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中心地理位置
A. 上猶行政服務中心在哪裡
點下採納
B. 贛州上猶哪有漂流
客家第一漂:五指峰峽谷漂流地處贛州市上猶縣五指峰風景區,距章貢區99公里,是我國第一個無槳式漂流。路線:上猶縣城坐車到營前,再到漂流的地方,漂流地離五指峰還有十多公里!每人好像是65塊
C. 江西上猶縣處理中心離官莊近嗎
江西上猶縣處理中心粒關注裝進嘛,當然挺進的,這個可以放進去。
D. 上猶縣名勝古跡介紹
經200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和國家資源局考察,上猶縣是江西旅遊開發重點縣之一,境內有基本景點162處,三級景點31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陡水湖休閑旅遊區、桂竹山莊、京明度假村、五指峰探險獵奇旅遊區、五指峰客家第一漂、仙人湖水上娛樂旅遊區、東山寺大雄寶殿、希橋酒店、嘉華商務酒店、油石董公廟旅遊點等景點。
【陡水湖風景區】
陡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凈,全長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家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龍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線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高峽平湖,百里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龍,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湖面岸上四周有瀑布、鐵扇關、獅象山、九曲攬勝、美女峰、客家民俗等三十餘處風物景象。湖中有形態各異的湖灣427個,湖心島有40餘座。陡水湖綠水長青,偌大水域無一污染,湖中藏灣,灣內套港;湖中有湖,島中見島。湖中林地木本植物多達千餘種,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南方樹木博物園。林中棲息有金錢豹、穿山甲、蟒蛇、金貓、白鶴、獐鹿、麂、麝等野生動物。而落地於湖中的座座島嶼.更是鬱郁蔥蔥,如翡翠寶珠,光氣四達,沁人心脾。陡水湖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污染,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旅遊在這一方碧水之中,更感十二分的愜意。
【五指峰風景區】
五指峰景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西部源頭,屬羅霄山脈的余脈山地。距上猶縣城70公里,五指峰最高指峰海拔1607米,是五指峰景區自然的形象標志。
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著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全國唯一的森林小火車】
贛南森林鐵路是我國南方林區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家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小蒸汽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該鐵路於1964年竣 森林小火車工,全線上65公里,途經章貢區、南康市、上猶縣,當時主要作為運送木材和旅客之用,於1998年停止運行,目前已經被改造成森林鐵路旅遊專線。
上猶的森林小火車,是專門用來運輸木材的小型火車。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投資上千萬元在江西修建了一條贛州至上猶縣、全長65公里的森林運輸鐵路專線,為江西省森林資源運輸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森林環境保護和人們綠化意識的提高,森林小火車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蒸汽機車要麼成了陳列品,要麼沉睡在雜草叢生的軌道上,機車司機和工人們也基本轉崗。
【營前鎮客家民居】
提起客家民居,往往會想起「贛南客家圍屋」。實際上,在上猶縣營前附近還有另外一種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規中矩對稱分布的特點,又有南方吊腳樓人字屋頂防潮防風的功能,還融入了江南園林建築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對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適性和使用的實用性。
營前客家民居由3組橫向、4組縱向房屋對稱相交組合而成,構成九廳十八井的棋盤模式,中軸線上由下廳、中廳、上廳、後花池組成,兩翼又各有3個小廳,為便於採光和排水,每兩個廳間設有一個天井,天井與下水道相連,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節,也能排水通暢,使屋內保持乾爽通氣。民居外牆用石灰粉刷,青磚黑瓦白牆,配上青山綠水藍天,既體現了房屋主人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又與當地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彷彿客家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山水田園詩。
