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樓與地理環境
㈠ 布達拉宮地理環境的介紹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的東西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牆相接。宮牆高6米,底寬版4.4米,頂寬2.8米,用夯權土砌築,外包磚石。牆的東、南、西側各有一座三層的門樓,在東南和西北角還各有一座角樓。宮牆所包圍的范圍全都屬於布達拉宮。 宮牆內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著原西藏政府噶廈的辦事機構,如法院、印經院、藏軍司令部等。此外還有作坊、馬廄、供水處、倉庫、監獄等宮廷輔助設施也都設在這里。 宮牆內的山後部分稱做「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園林建築,是布達拉宮的後花園。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後來六世達賴在湖心建造了三層八角形的琉璃亭,內供龍王像,故此稱為龍王潭。 紅山的右側有一座葯王山,山上有17世紀建造的一座藏醫學院。宮前公路南側有一塊「達扎路恭紀功碑」,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為表彰其大將達扎路恭於唐廣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長安而建立的。在宮牆周邊,新建了不少商業設施,與布達拉宮庄嚴肅穆的氣氛形成強烈的反差。 白宮的周圍是五世達賴時期仿早期宮堡形式重建的廈經卻、結布卻、宇經卻、丹瑪卻等堅固森嚴的圓堡建築。
㈡ 長寧的地理環境
長寧縣動物資源物種多樣、區系組成復雜,有脊椎動物369種和亞種,分隸屬於34目87科256屬,其中,哺乳類61種,佔全省的27.85%,鳥類154種,占鳥類總數的24.64%,兩棲類和爬行類50種,佔32.68%,魚類104種,占魚類總數的45.22%,堪稱為盆南山地動物種質基因庫。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較多,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獼猴、藏酋猴、豺、小熊貓、黃喉貂、水獺、小靈貓、斑靈貓、金貓、林麝、鬣羚、斑羚、楔尾綠鳩、領角鴞、斑頭鵂遛、鷹鴞、灰林鴞、長耳鴞、短耳鴞、大鯢、鳶、蒼鷹、雀鷹、赤腹鷹、普通 、紅隼、白鷳、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等31種。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狐、豹貓、毛冠鹿、小鸊鷉、董雞、紅翅鳳頭鵑、鷹鵑、普通夜鷹、大擬啄木鳥、灰胸藪鶥、彈琴蛙、中華鱉、烏龜、寬體沙鰍、四川華鯿、厚頜魴、短身鰍鯇、異鰾鰍鯇、華鯪、細鱗裂腹魚、重口裂腹魚、岩原鯉、壯體鮡、成都櫛鰕虎魚等24種。
植物資源植物種類豐富,有維管植物147科、368屬,1345種,其中蕨類植物38科、59屬、147種,種子植物109科、579屬、1198種;植被類型多樣,以亞熱帶低山濕潤型常綠闊葉林、亞熱帶低山常綠針葉林和亞熱帶丘陵低中山竹林等植被類型為主,亞熱帶落葉闊葉林也有零星出現,形成了亞熱帶低山純竹林生態系統,亞熱帶低山常綠闊葉、針葉林與竹類混交林生態系統,亞熱帶亞高山竹類、常綠和落葉樹混交林生態系統,常形成「竹海」、「雙楠」(楠竹、楠木)和「松竹」景觀。植物的多樣性顯著,有竹320多種(含引進種),四季皆產鮮筍,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桫欏(蕨樹)、銀杏、紅豆杉、蘇鐵、水杉等7種,其中桫欏成片分布的有多處,每片在1000株以上,株高1—5m。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果樹、香樟、潤楠、油樟、福建柏、篦子三尖杉、鵝掌楸、峨眉含笑、楠木、紅豆樹、扇蕨、紅椿、筇竹、野大豆、喜樹、八角蓮、厚朴等17種。
水生生物長寧縣內有大小溪河200多條和眾多塘庫,水域面積較大,水域生態系統復雜,水生生物約有160屬,200多種,浮游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底棲動物主要有水生昆蟲、軟體動物,有省重點保護魚類10多種。
菌類資源竹蓀稱為「真菌皇後」,是長寧重要的菌類資源,全縣年產干竹蓀10噸以上,最高年份達60噸,此處還有靈芝、三塔菌、雞絲菌、喬巴菌、黃絲菌、鵝蛋菌、紅菌、香菌等菌類。 長寧縣蘊藏鐵礦、銅礦、鉛鋅礦、錳礦、沙金、黃金礦等礦產,其中:鐵礦系二疊系龍潭組菱鐵礦,總儲量1949萬噸;銅礦大部分屬硫化礦,含銅量2.36%,伴生金和銀,已查明純銅藏量約5310噸;鉛鋅礦的儲量在一萬噸以上,質量高,可供地方開采。
縣域內非金屬礦蘊藏豐富,類別多樣,其中鹽鹵屬大型岩鹽隱伏礦床,岩鹽厚240米,置地下2000米以下,儲量3515萬噸,純岩鹽含氯化鈉90%以上。硫鐵礦主要為黃鐵礦,儲量共782萬噸,含硫量平均18.25%,厚度1-3.6米。磷礦儲量為8800萬噸,屬淺海相磷塊岩礦點,含五氧化二磷高,有開采價值。白雲石儲量較豐富,含氧化鎂20%,多露出地面,為川南罕見礦石。
㈢ 吊水樓瀑布的地理環境
吊水樓瀑布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城西南55公里。因其居鏡泊湖北端,又名鏡泊湖瀑布。古時土著人名曰發庫,位於湖之北端。瀑布兩側懸崖巍峨陡峭,怪岩崢嶸。 站在崖邊向深潭望去,如臨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葉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傘,踞險挺立於峭崖亂石之間。
斑駁的樹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榭依岩而立,人稱觀瀑亭。亭台至瀑布流口及北沿築有鐵環鎖鏈護欄。古榆下尚有一條經人工鑿成的石頭階梯蜿蜒伸向崖底的黑石潭邊,枯水期間,潭水波平如鏡。據測黑石潭深達60米,直徑也有100餘米。每逢晴天麗日,光照向瀑布,則有色彩斑斕的彩虹出現。凡到此游覽者,無不驚嘆其壯美的景色。詩人曾為它留下飛落千堆雪,雷鳴百里秋。深潭霞飛霧漫,更有露浸岸秀的優美詩篇。
吊水樓瀑布酷似聞名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湖水在熔岩床面翻滾、泡哮,如千軍萬馬之勢向深潭沖來,然後從斷岩峭壁之上飛瀉直下,撲進圓形甌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濺,如浮雲堆雪,白霧彌漫;又似銀河倒瀉,白練懸空。水聲震耳如有雷鳴。瀑布一般幅寬40餘米落差為12米。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現兩股或數股迭落,總幅寬達200餘米。
冬季枯水期,瀑布不見了,卻可以觀賞到另一番景緻。在熔岩床上,遊人可發現許多被常年流水沖擊的熔岩塊因磨蝕而形成的大小深淺不等的溶洞。這些溶洞,猶如人工鑿琢般光滑圓潤,十分別致。
瀑布之成因,據考察證實,是鏡泊湖火山群爆發時,噴發出的熔岩在流動進程中,接觸空氣的部分首先冷卻成硬殼,而硬殼內流動的熔岩中尚有一部分氣體仍未得到逸散,及至熔岩全部硬結後,這些氣體便從硬殼中排除,形成許多氣孔和空洞。這些氣孔和空洞後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岩洞。當湖水從熔岩洞的斷面跌下熔岩洞時,便形成了十分壯觀的瀑布。
環潭的黑石壁,又是一個天然的迴音壁,它會把遊人的輕歌笑語,經圓型石壁的折射,清晰地傳到自己的耳邊。石壁可與北京天壇公園的迴音壁相提媲美。
㈣ 金山嶺長城周圍的地理環境
此段長地建於一五七零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版三十公里權,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在金山嶺長城內外,有司馬台堡、龍玉峪堡、煉軍五營等烽火台和營地。登上金山頂的望京樓,可見京城城廓。
以上和一樓回答的都是網路的 我是灤平人 我去過很多次長城的 總體來說是群山圍繞 地勢陡峭 所謂的山清水秀真的談不上 因為近些年很缺水 不過從金山嶺可以看見北京的密雲水庫 尤其是在夏天 那種霧氣蒙蒙的感覺還是很好的
金山嶺絕對是中國長城的精華 好多廣告的長城取景都選擇了金山嶺 包括《新聞聯播》開頭的那段畫面都是 因為那種險是其他長城所沒有的
金山嶺的生態也很好 最美的是秋景 金山嶺的秋景是中國十大最美秋景之一
