末,綜合實力確保嘉興首位、浙江領先、全國升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貳』 姓氏的來源扈
淵源一
源於姒姓,為大禹王的後代,以國名為氏。
據《風俗通》、《左傳》、《漢書》等載,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夏後啟。這種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了一些諸侯國的不滿。其中有一個諸侯國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後人,受封於扈(今陝西省扈縣一帶),建立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有責任維護傳統制度,於是就起兵討伐夏後啟。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於大禹剛死不久,諸侯們對禹的豐功偉大績還記憶猶新,都願意出兵助啟,所以啟就佔了優勢。雙方軍隊在甘(戶縣南一帶)相遇。交戰前,啟對部下發布了一篇誓師辭,這就是收在《尚書》中的《甘誓》,其中列舉了有扈氏的罪狀,並公布了作戰計劃及賞罰規定。戰斗開始後,盡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眾,結果戰敗。夏後啟趁勢滅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後來以原國名命姓,稱為扈氏。史書說他:知義而不知宜。扈氏後又分為戶、鄠二姓,其實扈、戶、鄠三字音同字異,實為一姓。戶姓由扈字去邑而為戶,鄠姓因秦改扈為鄠而成姓。
折疊淵源二
出自鮮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後魏代北鮮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進入中原之後,改為扈、干兩姓。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戶、鄠。相傳為夏之諸侯。姒姓,啟之庶兄所封。禹傳位與啟,不服,與啟戰於甘(今陝西省戶縣境),戰敗被滅(《史記·夏本紀》)。其故地在今陝西戶縣北。一說禹曾用兵攻伐(《莊子·人間世》)。根據《風俗通》記載,夏朝有扈氏的後代,是以國為氏的姓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時的諸侯,夏時為崇扈,秦時改為雩,國亡後子孫就以國為姓,稱為扈氏。而根據《史記》上記載,中國的扈氏家族,是當年與夏啟奮戰的「有扈」的後裔。有扈是當時的一個國家,位於現在陝西省雩縣的北方。他們被夏禹征服之後,就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並且入境隨俗,逐漸「以國為氏」,而姓了扈。
折疊淵源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 滿族扈倫納喇氏,通古斯語為Hulunnara,漢義「盔頂」,以扈倫河名為部名,因以稱氏,後蒙古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並其民眾,遷徙葉赫河岸為葉赫部,以部為氏,改稱葉赫氏,滿語為Yeh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與哈達部、烏喇部、輝發部各自在扈倫地區建立割據政權,史稱「扈倫四部」,後皆為後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所統一。清朝中葉以後,扈倫納喇氏的主要分支葉赫氏、扈倫氏、納喇氏等,多冠漢姓為扈氏、葉氏、那氏、納氏等。
⑵. 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滿語為Husihar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赫哲族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扈氏、華氏、關氏、胡氏等。
⑶. 滿族科奇哩氏,亦稱柯齊禮氏、郭齊里氏,滿語為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扈氏。
⑷. 滿族托和啰氏,亦稱托科羅氏、托活絡氏、脫闊羅氏、托忒克氏,滿語為Tohoro Hala,漢義「套馬」或「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南)、奧里迷(今黑龍江同江)、畢瞻(今黑龍江畢瞻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折疊淵源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扈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有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折疊淵源五
源於官職,出自古代官吏農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上古時期,少昊設立負責農政的官員為農正,全稱為「春扈氏農正」。據史籍《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到了堯帝時期,「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大農就是當時主管農政的官職。
折疊編輯本段改考
折疊改蒲氏
關於蒲氏的得姓經過,《十六國春秋》的《前秦錄》上有一段記載,說明得最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後家池生蒲,長五丈,時感異之,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另外,《晉書苻洪傳》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長三丈,因號蒲家,遂以為氏,後為苻氏」。
當時,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還是三丈高,這種情形的確令人驚異,則是完全一樣的。蒲姓的人得姓於此,也真可以說是饒有趣味了。
蒲氏血緣所出的有扈氏,根據考證,是上古聖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後,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長。正由於他們世居西羌,又出現於南北朝所謂胡人紛紛入侵中原的時候,所以常常被人誤會他們也是外來的胡人,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實際上,蒲姓的人都是名正言順的炎黃子孫。
蒲氏為黃帝的子孫,而不是後來外來的種族,可以在《路史》一書上找到有力的證據,該書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後,世為西羌酋長。」
上古的另一位聖君虞舜的後裔之中,據說也有以蒲為氏的。《萬姓統譜》一書指出:「夏封舜於蒲州,因氏,望出河東」之說。
