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地理小知識
Ⅰ 河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河南省位於祖國中東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簡稱「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稱。全省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1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條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品種繁多的礦藏物產、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快速發展的經濟成為中國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個旅遊資源大省,以擁有豐富的古文化旅遊資源而著稱。對於廣大海內外旅遊者,特別是對那些醉心探尋東方文化和華夏文明源流的旅遊者來說,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蘊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豐富精深,風貌珍貴獨特。
河南在中華民族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多年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這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留下了難以盡數的名勝古跡。堪稱「國寶」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6處,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館藏文物130萬件,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中國七大古都中的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都在河南,還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鄭州、南陽、商丘、浚縣等。鄭州新鄭黃帝故里、登封少林寺、鞏義宋皇陵、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偃師玄奘故里、開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陽殷墟、羑里城(《周易》發源地)、三門峽虢國墓地車馬坑、函谷關、南陽武侯祠、張衡墓、醫聖祠、商丘閼伯台(火的發源地)、燧人氏墓、花木蘭祠、淮陽太昊陵等大量名勝古跡,都是既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觀賞價值的著名旅遊景觀。省會鄭州和洛陽、開封等古都,現在都有新的景點出現。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啟用的,不僅館藏豐富,而且建築宏偉獨特,許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這里向旅遊者展示。已經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的洛陽龍門石窟的周圍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開封清明上河園是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立體再現,旅遊者置身其間,能夠一覽千年古都的繁華街市和風俗民情。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其中,包括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隨著尋根旅遊的興起,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外友人絡繹不絕。河南還堪稱是中國功夫的故鄉,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是中華太極拳之根——陳氏太極拳的故鄉。因此我們說,探文化源,尋姓氏根,已成為近年來河南旅遊活動中的「重頭戲」。
河南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黃河流經河南700多公里,其間從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門峽水庫的碧波盪漾,又有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更有開封高出地面14米的「懸河」奇觀。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寬3公里,長132公里,出現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嵩山、洛陽龍門、信陽雞公山、焦作雲台山、濟源王屋山、魯山石人山、林州林慮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加之近幾年陸續開辟、推出的新鄉八里溝、嵩縣白雲山、焦作青龍峽等名山秀水,更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
二十多年來,河南省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遊者40多萬人次,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6300多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09.13億元。目前,河南省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12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少林寺、關林、白馬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包公祠等21個國家AAAA級景區。全省有星級酒店和旅遊涉外飯店338家。其中,五星級酒店3家,四星級酒店15家,三星級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鄭州、洛陽、南陽三個民航機場每周有800多個航班往返全國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門和台北。鄭州新鄭機場的飛行區等級為4E級,是內陸地區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為國際機場。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網把省會鄭州與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四朝古都安陽、曹魏古都許昌緊密相連,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構,鄭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間的行車時間大都在50~100分鍾之間。以鄭州、洛陽、商丘為樞紐的鐵路交通網連接京廣、隴海、焦柳、京九四大鐵路干線,鄭州火車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車通向全國各地。
近幾年,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優先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旅遊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作為旅遊重點發展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河南省政府決定將其建成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點開發文化觀光、尋根朝敬、休閑度假和生態旅遊項目。同時,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為重點和主體,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生態觀光以及特種旅遊項目,加速全省旅遊產品結構的調整。
Ⅱ 開封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點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特色景觀 龍亭、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金明池等。 傳統名菜 開封小籠包子、鯉魚焙面、套四寶、清湯東坡肉、白扒豆腐、鹵煮黃香管、炸八塊、蒸羊等。 風味小吃 小籠包子、桶子雞、第一樓包子、龐記桶子雞、開封套四寶、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風干兔肉、五香羊蹄、醬瓜雞丁、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芝麻翅中翅、炒紅薯泥、花生糕、五香風干兔肉、黃燜魚、鍋貼、羊肉炕饃、炒涼粉、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回民羊肉湯、東華乍、鍋貼豆腐等。 土 特 產 汴梁西瓜、杞縣醬菜、五香豆腐乾、桶子雞、花生糕、麻辣花生。 民間藝術 汴綉、官瓷、木板年畫等。
中國開封十三朝建都
[1]夏朝、商朝、魏國、梁國、大楚、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大齊、金朝、韓宋。
Ⅲ 開封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資源植被,歷史文化,外貌特徵,特色小吃是怎樣的
(摘自網路,具體的可以去看,這種問題完全不用提,很容易找到的)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海拔69米至78米。東臨商丘市,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氣候環境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佳旅遊時間:9、10月間,此時天氣溫和,降水量適中,還能觀賞盛開的菊花。
開封坐落於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上,境內無山,河流、湖泊較多,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較好。開封的河流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渦河、惠濟河、賈魯河等32條。城區擁有龍亭、鐵塔、禹王台三大園林風景區,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有水系相通,湖水面積占城區面積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據1999年統計資料,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4.4%,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為57.2分貝,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為88.7,飲用水質達標率大於95%,均控制在國家標准之內。樹木以桐樹、柳樹、槐樹為主。黃河灘區、柳園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眾多鳥類的天然棲息地。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為主。石油、天然氣、地下礦泉水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
