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溫州地理位置優勢

溫州地理位置優勢

發布時間: 2021-02-18 04:36:15

Ⅰ 溫州的地理情況

全市面積
全市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全市下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和瑞安、樂清2市及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共設鎮119個,鄉143個,街道辦事處30個。

人口
2004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46.1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37.1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0‰。

地貌
溫州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地貌可分為西部中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盆地區,東部平原灘塗區和沿海島嶼區。

海岸
溫州海域遼闊,岸線綿長曲折,從樂清湖霧至蒼南雲亭共355公里,形成磐石、樂清灣等天然良港。

灘塗
溫州有沿海灘塗約80萬畝。

海洋
溫州是海洋大市。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沿海灘塗養殖面積達6.5萬公頃,養殖蟶、蚶、蠣、蝦、蟹、蛤等。南麂列島有貝、藻類490餘種,為國家級海洋型自然保護區。沿海主要漁場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魚類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馬蛟、鰳魚、鈣魚等370餘種。

水文
溫州境內較大的水系有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均由西向東注入東海。東部平原地區河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大小河流有150餘條。據水利部門估算,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41.13億立方米。

氣候
溫州以氣候溫和而得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雨量充沛,光照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約18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75~280天。

交通
公路
全國高速公路主幹線同三線沿海大通道(黑龍江同山市至海南三亞市)貫穿溫州全境。金華—麗水—溫州高速公路將於2005年貫通,紹興諸暨-溫州永嘉的高速公路已於2004年年底動工建設。2004年年底溫州公路總里程54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級公路155公里,二、三級公路1220公里。全市通公路行政村4857個,通車率81.6%。
鐵路
已經建成的金溫鐵路和已經開工建設的溫福鐵路,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甬溫鐵路,構成了溫州縱橫交叉的鐵路網。其中金溫鐵路最大的客運站溫州站已成為日均到發旅客2萬人次以上的鐵路一等站。金溫鐵路最大的貨運站溫州西站年貨物吞吐量達400多萬噸。
海運
溫州港是我國沿海20個主樞紐港之一。目前擁有市區老港區、楊府山港區、龍灣港區、七里港區等四大港區。已經開工建設的狀元嶴港區圍墾工程總投資約為11億元。狀元嶴深水港區岸線總長達到4.8公里,擁有17個深水泊位,將形成每年300萬標准集裝箱及4000萬噸貨物的吞吐能力。進港航道自然水深達15米,可靠泊10萬噸級的船舶,運卸第二代集裝箱。港區建成後,將以國際集裝箱和大宗散貨海運為重點,打通溫州通向國際市場的海上通道。
民航
民航溫州永強機場地處溫州甌江口南岸,距市中心24公里,凈空條件良好,為4D級機場,可滿足B767、A300以下機型起降。累計開通國內和香港地區航線64條,開通航線城市有上海、廣州、北京、深圳、成都、海口、重慶、昆明、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國內大城市。2004年全年保障飛機安全起降3.02萬架次,旅客吞吐量24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萬噸。

語言
普通話
方言;溫州本地話,閩南語,蠻話,金鄉話以及一些少數民族語言

Ⅱ 溫州的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
溫州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省的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閩北,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浙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面積
轄鹿城、甌海、龍灣3區和樂清、瑞安2市(縣級)及洞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個縣,陸地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08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720萬,市區人口80萬。
氣候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
行政中心位於鹿城區
交通概況
溫州位處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交通通信事業發達。溫州海岸線長達355公里
,港口條件優越,是一個集河口港、海灣港於一體的綜合性天然良港,為浙南、閩
北貨物進出的咽喉。是全國20個主樞紐港之一。溫州機場已開辟60條國內航線,並
開通了與香港、澳門的地區航線。溫州火車站是我國第一條股份制合資建設鐵路--
--金溫鐵路的終點站,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
溫州市已經成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公路運輸四通八達,104國道和330
國道貫穿南北,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高速公路溫州段正在建設之中。
語言
溫州方言主要有甌語、閩語、蠻話和蠻講、畲客話、金鄉話和蒲門話五種。此外還有大荊放和羅陽話等。

Ⅲ 溫州地理位置

溫州地理位置 溫州地處中國大陸環太平洋岸線(約18000公里)的中段,浙江省東南部。全境介於北緯27.03'-28.36'、東經119.37'-121.18'之間。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方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