LZ還想知道什麼可以追加
㈤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5)八角樓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㈥ 種植八角需要怎樣的地理環境
八角茴香適生於亞熱帶南部山區的陰濕溫暖環境,年平均溫度不低於0℃,年雨量1300毫米-1400毫米,相對濕度80%以上。土壤以深厚、肥沃、pH5-6為宜。幼樹喜蔭,成齡樹喜光。根淺、枝條脆,不抗風。
㈦ 青城山的地理環境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景區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後山景區
青城後山距成都60公里,距都江堰市區20多公里,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與卧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泰安古鎮、水晶溶洞、三潭霧泉(金娃娃沱)、龍隱峽棧道、雙泉水簾、百丈長橋、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於二十世紀90年代初正式開放。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里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於山間的駐鶴庄;右有橫石卧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
建福宮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公里,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庄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鑒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范,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老君閣建築群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鍾離權。老君閣於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圓明宮
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斗姆殿,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聯雲:「栽竹栽松,竹隱鳳凰松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環境十分出靜宜人。圓明宮殿內設有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
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1943年夏,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製成石刻陳列。
泰安古鎮
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古鎮里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遊客歇腳。
五龍溝
五龍溝古稱蠻河溝,長約8公里,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迴音壁等。
又一村
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
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
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水源出鎣華山南天門,納白雲洞古磨溝、觀音岩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10公里。其中又數「幽谷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
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游,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
白雲古塞
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聖母洞
青城山聖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岩溶洞,位於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聖母洞主洞長300餘米,支岔洞總長1000餘米,曲折迂迴,緩慢向上延伸。洞內冬暖夏涼,鍾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趙公山
趙公山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們青城山景區,其最高處是老君閣,也才1600多米,趙公山不僅僅在於景色優美,風光旖旎,寧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恆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財神趙公明財神爺祖廟。到了青城山不到趙公山,等於沒青城山。
㈧ 關於西雙版納的歷史人文,地理環境和氣候,以及風俗習慣
西雙版納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滿山遍野的綠色。花開四季,果結終年,秋天、冬天樹木不落葉,只有在乾季和雨季交替時,少許樹木分批地換葉。第二感覺是:氣候溫和,找不到「冬天」的蹤跡。有一位氣候學家曾經對春夏秋冬作過這樣的劃分:月平均溫度低於10℃的為冬季,月平均溫度高於22℃為夏季,月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的為春秋季。西雙版納低海拔地區的月平均溫度都在15℃左右。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沒有冬天的樂土」。12月至2月,正是祖國北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時候,可是在西雙版納,人們還在瀾滄江里游泳、撈青苔呢!從地形環境來看,西雙版納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橫斷山脈尾稍、南瀕浩翰的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綏地帶,冬夏為不同的海陸氣團控制,形成與同緯度其它地區不可比擬有優越環境。喜馬拉雅山運動形成了以瀾滄江為中心的,由北向南、由兩面三刀翼向中心降而頁部相對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馬蹄形」地勢,全州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為勐海縣的樺竹梁子,海拔2429.7米,最低點在瀾滄江與南臘河交匯點,海拔477米,相對高差1952.7米。這使得西雙版納成為寒氣易進難出,沒有台風肆虐的高原盆地,構成了獨特的亞熱帶的環境條件。從緯度位置來看,西雙版納屬於太陽直射地區,入射角度高,太陽輻射強、氣溫高、屬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信風控制地區,故終年溫暖,夏長無冬。4月至10月下旬氣溫在22°C以上,11月至次年三月為春秋季,氣溫在13°C——12°C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8°C——20°C,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地區間差異大。極端最高溫達41°C,極端在最低溫達-4.5°C,年溫差為10°C左右,但日溫差竟達18°C左右。全年日照時數1700——2300小時,全州年輻射總量平均值達130.7千卡/CM2。