開封經濟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開封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猛,城市建設、工業、農業、交通、通訊、商業、旅遊業均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開封十分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造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在保護和完善老城區的基礎上,努力向新興的現代化城市邁進。位於老城西側的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平方公里,己初步建成集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的新城區。開封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全市現有工業企業3580家,形成了以化工、 機械、輕紡、食品、醫葯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開封地處豫東平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水利發達,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林、牧、漁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所屬五縣均是全國商品糧和小麥生產基地,也是全省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的重要產區。開封商業同古都悠久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消費性、服務性、集散性。目前,全市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經營網點4萬多個,各類市場315個。開封地處內陸與沿海之間,境內交通、通訊便利。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佔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為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為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里,東至連雲港530公里,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里。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歷史文化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kflt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像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里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里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範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范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佔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盪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台,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於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綉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區。流連於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遊人,耳邊是「中不中」、「得勁的很」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里,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地方特色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特色景觀
龍亭、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等。
傳統名菜
開封小籠包子、鯉魚焙面、套四寶、清湯東坡肉、白扒豆腐等。
風味小吃
小籠包子、桶子雞、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五香風干兔肉、黃燜魚、鍋貼 、羊肉炕饃、炒涼粉、冰糖熟梨 、 杏仁茶、江米切糕等。
土 特 產
汴梁西瓜、杞縣醬菜、五香豆腐乾、花生糕 。
民間藝術
汴綉、官瓷、木板年畫等。
Ⅳ 關於開封的地理知識
開封市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經113°52′15″—115°15′42″,北緯34°11′45″—35°01′20″,東與商丘市相連,距黃海500公里,西與省會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黃河,與新鄉市隔河相望。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為14.52℃,年均無霜期為221天,年均降水量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開封境內河流眾多,分屬兩大水系。黃河大堤以北灘區為黃河水系,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黃河大堤以南屬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濟河、馬家河、黃汴河、賈魯河、渦河等,流域面積5985平方公里。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區,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植物資源豐富,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約有800餘種。動物種類繁多,主要有豬、牛、羊、驢、雞、鴨、鵝、兔及魚類、鳥類等飼養動物和60餘種野生動物,開封是全省重要的豬、牛、羊繁育基地,「開封黃河鯉魚」被譽為「魚之上乘」而聞名中外。
Ⅳ 開封的地形特徵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區,專主要屬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市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Ⅵ 河南開封市的地理簡介
開封古稱東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稱),簡稱汴,位於河南省東部,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位置。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黃「三點一線」黃金旅遊線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中耕地面積363.4千公頃,市區面積359平方公里,市區人口80萬,轄尉氏縣、杞縣、通許縣、蘭考縣、開封縣五縣和鼓樓區、龍亭區、禹王台區、順河回族區、金明區五區。
中文名稱: 開封
外文名稱: Municipality of Kaifeng
別名: 東京,汴梁,汴京,大梁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開封縣,蘭考縣,尉氏縣,杞縣等
政府駐地: 開封市晉安路2號
電話區號: 0378
郵政區碼: 475000等
地理位置: 北緯34度48分 東經114度20分
面積: 6444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500萬人
方言: 開封話
氣候條件: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
著名景點: 龍亭,相國寺,開封府,御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園,朱仙鎮岳飛廟
機場: 東京機場
火車站: 開封站,蘭考站
車牌代碼: 豫B
地區生產總值: 777.05億元(2009年)
人均生產總值: 16523元人民幣(2009年)
市樹: 楊柳
市花: 菊花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海拔69米至78米。東臨商丘市,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市,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開封坐落於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上,境內無山,河流、湖泊較多,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渦河、惠濟河、賈魯河等32條。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水系相通,湖水面積占城區面積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 據1999年統計資料,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4.4%,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為57.2分貝,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為88.7,飲用水質達標率大於95%,均控制在國家標准之內。樹木以桐樹、柳樹、槐樹為主。黃河灘區、柳園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眾多鳥類的天然棲息地。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
最佳旅遊時間
9、10月,此時天氣溫和,降水量適中,還能觀賞盛開的菊花。
自然資源
北方水城---古都開封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7公頃,佔3.9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Ⅶ 河南地理