古時以蒲為名的地方,大致有兩處,一處在現在河北省長垣縣,是春秋時代衛國之地;另一處在今山西省(左耳旁+顯)縣的西北,俗名斬祛垣,則是當時晉國的一個邑。以蒲為姓的虞舜後裔,究竟跟這兩個地方有沒有直接的關聯,就沒有確實的資料可資考證了。
《聊齋志異》,多年以來膾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學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該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齡。蒲松齡是前清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憤感嘆,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歷史上有名的傑出文學家之一。他的成就,當然更是後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榮。
折疊改干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中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後魏代北鮮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間改為漢姓扈氏、干氏兩種姓氏,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折疊編輯本段發源地
折疊陝西戶縣
【扈】姓發源地:陝西戶縣簡史【酆】(feng)
《史記》所涉及戶縣之處,大概分為兩類:一是介紹山川河流城市時涉及到的;一是闡述歷史事件時涉及到的。由這些零碎的語言中,大概可以勾畫出先秦時代戶縣的地理沿革:
戶縣古稱扈、鄠(《訓纂》雲:戶、扈、鄠三字,一也)。其地處秦嶺北麓,關中腹地,東臨灃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澇河,周、秦、漢、唐皆京畿之地。(見《史記·夏本紀》)
夏之前,戶縣稱鄠國,屬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認為,扈(戶)姓即起源於此。《漢書·地理志》記載:「鄠,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勞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有萯陽宮,秦文王起。」鄠國在地理上位於雍州地界。《尚書·禹貢》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渭水流域屬雍州,土色泛黃,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戶縣還有一部分屬崇國。崇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正義》上解釋「崇國是受夏鯀(禹的父親)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商末時崇國的國君是崇侯虎。鳳鳴岐山,隨著姬氏的興起,崇國一直充當著阻擊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佔了崇國,將都城從岐下遷到豐。這段故事記載在《史記》中,在下文中將詳細講述。(見《史記·周本紀》)
西周時,以首都鎬京為中心,沿著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塊廣大的土地,稱為「王畿(jī)」,由國王直接統治。戶縣屬王畿之地。
秦時,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陽周圍屬於內史郡,又稱秦內史。戶縣屬內史郡。漢襲秦制,但將秦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鳳。戶縣屬右扶風,上林苑(皇家狩獵之地)在其境內。(見《漢書·地理志》)
一《史記》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戶縣的內容主要是:
1.灃河、澇河:
《史記·夏本紀》: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所同。《索隱》解釋:「灃水出鄠縣南。」「灃水出右扶風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意思是:涇、漆、沮、灃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記·封禪書》: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正義》解釋:「灃水源在雍州長安縣西南山灃谷。」
《集解》解釋:「澇,音勞。水名,在鄠(hù)縣界」。
《括地誌》雲:「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滻河、長水、灃河、澇河、涇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為靠近咸陽,所以享受著名山大川級別的祭祀。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霸滻,出入涇渭;酆鄗潦潏。
《索隱》解釋:酆鄗(feng hao),豐鎬。張揖雲:「豐水出鄠縣南山豐谷,北入渭。鎬在昆明池北。」郭璞雲:「鎬水,豐水下流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雲: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盪盪兮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八川分流」即涇、渭、灞、滻、豐、鎬、澇、潏八水,唐時曰:「八水繞長安」。
2.酆、鎬
《史記·周本紀》: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
《集解》解釋:「豐在京兆鄠縣東,有靈台。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數十里。」
《正義》解釋:「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鄠縣東三十五里。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周文王姬昌伐甘,遷都於酆(ln feng)。後來,武王又遷都於鎬。灃水西稱酆京,灃水東稱鎬京,史稱「酆鎬二京」。酆、灃、豐,皆一字。個人傾向於使用「酆」字。《說文解字》中解釋: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漢語中,都、鄴、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隴等皆左耳旁。因而,「豐」和「灃」容易和灃水造成混亂,使用「酆」字比較合理。《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朝者,舉事上朝,將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廟。
