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長江河口的地理環境

長江河口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7 14:48:19

①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特點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 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

② 潮汐對長江口地理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

潮水會使得長江口泥沙淤積 堵塞航道。枯水季節,海水倒灌形成咸潮,影響水質。夏季易形成風暴潮,造成洪澇災害。潮汐的往復運動使得長江口污水得以擴散。

③ 長江口漁場的地理環境

水溫年平均表層為抄16~18.7℃,襲鹽度年平均表層為12.8~32.5,水深2~45米。
有長江、錢塘江兩大江河的沖淡水注入,東邊有黑潮暖流通過,北側有蘇中沿岸水和黃海冷水團南伸,南面有台灣暖流北進,沿海有舟山群島眾系的島嶼分布,營養鹽類豐富,有利於餌料生物的繁衍。

④ 從外力角度解釋長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文綜地理試題)

①流域抄植被破壞、流水侵蝕,大襲量泥沙入河(2分);②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搬運)泥沙量大(2分);③位於河流入海口,地勢低平,流速緩慢,以堆積作用為主,泥沙大量堆積(2分);④地處海陸交界地帶,海水的頂托使堆積作用增強,在河口地段形成眾多的沙洲(2分)。

⑤ 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條件"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徵
現在,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版地理條權件: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

⑥ 河口鎮的地理環境

河口鎮位於城西南40公里處,在灃河與叉河匯合處的西岸。
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口水路方便,商業繁榮,有較大鹽糧行48家,每天往來客商2000人次,商船200餘艘,日吞吐量達百萬斤。古建築有山西會館和湖北會館,廟宇8座,東西朱塔各一,石牌坊6座;現僅存堂子廟,余皆廢。民國年間,黃淮倒灌,河床淤淺,商業日衰。
新中國成立前,河口鎮私人出租房屋1500餘間(2.5萬平方米),街道有陡崗路、老北街、中街、西街和小北街5條,泥砂路面,寬5至6米,長1600米,全鎮面積0.42平方公里。1983年至1985年,地方集資將老北街、中街和西街拓寬,並鋪設渣油路面,長1650米,寬6~7米。1985年,新辟以小北頭為起點的新街,沿公路向西延伸1500米,寬8~12米。1987年,全鎮面積為1.05平方公里。全鎮居民5182人,外有蔬菜村農民2122人。1949年至1955年,鎮區單位建房面積4975平方米。1956年至1965年為5182平方米。1986年至1987年為13124平方米。1983年以後,居民建房1.5萬平方米。到1987年,鎮區共有平房7.1萬平方米,樓房1.2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
清乾隆47年(1782年),鎮內上、中、下渡口有東濟、南濟和利濟3橋,今皆廢。唯南、北街的2個石砌單拱橋和小北街的三步兩橋尚存。1972年建起鋼筋混旋土結構的三孔連拱大橋,長100米,寬8米。橋面水泥欄桿202根,載重負荷30噸,坐落於北渡口,是溝通鎮東西交通的要道。1676年在上渡口建起石砌兩孔連拱大橋,長50米,寬6米,是溝通鎮南北交通的要道。
1984年以前,鎮機關單位和少數人家由工廠生產照明用電的余電照明,經常停電,很不正常。以後,由長集變電所架設10千伏線路送電到扈胡,河口鎮集資5萬元,由該線路T接,安裝變壓器,架設低壓線路,自此,河口人民正式用上了電。
當前,在河口鎮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區面積不斷擴大,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04年省紡織物資公司在鎮區中心地段投資3000餘萬,興建佔地80.37畝,有近800套商業旺鋪的綜合性批發零售市場一座,顯著提升了河口鎮商業貿易的吸納與輻射能力。2006年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159萬元,增長21%。
全鎮現有省級文明單位、市級示範中學和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各一所,小學、幼兒園十餘所,在校師生四千餘人。省級糧食儲備庫——安徽霍邱河口省級糧食儲備庫庫容1.5萬噸,位於該鎮中心位置。鎮有線電視網經2005年的10餘萬元的改造,實現了與霍邱縣城有線電視網的並接。全鎮轄高峰、草樓、王郢、林橋、三河、十三灣、聯合、朱塔、永安、柏林、艾井、河口、肖堰13個村、60個村民組和永安、人民兩個街道居民委員會。鎮政府及下列相關部門:經濟發展辦、財政所、國土資源管理所、農經站、計生辦、勞動人才服務站、河口派出所、司法所、河口法庭、河口供電所、河口糧站、河口軋花廠、河口供銷社、農行河口分行、河口信用社、河口電信局、郵政所、河口醫院、河口大葯房、水利站、畜牧站、廣播文化站、食品站、運輸公司、房管所、自來水廠等鎮直單位33個。全鎮共有黨員1305人,預備黨員34人,女黨員221人,農民黨員717人。黨委下設42個支部, 169個黨小組,63名村幹部。
全鎮現有農業人口20562人,耕地2.9萬畝。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0元,增長10%。全鎮農業生產用水主渠道——戶胡分渠達70華里。全鎮現有提水站3個,排灌站3個。