西雙版納給人的第三感覺是:濕度大。西雙版納的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2——85%之間。西雙版納因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屬於氣候學上的兩季地區,北部邊緣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濕潤多雨,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冬季北半球西風南移,因有青藏高原、橫斷山及其尾稍哀牢山、無量山等山脈的屏障作用,濕熱而富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從北部灣、孟加拉灣北上,受瀾滄江水系引導、暖濕氣團沿河谷深入到本區以北的內地,形成一個獨特的熱帶濕潤區而帶來豐沛的雨水。因此比起同緯度東部地區冬季熱量大,寒潮影響微弱;比起同緯度西部地區夏季雨水多,又不受台風影響。西雙版納根據降雨量可分為干、濕兩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氣流深厚而穩定,降水頻繁而集中,使天氣陰沉多雨,溫暖濕潤,這段時間是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0%以上。濕季期間,日照少,風速小,雲雨多,氣溫高,忽雨忽睛,濕度很大。有時即使是在一、二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也是東邊下雨西邊晴;有時陽光燦爛,霧時間又會暴雨如注。11月-次年4月長達7個月的時間里,西風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島北部等沙漠或大陸地區的乾暖氣流引導過來,使天氣晴朗少雨,溫度宜人,這段時間是旱季。雖然雲雨少,光照強,但西雙版納霧濃露重。這里的霧從晚上開始升騰,到翌日中午才會消散,而且霧露的濃度比「霧都」重慶要大得多,這不僅提高了冷天的溫度,也彌補了乾季降水量的不足。本區具有熱帶氣候的面積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國大陸上熱區面積最大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影響,州內各地垂直變化大,立體氣候顯著,形成豐富的小氣候生境。為熱帶、亞熱帶多種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西雙版納環境概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土地面積19112.5平方公里,國境線長966公里,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西雙版納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越南近鄰,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瀾滄江縱貫南北,出境後稱湄公河,流經緬、老、泰、柬、越5國出海匯入太平洋,譽稱為「東方的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因此,西雙版納既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西雙版納,歷史悠久,古時稱勐泐,傣族先民早在漢代就居住在雲南的西南部,屬永昌郡(今保山)管轄,到三國時設置過南涪縣,唐宋時先後隸屬於南詔和大理國;元代隸屬雲南行省,明朝在這里全面推行土司制,明隆慶4年(即公元1570年),宣慰刀應勐把管轄區劃為十二個徵收封建負擔的行政單位——版納,西雙版納之名由此而來。民國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隸屬普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語「西雙版納」直譯為「十二千塊田」,實際上是指十二個行政區域。傣家人說西雙版納古時稱為「勐巴納西」,意思是「一塊神奇、美好的理想國土」。西雙版納屬熱帶雨林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左右,因此這里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冰雪。一年分為兩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5至10月為雨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氣溫16C,6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C。旱季天高氣爽,雨少光照強,此時祖國內地正處寒冬,而西雙版納卻溫暖如春,遍地綠蔭蔥郁,鮮花正放,毫無立冬意,正是人們前來避寒、休息、療養旅遊的黃金季節。西雙版納,群山高聳,雄偉壯觀,森林密布,山丘綿延。平壩面積僅佔5%。轄一市二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40多個鄉鎮,總人口84萬餘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諾、瑤等13個民族 。傣族是主體民族,近30萬人。西雙版納境內有珍貴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360萬畝,其中有70萬畝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這些茂密的叢林里,蘊藏著兩萬多種植物資源,其中高等植物有5000多種,約佔全國的1/6。特有、稀有、孑遺種約300多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漸危植物如樹蕨、臀形果、天料木、木蓮、雞毛松、蘇鐵、小葉輪種草、百日青等達51種,佔全國重點保護植物的15%,故有人說它是「植物物種基因庫」。這些樹種至今已繁衍了100多萬年,既原始又古老,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僅西雙版納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樹、紅光樹、雲南肉豆蔻、四藪木、雲樹、黃果木、胡桐、藤黃、美登木、三尖杉等。可直接利用的經濟作物達1200種,是我國植物最密集、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豐富的植物和溫和的氣候,各種動物生存繁衍有了塊理想家園。目前有鳥類近400種,獸類達67種,昆蟲1437種。其中,亞洲象、兀鷹、白腹黑啄木鳥、金錢豹、印支虎等為世界性保護動物。懶猴、白頰長頸猿、金錢豹、虎、象、野牛、羚羊、赤角犀鳥等20種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熊猴、金貓、原雞、孔雀、孔雀雉等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境內還有我國珍貴、稀有的兩棲動物巨蜥、蟒蛇、虎紋蛙、大壁虎等,不僅有科研價值,而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對很多旅遊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很有吸引力的去處。當你邁進西雙版納地域的時候,首先感到是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膠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構成了一幅幅綠海、淥浪的畫面,綠濤將涌進你的心裡;身材苗條的傣家少女,秀麗清純,披著美麗的長發,風姿翩翩;還有那豐富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外來遊客嘖嘖贊美。 目前西雙版納已開辟了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野象谷、植物園、熱帶雨林奇觀、民族旅遊村等景點120多個,被國務院落列為我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的三個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熱帶雨林、觀賞植物、野生動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傣家竹樓,造工精巧,樣式別致;還有香竹,更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西雙版納現已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遊,並即將開通國際航班。