《集注》解釋:周,鎬京也。豐,文王廟所在。
《索隱》解釋:豐在鄠縣東,臨豐水,東去鎬二十五里也。
由此可見,武王姬昌將都城從酆遷至鎬,但還是將文王廟立於酆。這段的內容是講,周王朝決定在今洛陽附近建立成周,這是國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從鎬京步行到酆,進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
《史記·楚世家》:康王有豐宮之朝。
《集注》解釋:豐宮,成王廟所在也。
所謂「豐宮之朝」,史書記載,周成王在酆鎬之間(今戶縣東)辟池,築有靈台,周康王在此接見各國諸侯。靈台的具體位置在今長安區靈沼鄉一帶,有靈沼河(河今已乾涸),河岸柳樹成林,春時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層雪白,因而古時鄠縣八景就有「靈沼飛絮」一說。
另外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還記載著:「周公在豐,病,將沒」,由此可見,雖然此時酆已經不是國都了,但周公卻居住於此,文王廟和成王廟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記》在重大歷史事件涉及到戶縣的主要有三件:
1.夏啟和有扈氏之戰
《史記·夏本紀》: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
《索隱》解釋:雍州南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雲鄠縣,古扈國,有戶亭。
《集注》解釋: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兒子啟是一個賢能的人,天下人都覺得他是繼承禹的地位的合適人選,但禹卻禪讓於益。禹死後,由於益資歷太淺,所有諸侯都脫離益的領導而轉投啟。他們說:「禹的兒子才是我們的君主。」於是啟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認為這破壞了禪讓制度,宣布獨立,啟就進攻有扈氏。雙方在一個叫「甘」的地方發生激戰。大戰之前,啟召集他的將領,說:「將軍們,我告訴你們,有扈氏暴行逆天,違犯正道,上天都想滅掉它。今天我們只有替天行道了。三軍各負其責,遵守命令的將得到賞賜,違反命令的將在祖廟前殺頭。最終啟戰勝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傳也替代了禪讓制。
關於雙方激戰的地方「甘」,有多種解釋。大多數專家認為在今戶縣甘亭鎮一帶。《索隱》解釋:夏啟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專家認為,在甘邑(今洛陽南)。還有專家認為在今戶縣甘河鄉一帶。古有甘國於此,甘國是一個袖珍小國,國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書認為,甘姓就起源於甘河鄉,皆因其乃古甘國之地。
「甘」地應在戶縣,具體地點則難以考證,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國都在安邑(今山西夏縣),進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線應越過黃河,從今渭南一帶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卻在河南中部,明顯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記》記載,是「啟伐之」,啟是主動進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僅為一諸侯國,實力並不強大,不可能主動進攻啟,所以,會戰的地點應在鄠國附近。
2.季歷去世,文王即位。
《史記·周本紀》: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
這個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時,周開始強盛,但不久卻遭到戎狄(蠻族)的進攻,搶奪財物,古公亶父就給他們財物。但戎狄不滿足,繼續侵略,想霸佔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憤慨,決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說:「人民選擇君主是讓君主帶給他們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為了霸佔土地和人民才進攻我們的。人民不管誰是君主,誰能帶給他們安定和平他們就選擇誰。現在你們讓我進攻戎狄,屠殺戎狄的人民成為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於是,古公亶父帶領他的臣民渡過漆水和沮水,遷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縣西南。由於這次偉大的遷徙,他們來到了岐下,今扶風縣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國名為周。正應了一句老話:今天大踏步的後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周圍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歸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歷。姬昌是季歷的兒子,有聖人相。古公亶父說:「我們族人的強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為了使姬昌以後成為君主要把地位傳給季歷,於是就到吳越一帶去了。(呵呵,這和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傳位給雍正的說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吳越,文身斷發。春秋時,吳越一帶的蠻族均認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後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們的一份,並借口於此進攻中原。)
季歷去世後,姬昌即位,稱西伯侯。季歷死後,史書記載,「葬鄠縣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戶縣西郊陂頭村,渼陂湖旁有一幾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記·周本紀》: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而徙都豐。