溫州自然地理概況 溫州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8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的溪流,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東部平原地區,主要有溫瑞平原、瑞平平原,其間人工河道縱橫交錯。河流較長的有甌江、飛雲江、鰲江。其中甌江曾稱永寧江、永嘉江、慎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幹流長388公里。梅嶴以下,河床逐漸增大、寬500米至3000米,近河口區形成三角港,左納楠溪江入海。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以琵琶門為界,北為泥岸,間有岩岸,南為岩岸。有島嶼436個,多為雁盪山脈延伸部,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因為地處溫橋嶺南,「雖隆冬恆燠」,故名溫州。

Ⅳ 溫州的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相連,北和東北部與台州市接壤。全境介於北緯27度03分-28度36分、東經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間。溫州市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鹿城、龍灣、甌海和洞頭四個區)面積1313平方公里。
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溫州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溫州的山脈有玉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
溫州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3-19.4攝氏度,1月份平均氣溫4.9-9.9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6.7-29.6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間。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熱帶氣旋,無霜期為241-326天。年日照數在1442-2264小時之間。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螯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

Ⅳ 浙江的地理位置有何優勢

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介於北緯27度12分-31度31分和東經118度-123度之間,東瀕東海,南界福建回,西與江西、安徽相連答,北與上海,江蘇為鄰。東西與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為浙。1996年統計,全省總人口為4343萬,有畲、回、壯、苗等49個少數民族。全省轄杭州、寧波(國務院批准為計劃單列市),溫州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金華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10市及麗水地區,39個縣、25個縣級市、24個市轄區,共置858個鄉,983個鎮。省人民政府駐地杭州。

Ⅵ 溫州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和人文特色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424.3億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500美元,財政總收入339.8億元。

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從大陸吹來的偏北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少,濕度蒸發較小。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偏南風,濕大雨多,氣溫較高。春季天氣多變,時常陰雨連綿。秋季大氣較穩定,常見"秋高氣爽"天氣。全年氣候總特點是: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候多樣。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南部閩南文化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莆田人帶來了豐厚的經商能力和文化,深深促進了溫州經商文化的形成。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爛: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Ⅶ 溫州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文特色

溫州地處浙江省的最南端,南面緊挨著福建省的福鼎市,東面是中國的東海回,再東面一答些就是太平洋了。溫州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北有北雁盪山為括倉山的余脈,從北雁盪山至緊靠著福建省的南雁盪山全部為崇山峻嶺,東面與南面以丘陵為主,可以說溫州就是一座海邊的山城,沒有多少平原與耕地;溫州有眾多的河流與湖泊,比較著名的有甌江、楠溪江與飛雲江,其他大大小小的河道數不勝數;溫州的氣候屬於比較典型的海洋性氣候,春季早晨多數時間會有從海面上升起的濃霧,夏季悶熱潮濕,秋季氣溫依然非常高(尤其是趕上「秋老虎」),冬季不能算太寒冷,基本上氣溫可以保持在0度以上,遇上冷空氣南下也就只有為數不多的五六天氣溫會低於0度。溫州地處江南,從農歷年底一直到次年的清明節大部分時間會處於陰雨連綿的氣候,潮濕陰冷,這段時間是溫州最不好也是農民最歡喜的時間。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謝謝】

Ⅷ 溫州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溫州旅遊景點: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溫州網: http://www.66wz.com/

Ⅸ 溫州是個怎麼樣的城市,有什麼特色,能不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如果答案比較好,還可以再加分

隨便說點兒吧,在這兒長大我覺得溫州美女還是蠻多的,比較繁華的地段在鹿城區版那邊,五馬街權 江濱路 時代廣場啊之類的地方吧。你來這兒讀書是在溫州大學城那邊吧?那邊的話是甌海區,大學城附近環境還不錯,我去過山上的溪水也都很清澈可以直接喝的那種。不過附近的河還是秉承了溫州河道的優良傳統——臟。附近還有個溫州樂園,可以去玩玩,不過我覺得很沒意思。
大學城離市中心就有點遠,坐車得個把鍾頭。大學城旁邊的小鎮子裡面大部分都是禮品店啊 首飾店什麼的針對大學生開的,買買禮物什麼的倒是夠了。不過衣服店我沒怎麼看到所以買衣服還是得去市中心或者火車站。
特色嘛,我也不知道怎麼說誒。小吃? 交通差 外地人口多 算不算特色啊。你還有想知道什麼再問吧,我補充

Ⅹ 溫州的地理位置

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1612.94平方專千米,海域面屬積約11000平方千米。全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3個縣級市。2018年,戶籍人口828.7萬人,常住人口925萬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