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的方法

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的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2-17 18:27:38

『壹』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貳』 描述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

答地理題目是有技巧的。
首先注意到問題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那麼社會經濟因素就不要答了。

描述區域自然環境要素
1.答氣候(最根本)
2.再根據當地氣候分析降水、氣溫,常見的有: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乾燥,降水充沛,熱量充足)。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平均,溫暖濕潤)。地中海氣候(冬季低溫多雨,夏季高溫少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乾旱少雨,年溫差大)。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旱)。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雨季降水充沛,降水集中)
3.答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同的地形適宜發展的農業不同,例如平原適宜商品穀物農業,山地適宜林業
4.答自然資源,如河流湖泊、礦藏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森林資源
5.地理位置,如深居內陸還是瀕臨海洋,主要從交通是否便利回答。如果瀕臨海洋的話還要注意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然後就是小角度了,不是特別常見,如土壤類型(如紅壤貧瘠,黑土肥沃)、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生物(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程度),一般不用答

區域地理,就是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再綜合各地區相類似的情況,分析當地地理環境,說白了就是要回舉一反三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與你交流地理問題

純手打,原創非粘貼,望採納

『叄』 如何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

首先從經緯度或者圖形信息入手 可以幫你判斷大致的地區分布 然後就可以分析內出他的氣候容特徵 觀察地形特徵 你就可以初步得到河流,植被特徵等 然後也可以分析到一些人文地理 譬如說房屋,衣著,交通工具 整體性其實就是各要素相互影響的過程 這是我的理解啦 希望可以幫到你

『肆』 用區域地理分析方法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環境狀況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平原上散布著丘陵、地和殘丘,在其東、西、北面邊緣分布著成片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9?c,1月平均氣溫13.0?c,7月平均氣溫28.3?c,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秋多台風和暴雨,仍有洪澇威脅。
2、珠江三角洲歷來是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農業資源優勢,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農作物可全年生長。良好的水熱組合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相結合,加上充裕的勞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使本區成為廣東省稻米、甘蔗、蠶桑、塘魚和水果集中產地之一。珠江三角洲瀕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060多公里,灘塗面積715.51多平方公里,對圍墾和發展海水、淡水養殖及捕撈十分有利。
3、珠江三角洲交通發達,到2000年底,公路通車里程達29029公里,公路網密度達0.70公里/平方公里。珠江有八大口入海,河網水系發達,港口眾多,水上交通極為便利。京廣、京九、廣九、廣茂和廣梅汕鐵路貫穿並交匯於三角洲內,還有廣深准高速鐵路。目前,以廣州為中心以及珠江三角洲各中心城市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正逐步形成。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珠三角航空港與全國主要中心城市和眾多國際城市通航。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分別回歸祖國,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形成的大珠三角將成為我國交通最發達的區域。
4、珠江三角洲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和東南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中國有約500萬海外華人,大約擁有2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70%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在東南亞華人中,65%以上的祖籍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因此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先天的人緣優勢。

『伍』 區域地理環境特徵的分析方法

你應該問的是區域地復理環境特徵的描述制。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社會經濟特徵。自然地理特徵應從地形(地質、地貌)、氣候(光照、熱量、水分)【這兩點是自然地理特徵的骨架,必需先答的】再結合不同地區自然的特點選擇性地答出土壤、生物(植物)、河流水源即可,個別的答下資源,社會經濟方面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等。文科的東西不要去求一個標准答案,要放在對概念的理解上。

『陸』 如何分析區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個地區來的區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經濟源地理)總是同這個地區的位置以及自然、經濟、歷史等條件密切聯系著的。 就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來說,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時,首先要搞清楚這些環境要素的特徵,然後,再一分析。一般地說,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進行思考,以中部非洲為例,經緯度位置在東經3「一32「之間,北緯23。一南緯180左右,海陸位置東靠大陸,西臨人酉洋;分析某地的地形時則可以從地勢起伏、地形種類、地形分布等方而進行思考。例如.中1卜是個高原、盆地相間的地區,其中包括剛果盆地、查德盆地東部以及喀麥隆高原全部和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一部分;分析某地的氣候時則可以從影響因素、氣溫和降水的分布情況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進行思考。例如,中非氣候暖熱,氣候、植被自然帶以赤道為中心呈南北帶狀對稱分布,即中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北依次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等;分析某河流則可以從源流情況、流量、水位變化、汛期長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徵方面思考。