西伯姬昌執政期間,沿襲了古公亶父、季歷的政策,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歸附了周。崇侯虎對紂王說:「姬昌累善積德,很多人都歸附了他,恐怕以後對大王不利呀。」於是,紂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國當時算比較大的諸侯國,在周的東南,它忠於商,成為周擴張的障礙,於是周便和崇國結下了大仇。後來周給紂王又是獻美女,又是獻土地,這樣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時,周國人民和善。「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受天下人敬仰。連諸侯都說:「或許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這時,周開始了擴張,一連消滅了幾個國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終於滅了崇侯虎,報了大仇。在灃水西岸修築了豐,把國都乾脆也遷到了這里,作為擴張的大本營。
這段歷史《詩經》也有記載:「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鄠縣之名,從秦漢後一直沿用。建國後,因推行漢字簡化,始改稱「戶縣」。前兩年,戶縣撤縣改區的傳言風風火火,有人說改區後稱「草堂區」,有人說:「西戶區」,有人說:「戶余區」。余以為,無論何名,「戶」字斷不可少,因其字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包涵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們的愛恨悲歡。「戶」在,則其史在;「戶」在,則其史亡矣!
折疊地名釋義
扈,今存陝西省戶縣。夏代為有扈氏國,地點在今戶縣北二里。《左傳·昭公元年》:「趙孟曰:夏有觀扈。」即此。關於扈,《說文·邑部》:「扈,夏後同姓所封,戰於甘者。從邑,戶聲。「本義為古國名,夏後氏屬國。《爾雅·釋山》:「卑而大,扈。」郭璞註:「扈,廣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時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腳下,便取「扈「為聚落地名。關於扈姓,《通志·氏族略二》:「扈氏,姒姓,夏時諸侯也……國亡,子孫以國為氏。」 扈國滅亡後,其後代以國為氏,扈遂用作姓。秦置鄠邑,地點在今縣北韓村附近。西漢改置鄠縣,治所在今戶縣北2里。隋大業十年(614年)縣城遷至今地。1964年為避免生僻字,將鄠縣更名為戶縣。唐張守節正義引《訓纂》雲:「扈、鄠、戶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折疊編輯本段遷徙
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十四位門閥。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時候,堯帝將帝位禪讓給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禪讓給大禹。而大禹後來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歷史上稱為夏啟。由於大禹違背了傳統的禪讓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諸侯的不滿。其中有個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對啟,但是卻被啟打敗,氏族幾乎滅絕。有扈氏殘留的族人為了避難,就把姓氏改為扈,成為扈姓的起源。一說啟建立了夏朝以後,將自己的後代分封在扈(今陝西省戶縣一帶),建立了扈國。而扈國公族的後代,有的取國名為姓氏,稱為扈氏,是今天扈姓的另一支來源。扈氏起源於陝西戶縣,早期活動在河南一帶,漢唐時向西發展,在京兆郡(今陝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門。由於歷史原因,後來分散到全國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廣麻城縣落腳。後來又因家族興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遷往各地,有一支遷往貴州,現有的分布在貴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慶市綦江縣石角鎮;有的分布在重慶江津等地。至於其他各支情況不得而知。宋代以後,逐漸擴散到河北、山西、東北等北方地區及湖南、貴州、四川、江西等南方地區。目前扈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一百位。
會東縣扈氏家族與冕寧縣瀘沽扈氏家族乃一脈相承,祖籍都是貴州遵義府。先祖於清嘉慶年間經商入川,老大(名不詳)至四川會理縣(今會東縣),因其妻分娩,留在當處,乃會東扈姓之先祖;二子成貴、三子成應繼續北上至瀘沽定居,乃瀘沽扈氏之先祖。現瀘沽扈氏家族已發展至兩百多人,為瀘沽之旺族。
今北京市,山東省的單縣、曹縣、沂水縣、泰安市,黑龍江省的樺川縣,河南省的開封市、安陽市、浚縣、鶴壁市,重慶市的綦江縣、江津縣,四川省的達州市,河北省的棗強市,湖南省的邵陽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縣,安徽省的六安市,貴州省的桐梓縣,湖北省的麻城市,廣東省的中山市,台灣省等地,均有扈氏族人分布。
今居山東省無棣縣的扈姓族人,據扈氏家譜記載:扈始祖自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到利津扈家零,後遷海邑城東二十里立村,傳說,宋朝名將楊延昭曾在此駐兵,分三個大營,(即今三個河西營)因位於溝盤河溝西岸,故取村名河西營,該村位於西,名為西河西營。
現在定居在山東魚台縣、豐縣的扈姓族人 ,都是清朝嘉慶年間由濟寧市區遷往魚台縣楊宅子村,民國初年部分又從魚台縣楊宅子遷往豐縣歡口。
山東兗州市興隆庄鎮護駕營村曾有扈姓人氏,據明朝初年墓碑記載,此村西南有扈家的祖塋,原稱扈家塋。後扈姓他徒。村中吳、劉等姓認為「扈家塋」的「塋」字不吉利,改村名為護駕營。
今居山東曹縣魏灣鎮的扈姓族人,據當地扈姓族譜記載其始祖由洪洞大槐樹遷曹縣,已傳二十三世,有族譜留於世。該族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修,由十九世孫扈九如作譜記,1951年第七次續修,二十二世孫石領作序,1981年增修,為16開石印本,
今故城縣饒陽店鎮扈庄村有扈姓族人居住。扈庄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80公頃,430人。村址位於饒陽店鎮東6公里處。東有溫庄乾渠,北有武北溝至溫庄乾渠的順水溝。以扈姓命村。
據崇文堂家譜坊收藏的扈氏支譜記載:現居地沂南縣沽渣汪的扈姓族人,其始祖扈仕行,祖居地山東省沂南縣界湖村。此地族人有家譜留於世,初修版本修於一八九二年,本版修二00四年,主修人扈義勤,卷數1,頁數95頁。
