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地理環境
1. 古村落的類別
我國古村落具有歷史悠久、地域分布廣闊、保存完整、建築風格獨特、真實性強、種類豐富回的特點。答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自然環境、人文習俗的差異,我國故村落的類型頗多,如類四川蹺磧藏鄉的耕織結合型、類江西流坑古村的以商助耕型、類浙江寧海前童鎮前童村的手工助耕型和類徽州古村落的商業織耕型等。
2. 後坑村的地理位置
後坑村位於水頭鎮西部,東臨朴山村,西與仁福村接壤,南以朴山自然村大門內為界,北連新營村。以駐地自然村名命名。原屬朴山村,後成立後坑農場,1995年設後坑村委會。
3. 大埔區的地理環境
大埔區位處新界中部,南起大埔滘,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該港在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新市鎮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赤門海峽,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位於大尾篤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分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在西貢北的極東處,有一座名為蚺蛇尖的山非常突出,是「香港三尖」之首。其餘尚有九龍坑山(Cloudy Hill),山頂設有數個發射站。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6至18歲人口就學比率: 93.0%
20歲及以上非就學人口具專上教育程度比例:13.6% 勞動人口: 154,897人
勞動人口參與率
男性: 73.7%
女性: 50.5%
合計: 61.7%
工作人口每月主業收入中位數:10,000港元 家庭住戶數目:89,665戶
家庭住戶平均人數: 3.3人
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18,500港元 有人居住的屋宇單位數目:89,544個
每個屋宇單位的平均家庭住戶數目:1.01戶
自置居所住戶在家庭住戶總數目中所佔的比例:61.1%
家庭住戶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6,940港元
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24.2%
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1,299港元
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12.1% 富亨邨
富善邨
廣福邨
太和邨
大元邨:大埔區首個公共屋邨
運頭塘邨 頌雅苑
富雅花園
景雅苑
明雅苑
寶雅苑
新興花園
大埔廣場
德雅苑
汀雅苑
宏福苑
逸雅苑
怡雅苑
瑞和苑 大埔中心
翠林閣
昌運中心
八號花園
海寶花園
寶湖花園
翠屏花園
新達廣場
太湖花園
大埔花園
帝欣苑
新峰花園
倚龍山莊
淺月灣
比華利山別墅
海景山莊
大埔寶馬山
悠然山莊
翡翠花園
鹿茵山莊
新翠山莊
聚豪天下
雍怡雅苑
康樂園
翠怡花園
帝琴灣(西沙路)
天賦海灣
逸瓏灣 按明朝史籍記載在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庄、泮涌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大埔區內現存在清朝建立的鄉村120多條。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系,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里。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大埔超級城
大埔廣場
翠屏商場
寶湖商場
昌運中心
新興商場
新達廣場
屋邨商場:
大元街市 及 大元美食廣場
富亨商場
富善中心
廣福商場
太和購物中心
運頭塘邨商場
4. 從撫州怎樣去流坑古村玩
撫州車站應該有直接去流坑的車,要不也可以坐車到樂安縣車站那裡就有車去的,旅遊景點我就不知道消費怎樣,因為我沒去過。我想應該不怎麼貴吧
5.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鑾書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來,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在村中穿梭盤桓,流連忘返,此時雖烈日當空,而興味正濃。唯見種種文化遺存,雜然紛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俯仰皆是,美不勝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確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個典型。」
第二:建村後注重規劃,並按規劃建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孫董燧辭官回村,在以後的20年中,倡集族人對流坑村進行整治規劃。在村莊的西面用人工擴大修整龍湖,將湖水與江水相連,使流坑村成為山環水抱的勝地。以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的八條巷道總攬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條橫巷的巷口都向著烏江,各條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門望樓,門樓之間以牆垣相連,使全村成為一座城堡。靠烏江的七座門樓出去後正對著七個碼頭,給村民生活、出行帶來方便。沿八條巷子的一側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無論天下多大的雨,村裡卻從不積水。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看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不高,並不是看它建築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時積水不積水。因為不積水的城市才是規劃設施完整的現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經下水道排入龍湖,污水經龍湖沉澱後再排入烏江。既環保,河風也可順著巷子進入村中直達龍湖,起到清新空氣,調節氣溫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馬頭牆,既體現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間防火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縣城是上個世紀末才開始規劃的,對村莊的規劃是最近幾年搞「新農村建設」才開始的。而流坑村的規劃在450年前的明代就開始實施,使流坑村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守望。巷道規整,道路通達。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會。這在全國古村來說應該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築保存基本完好的不僅數量多,種類多,建築精美,且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流坑村從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時建造的18棟聯為一體的住宅開始,經後人多年的努力和經營,達到現在佔地約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餘人的規模。這些建築群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之後,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多達260多棟,這在氣候多雨濕潤的江南是罕見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際的民居30餘棟,祠堂60餘座,宮觀廟宇8處,文館、戲台各1座。