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賀蘭山的地理環境特徵

賀蘭山的地理環境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17 13:55:38

㈠ 賀蘭山是什麼地理分界線

賀蘭抄山是中國寧夏與內蒙古襲地理分界線(交界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

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1)賀蘭山的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氣候特點: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㈡ 賀蘭山地區是什麼樣的氣候特徵

賀蘭山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總體上比較乾旱,海拔高的山地夏季比較涼爽。

㈢ 賀蘭山的氣候特點

賀蘭山是中國一抄條重要的自然襲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後,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屑碎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河流、溝谷眾多。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層淺薄。

㈣ 賀蘭山地理構造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1]
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
賀蘭山
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跡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鍾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跡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賀蘭山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現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賀蘭山西側有內蒙重鎮巴彥浩特,蒙古語為「富饒的城」。[1]
賀蘭山為石質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類型較簡單,植被覆蓋度低,為野生動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滿足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而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葉和草本植物在賀蘭山主要有小葉金露梅、綉線菊、虎榛子、忍冬等,由於野生動物的長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場的沙化。[2-3]
賀蘭山與南部的牛首山褶斷帶、清水河—六盤山褶斷帶、羅山—雲霧山隆起帶構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斷層。地貌上看,賀蘭山西側平緩,而東側陡峭險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斷層,東側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據2010年統計可達2000米。賀蘭山北部以花崗岩為主,由於接近烏蘭布和沙漠乾旱少雨,所以物理風化強烈,賀蘭山主體在賀蘭山中部,山勢陡峭,山體龐大,海拔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間,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賀蘭山中部,海拔3555米,賀蘭山中部東西寬度可達50公里。賀蘭山南部山勢相對和緩。有汝其溝、大水溝、小水溝、賀蘭溝、插旗溝、蘇峪口溝、三關口溝等50多條溝谷,溝道成V型,下部較為寬闊,溝底礫石遍布,溝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積扇。[2]
賀蘭山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化石也比較豐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紀地層大都完備,僅缺失晚粵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積。前寒武紀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與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見於柳條溝、大武口溝等處。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則以石炭與二迭系地層同等發育為特點,見於石炭井、蘇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頁岩、砂岩等為主,並含有煤層。中生界三迭系地層廣泛分布,侏羅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礫岩、頁岩為主,為組成山體的主要地層;後者主要見於汝箕溝、古拉本等地,以各種砂岩為主,為本山區主要產煤地層之一。白堊系和第三系地層都不發育。在山前地帶和山間低地廣泛分布著第四系沖積洪積、風積物和山麓堆積物等。[5]
依照地形上來看,可以約分為三段:北段為壯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嶺狹窄。三關以北屬之。三關至野貓子山為中段,地勢平坦,孤山遠布,為老年期之地形。野貓子山以南,在廣闊的平頂山中,常有狹深的山谷,顯為另一侵蝕循環的幼年期地形。賀蘭山的地層,大部為華北式的,就是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岩石性質及所含化石,完全與華北所見地層相同。[6]
北段東坡山體根據2010年統計最寬處21公里,海拔不超過2000m,主要由花崗岩組成,邊際有少量沉積岩,物理風化強烈,形成球狀風化地貌,北部接近烏蘭布和沙漠。[5]
中段是賀蘭山主體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鍋洲即在此段中
賀蘭山脈白雪皚皚
部偏南處。這里山體龐大,地勢陡峻,峰巒起伏,峭岩危聳,溝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對較平緩的山坡,出現小型山溝窪地或山間台地,山坡風化物較厚,甚至出現小型山間積水窪地。中段東坡南狹北寬,2010年統計時最寬處21公里,以蘇峪口為界,向南寬度不足14公里,山勢較為和緩;向北則山體較寬,一般大於14公里,到汝箕溝一帶可達20餘公里。這是古生界末期以後中生代的地層發育,有優質煤炭資源。[5]
賀蘭山東坡溝道極為發育,多數自西向東延伸,呈梳篦狀分布,自三關口至苦水溝之間有溝道21條,概屬黃河水系的外流區,其中最大者為大武口溝,集水面積為574平方公里。溝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較深,呈「V」字形,溝道下部則較為寬闊,礫石遍布穀底。[5]
賀蘭山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內蒙古高原;東坡陡峭,山勢雄偉,高差較大,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而削弱了西伯利亞高壓冷氣流,阻截了騰格里沙漠的東侵,也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使得賀蘭山東西兩側氣候、水源、植被有著顯著的差別,成為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是溫帶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分界線。[1]
賀蘭山的地質歷史長達20億年。20億年的地質演變,不僅讓賀蘭山由一片汪洋挺拔為一座奇特的山脈,而且還留下了眾多的礦藏資源。
距今約15.5億年的中元古界,賀蘭山地區斷裂為大海,海底沉積了
莽莽蒼蒼的賀蘭山脈
火山爆發時厚愈萬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賀蘭山優勢礦種——石灰岩。這種岩石,質密堅硬,有著『賀蘭山脊樑』的美譽。另外賀蘭石、硅石,還有寧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體古孢子也是那段時期的產物。
7億年前的震旦紀,賀蘭山地區出現了寧夏最古老的動物,在蘇峪口至櫻桃溝一帶的山路上,撿到這樣的一塊蠕蟲動物化石其實並不困難。震旦紀之前,賀蘭山地區經歷了第一次大冰期,這時的海底地形崎嶇,高差懸殊,氣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濱發育冰川,並且形成了一系列與冰川作用有成因關系的賀蘭山震旦系。
震旦紀大冰期結束後,氣候開始變暖,生物也開始繁盛起來,曾經統治整個海洋的三葉蟲就生活在那個時期。海侵作用將一些海洋生物的屍體帶到了淺海區,動物屍體里的一種重要的有機物——磷和其他物質相結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時候,蘇峪口地區是一片淺海,但海水動盪不止,海洋生物的屍體在地層沉積不牢。蘇峪口地區形成的磷礦層很薄且儲量有限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㈤ 賀蘭山的地理意義

