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外貿大廈的地理環境
① 北京福建大廈的基本簡介
酒店星級:北京四星級酒店
服務設施:商務中心
餐飲休閑:餐飲:版中餐廳、西餐廳、咖權啡廳;休閑:卡拉OK廳、撞球室、健身室、桑拿浴室
周圍景觀:中國國際科技會展中心
信 用 卡:萬事達卡(Master)、威士卡(VISA)、運通卡(AMEX)、大萊卡(Dinners Club)、JCB卡、銀聯
房間設施:中央空調 中式鋪床 吹風機 拖鞋 單人床 浴衣 雙人床 電熱水壺 語音留言 加大床 免費寬頻 房間內可加床 小冰箱 淋浴/盆浴組合 房內保險箱 免費報紙 寫字台 免費瓶裝水 熨斗/熨衣板 殘障人房間 免費衛生間清潔備品 電子結帳系統 蒸氣/按摩浴缸
餐飲:八麵食府、馬可波羅
娛樂:健身、棋牌、桑拿、卡拉、美容美發、檯球、按摩、夜總會、乒乓球
酒店房型與房價:
標准雙人間:(598元起)
標准大床房:(598元起)
商務雙人房:(668元起)
商務大床房:(668元起)
標准套房:(838元起)
豪華套間 (1,380元起)
行政套間 (2,180元起)
② 誰知道福建省自然地理環境啊
地理位置: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分至28度22分,東經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福建與台灣淵源流長,關系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氣候狀況: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氣溫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福建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1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無煙煤、地熱等2種,金屬礦產31種,非金屬礦產82種,水氣礦產1種.金、銀、鉛、鋅、錳、高嶺士、水泥石灰岩、花崗石材、明礬石、葉臘石、 硫等礦產儲量也較大。石英砂儲量、質量冠於全國。 生物資源 福建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面積1億多畝,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首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內陸養殖面積和可作業海洋漁場面積分別約1000平方公里和12.5萬平方公里。有魚類750多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種數的一半。尤其是水產品資源種類繁多,現有品種佔世界50%以上,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旅遊資源 全省人文薈萃,擁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一大批影響日益擴大的旅遊品牌,包括山與水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美譽的鼓浪嶼,情系海峽西岸、凝聚世界華人的湄州媽祖朝聖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福建土樓,著名的革命聖地上杭古田會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曇石山文化遺址,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寧的白水洋奇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漳州火山公園等旅遊品牌和一大批風景名勝區。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區、蘇區,閩西、閩東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年中央蘇區有10個縣在福建,老區分布在62個縣(市)。
③ 福建的簡介(具體)
福建來省,簡稱「閩」,是中源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 [1]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依山傍海」態勢,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2]
2019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下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岩、三明、南平、寧德9個地級市,共有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3-4] 常住人口397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42395.00億元,增長7.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7139元,比上年增長6.7%。 [5]
④ 福建的地理環境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築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1950年代起,由於地形多山並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福建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按照規劃福建省鐵路運營里程將達6000公里,進出省通道在10個以上,將形成九個設區市的快速鐵路環線,相鄰設區市之間1小時交通圈,福建省所有縣(市、區)一小時內上快速鐵路。一個系統、完善、先進的海峽西岸鐵路網將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鐵路網規模爭取達到4800公里,屆時,福建的交通將更加方便快捷。
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與在建鐵路有:峰福鐵路、鷹廈鐵路、贛龍鐵路、梅坎鐵路、漳泉鐵路、溫福高速鐵路、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向莆鐵路、廈深鐵路等已經建成,基本形成鐵路網。
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50km的高速鐵路——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其中在建鐵路有:福平鐵路(在建)、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鐵路(在建)、贛龍鐵路復線(在建)、衢寧鐵路(在建)等。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辟。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辟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後不久,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於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劃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於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里,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於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干線。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乾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僅有945公里,而且標准低,路況很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為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公路交通事業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貫徹執行,進入開創新局面的時期。公路工作從過去單純抓專業養護管理轉變為抓整個公路行業管理;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逐步形成以廈門經濟特區、福州—馬尾經濟開發區、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為中心,向沿海和內地輻射的新公路網。據統計,改革開放11年來,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里,新建橋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車里程已達40030公里,比1949年解放時的945公里增長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43公里,名列全國第五位,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接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012年,公路通車里程94660.86公里,比上年增長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網3500公里,增長29.2%。
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量情況:完成貨運量59430.78萬噸,比上年增長13.1%;完成貨物周轉量771.0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6.9%。