西雙版納將成為與東南亞旅遊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西雙版納名稱的由來西雙版納,是一句傣語。四個字中,有三個數詞,一個名詞。傣語的西、雙、版三字,譯成漢語是十、二、千;納,是個名詞,意為田。一些介紹西雙版納情況的文章,按字義將西雙版納譯為十二千田。十二千田,奇怪不奇怪?十千為一萬,十二千應該是一萬二千,怎麼不叫一萬二千田,偏叫十二千田呢?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就得講講「西雙」這個數詞的由來。 西雙版納,古代叫做勐泐,意思是傣泐居住的地方。傣泐,是傣族的一個支系,漢語稱為水傣,主要聚居地是如今的西雙版納。據傣文歷史資料《泐西雙邦》一書記載,勐泐地方古代分布著邦荒、邦帕、邦罕、邦洛、邦紹、邦黑、邦蘭、邦莫、邦蓋、邦隴、邦賴等十二個傣泐部落。這十二個傣泐部落,為與其它民族爭奪平壩,結成了一個稱為「泐西雙邦」的部落聯盟組織。十二個部落的首領分別組成部落聯盟組織泐西雙邦的「昆細昆別」即四大臣與八大臣。這十二個大臣,分頭管理各種事務。《泐西雙邦》還記載說,傣泐王已由天王封委、由後裔繼承王位。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後裔卻遠在異國他鄉。機智勇敢的幾達沙里,受眾人委託,帶著十二個勇士去找尋、恭迎王室後裔回鄉繼承王位。他們歷盡辛苦,把王室後裔接回勐泐,輔佐他登基繼位,並用計除掉了他的政敵召真罕,使那位名為召蘇婉納波龍的王室後裔穩坐王位。由於幾達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輔佐傣王有功,被分封管理十二個邦,並允許他們建立領地——勐和稱為景的城池。從此以後,傣泐地方便出現了西雙景(十二個城池)和眾多的勐,勐的首領稱為召勐(意為一個地方之主)。傣歷522年(公元1160年),年僅32歲的帕雅真征服了各勐,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隴金殿王國(又名勐泐國)。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隴(今景洪)頒發虎頭金印,命為一方之主,稱為景隴金殿王國至尊佛主。明朝年間,朝廷在勐泐地方設立了宣慰使司,統轄勐泐地區各勐。傣歷944年,與緬王聯姻的第三十三代宣慰使召應勐,為替愛妻瀝 蘇宛納巴讀瑪備辦返鄉探望父母的禮品,將所轄的三十多個勐(有說一百餘個勐者)和十二個火圈(統治山區民族的機構)合並成十二(西雙)個承辦禮品的單位,各辦一份禮物,讓氵力 蘇宛納巴讀瑪帶回故鄉晉獻父母。從此,所有田賦、貢品,均以十二份為單位承辦,並將合並以後的田賦機械叫做版納。 西雙版納的西雙,起自古代的西雙邦、西雙景。版納則始自召應勐為備辦禮物而將勐和火圈合並為十二個單位。版納,實際上是合並田賦。古代的西雙版納,是經過合並的十二個田賦單位或政權機構。傣語的「版」是個多義詞,可譯為千,可譯為纏裹、聯合、合並,並不僅僅是千。版納,也不僅可譯為千田,還可意譯為合並田賦或合並水田。當年召應勐並成的西雙版納,分別為①版納景洪(包括景洪、勐罕兩勐);②版納勐遮(包括勐遮、景魯、勐匡、勐阿四個勐);③版納勐混(包括勐混、勐板兩勐);④版納勐海(包括勐海、景真兩勐);⑤版納景洛(包括打洛、勐滿、勐昂、朗勒四個勐);⑥版納勐臘(包括勐臘、勐伴兩勐);⑦版納勐很(包括勐很、勐旺兩勐);⑧版納勐拉(包括勐拉、勐往兩勐);⑨版納勐捧(包括勐棒、勐滿、勐潤三個勐);⑩版納勐烏(包括烏岱、烏勒兩勐);(11)版納景董(包括景董、磨臘、易武、倚邦四個勐);(12)版納勐龍。 自召應勐將勐並成西雙版納以後,西雙版納的轄區范圍和各個版納下轄的勐不斷地調整變更,但西雙版納的名稱始終未變。民國年間在今景洪設立「普思沿邊十二版納」的名稱。歷史上的西雙版納,是車里宣慰使司統轄下的十二個提供貢賦的行政機械。 1953年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時,各族代表認為「版納」具有「波海咪納版塔南干」(各族人民大團結)之意,一致同意沿用西雙版納作為自治州的州名。如今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下轄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轄區面積19124.5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966.29公里,其中:中老段為677.8公里,中緬段為288.49公里。有國家級口岸三個,省級口岸一個,有六條公路,一條水路與寮國、緬甸相通,形成水、陸、空全方位開放的立體口岸網路,是面向東南亞的開放大道。州內人口約83萬,傣族佔28.2%,漢族佔25%,哈尼族佔19.04%,其它少數民族佔24.76%,少數民族佔全州人口總數的78.4%。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潑水節即傣歷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間豐富神奇的活動內容,吸引國內外無數遊人。潑水節一般為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除夕,是送舊歲的日子,常有劃龍舟、放高升等傳統活動(放高升即燃放自製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為空白,它不屬於舊的一年,也不屬新的一年,而是舊年和新年之間的空日子,所以,這一天(或兩天)人們可自由安排活動。第三天為傣歷的元旦,也是傣歷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傳說是「日子王到來的一天」。這一天清晨人們便身著盛裝開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動。到午時忙碌的婦女們便擔水為佛洗塵(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至此歡樂的潑水活動便開始了。潑水是潑水節最主要的傳統活動,人們相互潑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潑水傳遞了男女青年們真摯的友誼和愛情,潑水表達的人們相互間的祝福,聖吉的水把人們一年的辛勞汗水、煩惱、憂傷沖得乾乾凈凈。把歡樂和聖水灑向遠方來客和過路人。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把友情傳給四面八方的朋友。傳統活動還有丟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壯瀟灑的象腳鼓舞、文藝表演、體育競賽、商貿交易、物資交流等。國內外許多貴賓與遊人都曾到此與傣家人共度歡樂的潑水節並結下了長存的友情。一般在旅遊勝地景洪縣曼飛龍佛塔和勐海縣景真八角亭前歡度這一盛大節日。關於潑水節的由來,傣族民間有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古代農時由一位叫捧麻點達拉乍的天神來掌管。但是,捧麻點達拉乍憑著自己法術高明,神通廣大,亂顯神威,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溫就降溫,弄得人間冷暖失調,雨旱混淆。天神英達提拉決定對給人間降災降禍的捧麻點達拉乍進行制裁,但由於捧麻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神仙都不敢動他。於是英達拉提就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去「串」捧麻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他把她們父親如何作惡的事說了出來。七位善良、美麗的姑娘本來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就很不滿,今天聽了「小夥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決心大義滅親,為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十惡不赦的父親,必須把父親生死秘訣探出來。