『柒』 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的描述方法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
本文主要撰稿:北極星地理工作室 李航
【考點】根據區域圖和相關材料,分析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天氣和氣候、河流和湖泊的特點及其成因;分析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等。【典型例題】(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描述圖示地區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2)簡述黃河烏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徵。(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徵,並分析原因。(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4)指出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自然因素,並說明進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發的問題。【方法剖析】1.地形特徵的分析五種地形的特徵: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於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試題中,地形判讀常以等高線的形式給出,因此,這里還需要掌握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讀數值范圍和極端值的大小;二讀彎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線向高值凸出數值為低,向低值凸出數值為高(「凸高為低,凸低為高」);三讀疏密程度,根據疏密程度判斷地理要素變化的緩急,等值線越密,變化越急,反之,變化越緩;四讀局部小范圍閉合,若閉合圈上的數值與其周圍數值較大的等值線數值相等,則圈內的數值比閉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閉合圈上的數值與周圍數值較小的等值線數值相等,則圈內數值比閉合圈上的值更小;最後再結合具體相關知識和特徵進行解讀。2.氣候特點的分析世界各地氣候是千差萬別的,同一種氣候類型的特徵也有一些差異。氣候特徵一般可以根據典型的氣候特徵描述。如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但如果題目中給出了氣溫降水資料,一般應當根據數據來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某氣候夏季炎熱還是溫和,一般根據夏季的月均溫來判定,夏季月均溫超過20℃稱為高溫,而低於20℃時稱溫和或涼爽;某地氣候冬季寒冷還是溫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溫高於還是低於0℃為標准,高於0℃為溫和,反之為寒冷。3.河流水文特徵的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含沙量、流速、結冰期等,分析時,應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加以分析。首先我們應大致確定河流的補給類型,若是以降水補給為主,水量的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主要與河流流域降水量及其變化有關,若是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則與氣溫有關。對含沙量的分析,主要考慮流域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有無冰期取決於冬季最冷月均溫,若小於0℃,一般有冰期。4.區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分析氣候是影響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自然條件之一,因為它提供了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熱、水資源。在評價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時,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1)光、熱資源,有利的條件是(生長期內)光熱資源豐富,但有些地區可能兩者不同時具備,如我國青藏高原地區,光照資源豐富,但熱量不夠充足。(2)降水量,有利的條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適中,但不同的農作物生產對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麥、棉花為旱作物,它們對水分的需求量要少於水稻生產。(3)水熱組合,有了一定數量的水熱條件,還應評價水熱配合狀況,如地中海氣候區,光熱、降水都較為豐富,但雨熱不同期。(4)評價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如降水變率(季節和年際變化)大,不利於農業的高產穩產,台風、寒潮對農業不利等。在評價一個地區氣候條件時,應評述利弊兩個方面。區域自然特徵的分析是一個系統工程,綜合性較強,因此,熟練掌握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是准確、全面分析此類問題的關鍵。【答案】(1)陰山山脈位於北部,呈東西走向;河套平原位於中部,東西延伸;鄂爾多斯高原位於南部,沙漠廣布。(2)從南(西南)向北(東北)流動(或從低緯向高緯流動);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間,自西向東逐漸增多(或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從西(東)向東(西)距海(或太平洋)越來越近(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增強(減弱)。(4)降水;引黃河水進行灌溉;土壤鹽漬化;下游水資源短缺。

『捌』 如何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體征

一般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地理位置和范圍;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二是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等。
三是人文地理特徵:包括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可持續發展等

『玖』 某地理小組以「案例法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課題展開地理探究活動。下面是該小組整理的部


(1)沿海到內陸水分中(3分)
(2)高北坡是背風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風坡,降水比北坡多)
(3)垂直高度或海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