現居於四川巴中的扈姓族人,據說是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孝感麻干鄉遷來。分布在巴州區青山鄉石龜山(七村)、扈家山(人頭山)、紅岩碥(六村二社),東興鄉白鶴山,平梁鄉黑桃碥及光輝鄉、化成鎮一帶;南江縣朱公鄉黃梁壩和斜岩砭一帶。青山鄉扈家山(人頭山)和朱公鄉黃梁壩的扈姓族人為一個始祖,傳下來分為五房。長房和四房分布於青山鄉五村二社,長房主要聚居於四合院;四房主要聚居於老屋和新房子。四房後來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花橋鄉趙家壩一帶居住,另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朱公鄉七村一帶居住。二房分布於青山鄉六村二社(紅岩碥),二房後來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花橋鄉一帶居住。三房和幺房分布於南江縣朱公鄉黃梁壩。
折疊編輯本段分布
省 縣 鄉鎮 備注
北京市 大興縣
上海市
天津市
廣東
浙江海寧
江蘇邳州
徐州
鎮江
福建
湖北 襄凡市
荊門
湖南 邵陽市 下花橋鎮
邵陽
邵東縣
重慶開縣
綦江 石角
梁平
遼寧沈陽市
鐵嶺
撫順市
吉林 磐石市
黑龍江 大慶
雙鴨山
河北 涿州
滄州 西磚河
棗強縣
唐山
河間市米各庄鎮北東村
故城縣 饒陽店鄉扈庄村
遵化
保定
武邑縣
臨西縣 扈十二里村
河南 方城縣
洛陽
鶴壁 扈堂村
河南民權縣 扈庄村,戶口村,小路崗村(整村全是扈姓,與山東曹縣同譜,於清乾隆年間由曹縣遷到民權。民權和曹縣是鄰縣。現有家譜留存)
宜陽縣 ①扈村 (實際地名為:戶村)
②後蓮花池村,部分姓戶(扈)
信陽
濮陽清豐
長垣縣 惱里鎮六里庄
林州
衛輝李元屯鄉扈庄村
輝縣市
平頂山
方城縣
商丘
安陽南
南樂縣
彰武
山東
莒縣扈家莊
淄博 白土丘村、周村
臨淄
菏澤
鄄城縣臨濮鎮 戶屯村
諸城
利津縣 扈家莊、扈家灘村
滕州市張汪鎮小於村
聊城
濟寧市、魚台縣、豐縣、市中區 扈家街、任城區接庄鎮喬庄村、廿里鋪鎮 市中區扈姓大多信奉伊斯蘭教
鄒城城前鎮扈家溝
臨沂平邑
青州市口埠鎮扈家官莊(扈姓90%) 周家裡雙 王府街道劉家村鄭母鎮吉林村
雲門山街道東關社區時店村
臨朐縣龍崗鎮河灘村
濰縣 寒亭 扈家村
壽光縣
棗庄
濰坊
林治 扈家莊
沂南縣 界湖村、沽渣汪
東營墾利扈家灘 與淄博濰坊同譜
梁山縣 系東營墾利扈家灘一支(有譜失續),與淄博濰坊同譜
陝西 山陽縣 扈家源鎮
大荔
甘肅
青海
新疆
山西 洪桐縣
四川 達州
巴中區 青山鄉、平梁鄉
南江縣 朱公鄉
瀘州
開江
冕寧縣 瀘沽鎮
會東縣
貴州 納雍
織金
遵義
安徽蕭縣新莊鎮南居、黃口鎮戶庄村
霍邱縣
江西 九江廬山區泉水壠、扈家大灣、廬山腳下、星子、九江縣(沙河)
雲南
內蒙古赤峰
通遼市
廣西玉林
容縣
柳州
西藏
寧夏
海南
香港
澳門
台灣
『叄』 新登賢明府是那個學區的
在南四村,其實那裡根本不是什麼學區,周圍沒有學校,最近的是賢明小學,新登鎮小要搬了,離學校真的很遠,想買學區房的建議不要選賢明府。
『肆』 餘姚四大先賢是哪些
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
『伍』 誰能告訴我有關浙江海寧市的相關資料 最好有圖片哦
海寧歷史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至1961年12月復建海鹽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官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嘉興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0°15』-30°35』,東經120°18』-120°52』。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上虞市、杭州市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餘杭區,北連桐鄉市、嘉興市秀洲區。市治硤石鎮。東距上海125公里。滬杭鐵路、101省道杭滬復線東西橫貫市域,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越過北境,杭州繞城公路東線穿行西部。以「兩橫六縱」為主框架,市、鎮、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定級內河航道有46條,主幹航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自然環境】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寧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較豐,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因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此交會,有旱、澇、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耕地土質南砂北粘,結構良好,水氣協調,酸鹼度適中,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現「海寧潮」的起點。
經濟發展
2003年,海寧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財政總收入18.08億元,增長23.2%;全社會因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增長49.5%;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增長10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6元,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4%。2003在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和基礎設施制約問題開始突出,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供給緊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仍然困難,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還需加強;對外開放總體水平還不高,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等。
