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寧夏石嘴山市地理位置簡介

寧夏石嘴山市地理位置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2-18 01:42:52

『壹』 寧夏石嘴山市有多少年歷史

石嘴山簡介石嘴山市是寧夏重要的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鄰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左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石嘴山市成立於1960年,現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土地總面積5309.5平方公里。總人口744291人,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點20.3%,呈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市府所在地大武口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總面積4703平方千米。總人口744291人(2009年9月)。
市人民政府駐大武口區,郵政編碼:753000。代碼:640200。電話區號:0952。拼音:Shizuishan Shi。
石嘴山市 面積4703平方千米,人口744291萬人(2009年9月)。
石嘴山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
大武口區面積1007平方千米,人口25.9萬人。郵編753000。
惠 農 區面積125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編753200。
平 羅 縣面積2251.6平方千米,人口29.85萬人。郵編753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石嘴山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南暢北通,西高東低,山川雄健,景色秀麗。賀蘭山岩畫閃射著先古文明的光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漢墓夏冢,長城古塔,體現著土地的靈動和文化的燦爛;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塞上江南的秀麗風光。 著名景點北武當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是國家2A級景區。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西北賀蘭山東麓,朝陽西街起始點。是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跡、軍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景區內每年9月、10月舉辦北武當九九重陽登高節、廟會等活動。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由五個景點組成: 佔地1萬余畝的人工生態林區-大武口森林公園,它展現了西北乾旱荒漠地區生態建設的特有風貌。
星海湖 </B>
星海湖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城區東部,山水大道穿湖而過。總面積43平方公里,湖水面積20多平方公里。這里曾是明代古沙湖遺址,原為城市邊緣的一片濕地。石嘴山人民經過搶救性的治理,把一片泥淖改造成碧波盪漾、鳥翔魚躍的湖面。景區由百鳥鳴、金西域、南沙海、鶴翔谷、新月海、白鷺洲六個各具特色的景點組成。
大水溝 </B>位於平羅縣下廟鄉常青村,東至昊王渠外30米,緊臨201省道,南至下廟鄉暖泉村路口,西至原西軸廠區(含廠區),北至下廟鄉與崇崗鄉交接處的泄洪溝,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屬於山地和洪積扇地。
平羅玉皇閣 </B>國家3A級景區,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與富民街交匯處。是寧夏最大的道教場所,被稱為平地古建築的奇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佔地3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 介 紹 玉皇閣的台座分為4級,由南向北漸次升高,最高建築三母殿,距地面26.2米。
森林公園 </B>
石嘴山森林公園位於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西北部,背依賀蘭山,懷抱大武口市區,規劃建設面積667公頃,按規劃將建成融遊憩、娛樂、生產、野趣、體育、文化、宗教等活動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它的建成,對大武口市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明顯作用。
石嘴山森林公園於1997年11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平整綠化帶132萬平方米,清運土方60餘萬立方米,更換土方2萬立方米,種植35萬平方米的草坪和3萬平方米的苜蓿,共完成120個品種、32.1萬株樹木的栽植任務。先後建成了防風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紀念林、青年志願林、少年世紀林、軍民共建林、警民共建林、沙生植物園等林區,樹木成活率達到93.8%以上。幾年來,園內基礎設施建設速度非常快,先後完成了全長11.7公里的四級揚水引黃灌溉工程、10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工程、3000米噴灌主管道和20套移動噴灌設施的安裝工作,鋪設壓力管道1500米,新建道路3000米。相繼建成並向遊人開放了荷花池、主大門、主大門廣場、亞熱帶植物園、文博館、回歸村等景點。其中,亞熱帶植物園盡現亞熱帶植物花卉,應有盡有;文博館收藏歷朝各代文物數千件,值得一去。
2000年,石嘴山森林公園綠化投資100萬元,在主幹道種樹1.1萬株。重點加大了高大常青樹的種植數量,共栽植3米以上高大常青樹木4500株,完成造林面積500畝,使栽植地段基本成林,較大地改善了森林公園的園林景觀和投資環境。森林公園集觀賞、游樂、餐飲、休閑於一體,被遊人譽為「戈壁綠洲」、「世外桃源」。