捧麻點達拉乍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塞宰」(意為「心弦弓」)。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悄悄拔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弓塞宰」。當她們把「弓塞宰」對准捧麻點達拉乍時,他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輪流抱在懷里,直到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自己身上,沖去滿身的污跡遺臭。為了紀念那七位大義滅親、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歡度新年時,都要舉行潑水活動,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傣歷新年裡的「腕腦」,就是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腐爛的日子,潑水活動就在這一天舉行。其實,潑水節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於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到十四世紀初。距今約700年,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俗也日益廣泛。雲南少數民族風情之最少數民族風情風俗最集中的景點——雲南民族村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獨龍族中國最怪的村——蜂岩洞村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白族三月街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目瑙縱歌最有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最有名氣鬥牛節——苗族鬥牛會中國最長的宴席——哈尼族長街宴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最有趣的情書——鮮花最古老的情書——來蘇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世界最古老的婚姻習俗之一——阿夏婚最奇特的婚俗——搶親最儉朴的婚禮——勞動最獨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最有趣的離婚證書——木片最奇特的書信——以物代言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最講禮貌的民族——怒族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瑤族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基諾族最有趣的習俗——半夜搬家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最奇特的捕魚工具——景頗族長刀最高強的狩獵方式——空手捕獵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納西族版納的傣味……(口水) 版納出名的烤豬臉蒸肉番茄喃咪拼盤(用蔬菜沾番茄喃咪來吃)香茅草烤魚檸檬雞這個不曉得這個葉子叫什麼了,但是味道很苦用雞蛋液糊在外面用油煎。味道綜合起還不錯!這個不曉得是那個做的圖.....這個是油煎竹筍噶,也不是酸筍!不是包燒類傣族水淹菜!傣族米花(甜甜脆脆呢)這個就是包燒了青苔(味道不錯,但是有些外地遊客不敢挑戰)烤雞炒芭蕉花(哈哈,沒聽說過這個菜吧)香茅草肉團脆皮(一般用來沾番茄喃咪)傳說中的番茄喃咪。(說的口水流嘍)火燒乾巴……我的超愛還是青苔 烤雞翅膀甜筍燒熟了用來沾螃海醬超好吃. 燒烤燒烤的各種小串串 苦果,外地的都喊苦豆。有些人吃不來,有點微微的苦。下火的好東東!炒海船.這個就是很苦的,但是吃起脆脆的。菠蘿飯!! 其實在版納最多的東西就要數水果了...... 這個東西有甜和酸(甜角/酸角)酸角糕,我一直覺得這個牌子很搞笑貓哆哩。(在傣語貓哆哩,是帥哥的意思) 雞蛋果釉子(本地人叫拋果)楊桃,我們版納喊它五丫果
㈨ 來賓的地理環境
來賓,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東經108°24′-110°28′,北緯23°16′-24°29′之間,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稱。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同時也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賓市總面積13411平方公里,轄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是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2016年,來賓市總人口為268.56萬人,常住人口為220.05萬人,有壯族、苗族、瑤族等12多個民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75%。
(9)八角樓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來賓市處桂中低山丘陵區,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頭高中間低,從西北向東南呈緩緩傾斜的湖盆狀。山地佔38.4%,丘陵佔26.2%,平原佔22.5%,台地佔8.8%,其他佔4.1%。東部為大瑤山山脈。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聖堂山海拔1979米,為桂中最高峰。
來賓市地處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北回歸線從市內南緣通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30℃。極端最高氣溫38.9℃,極端最低氣溫-5.6℃。月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月份為3-11月,年氣溫低於10℃的天數在10天以下,氣溫高於20℃以上的天數多達198天左右。本市地處北回歸線貫穿地帶,日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582小時。
㈩ 宜昌的自然環境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版圖面積21084平方公里。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市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距今18億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峽地區地質地貌後,完成《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而成為一代宗師,引起世界地質學界深厚興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市內的西陵峽。地層是中國南方標准地層區之一,出露的許多典型地質剖面在中外地質領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峽震旦系剖面,創立了震旦系這一地層單位,為國際地質界所認同;黃花場奧陶系剖面地層發育完整,化石豐富齊全,被認為是中國奧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灣奧陶系與志留系界線剖面,是國際上已知的3個最好的這種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區無大斷層通過,地殼相對穩定,無孕震構造。據1600多年的記載,城區地震烈度未超過5度。