客家人非常看重「做屋」(即建房)。在客家人看來,房屋除居住功能外,還對家事是否順遂、子孫後代能否成為有用之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去,當房屋主人用一生積蓄准備「做屋」時,首先請風水先生根據地形、山脈走向、河流流向等多種因素選准朝向,並打下兩根木樁確定中軸線,再根據寬度選好大門的中心點,位置就算選好了。然後,風水先生還要根據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 具體動工的時辰,用紅紙寫好交給主人。此時第一步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風水先生在客家人「做屋」過程中充當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地流傳著「頭先生、二木匠、三泥水」的說法,如果房屋主人是當地富豪的話,往往會挽留風水先生在家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才用重金酬謝讓其離開。
客家人「做屋」的建築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牆體的材料取用底層生土,用鋤頭一片片挖下,牆面修補用土還要用竹篩過篩;牆體建築過程先用大塊杉木做成「牆斗」(即模板),把生土一層層填入「牆斗」內,每層之間還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層層把生土夯結實。應該說,「做屋」的過程是一個重體力勞動的過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還要增加一個「打鬥晝」,這樣一天就變成了4餐。為了喜慶,在整個「做屋」的過程中,還有5次「酒宴」,即「起手」、「打平水」、「放大門」、「下牆斗」、「圓屋酒」,屆時請全體工匠、小工大吃一頓。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賣力,牆體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家民居雖然是土牆,瓦頂木 ,但時隔三四百年,仍然異常結實。
客家民居中軸線上的上廳,是客家人祭祀祖先、娶親嫁女、族中議事的地方,所以上廳在整個建築中是重中之重,上廳一般跨度較大(約10米)。為了解決屋 的承重問題,在廳前兩側要設置兩根木柱,這兩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經過多少艱難從深山老林中覓來,然後經過能工巧匠做圓、雕花、刻字、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再配上堅固石料做底座,成為上廳建築中最靚麗的構件。上廳正中的屏風是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兩旁的廂房則是辦喜事的「接待處」。客家人對這兩個地方的建築更是不惜花費金錢,很多大戶人家這幾個地方的門窗隔扇都鏤空、雕花、油漆、塗金,以顯主人的奢華。
中軸線上的大門口是最能體現客家文化的地方,大門上寬約半米的一塊長方形區域,稱之為「月印」,根據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績、典故、姓氏的發源地等,題上斗大的4個字,如「春申垂裕」、(姓黃)、「金鑒家聲」(姓張)、「三省傳家」(姓曾)、「祿閣流光」(姓劉)、「紫荊榮茂」(姓田)、「范陽衍慶」(姓鄒)等。一個內行的外地人來到客家聚居地,從門楣上的題字,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主人的姓氏,從而找到自己的「本家」。
房屋落成後,整個建築工程還遠遠沒有完工,客家人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還要在房屋前建設一塊曬坪,用於收獲時期晾曬穀物,曬坪前挖一口水塘,萬一失火時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側為菜園,最後修築一道半圓的圍牆,在風水先生認為最有利朝向的地方,再建一個飛檐斗拱的「斗門」,作為出入的惟一通道。有條件的人家在房屋兩側還要挖水井,修建一些附屬設施,甚至建私塾辦學堂。這樣,一所集居住、生活、防衛、教育於一體的客家民居才算真正竣工。
客家民居的修建初期,主人當然想盡辦法讓其堅如磐石,以使能代代相傳,但畢竟其屬土木結構,防火防水功能差,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後,自然失去往日的風采。有些房屋因年久失修更是不斷倒塌。所以,建築年代久遠、有代表意義的客家民居已越來越少。據調查,上猶縣營前范圍的客家民居,目前只存20多處,如果再不採取搶救和保護措施,過不了幾十年,人們只能從照片、傳說中去了解、觀賞、領略客家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了。
E. 上猶縣的介紹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部,贛江上游,東鄰南康,南連崇義,西接湖南桂東回,北界遂川。全縣答國土面積1544平方公里,轄5鎮9鄉,131個行政村,總人口31萬。全縣生態優良,資源豐富,素有「旅遊之鄉」、「水電之鄉」、「茶葉之鄉」、「觀賞石之鄉」的美譽。1上猶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位於「贛州半小時經濟圈」和海西經濟區內,地處珠三角和閩東南三角輻射區域,廈蓉高速上猶段有上猶東、西2個出入口,20分鍾內可達贛州中心城區。緊鄰大廣高速、濟廣高速、京九鐵路,距贛州火車站42公里、黃金機場25公里,距珠三角、閩東南三角主要城市只需4小時左右車程,廣東、福建、湖南、浙江、上海、港澳等地客商當天可到達上猶。正在規劃建設城西大道(贛州中心城區至上猶縣城)、贛井鐵路(贛州至井崗山)、贛郴鐵路(贛州至郴州),S230龍大線及S324贛豐線升級國道改造等工程,將進一步拉近與珠三角、廈漳泉等主要城市的時空距離,形成東接海西經濟區、南連珠三角、西通長株潭、北達長三角的立體高效交通網路。
F. 贛州上猶有哪些村/
共轄14個鄉鎮。
東山鎮
東山鎮位於上猶縣東南部,是上猶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1年7月撤鄉並鎮,沿湖、中稍並入東山鎮後,東山鎮成為融城區、郊區、山區、庫區於一體的復合型鄉鎮。全鎮土地面積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9萬畝,山地15.6萬畝,水面1.3萬畝。轄17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20446戶,64378人口(其中農業人口38235人)。
