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瀘州的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

瀘州的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17 17:00:24

⑴ 瀘州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如何

州市為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川渝黔滇結合部。地理坐標北緯27°39′~°20′,東經105°08′41″~106°28′,東西寬121.64千米,南北長181.84千米,幅員12,243平方千米。共有40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47%,39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苗族占總人口的1.26%,其次是彝族、回族、滿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瀘州市位於中國四川省東南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地處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國著名的酒城,出產聞名遐爾的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瀘州歷史悠久,古稱「江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先後獲得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迪拜獎)等榮譽,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級白酒產業基地,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年平均氣溫17.5─18.0℃,年際之間的變化為16.8─18.6℃,高低年間相差值為1.8℃;瀘州市無霜期長在300天以上, 降雪甚少,個別年份終年無霜雪,適宜作物生長期長。 2010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268325 戶,家庭戶人口為406325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2人增加0.0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138061人,佔50.68%;女性人口為2080365人,佔49.3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66%下降為102.77%。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92083人,佔21.15%;15-64歲人口為3094675人,佔73.36%;65歲及以上人口為231668人,佔5.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8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2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3.35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4%,高於「十五」時期平均增速4.8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6%、23.6%、11.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4.8:38.6:36.6調整變化為2010年的15.2:56.5:28.3,第二產業比重提高17.9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9.0%,比「十五」時期平均增速高 2.1個百分點。
</SPAN></SPAN>

⑵ 哪一本書涵蓋了社會,文化,自然,地理歷史等知識

好像沒有這么全的,要不,看看《徐俠客游記》吧。再不,就只能看小說了。

⑶ 瀘州歷史

瀘州市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梁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1950年1月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1949年12月設置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區專員公署,1952年3月改稱隆昌專員公署,同年12月改稱瀘州專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瀘州專員公署)。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⑷ 瀘縣的地名來歷,瀘縣的歷史文化等。 i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時(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
清光緒34年(1908年)時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
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2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
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系不變。
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
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
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個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
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暑遷回瀘州市。
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
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並,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
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
199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實施區劃調整,劃出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鄉鎮給江陽區所轄,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鄉鎮給龍馬譚區所轄,12月26日瀘縣縣城遷福集鎮。[1]

⑸ 瀘州的地理環境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 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年平均氣溫17.5─18.0℃,年際之間的變化為16.8─18.6℃,高低年間相差值為1.8℃;瀘州市無霜期長在300天以上, 降雪甚少,個別年份終年無霜雪,適宜作物生長期長。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北低南高。北部為河谷、低中丘陵,平壩連片,為魚米之鄉。南部連接雲貴高原、屬大婁山北麓,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礦產資源豐富。海拔高度240米~520米。合江縣九層岩長江江面海拔203米,為市境最低點。敘永縣羅漢林羊子灣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為最高點。
瀘州地處川東南平行褶皺嶺谷區南端與大婁山的結合部,四川盆地南緣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類型,分屬四川盆南山地與丘陵區和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兩個地貌二級區。總的特點是:南高北低,以長江為侵蝕基準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山脈走向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呈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展布。大體上以江安──納溪──合江一線為界,南側為中、低山;北側除背斜形成北東向狹長低山山壠外,均為丘陵地形。最低點是合江九層長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最高點是敘永縣分水楊龍彎粱子,海拔1902米,相對高差1699米。按其特點,全市地貌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
北部淺丘寬谷區:包括瀘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和合江縣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為川東平行褶皺地帶的延伸部分,屬四川盆中丘陵區的南緣,面積占總幅員面積的18.6%。海拔多在250-400米,最高為萬壽山,海拔757米。長崗山多為林地,淺丘寬谷多為耕地,田多土少,是全市主要農業區。
南部低中山區:包括敘永、古藺縣大部,屬四川盆地南緣的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類型區,面積占總幅員面積的38.6%。出露的地層以古老海相沉積的各類灰岩、泥岩為主,侵蝕嚴重,形成山巒迭嶂,溝谷縱橫的復雜地貌類型,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為敘永縣分水楊龍彎粱子,海拔1902米。山地為林地、旱地和園地(茶園);槽壩地勢平坦,以耕地為主,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也是瀘州主要農業區之一。
中部丘陵低山區:長江以南,南部低中山區以北為中部丘陵低山區,包括瀘縣少部,江陽區一部,合江縣、納溪區大部和敘永、古藺縣北部,面積占總幅員面積的41.5%,山地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最高為古藺縣斧頭山,海拔1895米,丘陵海拔350-500米。山地以林地為主,全市現存的兩大片原始森林──福寶林區和黃荊林區以及楠竹林,均集中在這一區,丘陵以耕地為主,其次是園地(果園和茶園)。
沿江河谷階地區:沿長江、沱江等大、中河流兩岸,由於河流的沖積、堆積而形成數級階地,面積占總幅員面積的1.3%。一、二級階地為第四系現代河流沖積物,階面平坦寬闊,寬達500-1000米,海拔250米以下,相對高差小於30米,厚15-20米,以耕地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全市蔬菜、甘蔗、龍眼的集中分布區。三、四級階地為第四系近代冰水沉積物,由於流水的侵蝕,只零星殘留於河谷兩岸的基座檯面上,海拔250-330米,多為耕地和園地,土層深厚,是全市甘蔗、荔枝的集中產區。