⑦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環境特徵

回答樓主:分析"自然地理環境"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版征等分析。權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⑧ 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

長江全長習慣性地稱為6397公里。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流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均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終於上海匯入東海。一路上氣勢磅礴,大小湖泊與干支流眾多,可謂「遠似銀藤掛果瓜,近如烈馬嘯天發。雄渾壯闊七千里,通絡潤滋億萬家。(左河水)」長江的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總計19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流域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淮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為界,南以橫斷山脈的雲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兩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為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系為界。
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昆侖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系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恰迪如崗雪山群與藏北羌塘內陸水系為界。
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布,與淮河流域難以分界,通常以通揚運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為界;長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為界。(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從某種意義說,淮河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面積則接近200萬平方公里。) 鄱陽湖
鄱陽湖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時),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千米,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四大湖,僅次於青海湖、興凱湖和鄱陽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為古代大湖雲夢澤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納長江洪水,湖水由東面的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為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由於泥沙淤塞、圍墾造田,洞庭湖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幾部分,並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巢湖
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之間,屬長江下游左岸水系,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狀如鳥巢狀,故得名巢湖。其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69.5平方公里,為安徽境內最大的湖泊,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氣溫
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
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布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
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年平均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0~24℃之間,比其年平均氣溫高4~5℃。四川盆地為20℃左右,僅比其年平均氣溫高2~3℃,是全流域氣溫年際變化最小的地區。雲貴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變化較大,一般比年平均氣溫高6~8℃。年平均最低氣溫: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2~14℃,四川盆地與中下游地區相當,雲貴高原的冷暖中心區分別為8℃和12~16℃,金沙江地區東西部的冷暖區分別為-2℃和8℃左右,江源地區在-10℃上下。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極端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現在江西修水站,達44.9℃。長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區、江漢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在40~42℃之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仍然存在東西並列的高低值中心區,其差值達10℃以上。江源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在22~24℃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間,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0~-16℃之間。川西和金沙江地區極端最低氣溫的地區分布梯度最大,等溫線密集。江源地區普遍在-30℃以下。
降水
長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於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季風氣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
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小於400mm,屬於乾旱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在800~1600mm,屬濕潤帶。年降水量大於1600m的特別濕潤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東部邊緣、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濕潤帶,主要位於川西高原、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及漢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達2000mm以上的多雨區都分布在山區,范圍較小,其中四川榮經的金山站年降水量達2590mm,為全流域之冠。
年均降水
長江流域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冬季(12~1月)降水量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長江中下游月降水量達200餘mm。8月,主要雨區已推移至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過200mm,長江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還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減少,大部分地區10月雨量比7月減少100mm左右。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區為50%~ 60%,出現時間鄱陽湖區為3~6月,幹流區間上段為4~7月,下段為6~9月;在中游地區,為60%左右,出現時間湘江流域為3~6月,幹流區間為 4~7月,漢江下游為 5~8月;上游地區為60%~80%,出現時間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現在七八月份,七八兩月降水量佔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為五六月份,兩月降水量佔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現在六七月,兩月降水量佔全年30%左右。在雅礱江下游、渠江、烏江東部及漢江上游,9月雨量大於8月。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性以上游較大,中下游南岸較小。