營前鎮
營前鎮位於上猶西部,距縣城46公里,與崇義、桂東相隔較近,並有公路相通。全鎮土地面積65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55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戶數為8519戶,總人口30018人,鎮轄范圍內還設有公安分局、法庭、交警中隊、地稅分局、國稅分局等行政機構和中學、小學、衛生院等事業單位以及人造板廠、龍潭電站、白銀鉛鋅礦等企業。
社溪鎮
社溪鎮地處縣城東北部,距縣城21公里。2001年7月24日,蘭田鄉並入杜溪鎮,合並後轄區有16個行政村,277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戶數8363戶,人口為3182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456人。全鎮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474畝,山地面積12.26萬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次為果茶、經濟作物、畜牧養殖等。工業以礦產品開發、小水電建設、農特產品及來料加工為主。
陡水鎮
陡水鎮位於上猶縣西南部,距縣城21公里,全鎮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85畝。下轄1個居委會,4個行政村,56個村小組,總人口523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24人。轄區內有省屬上猶江水力發電廠、市屬猶江林場、贛南樹木園等企事業單位,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陡水湖公園,青山綠水,風光宜人,是贛州市綠色旅遊的黃金景點。
黃埠鎮
黃埠鎮位於縣城東部,素有「上猶東大門」之稱。全鎮轄10個行政村,140個村小組,總人口16164(其中非農業人口為297人),耕地面積9024畝,山地面積6.8萬畝。黃埠至贛州45公里,至縣城7公里,贛豐線從中部通過,近幾年,黃埠乘著工業小區的優勢,大力實施「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產業富民」戰略,全鎮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梅水鄉
位於縣境南部;東鄰東山鎮,南接陡水鎮,西連水岩鄉,北界油石鄉,有10個村,135個村民小組,166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0人),戶數5121戶,耕地面積7702畝。
經濟以農業為主,種雙季水稻,兼種花生。圓村茶葉生產發展很快,實行科學密植,建立高產茶園,所產「九曲毛尖」為優質茶,遠銷省內外。
油石鄉
油石鄉位於縣城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1O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235個村小組,總人口21980人。耕地面積11538畝(水田11538畝),人平0.6畝,山地面積93375畝,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次為茶葉、葯材和大棚蔬菜、花木等。工業有三個電站、一個石灰廠、一個紅薯粉絲加工廠。
安和鄉
安和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鄰社溪鎮,南接油石鄉,西連寺下鄉,北界紫陽鄉,總人數11250人,自然增長率為7.68%,農業人口11007人,非農業人口243人。安和鄉轄6個行政村。
安和鄉耕地面積為5551畝(其中水田5465畝),安和鄉是典型的山區鄉,林業資源豐富,盛產木材和毛竹。油茶是安和鄉特產,全鄉有油茶林2.21萬畝,年產茶油165噸。
寺下鄉
寺下鄉位於上猶縣北部,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6公里;轄9個村委會,1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078人,耕地面積7624畝,山地面積12.7萬畝。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山地主要是松、杉、竹和油茶,緩坡地開發種植茶果。較大規模的經濟作物有傳統的水稻制種和新開發的食用菌種植。工業有水電站2個、鑄造廠一個、木器廠2個。
紫陽鄉
紫陽鄉位於上猶縣東北部,東接南康坪市,西與本縣雙溪鄉、寺下鄉,南與安和,北與遂川相鄰,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62公里,轄6個村委員會,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42人,耕地面積10901畝(其中水田10736畝),人均耕地面積1.08畝,山地面積9932公頃,農業種水稻為主,次以檳榔芋、葯材等,工業有一個電站、3個紅磚廠、一個玻纖廠、九個石板加工廠。
雙溪鄉
雙溪鄉位於上猶的西北部,海拔24O—1333.3米,國土面積129.7平方公里,全鄉有8個行政會,14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337戶,122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4人)。全鄉可利用草場面積約10萬畝,土壤肥沃、雜草茂盛、灌木稀少、高山草場坡度較小,適宜發展肉牛、奶牛、山羊等養殖。
水岩鄉
水岩鄉位於上猶縣中西部,與五指峰、營前、雙溪、梅水相鄰,是上猶的庫區貧困鄉。轄12個行政村,256個村民小組,5780戶,251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2人)。全鄉國土總面積12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26畝,人平0.52畝,山地面積15.9萬畝。農業以種水稻為主,其次是中葯材、茶葉、食用菌、蔬菜等。主要工業有:紅磚廠、木材加工廠等。
