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月相知識整理
Ⅰ 地理的學習方法
多看地圖冊,在腦中要有一張世界地圖,任意一個地方,經度、緯度大概內在什麼地容區,記得大概地區後再精看地圖,說出其經度、緯度。重要經線、緯線穿過哪些地形區,地理地勢是怎樣的走向,都要清楚。
多看看書,理解其基本原理,用心記,理解的去記,不要死記硬背,那樣的記憶是短暫的。當然題也是要多做的。
准備一個便於攜帶的小本,把重要的、自己易混淆的知識點記下來,這樣方便隨時溫故知新。
多做試卷,歸納總結常遇到的題型;歸納知識點,比如在試卷中常會遇到的河流水文特徵,你要想到河流水文特徵都包括哪些(含沙量、結冰期、水量、河流支流是多是少,河網密集程度、水能大小等)再比如氣候特點、自然地理特徵等等,有些老師可能不會系統的講,當老師提起時就需要你及時補充了,不要想著這道題只用了幾個方面的特點,你都知道或覺得才這么幾點沒必要記,這樣你就錯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且有幾個分類如果不記下來會混淆或遺忘的。
如遇到太陽高度角求當地緯度,或晨昏線求時間等得問題,老師在講題時會說些重要而簡單的知識點,有時可能就是一句話,不要小瞧它,做題時會少走好多彎路,一定要記錄下來。
Ⅱ 地理月相
很明顯,是你這幅圖錯了,高中教材上的圖和你這個不一樣的
錯的地方是上弦月的禮貌棕色那個,它的左右正好反過來了
其他地方一樣,沒有問題。
月相這個自己慢慢理解,就會變得很容易的
Ⅲ 中學地理的月相有什麼記憶的訣竅嗎
只要搞清楚月相復變化的原因和過製程,月相變化就很好記了。
月相是從地球上看月亮,月亮的明暗變化過程。它是由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時,從地球上看月亮,陽光對月球表面照射面積的變化造成的。
從農歷每個月的月初開始,叫朔日,此時月球在太陽前方,地球上能看到的是月球的暗面,並淹沒在強烈的陽光中,看不到月亮,叫新月。
隨著月球公轉,月亮會在日落後出現在西方低空,是一個小月芽,亮面朝向太陽方向(西方),叫娥眉月。然後月亮的亮面越來越大,叫上弦月。直到農歷月中,整個亮面都能看到,月亮成了一個大圓盤,叫滿月,也叫望日。此時,日落時月亮剛好從東方升起。然後月亮升起的時間會逐日推遲,月亮的亮面也越來越小,但亮面朝著東方了。到月亮在黎明時才升起時,已經又變成一個小月芽的樣子了,此時叫殘月。
如果還覺得不好記的話,這樣記:新月叫朔日,看不見。滿月叫望日,是個大圓盤。從新月到滿月的中間,是上弦月,月亮剛好一半亮、一半暗,亮面朝東。從滿月到新月的中間,叫下弦月,月亮也是一半亮、一半暗,亮面朝西。這是月相的四個特殊位置。再記其他月相就方便了。
Ⅳ 高中地理:關於月相的題目,表示解析看不懂,請大神解釋一下,最好有圖,追加100在線等!!
把CD選項排除的原因你應該看得懂吧
A和B的選擇,有一個公式可以背 「上上西西,下下版東東」,
大致意思是權說,上半月的上弦月(峨眉月也一樣),月亮上半夜出現在西面天空,月亮西半邊是暗的;下半月的下弦月,月亮下半夜出現在東面天空,月亮的東半邊是暗的...
所以做這種題目就是判斷到底是農歷的十五之前還是之後..
「曉風殘月」中「曉」是早上、凌晨的意思,也就是說,月亮在下半夜出現的,由此可以判斷是時間是下半月,月相是下峨眉月,月亮的東半邊是暗的...
很多年沒看地理書了,有點忘了,有什麼感覺不對的地方再追問我吧....