⑹ 瀘州地理位置

瀘州位於四川省東南,東與重慶市和貴州省接壤,南與貴州省連界,西與雲南省和四川省宜賓市、自貢市相連,北接四川省內江市和重慶市。

瀘州全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交匯處。地理座標介於北緯27°39′-29°20′,東經105°8′-106°28′。南北長184.84公里,東西寬121.64公里;東到重慶221公里,北到成都318公里。 全市轄區面積12232.34平方公里。


(6)瀘州的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1、瀘州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瀘州市下轄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和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共有12個鄉、110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在12個鄉中,少數民族鄉8個,其中苗族鄉6個、彝族鄉2個。

2、瀘州地形地貌

瀘州市地表形態面貌的基本輪廓,以高起的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1902米)地貌為主,是一典型的山地面積占總幅員面積56.14%的山地市。

3、瀘州氣候條件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 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4、瀘州飲食文化

瀘菜,是現代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2018年6月,瀘州市發布豆瓣坨魚、干燒鯉魚、瀘州泡海椒、瀘州泡姜4道《瀘菜》地方標准,標志著瀘州市《瀘菜》有了自己的標准。

5、瀘州紅色文化

瀘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朱德、劉伯承、吳玉章、惲代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瀘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留下了許多革命史實、傳說和文物古跡。

如護國討袁戰爭遺址——棉花坡古戰場遺址及指揮部、護國岩摩崖石刻、況場朱德舊居、東華詩社舊址——朱家山、川南師范學堂、龍透關、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點。

6、瀘州風景名勝

瀘州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富集,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文化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遊資源。

截至2016年底,區域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敘永縣畫稿溪自然保護區、長江合江—雷波段珍惜魚類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合江縣佛寶森林公園。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個:瀘州市瀘順起義舊址、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敘永縣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舊址。

省級旅遊度假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8個,國家A級景區28個(其中,AAAA級9個、AAA級8個、AAA級11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瀘州

⑺ 瀘州的演變史(帶地名和由來)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

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夏、商時屬梁州之域。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蜀郡,巴郡轄有江陽地,其後在沱江、長江交會處置江陽縣。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

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州,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

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南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潼川府路遷治瀘州。瀘州升本路安撫使。

宋末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元35年。

元改江安川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改屬四川行省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

清雍正五年(1727年),將貴州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

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

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

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1952年,雲南省威信縣水田鄉飛地劃歸四川省古藺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

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7)瀘州的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 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2016年,瀘州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略偏多,全年光、溫、水充足,屬農業氣象年景正常偏好年。

年內高溫、乾旱、連陰雨、風雹、雷暴等氣象災害較常年偏輕;強降溫過程次數和強度與常年基本持平;暴雨、洪澇發生次數多。

⑻ 為什麼瀘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而畢節不是,畢節還有夜郎文化!

這個歷抄史文化名城不是說你有歷史就襲是的,還要看當地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情況如何。
之前還聽說過有一套標准,比如要有一定數量的建築遺跡、有至少一兩條的歷史街道,人文文化明顯等等,夜郎文化還停留在傳說與現代考古階段而已。

⑼ 四川瀘州簡介。(高分)

地理環境:

瀘州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東經105°8』—106°28』,北緯27°39』—29°20』之間。下轄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及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幅員12242km2,人口455萬。

自然資源:

瀘州境內資源豐富,具有建立大型礦山工業基地的條件。古敘礦區無煙煤預測儲量達52.2億噸;硫鐵礦預測儲量達32.17億噸;天然氣年產量1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62.34萬千瓦,可開發量34.8萬千瓦。此外,瀘州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合江福寶原始森林、古藺黃荊原始森林等極具開發價值。

交通:

瀘州是川南重鎮,歷來是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南下出海之要道。東西以長江「黃金水道」連通華中、華東地區,南北以國道321線伸入雲貴腹地。民航已開通5條航線,鐵路已開通隆昌—瀘州段,港口年吞吐能力超過350萬噸。

優勢、特色產業:

瀘州是國家衛生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四川糧、豬、果、林、煙的重要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一個以化工、機械、釀酒為主,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城市。瀘天化、天華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尿素126萬噸,使瀘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化肥生產基地;長江工程機械集團屬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集團;「瀘州老窯」、「古藺郎酒」馳名中外,使瀘州擁有「酒城」的美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