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小論文
A.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抄的影響: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B. 城市化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有利影響: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實現合理用地、節約用地及保護耕地的基本措專施和有效途徑。
2.不利影屬響:(1)對鄉村: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糧食減產。
(2)對城市:①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 。
②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
③大城市迅速膨脹導致環境污染、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
C.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版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權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D.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
1.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使原來內的生態環境發容生了很大的變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②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形成的城市風,將城市大氣污染物帶到郊區,也可以將郊區的污染物帶到城區。
③城市建設過程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時排水不暢,造成地面積水,殘留的河道也容易因富營養化而變黑發臭。
④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尤其是工業「三廢」,干擾和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使得城市的生態系統變的非常脆弱。
2.城市化過程對人類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並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區。
②改變了居民的就業形式,區域產業活動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
③建築物密集的城市景觀取代了原先的鄉村景觀。
④城市化過程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與此同時,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強。
⑤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廣泛滲透,強化了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E.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內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容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F.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
2020-04-20 12:12:07
文/鍾詩賀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積極影響主要可以分為五點;1.有利於城鄉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2.有利於提高工業生產效率。3.有利於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4.有利於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5.有利於城市文化對農村的擴散和滲透,提高農村對外開放的程度。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負面影響有哪些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下載本文Word文檔
猜你喜歡
河谷地區的優勢條件
2020-05-08
海岸線曲折的原因
2020-05-08
非洲的主要地形區
2020-05-07
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
2020-05-07
光照和熱量的區別
2020-05-08
非洲的經緯度位置
2020-05-07
海岸山脈與島弧區別
2020-05-08
海底地形類型及特徵
2020-05-08
風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020-05-08
風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020-05-08
相關文章
G. 總結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何具體影響
對自然環境:
地形:趨於平坦
氣候:產生「城市熱島效應」
水文:破回壞原有的河網答系統
生態:工業污染,尤其是工業 「三廢』 破壞城市生態環境。
對人文地理環境
①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並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區。
②改變了居民的就業形式,區域產業活動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
③建築物密集的城市景觀取代了原先的鄉村景觀。
④城市化過程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與此同時,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強。
⑤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廣泛滲透,強化了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H. 有關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的論文
你要哪篇,可以自己下或告訴我你的郵箱,我給你發過去
1
論人口城市化對環內境的影響
科技情報開發容與經濟
2006/2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與對策
山東環境
1999/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
交叉污染——談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
上海環境科學
1994/05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I. 城市化發展對地理環境會產生什麼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後,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
黃浦江以東地區就是1990年以後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採取的第一條措施.
對策: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幹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J.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有哪些方面
1、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專使原來的生態環境發生屬了很大的變化。
②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圍地區的自然環境。
③城市建設過程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
④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尤其是工業「三廢」,干擾和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
2、城市化過程對人類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①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並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區。
②改變了居民的就業形式,區域產業活動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
③建築物密集的城市景觀取代了原先的鄉村景觀。
④城市化過程使人口和產業活動由分散到集聚,與此同時,經濟開發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強。
⑤促使現代文明向傳統文化廣泛滲透,強化了當地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