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和變差系數Cv值來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極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際變化大,反之則小。長江流域降水年際變化極值比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變差系數圖,長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種等值線。Cv值小於0.15的地區有5處,大於0.25的地區有2處。
年降水日數,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天數的多年平均值。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年降水日數在140天以上。俗稱「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帶年降水日數最多,分別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數次多的地區是貴州,年降水日數大多超過180天。年降水日數最少地區是江源地區,金沙江得榮、攀枝花地區年降水日數不足100天。
暴雨的地區分布
長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為標准,日降水量100~200mm為大暴雨,≥200mm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現暴雨的天數來反映一個地區暴雨的頻繁程度。
年暴雨日數分布的總趨勢是:在中、下游地區,年暴雨日數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在上游,年暴雨日數自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遞減;山區暴雨多於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個地區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數均在5天以上,按范圍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區,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江西甘坊,一個位於安徽黃山,黃山氣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數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峨眉山,另一個位於岷江漢王場,兩地年暴雨日數均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清江流域建始,另一個位於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數為8.7天;(4)大巴山暴雨區,暴雨中心分別位於四川萬源和巫溪縣內,年暴雨日數分別為5.8天和7.7天;(5)大別山暴雨區,暴雨中心為湖北英山田橋站,暴雨日數為6.6天。
上述5處多暴雨區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區,其中有兩處在長江上游北岸,是長江三峽地區雨洪的主要來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東或自西北向東南移動,恰與川江洪水傳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峽地區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區分布與暴雨的分布趨勢相似,但頻次明顯減少。
暴雨的時間分布
【暴雨開始月及結束月】流域東南部2~3月就開始有暴雨發生。漢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烏江流域4月才開始出現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長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結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結束,個別地區在12月結束。流域大部分地區暴雨發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暴雨出現最多月,在長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興一帶和烏江流域為6月,6月暴雨日約佔全年暴雨日的30%。長江中下游北岸、漢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灣、岷江漢王場及雲南昆明一帶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兩月暴雨佔全年的80%左右。長江上游雅礱江的冕寧、渠江的鐵溪、三峽地區的巫溪及長江三角洲一帶以9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際變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得多,如大別山多暴雨區的田橋平均年暴雨日數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達17天,而1965年卻只有1天;年暴雨日較少的雅礱江冕寧平均年暴雨日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達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卻沒有暴雨。
暴雨的落區和強度直接影響到長江干支流懸移質輸沙量的多寡。長江上游烈度產沙區(輸沙模數≥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數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當強產沙區暴雨日數及強度比正常偏多偏強時,長江上游幹流的年輸沙量就偏多,成為大沙年份,相反則為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時點雨量地區分布】最大24小時點雨量自江源地區的30餘mm向南遞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餘mm。流域其他廣大地區最大24小時點雨量,大多在250~400mm。
【最大24小時點雨量時間分布】經對所選467個站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時間的統計,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現在6~8月的有381站,占總數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佔38.1%。量級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時點雨量均出現在8月。出現在9~10月的最大24小時點降水站點數占總數的11.6%,主要分布在華西秋雨區和長江三角洲,量級在200~400mm間。
降水補給
長江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降水超過一半被蒸發,因此,蒸發量是長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22mm,流域平均年陸面蒸發量為541mm,佔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乾旱指數為0.86。
其數值大小主要取決於當地氣溫、地溫、飽和差和風速、氣壓、輻射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圖中以E~601;蒸發器的觀測值作圖,其他類型蒸發器觀測值已通過折算系數換算為相應E~601蒸發值。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量無較明顯的地區分布規律。總的來說,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東部的漢江唐白河、贛江流域、長江三角洲大於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1000mm以上;在雲南元謀地區有一個小范圍大於2000mm的高值區,是長江流域水面蒸發最大的地區。全流域小於700mm的地區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湘西、鄂西南地區、烏江中部及資水上游,如烏江金佛山為465mm,峨眉山為564mm。長江流域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700~1000mm。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的年際變化較小。年內分配由於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氣象因素的影響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區春季大於秋季,中游地區秋季大於春季,下游地區春、秋季相差不大。