馬蘭花大草原 </B>是鄂爾多斯台地的一部分,距首府銀川30公里。這里草原面積10萬畝。陽春三月,大草原上馬蘭花爭奇斗艷,一派生機。每到秋季,牧草豐盛,牛羊肥壯,正是草原風光最美的季節。從2000年起,當地每年都在此舉辦「陶樂馬蘭花生態觀光旅遊節」。 平羅玉皇閣 平羅玉皇閣位於平羅縣城北端,始建於清代光緒元年,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寺院。玉皇閣規模宏偉,造型獨特,城隍、觀音、玉皇等12個殿堂高低錯落、重樓疊閣,殿內塑像更是形神各異、雕工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國家3A級景區,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與富民街交匯處。是寧夏最大的道教場所,被稱為平地古建築的奇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佔地3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
玉皇閣的台座分為4級,由南向北漸次升高,最高建築三母殿,距地面26.2米。內有城隍殿、觀音殿、娘娘殿、三清殿、無量殿、洞賓殿、三官殿、三母殿,還有文昌閣、關帝閣、鍾樓和鼓樓等主體建築和大量為遊客服務的輔助設施。整座建築造型獨特,氣勢雄偉,登臨三母殿可憑欄西眺巍巍賀蘭山,東望滾滾黃河.
景區每年農歷四五月間舉行的城隍廟會盛大隆重,人們裝扮成牛頭、馬面、判官、小鬼等簇擁著被高高抬起端坐在神輿之上的城隍神像巡遊,稱之為出駕,含懲惡揚善、體察民情之意。
平羅玉皇閣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群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工藝精美。高樓氣勢宏偉,小閣玲瓏剔透,陪襯有致,競相蓖美;樓閣山檐深遠,檐角翹指蒼穹,似雄鷹展翅欲飛;閣內所有殿宇盡為雕梁畫棟,或雕刻花卉獸禽,或彩繪山水人物,刀筆洗練,功庇深厚,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體,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寺廟之一。
田州古塔 </B>
距平羅縣城20公里的田州塔,俗稱姚伏塔,矗立在姚伏鎮東一公里外的柳蔭叢中。塔呈平面六角形,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8米,塔頂呈六邊覆斗狀,塔底直徑為7.5米,南北各有一門,門牆上有對聯,對聯書法雋秀有力,對仗工整。
在數百年漫長的歲月里,田州古塔經歷了大小百餘次地震。後又於清乾隆年間(1783年)重修。1980年平羅縣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1985年再次被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湖 </B>該景區系國家首批5A級景區,為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沙湖旅遊區在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1990年開發建設,每年接待遊客都在50萬人次左右,已成為祖國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旅遊熱點,因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而被選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千畝荷池,盛產魚類、鳥類,這里棲居著白鶴、黑鶴、天鵝等十數種珍鳥奇禽。你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的場景,在水邊葦桿間、蘆叢底部更有鳥巢無數,每年春季,五顏六色鳥蛋散布其間,堪稱奇觀。
除了品種繁多的鳥類外,沙湖還盛產各種魚,在湖南岸的水族館里,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類,包括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
湖西四周有滑沙、騎駝、騎馬、游泳、垂釣、滑翔、沙灘排球、足球等游樂設施,還有旅遊飛機空中觀光節目。
開放時間:08:00-18:00
位置: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
面積:總面積8.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
沙湖,南沙北湖。這里是鳥的天堂、魚的世界、遊人的樂園。廣闊的沙湖萬畝水面宛如一幅巨大的銀色錦緞,初夏,新葦如茂林修竹,鬱郁蔥蔥,或如港汊,或如街巷,或如華蓋,或如屏障,微風吹來,綠影搖曳,婀娜多姿。
沙湖盛產魚、鳥。遊客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白鶴、黑鸛、天鵝等幾十種鳥類、數萬只在這里棲居,有時象移動的烏雲在天空左右盤旋,遮天蔽日。它們的窩巢就築在水邊的葦桿間、蘆叢底,每年春季,各種顏色的鳥蛋散布其間,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
沙湖的魚類與鳥群是大自然生物鏈上兩上相互依偎的環節。小魚兒是鳥的美食,鳥糞又是良好的魚餌,肥美的蘆根水草和豐富的浮游生物又是魚、鳥共同的食物。湖水裡常年生長著十來種魚,不僅有鯉、鰱、鱅、鯇、鯽,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在湖南岸的不族館里,還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
由於盛產魚類,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每有嘉賓,必以剛剛出水的二三十斤重的鱅魚上席,鮮嫩可口,既飽口福、又飽眼福。遊客如有興趣,也可以親自釣魚、捕魚。
沙湖南面是一片面積3萬畝的沙漠,它和這萬畝湖水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伴侶,相互偎依,相映成趣,湖水碧波盪漾,沙海金浪起伏。
在銀川南門乘開往沙湖的旅遊專線車,車費10元,行程約1小時30分。 沙湖自然保護區 湖水如海,柔沙似綢,天水一色,葦叢若畫的沙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上,它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以北,距銀川市56公里,總面積8.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
沙湖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資源蘊藏量豐富,「沙、水、葦、鳥、山、荷」六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獨具特色的秀麗景觀。沙湖自然保護區地處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屬中濕帶,沙湖獨特秀美的自然景觀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是西部絲綢之路上埋藏的寶藏,靜靜地等待人們的發掘。
