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政治的影響
『壹』 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因為希臘所處的巴爾干半島前出部分多為山地——經濟是政治的基礎,在半島上的各個勢力缺乏專發展屬到足夠強大的經濟以至於吞並別的勢力;同時因為三面環海,一方面各城邦可以通過海洋獲得漁業、貿易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為各城邦的統治者提供了海上戰略縱深,不容易被徹底擊潰,城邦雖小,但生命力足夠頑強。另外,因為巴爾干半島前出位置的優越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希臘也一直沒能發展出諸如中國的精細農業,缺乏足夠的戰略糧食儲備,這也是各城邦之間難以出現激烈的兼並戰爭的重要原因。綜上所述,一方面,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個希臘城邦不能相互吞並;同時,因為海洋的天然屏障,強大小亞細亞及波斯地區文明難以在較落後的技術條件下發動對半島的致命性攻擊,所以才會出現在小小的巴爾干半島前出部分能邦國林立,繁盛而君權不夠強大,自由的政治環境也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現象。
『貳』 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對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希臘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且分散,土壤較貧瘠,加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1.使得古希臘的人們主要從事於工商業,工商業發達,工商業講求公平交易,使得古希臘人們很早就有了平等的價值觀念.
2.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分散的地理條件,不利於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的形成(大河文明),促進了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的形成.
3.多港灣,有利於對外聯系,使得工商業發達,對外貿易頻繁,航海和海外貿易使得古希臘人練就了勇於進取,善於求索的民族精神.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希臘半島多山,連綿不絕、山勢陡峭的山脈將陸地阻隔為一個個地理上相互隔絕的小單位,這為後來形成一系列「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城邦國家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響.平原的缺少與土地的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季風氣候則有利於種植葡萄和橄欖,因此,通過海外貿易換取糧食成為維系希臘人生存的基本途徑;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以緩解人地矛盾成為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就決定了古希臘民族基本上是一個工商、航海業居主導地位的民族,而環海的位置、曲折的海岸線、眾多的海灣良港則為這種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希臘人也在征服大海的過程中鑄就了勇於開拓、樂於求索的民族性格.要求以自由貿易、平等交換、兼顧整體利益為原則的商業活動必然會推動古希臘人養成自由平等觀念及公平競爭意識,從而為民主政治的產生提供基本條件.
以古希臘工商業城邦的代表雅典為例,雅典境內多山,土質貧薄,只有幾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適於種植穀物,農業相對斯巴達等城邦落後.山坡上適於栽種葡萄、橄欖等果樹,山中蘊藏著大量的銀礦、優質陶土和為希臘建築所需要的大理石這有利於雅典人在農業基礎上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同時,由於雅典所處的阿提卡半島是中希臘和愛琴海世界聯系的前緣地帶,因而為航海業和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解決糧食危機,雅典大量輸入穀物等糧食作物和其它原料,同時將自身的手工業品輸往各地,有力的促進了雅典商品經濟的發展.
古希臘地理上的多中心決定了經濟上的多中心,而經濟上的多中心又決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山脈縱橫、島嶼眾多的自然條件將整個希臘世界分為三百個左右的城邦.希臘城邦的一大特點就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不過8400平方公里,人口總計約40萬,而雅典則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國寡民的特點使經常召開全體公民大會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此外,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的地理位置,也便利了古希臘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吸收來自亞非的先進文明.可見,人類早期文明的生長往往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叄』 古希臘特殊的地理特徵,對古希臘政治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你好 ,古來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自,扼亞非歐三洲要沖,包括愛情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在希臘,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連綿不絕的的山壑將陸地隔成小塊,而廣大的海域卻賦予了希臘先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海岸曲折港灣眾多地中海氣候宜人,海洋資源條件得天獨厚。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古希臘的歷史與文化,土地的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而地中海氣候有利於葡萄和橄欖的生長,為了維持生計希臘人通過出口這些換取糧食。另外為了解決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希臘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活動以及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使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都有利於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打字不易,望採納。祝你學習進步
『肆』 簡述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文化的不同影響。
(抄1)古代中國發祥襲於中原地區,屬於遼闊地域農耕經濟,長期以來血緣紐帶不能突破,由於治水、對外戰爭等公共事務的需要,更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體制。
(2)古代希臘多山地、港灣,山脈把陸地分割成小塊,有利於小國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人們可以早出晚歸,一切國家政務比較簡單,易於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表決。土地貧瘠,生產力不發達,促使人們產生積極、勇敢和富於進取的精神。多種經濟形態並存,人員頻繁交往流動,導致地緣戰勝血緣,形成「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有利於民煮制的發展。海外貿易興盛,以平等交換為原則,有助於人們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民煮政治的建立。愛琴海地區氣候宜人,人們喜歡在露天進行政治活動,直接或間接促成了希臘民煮政治的建立。
『伍』 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最主要的影響是
多山地,港灣眾多,沒有遼闊的平原土地,多種經濟形態並存.山脈把陸地分割成小塊內,有利於容小國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人們可以早出晚歸,相互間比較熟悉,一切國家政務比較簡單,易於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發表;土地貧瘠,生產力不發達,促使人們產生積極,勇敢和富於進取的精神;海外貿易興盛,以平等交換為原則,有助於人們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民主政治的建立.