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海拔2000一3000米,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千米,寬約30千米。氣版勢宏偉,風光秀麗權,山澗潺潺,林濤陣陣。海拔較高的賀蘭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走向特點,使其東西自然環境有所差異。山脈東西自然地區不同。唐朝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既描寫了塞上風景秀麗,也突顯出西北乾旱的特徵。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降水量從東到西隨距太平洋里程的增加而減少。根據干濕程度隨距海遠近而出現的變化,以賀蘭山為分界線,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劃分為:東部是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部是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山脈東西氣候不同。東部距太平洋較近,屬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在150~450毫米,為半乾旱地區;冬季長且寒冷,氣溫年較差大。西部因深居大陸內部,形成了乾旱的氣候。年均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為乾旱地區。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山脈東西自然景觀不同。東部自然景觀以草原為主。這里的氣候條件對牧草生長十分有利,使得草場廣布。西部自然景觀以荒漠草原及荒漠為主。山脈東西地形不同。東部以高原為主,高原(內蒙古高原)面上坦盪遼闊。西部山地和盆地相間分布

㈥ 賀蘭山地理位置特徵及氣候特徵

賀蘭山是中復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制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後,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屑碎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河流、溝谷眾多。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層淺薄。

㈦ 賀蘭山的地質地貌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版南」有著顯赫功勞。權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後,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屑碎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河流、溝谷眾多。
(2017·新課標)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層淺薄。

㈧ 賀蘭山地理意義

樓主看過2010年1月的《中國國家地理》沒?
裡面清楚的說到,賀蘭山的意義被人為誇回大了,它不是乾旱區答與半乾旱區的界限。
但分界線在賀蘭山東南100公里左右,可我們這么記憶和敘述都不方便,就把它放在了在中國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賀蘭山。

不過,這樣的做法低估了銀川平原的珍稀性,銀川平原明明是荒漠中的綠洲,卻被說成了半島。

㈨ 賀蘭山的地理特徵

地理特徵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內的最高峰。容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
生物資源

㈩ 賀蘭山是什麼地貌類型

賀蘭山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地區垂直氣候帶較為明顯,東西側自然景觀及農業生產有很大差異。賀蘭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騰格里大沙漠和烏蘭布和大沙漠。具有氣候乾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雨雪稀少,風大沙多,蒸發強烈的特點;而賀蘭山東部則是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產大米、西瓜、蘋果、枸杞等,聞名中國,氣候上具有無霜期長,熱量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年日較差大等特點。
賀蘭山地勢高峻,具有獨特的山地氣候特徵,冬季嚴寒,夏季溫涼,降水偏多,年日較差小,氣候多變等特點。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頂逐漸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漸增加到山頂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山下為8度左右,山頂為負1度。無霜期較短,山下180天左右,山頂只有124天。一年四季以冬季最長,山下187天,山頂為316天;夏季最短,山下部僅出現3至31天;海拔2100米以上無夏季,春秋相聯,夏季氣候宜人。
賀蘭山日照充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根據2010年統計,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歷年平均氣溫穩定≥10℃的日數海拔2900米處為38.2天,積溫478℃;海拔1112米的銀川平均氣溫穩定≥10℃的天數為172天,積溫為3298.1℃,平均無霜期122-170天。賀蘭山的降水量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現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山體上部豐雨年其降水量可達600mm,欠雨年則不足200mm。降水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隨海拔升高年內降水分布趨於均勻,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區,6-8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帶則佔70-75%。歷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平均蒸發量為900-1000mm,淺山及洪積扇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區為1200-1400mm。由於年蒸發量與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氣很乾燥,從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東部坡麓,乾燥度由2.0增加到8.0。
賀蘭山東坡多風且風速較大,山體上部尤為顯著。主風向在山體上部為偏西風,中下部為偏北風.隨海拔升高,大風日數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級以上大風的日數每年有24天左右。賀蘭山高山氣象站曾記錄到風速>40米/秒的大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