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8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20公頃,總產量18.16萬噸,比上年減少1.67萬噸。花卉、苗木、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6萬公頃。畜牧業發展良好,優質肉雞和湖羊穩步增長,飼養量分別達到17963.75萬羽和43.59萬頭。全市肉類總產量4.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7%。水產品總產量2.31萬噸,增長14.4%。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9%。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擁有農業龍頭企業26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2家。農業招商工作穩步開展,工商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效益農業資金億元。農業標准化工作扎實推進,新制定農業標准備5隻,全市農業標准累計已達19隻。土地整理暨標准農田建設有序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實現農業增加值13.0億元,增長6.4%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工業經濟總理持續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規模企業運行良好,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43.57億元,增長41.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7%,實現利稅總額27.59億元,其中實現利潤17.9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1%和49.9%,在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顯現。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皮革、經編和家紡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97億元、121.75億元和47.18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性投入突破50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突破50億元。比上年增長77.2%。企業的自我積累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工業用電量達13.2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40.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3.68億元,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1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達236.48分,繼續保持嘉興市首位。
商貿、旅遊、金融等較快增長: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9.99億元,增長29.6%。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和海峽兩岸經編產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節會活動」,有力地帶動了商貿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風情街」等旅遊項目建成運行。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3.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27億元,分別增長19.1%和33.9%。通信、網路、中介等服務業繼續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進一步形成。全年物價穩中趨升,累計居民價格消費指數為101.3%。金融總量持續擴張。年末全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86.5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9.21億元,增長25.7%;各項存款余額達127.75億元,增長51.8。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其中限額以上民間投資完成35.57億元,「百億工程」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0.8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0.9%。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全市27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1.35億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資1.61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02億元,電力設施完成投資1.29億元。硤斜公路、硤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車,220千伏長安民誼輸變電工程和110千伏錢江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館)交付使用,景雲橋舊城改造和洛塘河北側綠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黨校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重點鎮污水處理聯建項目、農橋改造、新海寧賓館(暫定名)和經濟適用房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城鎮集體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勞動關系轉換加快,累計改制率達到92.1%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國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實現增資擴股。積極推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頓和規范,「信用海寧」建設加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家,合同利用外資2.70億美元,增長105.6%。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自營進出口8.05億美元,增長78.1%。外貿出口隊伍迅速擴大,全年新增獲權企業70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99家。對外經濟合作穩步發展,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項目3個。