平富鄉
平富鄉位於上猶西南邊陲,東靠營前,南與崇義縣傑壩、金坑兩鄉相接,距縣城49公里。全鄉轄8個行政村,其中少數民族村2個(畲族),141個村民小組,112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0人)。總面積為8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0.28萬畝,耕地7195畝。
鄉內資源豐富,有優質高嶺土、石灰石、竹木及水力等資源,農產品有生薑、茶葉、果蔗、雜交豬、貴妃雞、山羊等,主要土特產品有生薑、茶葉、涼薯、荸薺。有龍潭電站、紅軍醫院、何阿四練兵場、冷壙溫泉等主要旅遊景點。
五指峰鄉
五指峰鄉位於上猶縣境內西部,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70公里,東接營前鎮,南臨崇義縣,西靠湖南桂東縣,北連遂川縣,為二省四縣的交匯地,是鑲嵌在上猶縣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和有名的旅遊風景區。有五指峰國家級森林公園,轄7個行政村,9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531人,其中農業人口7535餘人,耕地面積4217畝,水域面積4600畝,山地面積23萬余畝,其中竹林面積6萬余畝,經濟林面積10萬余畝,草山面積4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2%;國土面積240平方公里,占上猶縣總面積的1/5,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鄉。
G. 上猶縣行政服務中心在哪
在財政局大樓下面!也就是希望大橋橋頭!
H. 上猶縣人才交流中心搬哪去了聽說是在新縣政府那邊,有誰知道確切地址的~急啊~
就是勞動力市場那邊啊 ,你隨便問個摩托車的司機就知道了。就在行政一條街那邊。具體叫什麼路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不住在上猶。反正我們上猶也不大 隨便問一下就可以了啊。
I. 上猶有什麼地方好玩
經200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和國家資源局考察,上猶縣是江西旅遊開發重點縣之一,境內有基本景點162處,三級景點31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陡水湖休閑旅遊區、桂竹山莊、京明度假村、五指峰探險獵奇旅遊區、五指峰客家第一漂、仙人湖水上娛樂旅遊區、東山寺大雄寶殿、希橋酒店、嘉華商務酒店、油石董公廟旅遊點等景點。 【陡水湖風景區】 陡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凈,全長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家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龍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線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高峽平湖,百里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龍,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湖面岸上四周有瀑布、鐵扇關、獅象山、九曲攬勝、美女峰、客家民俗等三十餘處風物景象。湖中有形態各異的湖灣427個,湖心島有40餘座。陡水湖綠水長青,偌大水域無一污染,湖中藏灣,灣內套港;湖中有湖,島中見島。湖中林地木本植物多達千餘種,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南方樹木博物園。林中棲息有金錢豹、穿山甲、蟒蛇、金貓、白鶴、獐鹿、麂、麝等野生動物。而落地於湖中的座座島嶼.更是鬱郁蔥蔥,如翡翠寶珠,光氣四達,沁人心脾。陡水湖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污染,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旅遊在這一方碧水之中,更感十二分的愜意。 【五指峰風景區】 五指峰景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西部源頭,屬羅霄山脈的余脈山地。距上猶縣城70公里,五指峰最高指峰海拔1607米,是五指峰景區自然的形象標志。 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著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全國唯一的森林小火車】 贛南森林鐵路是我國南方林區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家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小蒸汽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該鐵路於1964年竣 森林小火車工,全線上65公里,途經章貢區、南康市、上猶縣,當時主要作為運送木材和旅客之用,於1998年停止運行,目前已經被改造成森林鐵路旅遊專線。 上猶的森林小火車,是專門用來運輸木材的小型火車。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投資上千萬元在江西修建了一條贛州至上猶縣、全長65公里的森林運輸鐵路專線,為江西省森林資源運輸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森林環境保護和人們綠化意識的提高,森林小火車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蒸汽機車要麼成了陳列品,要麼沉睡在雜草叢生的軌道上,機車司機和工人們也基本轉崗。 【營前鎮客家民居】 提起客家民居,往往會想起「贛南客家圍屋」。