河南省簡稱豫,位於黃河中下游,省會鄭州。轄鄭州、開封等17地級市專,鞏義等
21縣級市和屬89縣。面積1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9256萬。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平原
為主,可分豫西山地、豫東平原、豫北山地、豫南山地、南陽盆地等5部分,河流分
屬黃河、海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伏牛山南北分別屬北亞熱帶濕潤與暖溫帶半濕
潤季風氣候。耕地和礦產資源較豐富,其中石油、天然氣、煤、鋁土、金、鉬、天然
鹼、耐火粘土等居全國前列,有三門峽等大型鋁土礦,欒川鉬礦世界罕見。河南電力
等能源工業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有著名的焦作、平頂山、義馬煤礦,中原、南陽油
田。農業為全國重要農業區,黃紅麻、棉花、芝麻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小麥、豆類、
花生、牛肉、薯類、烤煙產量居全國前列。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們的先民生活和創業的地方。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里建都,中國七大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都位於河南境內,此外還有商丘、南陽、鄭州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Ⅷ 河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河南省位於祖國中東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簡稱「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稱。全省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1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條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品種繁多的礦藏物產、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快速發展的經濟成為中國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個旅遊資源大省,以擁有豐富的古文化旅遊資源而著稱。對於廣大海內外旅遊者,特別是對那些醉心探尋東方文化和華夏文明源流的旅遊者來說,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蘊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豐富精深,風貌珍貴獨特。
河南在中華民族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多年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這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留下了難以盡數的名勝古跡。堪稱「國寶」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6處,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館藏文物130萬件,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中國七大古都中的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都在河南,還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鄭州、南陽、商丘、浚縣等。鄭州新鄭黃帝故里、登封少林寺、鞏義宋皇陵、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偃師玄奘故里、開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陽殷墟、羑里城(《周易》發源地)、三門峽虢國墓地車馬坑、函谷關、南陽武侯祠、張衡墓、醫聖祠、商丘閼伯台(火的發源地)、燧人氏墓、花木蘭祠、淮陽太昊陵等大量名勝古跡,都是既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觀賞價值的著名旅遊景觀。省會鄭州和洛陽、開封等古都,現在都有新的景點出現。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啟用的,不僅館藏豐富,而且建築宏偉獨特,許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這里向旅遊者展示。已經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的洛陽龍門石窟的周圍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開封清明上河園是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立體再現,旅遊者置身其間,能夠一覽千年古都的繁華街市和風俗民情。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其中,包括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隨著尋根旅遊的興起,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外友人絡繹不絕。河南還堪稱是中國功夫的故鄉,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是中華太極拳之根—陳氏太極拳的故鄉。因此我們說,探文化源,尋姓氏根,已成為近年來河南旅遊活動中的「重頭戲」。
河南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黃河流經河南700多公里,其間從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門峽水庫的碧波盪漾,又有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更有開封高出地面14米的「懸河」奇觀。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寬3公里,長132公里,出現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嵩山、洛陽龍門、信陽雞公山、焦作雲台山、濟源王屋山、魯山石人山、林州林慮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加之近幾年陸續開辟、推出的新鄉八里溝、嵩縣白雲山、焦作青龍峽等名山秀水,更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
二十多年來,河南省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遊者40多萬人次,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6300多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09.13億元。目前,河南省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12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少林寺、關林、白馬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包公祠等21個國家AAAA級景區。全省有星級酒店和旅遊涉外飯店338家。其中,五星級酒店3家,四星級酒店15家,三星級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鄭州、洛陽、南陽三個民航機場每周有800多個航班往返全國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門和台北。鄭州新鄭機場的飛行區等級為4E級,是內陸地區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為國際機場。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網把省會鄭州與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四朝古都安陽、曹魏古都許昌緊密相連,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構,鄭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間的行車時間大都在50~100分鍾之間。以鄭州、洛陽、商丘為樞紐的鐵路交通網連接京廣、隴海、焦柳、京九四大鐵路干線,鄭州火車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車通向全國各地。
近幾年,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優先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旅遊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作為旅遊重點發展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河南省政府決定將其建成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點開發文化觀光、尋根朝敬、休閑度假和生態旅遊項目。同時,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為重點和主體,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生態觀光以及特種旅遊項目,加速全省旅遊產品結構的調整。
Ⅸ 開封的地理環境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南省重回要的農業種植區,主答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市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Ⅹ 開封的風土人情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開封地處中原復,地勢開闊,制北臨黃河。沒有天然屏障,自古以來都是產糧重地,國家穩定的基石。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易攻難守。陸路交通發達,水路交通北宋極為發達,後逐漸消失,交通的發達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帶來了世界各地先進的文化。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開封的多元化,民族包容性極強。
當今中國糧食的地位已逐漸降低,開封這樣的農業城市逐漸沒落,轉型工業,輕工業城市因缺少自然資源又未能成功,城市凋蔽嚴重。經濟的蕭條制約了城市的文化發展。風土人情舍棄了優越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