科技和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
全年列入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信息化啟動工作進展順利,信息化示範企業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南苑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海寧一中後續工程進展順利,海寧中學整體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實驗小學擴建工程相繼完工。基礎教育升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90.11%。創新辦學體制,全市第一所民辦助的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海寧市友誼學樣投入使用。
就業和社保等工作積極推進:
勞動力的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幫助1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全市養老保險人數5.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6.13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4萬人。繼續堅持「兩個確保」,低收入居民、困難企業職工和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擊「非典」疫情,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鄉公交和供水一體化工作加快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中出生率保持較低水平。
海寧市志
建置: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到1961年12月復建海寧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審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
政區: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裡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並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節器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不知道怎樣貼圖,不好意思,就沒搞定圖片了
『陸』 麻煩高手給我弄篇海寧的文章,最好是介紹海寧的!給分
你好!網路的結束我就不再贅言了。這是一名作家關於海寧的介紹。
海寧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東距上海120公里,西與杭州接壤,下轄8個鎮、4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4萬。
海寧是一個頗具文化魅力的城市。海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遊之地」之美譽。尤以潮文化、燈文化和名人文化獨具地方特色。天下奇觀海寧潮因其潮高、多變、兇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歷代文人墨客觀潮後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及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來海寧觀潮。硤石燈彩工藝獨特,製作精細,其「針工」堪稱一絕。相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曾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海寧人傑地靈,歷代賢才薈萃,如唐代詩人顧況,明代史學家談遷,清代大學士陳元龍、數學家李善蘭,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書法家張宗祥、書法篆刻藝術家錢君陶、漫畫家米穀、教育家沙可夫、許國璋、著名作家陳學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濟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寧人。
海寧是一個富有競爭實力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上下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區域經濟不斷壯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17.96億元,人均達到42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3:61.1:32.6;財政總收入2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684元和8089元。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中列第23位,並榮獲了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等稱號。在致力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近年來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全省科技工作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教育強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範城、省體育強市。 海寧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依託較早地推進市場化改革,海寧已形成了一定的體制機制優勢,民營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作為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近年來隨著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的迅速崛起,海寧已成為國內最富活力、最具潛力的投資熱土之一。2005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31億美元,自營出口達到14.77億美元。海寧還是著名的「中國皮革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和「中國經編名城」。目前已形成了以皮革、經編、家紡為支柱,磁性材料、化工醫葯、印刷包裝、五金機械等產業蓬勃發展的富有特色的工業經濟新格局。海寧中國皮革城已成為全國皮革服裝、毛皮交易中心和華東地區的箱包皮具集散中心,許村中國家紡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裝飾布料集散中心。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覽會、家紡博覽會和觀潮節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商貿節會活動。