沙:位於沙湖南端一望無際的沙漠給人以豪放、博大的感覺訓練有素的沙漠之舟----駱駝載人進入大漠深處,陣陣悠揚的駝鈴聲清脆地在空中回盪,使人心神盪漾,如醉如痴。在這里,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尋找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奇。
水:霧海雲天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鏡湖碧水充滿著盎然綠色,山綠水綠,構成一幅綠色的水彩畫,在這里游泳、盪舟都會時時感到清新舒暢,心曠神怡。
葦:沙湖東北面,蘆葦成片成叢,蘆葦幽深,遊艇在蘆葦中穿行,如同迷宮,不時驚起一串鷗鷺,令人興趣盎然。
鳥:沙湖是鳥的天堂,它水產豐富,無污染,更得到人類的格外關照,位於湖中心的「百鳥樂園」,又稱「觀鳥台」,是候鳥繁衍,棲息的理想之地,在此可觀賞到天鵝、大鴇、中華秋水鴨、海鷗、白鶴、灰鶴等11目24科,百萬只鳥類在這里流連,成為沙湖景色一絕。
山:沙湖西眺,巍巍賀蘭山山峰高聳,重巒疊嶂,山上山下溫差大,在初秋仲春微雨即成雪,雪積成山,日照不融,山上陽光明媚,山下常如披絮,形成「賀蘭晴雪」,為寧夏古代八景之一。
荷:集聖潔象徵與實用價值為一體的荷花,在埃及、印度、中國等國的古代文明中,即已展現芳蹤,而沙湖的體現塞外江南景色的萬畝荷花苑,其荷花面積,規模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莊等處荷花形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觀。
石嘴山石嘴子公園
石嘴子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邊巍然挺立著如嘴巨石,俗稱石嘴子,此處即石嘴山地名來歷,歲月滄桑,雄風依然。惠農區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南與平羅縣接壤,北與內蒙古烏海市相連,地理位置優越。
石嘴山市惠農區石嘴子公園於2006年7月20日開工建設,2007年6月15日竣工。公園沿黃河西岸呈帶狀分布,南起煤業橋,北至石嘴子,南北長7000米,東西寬50—200米,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公園採用了現代開放式園林的模式進行設計,集防汛、生態、旅遊、休閑、愛國主義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同時將石嘴子文化和黃河古渡金羊毛文化作為設計的主線,以彰顯公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石嘴子公園重點圍繞「三條主線、三個廣場、三個船型碼頭、六處水面、六個出口」進行建設。「此外,公園內還布局建設了吊橋、曲橋、閣、亭等功能性設施以及船帆、旗桿、花架、榕樹等裝飾性工程多處。
石嘴山市惠農區全力推進城市建設步伐,增強城市聚集功能。石嘴子公園的建設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更加舒適的休閑娛樂活動場所,而且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快了惠農區城市化進程 【資源狀況】礦產資源 石嘴山市曾是資源依託型城市,現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該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被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硅石儲量5億噸,是硅系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300萬噸,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
土地資源 石嘴山市地處銀川平原北部,得黃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土地肥沃,溝渠配套,林網交錯,現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多年來,石嘴山市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造林、封沙、封灘育林、育草和全民義務植樹,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項目、平原綠化項目和現在正在爭取的「綠色中國」項目以及興果富民工程等,使該市農業、林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0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積36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過到8.1%。
旅遊資源 石嘴山市風景名勝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萬仞賀蘭山擦邊而行。東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雄渾招人青睞;西看,「賀蘭山下果園成,塞上江南舊有名」名不虛傳;南有集大漠雄渾與江南錦秀為一色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沙湖,北有植物「大熊貓」之稱的四合木保護旅遊區和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中有碧野婆娑的萬頃良田。民族風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來已久;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鍾鼓樓、田州塔等文物古跡熠熠生輝;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園、惠農萬畝枸杞園、萬畝紅柳園,平羅萬畝生態林等爭奇奪秀,後來居上。追今訪古,怡養性情,石嘴山的旅遊景觀景點令人留連忘返。
電力資源 現有國電大武口發電廠、國電寧夏石嘴山發電有限公司2家國有電力企業和一些地方電力企業,總裝機容量205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一批企業自備電廠項目,預計到2008年,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