陸面蒸發
是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植物散發等的總和。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陸面蒸發量為541mm,其地區分布趨勢是中下游大於上游,平原和盆地大於山區,南岸大於北岸。按水系,鄱陽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幹流區陸面蒸發量較大;烏江、嘉陵江、岷江和漢江上游陸面蒸發量較小;金沙江陸面蒸發量最小。從年陸面蒸發量等值線分布趨勢看,以500mm等值線貫穿地區最廣,此線的西部和北部,多處在300~400mm之間,在長江江源北部不足200mm,為全流域最低值區;此線以東、以南,大多為600~700mm,個別地區達800餘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烏江及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大都在500~600mm之間;在洞庭湖區至江漢平原,達700~800mm,並有一個800mm的閉合圈;在鄱陽湖區,也有一個大於800mm的高值區,其中贛江流域的吉安,陸面蒸發量超過1000mm,是長江流域最大值;長江中下游幹流區間陸面蒸發量也達700~800mm。長江流域各地陸面蒸發有隨高程增加而遞減的趨勢,即高程越高,陸面蒸發量越小;高程越低,陸面蒸發量越大。
乾旱指數
為蒸發能力與降水量之比值,蒸發能力用E~601水面蒸發量表示。乾旱指數劃分地帶性標准,長江流域採用全國標准值,如下表所示。長江流域平均於旱指數為0.86,屬於濕潤地帶。就地區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漢江中游局部屬於半濕潤帶以外,其餘各地區均為濕潤帶,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濕潤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乾旱指數接近於5,為長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乾旱指數只有0.3,為長江流域最低值。
氣候分帶 十分濕潤 濕潤 半濕潤 半乾旱 乾旱
乾旱指數 <0.5 0.5~1 1~3 3~7(或10) >7(或10)
相對濕度
為大氣中實際水汽壓和該溫度下飽和水汽壓之比值,以百分數表示,它表示空氣的乾燥和潮濕程度。相對濕度的高低主要受氣溫高低和下墊面潮濕程度的影響。長江流域雖然雨、旱季節明顯,但因河渠縱橫,蒸發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對濕度都較大。
相對濕度分布趨勢與年降水量的分布趨勢基本一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相對濕度較大的地區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其年平均相對濕度略大於80%。
下游幹流南北兩岸相對濕度接近80%。長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並繼續向北遞減至嘉陵江上游的65%左右。金沙江橫斷山脈地區相對濕度等值線與山脈走向大體一致,在巴塘至得榮地區,相對濕度不到50%,是長江流域相對濕度最小的地區。
年最大相對濕度及最小相對濕度出現的季節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峽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對濕度發生在春季。川西及橫斷山脈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夏季。雲貴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及兩湖地區夏季相對濕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對濕度最小。
年大風日數
長江流域有3個大風日數多的地區: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0餘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25天,該大風區延伸到雅礱江的下游,大風日數從100餘天下減到40餘天。二是湘江大風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25天。三是長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陽湖區的長江通道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0~25天。長江流域大風較少的地區:一是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東部,多年平均大風日數只有1~5天;恩施地區多年平均大風日數不足1天;贛江、修水一帶多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3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風主要出現在春夏兩季,其他地區則多出現在春季。
年霜日數
長江流域年霜日數最多的地區位於雅礱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達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達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數達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區。通天河地區為100~200天,金沙江巴塘至德榮地區,昆明、會理、鹽源一帶為70~100天。漢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長江下游蘇皖地區為50~70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數較少的地區是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洞庭四水、贛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數在25天以下,其中位於雲南的元謀站年霜日數僅2天,四川的滬州為2.5天,這兩個地區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區。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一年四季均可出現霜,其他地區只在10月至次年4月才出現霜。
年雷暴日數
雷暴的單位是天,不管是打一聲雷或打一天雷,都記一個雷暴日。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的分布特點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區在流域西部、金沙江麗江至元謀區間及雅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為70~90天,其中,四川的鹽源站達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區,贛江上游、南嶺山地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最少的地區是秦嶺南部陝西漢中地區及南陽盆地,雷暴日數不足30天。
雲南、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各月均可出現雷暴,其他地區有8~10個月可出現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發生在七八兩個月,七八月雷暴日數可佔全年的50%~60%。
年霧日數
長江流域是中國多霧的地區之一。黃山年霧日數為256.4天,峨眉山年霧日數多達320餘天。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達50天以上的多霧地區有6處: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寧站為99.9天,重慶為69.3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區,其中,湖北恩施站為53天,湖南桑植站為56.6天。③南嶺西部的湘、黔交界處,貴州的銅仁站為54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帶,平江站為63元。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帶,雷波站為107天。③烏江上游咸寧地區,咸寧站為76天。此外,長江三角洲年霧日數可達30~40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霧日數為43.1天。長江幹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除重慶外,並不算多。長江流域年霧日數少的地區位於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區及位於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帶,多年平均年霧日數不足五天。長江流域的霧主要出現在秋冬季節。