宜昌市位於揚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質構造總的輪廓是,地域內中、北部為黃陵背斜,東邊有當陽盆地,西邊為秭歸盆地,南邊為長陽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邊為五峰向斜,西北邊為神農架背斜,北側為台緣褶皺帶。從地質力學角度看,為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宜昌市地形比較復雜,高低相差懸殊。西部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69%,主要分布在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縣和夷陵區的西部,大部分山脈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脈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興山縣仙女山海拔2427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區有許多峽谷,有的雄奇險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有的幽深秀麗,曲折迂迴。長江、清江、香溪河、黃柏河流域都有這種峽谷,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處於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由低山或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高階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總面積的21%,分布在遠安、宜都、夷陵的東部和當陽北部。東部平原位於江漢平原西緣,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楊林湖海拔35米,為全市的最低點。占總面積的10%,分布在枝江、當陽東南部、城區東南部和宜都、遠安沿長江、清江下游兩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長陽、興山秭歸、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種多樣,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異、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宜昌水系均屬長江流域,可分為長江上游幹流水系、長江中游水系以及清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和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除長江、清江幹流外,集雨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境內河流有164條,占境內集雨面積的91.5%。河流總長5089公里,河網密度0.24公里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14條、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4條(沮漳河、黃柏河、香溪河、漁洋河等)。
長江:自秭歸縣破水峽入境,經宜昌至枝江縣鴨子口出境,在本市境內流長237公里。
清江:發源於恩施利川市齊嶽麓肖家塘,全長440公里,在宜昌境內153公里,即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鹽池入境至宜都市陸城注入長江,是本市境內長江的最大支流。
香溪河:因相傳王昭君在此浣紗而使河水生香氣而得名。發源於神農架林區的騾馬店,流經興山縣,在秭歸的香溪鎮注放長江,全長110公里。
沮漳河:在當陽市兩河口以上分為東西兩大支流,西支為沮河,發源於保康縣的衛家大岩,全長226公里:東支為漳河,發源於保康縣的黑林,全長199公里。沮河、漳河在兩河口匯合成沮漳河,全長88公里,於宜昌與荊州分界處注入長江。
黃柏河:東支發源於夷陵區(原宜昌縣)樟村坪鄉的黑良山,全長126公里;西支發源於宜昌縣的武郎寨,全長70公里。東西兩條支流在宜昌縣黃花場附近匯合成幹流,長32公里,經宜昌縣縣城小溪塔注入長江。 土壤,從紅壤土到棕壤等九種類型均有分布,其中優質熟化土壤佔耕地的48%。
水能蘊藏量,除長江,清江外有175萬千瓦,可開發量105萬千瓦。水資源總量為131億方,過境客水約4572億方。
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資源居全省第二位,覆蓋率為48.5%。宜昌市森林資源豐富,生物種類呈多樣性。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203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不含灌木林)達到55.3%,活立木蓄積量3986萬立方米。全市有森林公園11個(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後河國家森林公園、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等),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3個、市級2個,面積75萬畝。全市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後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小區34個、市級自然保護小區3 個,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3 個,保護面積273萬畝,佔全市森林面積的16%。全市現有國有林場23個,經營面積110萬畝;集體林場79個,經營面積21萬畝。
生物種類多樣,有種子植物5582種,物種數量佔全國種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其中1630種為中國特有。全市已知陸生脊椎動物610種,其中國家、省級保護動物177種。 宜昌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這里人傑地靈,孕育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以及聞名中外的著名學者楊守敬等諸多先賢名流,歷代著名文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多會於此。他們游覽西陵山水所留下的勝跡,陶醉西陵風光所寫下的詩文,為宜昌增添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宜昌還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里。「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飛橫予「當陽橋」,關公敗走「麥城」被擒「回馬坡」等等故事和遺跡俯拾皆是。這里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氣勢恢弘的關帝陵。同時也是關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內,屈原祠、昭君村、讀書洞、娘娘井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向人們反復講述著無數優美動人的傳說。 涼蝦
涼蝦以大米、玉米等為原料,以紅糖水為調料,清涼解渴,夏季勾兌冰紅糖水後飲用,風味更佳,是深受宜昌居民喜愛的飲品。由路邊小販經營,多為家庭自製,價格為五角到一元一杯。說到涼蝦,先想到的卻是齊白石的蝦畫,微微波瀾、淡然自在,很有閑趣涼蝦也有此意旨,它雖不能裹腹,卻襯心解渴。端在手上,望著在清水中做碧波盪漾的涼蝦,似若白玉翩然翻舞,沁沁涼爽,微微甜蜜,即可賞心悅目又能品茗玩味,真是駐足小憩的襯心之樂。致祥路有一家「鄭信記」,是涼蝦在宜昌行業的領頭人。在桌前籠一排盛放涼蝦的器皿,像很大的酒杯。一溜是色彩繽紛的品種:金黃的玉米、烏亮的黑米、晶瑩的白米,還有檸檬、橙汁兒、葡萄味的涼粉,奼紫嫣紅。
蘿卜餃子