『貳』 石嘴山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石嘴山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後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東西寬約88.8千米,南北長119.5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

(2)寧夏石嘴山市地理位置簡介擴展閱讀

石嘴山的歷史沿革: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1959年4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向國務院上報《關於撤銷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的請示報告》。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設立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等10個鄉(鎮)劃歸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1960年3月26日,石嘴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正式宣布成立石嘴山市。

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庄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4年2月,國務院批復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

『叄』 石嘴山市的經緯度是多少

寧夏,所以幫你查了一下。
北緯38度57分鍾,東東經106度25分。
秒。

『肆』 石嘴山 的地理位置

石嘴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版東西寬約權88.8公里,南北長119.5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偉38°21′~39°25′之間,黃河西岸。是一座新興城市,號稱「塞上煤城」,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太西煤。東、南臨銀川市,北、西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人口32萬。石嘴山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寧夏新志》。石嘴山市市區人口46萬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非農業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8.2%,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回族人口約占總人口20.3%.

『伍』 寧夏石嘴山 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石嘴山現在的經濟可以說跌入低谷中的低谷,人口大幅度流失,經濟毫無活力可言,房內東、二房東不是容急於脫手就是毫無誠信可言,能坑一個是一個,倒逼個體經濟和實體經濟無法維系!一個沒有文化底蘊和道德底線的城市,談何發展?參考甘肅的玉門市,很難說石嘴山未來不會走向那一步!
截止2018年石嘴山的現狀相比較2015年更差一些,人口流失,經濟活力不足,投資不力。而石嘴山基礎建設相對完善,無法在繼續基建。可喜的是歷屆政府一直在抓經濟產業轉型,高新企業、網路企業等新興經濟體正在不斷進入,成效嘛,只能看看報紙笑一笑了!

『陸』 石嘴山市在那裡

石嘴山
同義詞 石嘴山市一般指石嘴山
石嘴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內市,石嘴山容因賀蘭山脈與黃河交匯之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介於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公里。石嘴山市 面積5310平方千米,人口745482人(2012年)。
石嘴山市是一座新興城市,號稱「塞上煤城」,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級市。
石嘴山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直屬地級市、國家重要煤炭工業城市、寧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業基地,號稱「塞上煤城」。石嘴山市是寧夏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工業城市,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
簡單來說在銀川的北面。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哦