『陸』 自然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與希臘民主政治形成原因,二者之間的聯系
由於古希臘國家地域多位海島並不利於中央集權,決定了地域城邦之間的獨立自治,為此就造成了權力的分散,且由於希臘多良港,航運發達,促進各地文化交流,也是對民主政治形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柒』 古希臘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政治生活有何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捌』 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對希臘民主政治有何影響
希臘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主制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古希臘由於海洋和山巒的阻隔,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現了多個奴隸制城邦國家。城邦面積狹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參與政治活動,更積極地追求民主權利。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選舉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的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玖』 古希臘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文化、有什麼影響 急急急急急急啊~~!!!!!
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東面的愛琴海和西面愛奧尼亞海的群島和島嶼,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義大利南部及西西里東部沿岸地區。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島嶼密布為其地理環境特色。作為古希臘文明中心地區的希臘半島,其中部和南部以港灣眾多、海峽連綿著稱,為希臘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條件。就希臘陸地而言,則是山多土薄的貧瘠地區。無數的山脈和丘陵將希臘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區,陸路交通的極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希臘難以統一、城邦小國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就地理整體上看,希臘世界與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中心地理距離很近,易於接受兩大文明的積極影響。可以說,在古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地理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希臘半島山嶺交錯,河流短急,又沒有東方的大河流域和廣大平原,這種各地近乎隔絕的地理多中心,決定了希臘的經濟多中心。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了社會分工的基礎。以希臘工商業城邦的代表雅典為例,雅典境內多山,土質貧薄,只有幾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適於種植穀物,農業相對斯巴達等城邦落後。山坡上適於栽種葡萄、橄欖等果樹,山中蘊藏著大量的銀礦、優質陶土和為希臘建築所需要的大理石這有利於雅典人在農業基礎上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同時,由於雅典所處的阿提卡半島是中希臘和愛琴海世界聯系的前緣地帶,因而為航海業和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解決糧食危機,雅典大量輸入穀物等糧食作物和其它原料,同時將自身的手工業品輸往各地,有力的促進了雅典商品經濟的發展。
希臘綿延曲折的海岸線為希臘提供了眾多的天然良港,在陸路由於為山脈所隔,而難以聯系希臘世界的情況下,大海將它們聯系了起來,並將希臘和世界聯為了一體。同時大海也成為希臘擴大生存空間的便利通道,促進了希臘早期的對外殖民和後來的海外貿易。這都促成了希臘大多數城邦由封閉的農業經濟轉向開放的商品經濟。
希臘地理上的多中心決定了經濟上的多中心,而經濟上的多中心又決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山脈縱橫、島嶼眾多的自然條件將整個希臘世界分為三百個左右的城邦。希臘城邦的一大特點就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不過8400平方公里,人口總計約40萬,而雅典則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國寡民的特點使經常召開全體公民大會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但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受地理環境影響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以雅典為例,在城邦形成之初,經濟形式主要為農業經濟,這使得佔有廣大土地的氏族貴族得以壟斷政權。但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壯大,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聯合同樣受貴族壓榨的無地和少地的平民,反對貴族政治,要求實現財富政治,廢除債務剝削,集城邦全體的力量,擴大海外貿易。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已達到公開暴動的程度。當時雅典人基本按地理所在而分為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在社會變革的大勢之下,公元前594年,雅典工商業貴族梭倫當選首席執行官,開始改革。後經過僭主政治,在經濟上扶植下層平民的階段,在新的階級和社會基礎上,雅典過渡到了民主政治。