2012年完成旅客運輸量情況:完成旅客發送量75044.16萬人,比上年增長2.4%;完成旅客周轉量368.52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3%。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間谷地與低丘陵梯田等地。紅壤、黃壤為福建省主要土壤類型,磚紅壤性土與磚紅壤化紅壤也有分布。 常住人口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3.13萬人,死亡人口23.32萬人。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1949萬人,女性人口1890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3.12(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5周歲以上至65周歲以下(不含65周歲)的人口2892萬人。65周歲及以上人口324萬。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40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1436萬人。
家庭戶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年齡構成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05674人,佔15.46%;15-59歲人口為26976145人,佔73.12%;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7人,佔11.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140人,佔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5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6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佔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佔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區分布情況地區 人口數 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福建省 36894216 100 298 福州市 7115370 19.29 581 廈門市 3531347 9.57 2078 漳州市480998313.04373龍岩市25595456.94135莆田市 2778508 7.53 673 三明市 2503388 6.78 109 泉州市 8128530 22.03 720 南平市 2645549 7.17 101 寧德市 2821996 7.65 210 以上數據來自六普常駐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097361人,佔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佔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福建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有54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58.38萬人,占福建省總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4.3%,佔全國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國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8個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7個,回族鄉1個)和一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55個少數民族村。
⑤ 南平地理環境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閩、浙、贛三省交內界處,俗稱「閩容北」,介於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之間。南平是福建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轄一區四市五縣,即延平區、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武夷山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溪縣、政和縣,共121個鄉鎮、19個街道辦事處,1601個村委會、69個居民委員會,136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現有戶籍總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286萬人。
中文名稱:南平外文名稱:Nanping別名:延平、劍津、劍州等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福建下轄地區:延平區、邵武市、建陽市等政府駐地:南平市延平區電話區號:0599郵政區碼:353000地理位置:福建省北部面積:2.63萬平方千米人口:304萬人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氣候著名景點:武夷山,九峰山,溪源庵,和平古鎮,茫盪山機場:武夷山機場火車站:南平站,南平南站,南平北站車牌代碼:閩H行政區劃代碼:350700市花:百合簡稱:延市長:林寶金市委書記:裴金佳
⑥ 福建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聚居以及多種作物生長。
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各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垂直分異也較明顯。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5.7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半。由於屬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居華東地區首位。
⑦ 關於福建的地理知識和介紹
1、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3、氣候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
福建,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7)福建外貿大廈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福建的自然資源:
1、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2、海洋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居全國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2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東山灣、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沙灣、沙埕港等7個,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的已辟為自然保護區,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保護區、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福建林區可分為中西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東部亞熱帶季風雨林區。
4、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
⑧ 問答題:福建自然地理環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以及區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麻煩,原因是不僅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自然資內源等等諸多方面,而容且區域文化和經濟領域的范疇又多又廣,具體回答相當於完成一篇論文。所以,痴哥只能給你簡單提示一下:
1、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歷史上遠離中原文化中心,屬於天高皇帝遠的邊疆區,武夷山使之成為「避秦時亂」的理想屏障,因此,在福建,與廣東一樣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客家文化;其便利的海洋交通條件,一方面導致客家文化走向海外,另一方面又方便域外文化落地生根,這就為經濟生活多樣化創造了條件,使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的外向型明顯。
2、。。。。
3.。。。。。。
⑨ 福建大廈的介紹
「福建大廈」項目位置福建大廈位於河東區華興道,坐落於天津火車站後廣場華興街左側與內蒙古金馬大廈相連,右側與美震小區隔路相望,面臨華興街,背後與河東實驗小學毗鄰,建築形式為混合式公寓。佔地面積3254.30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