『柒』 幫我介紹一下石嘴山

http://ke..com/view/15404.htm

『捌』 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簡介

惠農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臨滔滔黃河,西依巍巍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接壤,南距銀川80公里,是集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流通、信息於一體的濱河山水園林工業化城市。距離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僅100公里,總面積1088平方千米。是石嘴山市轄區,總人口23萬人(2008年)。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郵編:753200。代碼:640205。區號:0952。拼音:Huinong Qu。
惠農區古代為游牧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關口,難(南)達甘、陝,北往內蒙古,東渡黃河至鄂爾多斯高原,西越賀蘭山進入阿拉善草原。這里是商賈雲集、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的地區,是寧夏工業的發祥地。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鋁、金、鈦、鋯、硅石、黏土等礦藏十分豐富,尤以「太西烏金」而文明世界。其探明儲量4.32億噸,故有「煤都」之稱。

惠農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地理獨特,距5A級風景沙湖50公里,西夏王陵100公里。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西夏遺址、長城雄關、賀蘭山岩畫記載著古老的文化和歷史淵源;黃河濕地和萬畝紅柳園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異景色;省嵬古城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向人們揭示了這片古老土地的蒼桑歷史。
惠農區建成的陸路口岸,總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堆場佔地8萬平方米。可實現年吞吐量10萬只標准集裝箱,年物流配送能力達200萬噸。集聚了內陸口岸,貨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檢驗、物流信息服務以及綜合商貿等諸多功能,是公-鐵-海貨運樞紐型陸路口岸,它將有效架起天津港與西北的物流平台,為寧夏及周邊地區產品通過天津港發往世界各地鋪通快捷的通道,將有效拉近內陸與海洋的距離。
圍繞實施城市中心區、紅果子鎮城市副中心區、石嘴山工業園區「一體兩翼」的總體規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大力實施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先後完成了109國道改線、興惠路、濱河大道和惠安大街等道路建設,新明珠、經緯摩爾商業圈建設,城市發展空間拓寬了一倍,新增面積5.54平方公里。 惠農區轄6個街道、3個鎮、3個鄉。
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育才路街道、河濱街街道、火車站街道
鎮:紅果子鎮、尾閘鎮、園藝鎮
鄉:廟台鄉、禮和鄉、燕子墩鄉
農場:惠農簡泉農場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
2005年,惠農區轄6個街道(育才路、南街、中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3個鎮(紅果子、尾閘、園藝)、3個鄉(燕子墩、禮和、廟台),共42個行政村、50個居委會。面積1254平方千米。人口20.9萬,其中城鎮人口佔71%。(根據寧夏日報專版·2005年09月17日第4版)
[編輯本段]社會發展
惠農區依山傍水,資源豐富,得天獨厚,110和109國道、石中高速公路、包蘭鐵路橫貫全區,京藏高速,100%的鄉鎮和88%的行政村通有柏油路;郵電通訊已實現了遠程數字化傳輸,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和通信網路。轄區建有電廠3個,總裝機容量為160萬千瓦/時,黃河水廠日產標准飲用水8萬噸。城市基礎設施完善,供水、供熱、供氣系統齊全、配套。
全區耕種土地面積88.87萬畝,在冊耕地11.6萬畝,實種耕地26萬畝。以山坡地、河灘地為主的近15萬畝可墾荒地連片開闊,地勢平坦,便於大面積開發利用。
[編輯本段]自然條件
惠農區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宜於各類作物生長。境內賀蘭山不僅是一道天然屏障,還是一個礦藏寶庫,探明的原煤儲量在17.7億噸以上。煤炭、硅石、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白銀、鐵礦、燧石、雲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岩等20多種礦產資源品質好、儲量大。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 萬立方米,水質甘甜,泉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工業經濟
惠農區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有「寧夏工業重鎮」的美譽,是寧夏工業的發源地,轄區現有工業企業670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規模以上企業40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0家,城鎮集體企業14家,其它各類企業646家,已形成了煤炭、電力、能源重化工、冶金新材料、煤基炭材、建材和農副產品加工等7大支柱產業。主要工業產品有煤、電、鋼材、鋼絲繩、水泥、PVC樹脂、金屬鎂、活性炭、碳化硅、硅鐵、電石等產品。現有工業產品年生產能力:煤炭500萬噸,發電量110億度,水泥29.3萬噸,焦炭260萬噸,生鐵12.7萬噸,硅鐵26萬噸,鋼絲及鋼絲繩4.4萬噸,電石70萬噸,PVC樹脂15萬噸,金屬鎂2萬噸,石灰氮9.5萬噸,活性炭2.1萬噸,碳化硅及製品8萬噸的能力,脫水蔬菜1萬噸。區內現有工業園區3個,河濱工業園區、紅果子工業園區和惠農農副產品加工園區。2004年區政府確定了新的工業發展布局。未來幾年,將以110國道、賀蘭山東麓一線為主幹,把河濱工業園區與紅果子工業園區連成一體,布局以能源重化工、氯鹼化工、電力、冶金、煤基炭材等為主的高載能工業經濟區,實行統一規劃,一區多園布局;以寧夏惠農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為重點,重點發展以脫水菜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編輯本段]農業發展