Ⅳ 月相的相關知識
月球本身不會發光,它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因此,在太陽光照耀下,月球永遠分為光明半球和黑暗半球。但是在地球上看來,月球有時光明部分較多,有時黑暗部分較多;有時光明部分在擴大,有時黑暗部分在擴大。月球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
月相的不同,與觀測月球的方向有關系。如果在月球背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黑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新月;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觀測月球,月球幾乎全部是光明的,這時的月亮叫做滿月。月相的變化,就是由新月逐漸變成滿月,又由滿月逐漸變成新月的過程。當新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側,這叫做日月相合,又叫做「朔」。當滿月出現的時候,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兩側,這叫做日月相沖,又叫做「望」。所以月相的變化,又可叫做朔望變化。
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農歷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後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展,五六天後,成了明暗各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日落時在觀測者的正南。再過七天(農歷十五前後),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滿月以後,月面西部日益虧缺,過了七天,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於半夜升起。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
新月和滿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周期性出現的,由這一次新月(或滿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滿月)的時間,就是月相變化周期,時間約29天半。這個周期叫做朔望周期,農歷就是根據朔望周期定為一個月的,這種月又叫做朔望月。
這里還有一幅月相圖: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2-28/1808298803.shtml
Ⅵ 地理月相知識都有哪些
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 )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回稱呼。隨著月答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Ⅶ 月亮的地理知識200字左右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月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千米的環形山多達33 000多個。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環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3米)。
環形山的形成現有兩種說法:「撞擊說」與「火山說」。
「撞擊說」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擊而有現在人類所看到的環形山。
「火山說」是指月球上本有許多火山,最後火山爆發而形成了環形山。
但是,現在的科學家主張的是「撞擊說」。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
月球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三個:腐沼、疫沼、夢沼,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顯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1994年,美國的克萊門汀月球探測器曾得出月球最高點為8000米的結論,根據「嫦娥一號」獲得的數據測算,月球上最高峰高達984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3000-6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輻射紋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球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火山分布
月球的表面卻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層所覆蓋。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表面的陰暗區是廣闊的海洋,因此,他們稱之為「mare」,這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就是「大海」,當然這是錯誤的,這些陰暗區其實是由玄武熔岩構成的平原地帶。除了玄武熔岩構造,月球的陰暗區,還存在其他火山特徵。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溝紋、黑色的沉積物、火山園頂和火山錐。不過,這些特徵都不顯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跡的一小部分。
與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謂老態龍鍾。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齡在30-40億年之間;典型的陰暗區平原,年齡為35億年;最年輕的月球火山也有1億年的歷史。而在地質年代中,地球火山屬於青年時期,一般年齡皆小於10萬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層只有3.9億年的歷史,年齡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僅有200萬歲。年輕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躍,而月球卻沒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質活動跡象,因此,天文學家稱月球是「熄滅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鏈狀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脈,火山鏈勾勒出一個岩石圈板塊的邊緣。夏威夷島上的山脈鏈,則顯示板塊活動的熱區。月球上沒有板塊構造的跡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現在巨大古老的沖擊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陰暗區都呈圓形外觀。沖擊盆地的邊緣往往環繞著山脈,包圍著陰暗區。
月球陰暗區主要出現在月球較遠的一側。幾乎覆蓋了這一側的1/3面積。而在較遠一側,陰暗區的面積僅佔2%。然而,較遠一側的地勢相對更高,地殼也較厚。由此可見,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殼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僅為地球的1/6,這意味著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動阻力,較地球更小,熔岩行進更為流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陰暗區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時,流暢的熔岩流很容易擴散開,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噴發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夠落得更遠。因此,月球火山的噴發,只形成了寬闊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類似地球形態的火山錐。這也是月球上沒有發現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沒有溶解的水。月球陰暗區是完全乾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見的氣體,是激起地球火山強烈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缺乏水分,也對月球火山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具體的說,沒有水,月球火山的噴發就不會那麼強烈,熔岩或許僅僅是平靜流暢地涌到地面上。
Ⅷ 月相知識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這種現象就叫做月相變化。月亮本身並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因為在月球繞地球轉的同時,地球又帶著月球繞太陽轉,所以,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不斷變化。因此,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就會有時向著地球,有時背著地球,有時部分向著地球,且這部分有時大一些,有時小一些。月相變化就是這樣產生的。
當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這時我們看不見月亮,叫做新月,也叫做「朔」,即農歷的初一。過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轉向地球,我們看到一鉤彎月,農歷初二、三的月牙叫娥眉月,到初七、八,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半個月亮了,叫做上弦月(凸邊向西)。農歷十五、十六的月亮為滿月,也叫「望」。滿月過後,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漸背離地球,到農歷的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個月亮了,叫做下弦月(凸邊向東)。再過一周,月亮又將回到朔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始終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個面,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類從沒有看到過月球的背面是什麼樣子。
月球背面
關於月球的形狀,我們有一個概念叫月齡。所謂月齡,或是用日數來表示的,從新月時起算到各月相所經過的時間。例如,新月後3天12小時的月齡就是3.5,眉月的月齡是3,望日(滿月)的月齡為15。知道了月齡,就能判斷月球的形狀、出沒時刻及可見方向。
使用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觀察月面時,要細心觀測那些月面有缺邊的月齡。經過長時間的連續觀測,就可以發現即使是相同的月齡,缺邊的位置也不盡相同。長時間地觀測月面,並且對邊緣部分的目標進行仔細的記錄比較,不難發現月面有一種所謂的秤動現象的。多虧有了月球的秤動,才使我們能夠看到59%的月球表面。月球背面的41%只有繞到月球後側去觀測了。
Ⅸ 高一地理月相
月相變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版西。滿月出權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於東半天空。
Ⅹ 地理月相知識都有哪些
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歷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歷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