海寧是一個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新世紀的海寧,正處在由小康向現代化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面向「十一五」時期,海寧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大力弘揚「敬業奉獻、猛進如潮」的海寧精神,解放思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已成為海寧「十一五」發展的主旋律。海寧上下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產業提升、開放帶動、科教興市、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五大戰略,全力打造環杭州灣現代工貿強市、長三角文化旅遊名市、杭嘉湖宜居創業新市。力爭到「十一五」末,綜合實力確保嘉興首位、浙江領先、全國升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柒』 應姓的遷徙分布
商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體,在當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約三十九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時有孔子弟子商澤、商瞿見諸史冊,均為魯國人,加之商姓來源眾多,至戰國時,商姓已分布於今河南商丘、陝西商縣、山東曲阜等地。
兩漢之際,商姓已輾轉播遷於今河南平輿、陝西西安以及豫魯交界的今河南濮陽一帶,後經發展,昌盛為當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屬為汝南郡、京兆郡、濮陽郡,是故後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姓以上述三郡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周邊播遷,今甘肅、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際,商姓之主流依舊繁衍於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發展。
北宋時,河南開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為都知兵馬使,仁宗時因奉使歸宋,奏獻密事,仁宗嘉其義,賜他於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後,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區域進一步擴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遷。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橫行江浙一帶,則商姓人有避亂播遷於福建、廣東等地的。元代,世居於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的商姓家族繁衍興旺,其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尤以商挺父子為其傑出代表,其不但顯達於朝廷,而且以書畫揚名於世,誠為後人所仰視。
明初,山西商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甘肅等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闖關東進入東北三省的,後擴展至內蒙古之東北區。此間華東、華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歷民間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廣。
如今商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黑龍江、河南、北京、陝西、遼寧、江蘇,這八個大約占商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布於湖北、安徽、浙江、重慶、天津等地。商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插圖)表明: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河北大部、京津、山東、河南東北、蘇皖北部、重慶東南、貴州北端,商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2%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1%,居住了大約63%的商姓人群。在內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晉陝、寧夏東北、豫鄂渝大部、四川東部、湖南西北、貴州大部、雲南南部、廣西中部、皖蘇南部、浙滬、贛閩北部,商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2%,居住了大約29%的商姓人群。
漢族占商姓總人口96%以上,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蒙古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北京市、遼寧等地,滿族主要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於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當代商姓的人口在38萬左右,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為36萬人(2006年),為中國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8%,在全國分布較廣。
『捌』 賢明的君主愛新覺羅·弘歷,他的額娘是誰
《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內宮那拉氏為皇後。容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