農業產業化雛形已基本形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資源為依託,大興農業基礎建設,優化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發展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階,初步形成了脫水蔬菜、畜牧養殖業、枸杞種植等三大支柱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脫水菜生產銷售基地之一和寧夏新興的枸杞之鄉,盛產小麥、玉米、油料、瓜果、枸杞、紅黑瓜籽、蔬菜等農作物,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加工、油品加工、脫水蔬菜加工、枸杞加工、清真牛羊肉食品加工、乳品加工等企業逐步興起。農機化程度大大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5.48萬千瓦,基本實現了耕作、播種、收割的機械化作業。村鎮規劃建設力度加大,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編輯本段]歷史遺跡
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有待於開發建設利用。有西夏時期建造、後毀於地震的省嵬城遺址;有2000餘幅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秦漢以前的賀蘭山岩畫;有逶迤壯觀的明長城遺址和珍貴的長城「錯位」地質資料;有明初永樂年間的古城堡遺址;更有距今3萬年至15萬年的犀牛、大象、野豬、大角鹿、盤羊、獵狗及虎、狼等20多個種屬的古生動物化石資料;白虎洞、羅家園居高臨下,盡覽全區風貌,留下了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境內封育的四合木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惜植物,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寧夏境內集中連片的生長區僅存於石嘴山區最北端的麻黃溝。濃郁的回鄉風情和賀蘭山自然景觀構成了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位於石嘴山區河濱工業園區的恆力生態鹿業科技園,以開發西部生態環境為根本,已圈養鹿460餘頭,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黃河中的三角洲——萬畝紅柳園,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更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編輯本段]工業園區
寧夏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始建於1992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工業園區。位於寧夏北端,是連接西北與華北的樞紐要地.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佔地面積6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區內地勢平坦,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捷,距銀川河東機場98公里,包蘭鐵路和石中高速公路,109、110國道穿區而過,路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等設施齊全。分為重化工產業區,原材料產業區,生態旅遊區,綜合服務區,適合各類產業開發,是發展工業的理想之地。
河濱工業園區充分享受國家、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園區出台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規劃用地、項目審批、工商注冊等方面實行全過程跟蹤服務,進區企業實行封閉式掛牌保護。
河濱工業園區現有工業企業80多家,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為支柱的工業體系。為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園區的發展定位是,用5年時間建成寧夏最大的重化工、原材料綠色工業園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河濱工業園區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紅果子工業園區: 位於惠農縣縣城以西6公里處,佔地25平方公里。現已規劃建設了振興園、蘭山園、長城園3個工業園區。其中,蘭山園、振興園以高載能產業為主,長城園以化工產業為主。今年來,紅果子工業園區依託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已形成硅鐵、金屬鎂、炭化硅、煤炭、建築建材、化工等主導產業。園區現有企業近百家,全部脫產後,年產值預計可達近10億元,實現利稅近億元。
園區交通十分便利,包蘭鐵路、110國道自南向北貫穿整個園區,有包蘭鐵路周轉站一座,園區中心距紅果子火車站約1公里,距石嘴山火車站約6公里,距石中高速公路入口約1公里。園區內有220KV變電站一座,總裝機容量110MVA,布局合理,電量充足。
寧夏惠農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概況:是全區第一家規劃建設的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由倉儲、脫水蔬菜、乳製品、副食品、醬製品和植物油六個加工小區組成。規劃總面積1000畝,總投資2600萬元。園區已實現了給水與排水、通電、通路、通訊和綠化。現入園企業12家,其中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