而希臘世界的另一大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的斯巴達,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猶羅達河貫穿南北,適於農業生產;海岸線平直,缺少優良港灣,不適於發展商業和航海業。這種天然的農業優勢,使掌握土地的貴族力量強大,而平民力量弱小,同時由於斯巴達社會生活的軍事色彩,斯巴達在政治上長期是處於貴族寡頭政體狀態。
地理環境對希臘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希臘地近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易於接受東方這兩大文明的先進文化,轉為己用。正如古樸時期中期的希臘文明被命名為東方化風格階段所示,希臘文明在它的形成過程中學習東方之處很多。例如希臘的藝術家從埃及和腓尼基學到青銅鑄像、石料建築和雕刻石像的方法,開始建造希臘神廟和雕塑希臘神像,這是以雕像為代表的古樸時期希臘藝術起點異常之低,但其發展速度卻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希臘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具體自然環境,以雅典為例,利用多產陶土的自然優勢,在古樸時期就已生產出大量優質陶器,銷往各地。希臘哲學和史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東方的影響,許多希臘的哲學家和史學家都曾游歷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東方國家,考察學習,吸納精華。到公元前5世紀,希臘有關天文、地理、數學、幾何、物理、醫學等曾向東方學習的自然科學的知識的積累與探討已逐漸進入系統理論的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東方對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
當然,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希臘政治經濟結構對希臘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縱觀希臘歷史,不難看出,希臘的政治經濟和希臘文化呈現出同漲同衰的正比例現象。凡是希臘政治經濟穩定興盛的時期,其文化發展也處於興盛時期,反之,則處於低落時期。文化與政治經濟緊密結合。例如希波戰爭之後的雅典希望有人能全面詳實地將這場戰爭記述下來,因此,當「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回到處於鼎盛之世之下的雅典後,馬上受到伯里克利的注意,將寫史的希望寄託與他,結果便是《歷史》的問世。
而在地中海對岸的埃及由於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的影響在文化方面的體現與希臘就有許多不同。古埃及東臨紅海,西接利比亞,南接努比亞(今蘇丹),北瀕地中海,與希臘隔海相望。全國沙漠佔百分之九十六,人口集中在尼羅河流域,國家地理按尼羅河而分為上、下埃及。在古代,埃及實際上只有東北經西奈半島到達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條國際通道,雖有航海活動,但對埃及影響不大,因此埃及比於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其三千年間較少受外族入侵,文化也一脈相承,未有大變。由於埃及是農業國,要求對尼羅河泛濫和因此而導致的田界改動等生產實踐中的有關事例進行測量,計算。於是在文化成就上,埃及主要體現為實用科學的成就。在藝術上也以規模宏大的建築為主要體現,作為埃及文化成熟標志的金字塔,之所以能在埃及而不在希臘出現,地理環境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
埃及是典型的東方大國,與希臘的分散性相反,表現為大范圍內的聚合性。尼羅河沖積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為了農業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這有利於促成負責水利的集權產生,從而產生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而這種集權帝國由於地理因素、經濟上的封閉性和政治上的限制,在文化上缺少創造力,三千年來,並未有大的變化。到後埃及時期,文化趨勢愈加保守,只想復古,不求創新,到希臘羅馬統治時期,象形文字也變為死文字,文明傳統由此斷絕。
綜上所述,古希臘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制度、文化等方面無不受到希臘地理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臘文明。不過,雖然地理環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我們應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可變數,起著增加或減少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希臘是建立在較高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鐵器是希臘普遍進入階級社會的物質基礎,有可能出現城邦林立,鐵器也使希臘社會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不到四個世紀的短暫時間內完成,為工商業奴隸制提供了階級基礎。文化作為經濟的上層建築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再加上本身創作受生產力的限制,所以在終極原因上也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雖有極大作用和影響,但並非希臘文明產生、發展的終極原因.
『拾』 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和希臘政治的影響
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廣闊平原發展了發達的農耕文明,產生的小農自耕農經濟依附於強大集專權,屬提供土地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希臘位於巴爾干半島上平原面積小,又是地中海氣候,不宜耕種。半島海岸曲折,多良港,促進了海外貿易,直接導致商品經濟發達。商品經濟的平等交換原則(教科書解釋)促成了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