蘿卜餃子獨一無二的本地特產,外地人都不知道蘿卜還能炸製成小吃。蘿卜餃子雖好,也得看季節。逢著蘿卜上市,那多半不久,街邊、市場、小巷的路口就有一準香的蘿卜餃子饞人,叫外地的遊客覷見,總是非常希罕。蘿卜餃子雖然也叫餃子,但其製作原料以及製作方法卻與北方水餃大相徑庭。北方水餃主要原料為麵粉、瘦肉和蔬菜,而蘿卜餃子主要原料為大米、黃豆和蘿卜。北方水餃多為下水煮熟,而蘿卜餃子則非下油鍋炸不可,否則就不能成形。所以吃起來的時候,水餃要輸蘿卜餃子一段香脆。
涼拌魚腥草
魚腥草,又名節節根、節兒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莖葉有魚腥味而得名,全草可入中葯。宜昌市境內均有生長,多為野生,還有人工載植。一年四季都有上市(春季最多),以莖肥嫩者為佳。配姜、蒜泥、醬油、醋、蔥段、味精、麻油等即成,此菜脆嫩、清香、爽口,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不僅是宜昌市民的一大嗜好,且成為賓館宴席上的美味佳餚,深受歐美食客的喜愛。
香辣蝦
香辣蝦是一道汁濃、麻辣味濃,肉質緊韌爽脆的名菜。從一開始的香辣蟹,到如今衍生出來的香辣蝦、香辣田螺,在大江南北都成為餐桌上的寵兒。香辣蝦的精髓在於其肉質和炒制時加上多種特製香料的調和,讓人回味無窮。
合渣
合渣又名懶豆花,是土家族的傳統小吃。合渣的製作比較簡單,只是在開頭「推」的階段稍辛苦些,因此人們稱製作合渣為推合渣,其製作程序是:將黃豆洗凈用水泡脹後,連豆帶水在石磨上一轉一轉地磨成漿,架火煮開,然後放入切好的新鮮蘿卜菜葉,再煮開,就製成了一鍋乳白帶綠的合渣。由此可見,「推合渣」比起製作豆腐要簡單得多,不用過濾,不用壓榨,一般也不用點鹵,難怪土家人又稱合渣為「懶豆腐」。合渣的營養搭配也很科學,黃豆中的蛋白質與蘿卜菜中的維生素、無機鹽配在一起,達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五峰名茶
人間珍品處處有,最難忘卻五峰茶。五峰是中國名茶之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縣內海拔最低處150米,最高2320米。山間終年雲霧環繞,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形成了五峰「雲霧山中出好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此外宜昌的當陽、長陽、遠安、秭歸、宜都、夷陵區(特別是鄧村)等地,也出產茶葉,主要為:春眉茶、峽州翠綠茶、茉莉春尖茶、宜紅工夫茶、鹿苑茶、仙人掌茶、峽州碧綠、鄧村綠茶、絲棉茸茶等。
遠安西河魚
西河魚出自宜昌遠安縣的西河中,此河河水清澈,天然魚類資源豐富,有很多少見的魚類珍品。西河魚味道醇美,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河魚多肉少刺,甚至被外地人稱為「無刺」,價格在當地魚類中也是最昂貴的,高出其他河流中魚價格2到3倍。
百里洲沙梨
沙梨是宜昌市下屬百里洲鎮特產,「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1995年注冊「百里洲」沙梨商標,市場公認暢銷品牌、星火計劃名優產品,2000年被授予「中國沙梨之鄉」等稱號,2001年經農業部食品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為鮮梨優等品。
柑桔
宜昌出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宜昌就已栽培柑桔。由於宜昌地理氣候環境優越,宜昌適宜栽桔,遠非「千樹」,而是居全省之冠,2011年產量達211.78萬噸,居全省之首,且有著眾多的優良品種,其中,秭歸縣的臍橙和桃葉橙、夷陵區蜜橘、宜都市甜柚、當陽市金水柑、興山縣錦橙、窯灣鄉蜜橘、清江椪柑等一批特色產品榮獲國家和省優質果品稱號。精品名牌有秭歸長紅臍橙、秭歸桃葉橙、秭歸橘橙、秭歸紐荷爾臍橙、秭歸夏橙、秭歸錦橙、秭歸羅伯遜臍橙、秭歸血橙、秭歸朋娜臍橙、宜都甜柚、宜都光明柑、宜昌柑、宜昌蜜柑、窯灣蜜桔、南豐蜜桔、華農少核本地棗。
臍橙
因果頂生一小次果,隨實膨大,開裂呈臍狀,故名臍橙。又名抱子橙,無核橙。果實成熟呈圓球形,大則橙紅,肉脆芳香,味甜汁多,嫩而無渣。港、澳外,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臍橙產自宜昌秭歸縣,中國著名的臍橙之鄉,而且還有眾多的其他美味可口的橙子系列品牌。
紅橙:從錦橙芽中選育出的新品種。其特徵是:果形端正,果色橙紅,皮薄肉嫩,酸甜可口,品質上等,11月中旬成熟。主要產地為宜都三斗坪太平溪一帶。曾獲湖北省科技成果獎。
桃葉橙:葉片狹長似桃葉。1959年開始,從眾多甜橙中篩選出的優良品種。果面橙紅、光滑、皮薄、籽少、質脆、甚甜、清香、汁多。秭歸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秭歸就已栽培柑桔。桃葉橙是秭歸縣1956年-1965年在新灘鎮(現為屈原鎮)龍馬溪村從普通實生甜橙中選出,是我國三大地方良種之一。因其末梢葉片狹長似桃葉,故名「桃葉橙」。
獼猴桃
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2008年紐西蘭舉行的國際獼猴桃大會上,200餘位獼猴桃專家一致認定: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獼猴桃原產地在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這是繼2004年在武漢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獼猴桃學術研討會上被確認後再度被確認。有關部門已正式向國家申請「霧渡河獼猴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利於獼猴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
白花桃又名秭歸白花桃。以花瓣和果皮均為白色而得名。六月成熟,形長圓,頂端稍尖,果皮密被短柔毛。果肉白色,或淡綠色,汁清香,脫核,品質優良。加工的罐頭暢銷省內外。
柿分為食用柿和油用柿兩大類。食用柿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營養豐富,味甜汁多,可生食,也可製成柿餅、柿乾等。亦可加工為柿蜜、柿糖、霜糖。還可釀酒制醋。柿餅、柿蒂可以入葯。油柿是化工原料。其加工製品遠銷獨聯體、日本、香港等地。
清江魚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魚,好魚味美奇,無公害,無污染,無激素是清江魚最大的特徵。特定的環境,優異的水質,適宜的氣候,生長出美名遠揚的清江魚。隔河岩庫區形成以後,幽靜清雅的清江水更是為清江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清江魚以肉質松軟見長。
三峽苕酥
提起三峽特產,當然不能缺少三峽苕酥。三峽苕酥是以三峽地區土家民間傳統食品「苕絲糖」為基礎,精選三峽地區沙土鮮紅苕(又名番薯、甘薯或地瓜)、優質鮮糯米、雞蛋為主要原料,採用土家民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土家臘肉
先將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鹽炒香磨研成粉,待豬羊修凈破腹後即砍下頭、腿、前胛,腌好入缸,所余按五、六斤一塊砍成條形,逐塊腌好,依層而放,每層再撒上鹽和佐料,如此腌制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 市委書記:黃楚平(湖北省委常委,2012年07月擔任宜昌市委書記)
市長:馬旭明(2013年3月擔任宜昌市長)
人大主任:黃楚平
政協主席:李亞隆 宜昌市交通,原以內河航運和鐵路為主,到2010年,宜昌市形成了1條黃金水道(長江)、3條鐵路(焦柳、宜萬、漢宜)、5條高速(滬渝、荊宜、三峽翻壩、宜巴、保宜)和1個區域性機場(三峽機場)在宜昌交匯,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路。 市區內交通站點類型 運輸站(單位)名稱 地址 機場 三峽機場 宜昌市猇亭區機場路 城市機場候車廳(直達天河、三峽機場) 葛洲壩賓館院內 火車站 宜昌站 西陵區東山大道107號 宜昌東站 伍家崗區 當陽站當陽市枝江北站枝江市枝城站宜都市枝城鎮長陽站長陽縣賀家坪鎮三友坪村宜昌南站(貨運)點軍區橋邊鎮黃家棚村枝江站(貨運)枝江市紫荊嶺鎮興山站(鄭渝鐵路、十宜鐵路待建)興山縣宜昌北站(待建)夷陵區公交 宜昌交運集團 夷陵大道83號 長途客運宜昌市長途汽車客運站西陵區東山大道126號宜昌市汽車客運中心站伍家崗區宜昌市宜港汽車客運站伍家崗區沿江大道142號港口宜昌港內河航運