實際上,在上猶縣營前附近還有另外一種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規中矩對稱分布的特點,又有南方吊腳樓人字屋頂防潮防風的功能,還融入了江南園林建築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對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適性和使用的實用性。 營前客家民居由3組橫向、4組縱向房屋對稱相交組合而成,構成九廳十八井的棋盤模式,中軸線上由下廳、中廳、上廳、後花池組成,兩翼又各有3個小廳,為便於採光和排水,每兩個廳間設有一個天井,天井與下水道相連,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節,也能排水通暢,使屋內保持乾爽通氣。民居外牆用石灰粉刷,青磚黑瓦白牆,配上青山綠水藍天,既體現了房屋主人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又與當地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彷彿客家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山水田園詩。 客家人非常看重「做屋」(即建房)。在客家人看來,房屋除居住功能外,還對家事是否順遂、子孫後代能否成為有用之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過去,當房屋主人用一生積蓄准備「做屋」時,首先請風水先生根據地形、山脈走向、河流流向等多種因素選准朝向,並打下兩根木樁確定中軸線,再根據寬度選好大門的中心點,位置就算選好了。然後,風水先生還要根據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 具體動工的時辰,用紅紙寫好交給主人。此時第一步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風水先生在客家人「做屋」過程中充當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地流傳著「頭先生、二木匠、三泥水」的說法,如果房屋主人是當地富豪的話,往往會挽留風水先生在家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才用重金酬謝讓其離開。 客家人「做屋」的建築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牆體的材料取用底層生土,用鋤頭一片片挖下,牆面修補用土還要用竹篩過篩;牆體建築過程先用大塊杉木做成「牆斗」(即模板),把生土一層層填入「牆斗」內,每層之間還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層層把生土夯結實。應該說,「做屋」的過程是一個重體力勞動的過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還要增加一個「打鬥晝」,這樣一天就變成了4餐。為了喜慶,在整個「做屋」的過程中,還有5次「酒宴」,即「起手」、「打平水」、「放大門」、「下牆斗」、「圓屋酒」,屆時請全體工匠、小工大吃一頓。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賣力,牆體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家民居雖然是土牆,瓦頂木 ,但時隔三四百年,仍然異常結實。 客家民居中軸線上的上廳,是客家人祭祀祖先、娶親嫁女、族中議事的地方,所以上廳在整個建築中是重中之重,上廳一般跨度較大(約10米)。為了解決屋 的承重問題,在廳前兩側要設置兩根木柱,這兩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經過多少艱難從深山老林中覓來,然後經過能工巧匠做圓、雕花、刻字、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再配上堅固石料做底座,成為上廳建築中最靚麗的構件。上廳正中的屏風是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兩旁的廂房則是辦喜事的「接待處」。客家人對這兩個地方的建築更是不惜花費金錢,很多大戶人家這幾個地方的門窗隔扇都鏤空、雕花、油漆、塗金,以顯主人的奢華。 中軸線上的大門口是最能體現客家文化的地方,大門上寬約半米的一塊長方形區域,稱之為「月印」,根據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績、典故、姓氏的發源地等,題上斗大的4個字,如「春申垂裕」、(姓黃)、「金鑒家聲」(姓張)、「三省傳家」(姓曾)、「祿閣流光」(姓劉)、「紫荊榮茂」(姓田)、「范陽衍慶」(姓鄒)等。一個內行的外地人來到客家聚居地,從門楣上的題字,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主人的姓氏,從而找到自己的「本家」。 房屋落成後,整個建築工程還遠遠沒有完工,客家人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還要在房屋前建設一塊曬坪,用於收獲時期晾曬穀物,曬坪前挖一口水塘,萬一失火時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側為菜園,最後修築一道半圓的圍牆,在風水先生認為最有利朝向的地方,再建一個飛檐斗拱的「斗門」,作為出入的惟一通道。有條件的人家在房屋兩側還要挖水井,修建一些附屬設施,甚至建私塾辦學堂。這樣,一所集居住、生活、防衛、教育於一體的客家民居才算真正竣工。 客家民居的修建初期,主人當然想盡辦法讓其堅如磐石,以使能代代相傳,但畢竟其屬土木結構,防火防水功能差,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後,自然失去往日的風采。有些房屋因年久失修更是不斷倒塌。所以,建築年代久遠、有代表意義的客家民居已越來越少。據調查,上猶縣營前范圍的客家民居,目前只存20多處,如果再不採取搶救和保護措施,過不了幾十年,人們只能從照片、傳說中去了解、觀賞、領略客家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