⑨ 長江流域發展的自然地理條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條件"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徵
現在,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這是因為當某位一世君王下台或over後他的二世還未長大,就比如說紅鬍子腓特烈。巴巴羅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戰死後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還未出生,不是每位皇帝的兒子都要被稱為二世,當與自己的祖先重名時則按照幾世幾世來算

回復:【上游段】長江自江源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開始,冰川融水與尕恰迪如崗雪山東南一交融水相會合,稱納欽曲。往北穿過古冰川槽谷,出唐古拉山區與切蘇美曲匯合後,稱沱沱河。河谷開闊,汊流發育呈辮狀,北流至祖爾肯烏拉山區,折轉東流,旁蝕發展,寬淺多汊,變化不定,為典洲的寬谷游盪型河流。至囊極巴隴附近,當曲從右岸匯人後,始稱通天河。 通天河向東南流河床逐漸束窄,兩岸山嶺相對高差可達500m左右,河谷呈寬「V」字形。登艾龍曲口以下入峽谷區,河槽歸一,水深增加。至青海直門達,長江幹流沱沱河和通大河全長1180km。(其中沱沱河長358km,落差1863m,平均比降千分之1.59。 江源西部地區,人跡罕至,有「無人區」之稱。東部人口稍多,居民主要為藏族,從事畜牧業,玉樹附近始有農業和林業。 直門達以下稱金沙江,南流至雲南麗江石鼓,為金沙江上段,長958km,平均比降千分之1.76,區間流域面積為7.6×104平方米。本段為典型的深谷河段,相對高差可達2500km以上,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大部分為峽谷。兩岸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礦產資源有銅、鐵、雲母、石棉、金等,大部分未開發。森林主要分布在玉樹以下。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306×104kw,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高原氣候惡劣,尚未開發利用。 石鼓至四川宜賓為金沙江下段,橫跨川滇兩省間,全長1326km,落差1570m,平均比降千分之1.2‰,區間流域面積26.8×104平方公里。 南流的金沙江過石鼓後急轉彎流向東北,形成「長江第一彎」,然後穿過舉世聞名的虎跳峽大峽谷,南北兩岸為海拔50000餘m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峰谷高差達3000餘m。峽谷全長17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24%,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水落河口以下,又復南流至金沙街再折轉向東,兩岸山嶺稍低,河谷有所展寬,但峰谷之間高差仍達1000m左右。 石鼓至宜賓河段是我國第一大水電基地,水量豐沛,多年平均水量1455×108m3,約占宜昌站的l/3,加上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4231×104kw,約占長江於流蘊藏量的46%。支流雅礱江上的二灘水電站,裝機容量330×104kw,是全國在建已發電的最大水電站。 長江自宜賓至宜昌河段通稱川江,流經四川與湖北兩省,全長1040㎞,平均比降約0.2‰,區間流域面積約50×104平方㎞。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四大支流匯入。 奉節至宜昌200餘㎞河段,為峰巒疊障、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興建在西陵峽中。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位於宜昌市區,是長江幹流的第一壩,是三峽水利樞紐的航運梯級。川江水能理論蘊藏量2467×104kw,其中三峽河段佔65%左右。 煤、天然氣、石油、磷、鐵、釩、鈦、鉛、鋅、銅、錳。雲母和石棉等礦產資源豐富,還分布有較豐富的森林資源。 