宜昌水運源遠流長,河流眾多,有著天然的航運條件,自古江河便為宜昌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三峽大壩建成後,宜昌黃金水道成為一條連接重慶、湖北的水上高速公路,昔日的川鄂咽喉,成為承東啟西,國家東、西部交通的重要樞紐和通道。2003年,三峽庫區蓄水成庫後,川江航道進一步向支流延伸,支流航道條件改善,高速客運范圍不斷擴大。長江高速客輪公司推出了宜昌至重慶、成都車船聯營「一票通程」業務,縮短旅客在途時間,開辦高速客船貨運業務,將宜萬線調整為每日3個航班。截至2008年5月底,宜昌共有高速水翼飛船19艘、2470客位。
宜昌的港口航道範圍涉及一干(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水庫、葛洲壩水庫、隔河岩水庫和高壩洲水庫),宜昌市境內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香溪河、黃柏河、清江等共規劃港口岸線72段,總長104.8公里,其中已利用港口岸線32.96公里,規劃利用54.78公里,規劃預留17.04公里。到2008年,宜昌港共有生產性泊位354個,非生產性泊位18個。清江和香溪河航道通過大規模的整治,以長江干線為主線,以清江、香溪河為兩翼的宜昌水運網路初步形成。長江上游航道拓展,加上分道航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化的通航管理方法及設施設備的採用,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水上高速公路初步形成。長江及清江庫區內因水位抬升,眾多支流河汊部分航段恢復通航,新增多條優良等級的支流水運航道。清江航道在隔河岩、高壩洲水利樞紐建成後,通過恢復性疏通和整治,可通航300噸級船隊。香溪河航道在三峽工程蓄水後,恢復通航,通過進一步整治,千噸級機駁船可航行至峽口、高陽。2008年,宜昌境內航道里程為678.44公里,其中航道里程達到598.1公里。
公交網路
宜昌公交集團擁有71條公交線路,覆蓋宜昌城區;
旅遊客運
宜昌市的旅遊客運公司有宜昌新世紀旅遊客運有限公司、宜昌金海旅運、宜昌希望旅運等多家客運公司都成為了宜昌旅遊客運的主要組成部分。
公路網路
按照《宜昌市交通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實施方案,全市將重點建設高速公路240公里、一級公路280公里、二級公路680公里、縣鄉等級公路1700公里、通村公路2700公里。使宜昌區域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旅遊圈快速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路;實現100%的縣級農林漁場通公路。
構建「六線三環公路主骨架」,即宜張、宜巴、保宜、漢宜、荊宜、滬渝六條高速公路,全長約670公里。其中擬建宜張高速公路106公里,在建宜巴、宜保高速214公里,已建漢宜、荊宜、滬渝高速公路350公里。三環即為,一環連接兩橋夷陵長江大橋與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間的中心區域快速通道;二環是以江南、江北翻壩高速公路為依託,連接兩大水樞紐、4座長江大橋的半小時經濟圈;三環即一小時旅遊交通圈700公里。
港口
打造三峽航運中轉中心,使宜昌成為長江流域新的增長極。突出「港口優先」發展戰略。圍繞「三個目標」,即億噸大港、沿江強港;黃金水道、黃金岸線;以港興城、港城同興。立足「四個定位」,翻壩中轉港、工業輸出港、三峽旅遊港、西部出海港。重點布局「一軸兩翼九區一中心」。
鐵路
宜昌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鐵路樞紐之一。境內擁有焦柳鐵路、宜萬鐵路、漢宜鐵路、鴉宜鐵路,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漢宜客運專線、紫雲鐵路、翻壩鐵路,使宜昌成為縱橫鐵路大動脈上的交通節點。
航空
作為三峽區域唯一的一類航空口岸,宜昌三峽國際機場按4E級標准規劃,一期工程按4D級標准建設。佔地面積3966.4畝。現有跑道長3200M,寬45M,厚0.38M,可滿足B747、B757、B767、A320等同類及其以下機型起降;停機坪設有12個停機位;航站樓建築面積14816平方米。同時建設一條與跑道平行的滑行道,航站和候機樓面積擴大到5.4萬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可達500萬人次。現已開通至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國際航班。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所。全年在校生5.66萬人,畢業學生1.37萬人。年末共有在校研究生2043人。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學170所,在校生15.07萬人,畢業生5.39萬人。普通小學282所,在校生15.69萬人,畢業生2.76萬人。幼兒園383所,在園兒童7.85萬人。
普通教育 宜昌市葛洲壩中學(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實驗初中夷陵中學(省示範學校) 宜昌市一中(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三峽高中(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上海中學 夷陵區小溪塔二中東湖高中 小溪塔高中 二中(市重點) 三中 夷陵區小溪塔三中宜昌四中 五中 宜昌市六中 七中(市重點) 夷陵區鄢家河初中八中(三峽大學附屬中學) 九中 雷鋒中學 夷陵區黃花初中十一中 宜昌外國語學校(十二中)(市示範學校) 十三中(田家炳中學)(市示範學校) 十四中 夷陵區蓮陀初中十五中 十六中 十八中 猇亭中學 夷陵區梅林中學花艷中學 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 二十三中 夷陵區土門職高二十四中 二十五中 點軍一中 點軍二中 夷陵區土門初中點軍三中 點軍四中 點軍五中 市特殊教育學校 夷陵區龍泉初中葛州壩旅遊學校 宜昌金東方小、中、高三校 宜昌英傑學校 天問學校 夷陵區小溪塔實驗小學博文學校 金海學校 長江中學 宜昌成功少年學校 夷陵區小溪塔馮家灣小學宜昌新陽光作文學校 宜昌市天問學校 少年西點陽光學校 宜昌市實驗小學 夷陵區車站小學宜昌市外國語小學 宜昌市成才實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綠蘿路小學 宜昌市學院街小學夷陵區鄢家河小學小溪塔第二完全小學宜昌市隆中路小學宜昌市葛洲壩實驗小學高等教育
三峽大學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三峽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宜昌市廣播電視大學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003個(含村衛生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0個。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985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9112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402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794人,注冊護師和護士10241人。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11074人,報告死亡40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72.78/10萬,死亡率0.99/10萬。
其中,三甲醫院主要有:宜昌市中心醫院、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宜昌市腫瘤醫院)、宜昌市中醫院(宜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國葛洲壩集團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