【中游段】為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長955㎞。長江自宜昌以下,即進人中下游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緩,沿江兩岸均築有堤防,並有眾多大小湖泊與河網。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礬河段稱荊江。其中枝城至藕池口為上荊江,長約175㎞,屬一般性彎曲型河道,洲灘汊河發育;藕池口至城陵礬為下荊江,長約162㎞,屬典型的蜿蜒型河道,素有「九曲回腸」之稱。荊江以北為地勢低平的江漢平原,汛期全靠平均高10餘m的荊江大堤抵禦長江洪水;荊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已堵塞)4口分長江水入洞庭湖,水道繁雜,長期以來,又受長江從上游挾帶來的泥沙沉積影響,河湖淤淺,荊江兩岸地勢「南高北低」,婉蜒的荊江河床泄洪不暢,防洪形勢非常嚴峻,故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城陵礬以下至湖口,河道分汊頻繁,主流擺動,航槽變遷,給航行帶來不便。 長江中游段大支流較多,南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北岸有漢江。 長江中游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熱資源充足,盛產水稻、棉花、油料、茶葉、水果等,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水產豐富。礦產資源以鐵、銅、鎢、磷、硫、石膏等著名。水資源和水力資源也較豐富,在支流上已建成沅江五強溪、清江隔河岩、漢江丹江口、湘江東江、贛江萬安等大型水利樞紐。 長江中游航運條件優越,內河航運發達,武漢以下可通行5000t級船舶,臨湘以下可通行3000t級船舶。漢江、湘江、贛江擁有較重要的支流航道。 【下游段】湖口以下至長江口為下游段。下游段江闊水深,多洲灘,河道分汊呈藕節狀。江陰以下河段,河寬從1.4㎞至徐六涇寬5.7㎞,再向東南至崇明島以東的長江口寬達90㎞,呈喇叭形。安徽大通以下600㎞受潮汐影響,是坍岸最嚴重的河段。長江每年挾帶4.8×108t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緩和受海潮頂托影響而沉積,形成沙洲、沙壩,使河日淤淺成「攔門沙」,河道分汊,兩岸形成沙嘴,河口三角洲陸地向大海伸展。長江口河道在徑流、海潮、泥沙和地轉偏向力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及由此引起局部河床的沖淤變化,均會導致河道經常演變,長江主汛道南北往復擺動,給海運事業帶來不利影響。長江口河道被崇明島分隔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又被長興島、橫沙島分隔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被九段沙分隔成南槽和北槽。目前,長江口主汛已由原來的南支——南港——南槽演變為南支——南港——北槽。 長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戈江、水陽江、秦淮河、黃浦江;北岸的巢湖水系、滁河和淮河人江水道(通過蘇北里運河)。 長江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精華地區,農業集約化程度高,工業基礎雄厚,科技文化先進,智力資源豐富,城鎮化程度高,水陸交通發達。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外貿港口,將建成我國最大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上海港口吞吐量已達1×108t以上。 長江下游兩岸平原湖泊窪地廣闊,高程一般低於洪水位4~10m,全賴堤防保護。每當汛期暴雨積水,長江又承接上、中游洪水和下游支流洪水,水位居高不下,易造成外洪內澇。沿海一帶若遇台風、暴雨、潮汐同時襲擊,災害更為嚴重。因此,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是下游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

⑩ 長江河口自然地理概況

長江河口區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區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緣(30~50m等深線),全長約700km。根據動力條件和河槽演變特性的差異,河口區可分為三段:大通至江陰(洪季潮流界),長約400km,以徑流作用為主,為近口段;江陰至口門長約220km,徑流潮流相互作用,互為消長,河槽分叉多變,為河口段;自口門向外至30~50m等深線,以潮流作用為主,為口外海濱(圖2.1.1)(陳吉余、沈煥庭等,1987;羅秉征、沈煥庭等,1994)。

圖2.1.1 長江河口區分段圖

長江河口是一個豐水、多沙、中等潮汐強度、有規律分叉的三角洲河口。據大通站1922~1985年間共 43年實測流量資料,最大流量 93600m3/s(1954年),最小流量4620m3/s(1979),年平均流量 28600m3/s。每年5~10月為洪季,徑流量佔全年的71.7%,以7月為最大;11~4月為枯季,徑流量佔全年的28.3%,以1月為最小。年平均含沙量為0.544kg/m3,年平均輸沙量4.68×108t。口外為正規半日潮,口內為非正規半日淺海潮。南支潮差由口門往裡遞減,口門附近的中浚站多年平均潮差為2.66m,最大潮差4.66m。北支由於徑流弱,平面上呈喇叭形,潮波強烈變形,潮差比南支為大,往口門內逐漸遞增在青龍港河段有涌潮現象,涌潮高度達1m。在上游徑流量接近年平均流量,口外潮差近於平均潮差的情況下,河口進潮量達266300m3/s,為年平均流量的8.8 倍。進潮量枯季小潮為1.3×109m3,洪季大潮達5.3×109m3。在徐六涇以下,長江河口被崇明島分為南支和北支。

近百年來,北支徑流分流量逐年減少,1915年尚佔南北支總徑流量的25%,至1958年後已減至10%以下。徑流分量減少導致潮汐作用加強,鹽水入侵加重,基本上不能引水灌溉。由於北支潮差大、潮汐作用強,大潮期的鹽度顯著地高於小潮期,在徑流分量小,潮差大時,有鹽水倒灌入南支,成為南支河段鹽水的重要來源。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因各種原因,北支徑流分量有所增大,鹽水倒灌入南支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在枯季大潮期,北支鹽水倒灌入南支的現象依然存在。南支是長江徑流排泄的主要通道,鹽水入侵沒有北支嚴重,但對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已帶來嚴重的影響。枯季鹽水入侵一般上溯到吳淞和瀏河口一帶。南支鹽度的大小潮變化與北支不同,小潮期鹽度明顯地大於大潮期。其來源有二:一是海水入侵;二是北支鹽水的倒灌。目前,鹹水倒灌和土壤鹽漬化北支比較嚴重。

河口地段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從整體上看,屬沿海低平地區,地形開闊平坦,地面海拔高度一般為2.5~4m。地形上西高東低,由內地逐漸向海濱傾斜。由於地勢低平,坡降小,徑流排泄不暢,常年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礦化度都比較高。上海市郊沿江、沿海15 個國有農場的統計資料表明,地下水埋深大於80cm的占總耕地面積的44.8%,埋深小於40cm的佔8.9%。崇明島地下水位除伏旱和秋冬季節埋深在1m以下外,其餘時期均在1m以上。地下水位高,不僅易釀成澇漬災害,同時也易引起土壤鹽漬化。

長江三角洲河口地段地處北亞熱帶南沿,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據南通市氣象統計資料,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100~2200h,總輻射量為485.67~514.98kJ/cm2。河口地區雨量較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5~9月汛期降水量600~700mm,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雨量集中有利於土壤鹽分淋洗。據江蘇省啟東縣土壤志(1985),啟東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364mm(21年資料),大於同期降水量1055.8mm,降蒸比為0.77。通常在3月份以後蒸發量逐漸增大,4~10月的平均月蒸發量在100mm以上,7月份的蒸發量最大,達203.3mm,以後又逐漸下降。全年土壤蒸發量約為954.8mm。在一年中,2~6月和9月降水量大於土壤蒸發量,其他月份降水量小於土壤蒸發量,前者有利於土壤鹽分的淋洗,後者不利於土壤鹽分的淋洗。

長江口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是我國最大的河口。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因此,這一地區的開發與建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長江口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光照量足等特點,使長江三角洲地區水、土、氣各自然要素相互協調較好,對發展農林牧漁各業十分有利。但另一方面,由於該區地處長江入海口,地勢低平,水鹽排泄不暢,加之常受海潮頂托、倒灌的影響,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常受澇漬和鹽鹼的影響。特別是三峽工程建成後,由於水庫的調蓄,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長江河口的來水條件,勢必將對原來河口地區的生態與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研究三峽水庫調蓄對河口地區土壤水鹽動態的影響,對河口地區生態環境平衡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