此外,還有狀元樓、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節孝坊等紀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門、中流砥柱門、里仁門、拱辰門等碉堡式門樓。這些古建築的形狀和結構,是中國近古時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朴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間或有幾座建有水平高牆的宅第,又儼然如微型城堡;牆體內一般為木架結構,多為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廳堂居於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廳大房小,廳明房暗,這是因為前後廳堂可靠天井採光,而廂房耳房僅有墨窗或門窗通氣;廳大便於家人活動,房小適宜寒冬保暖之故。門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繪,有的還有儺像;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礎、枋頭、雀替、甚至檔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飾,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神魔鬼怪、傳奇故事,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雕工繪制都很精緻細膩,堪稱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築成為當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標本。最為難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築堂上有匾,門旁有聯。而這些匾聯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息息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稱流坑為:「萬家之市。」這對全國古村來說也應該算是第一。
第四:書院之眾多,科舉之興盛,歷時之久遠,在全國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淵據其族譜記載可以上溯到西漢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舉而勃興的真正原因,卻是得益於流坑開基祖董合之長孫董文廣。北宋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偃武修文,大開科舉,董文廣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試取明法科。由於其年歲已高,朝廷三次調他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財,創辦「桂林書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風。董文廣的努力很快有了結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廣長弟文肇的四個兒子滋、湘、淵、淳全部中舉;次年董淳及進士第,成為流坑董氏的第一個進士。從此,董氏科甲之盛一發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續。」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儀、師德、師道叔侄五人同科中進士,時稱「五桂齊芳,」士林傳為佳話。南宋文天祥《謝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門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話中所說的「五子登科,」在全國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雲蓋鄉也因此由太守奏請朝廷改名為「五桂鄉。」流坑董氏為彰顯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游記中均有記載。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學師承深厚,大小書院林立。明萬曆年間,建書院、書屋19所,清道光年間建書院、書屋23所,可謂「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學風之盛,可見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設一科以謀略取士」中,「名選第一,時稱武狀元。」南宋紹興十八年,董德元廷試第一,稱「恩榜狀元。」(現在流坑村文館的大門門額上題字為:「儒林發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為董藻是憑謀略在儒林中選拔的武狀元。據此,我猜測文館有可能是流坑後人為紀念武狀元董藻所建的建築。否則:第一,「儒林發藻」四字很難解釋得通;第二:流坑有紀念文狀元董德元的「狀元樓,」而沒有紀念武狀元董藻的建築是說不過去的。)流坑村在科舉制中的近千年間,共考取進士34名,舉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諭,超過100人。至今,在住宅門口、祠堂門前樹旗以示榮耀的旗桿石仍遍布全村。廢科舉已達105年,而中舉喜報仍張貼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進士共5000餘名,其中曾鞏、王安石、劉恕等家族或一門三進士,或一門四進士,而董氏一門五進士同科高中,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有的殊榮。古人雲:「江以右稱文獻世家,必以樂安董氏為最。」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在全國古村之中可以說是全國第一。其實流坑村還有許多方面可在全國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進流坑就象走進了書法的海洋,流坑村現存木質匾188方、題額362方、楹聯71聯。如宋代朱熹為董德元題寫的「狀元樓」匾和「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對聯;明代大學士、三朝宰輔楊士奇為曾任翰林院編修、與修《永樂大典》、拜國子司業董琰題寫的「少司成第」匾額及「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楹聯;明代狀元、理學家、地理學家羅洪先為刑部郎中董燧題寫的「高明廣大」坊額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州」對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亨送給董燧的「理學名家」題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們書藝高超,諸體皆長,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書董裕等主編的董氏明代萬曆族譜,在傳世的明刻中,屬罕見的寫刻本,無論書寫、雕板、紙張、印刷都屬上乘,為國內稀有。其模刻的聶豹、譚綸、羅洪先、鄒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跡,遒勁有力,流暢飄逸,使人愛不釋手。專家們一致譽為「稀世珍品。」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所說:流坑「延續時間之長,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張文彬局長贊譽流坑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6. 關於江西樂安縣流坑村的介紹
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現在,全村有1280戶,5600人,耕地3572畝,山地面積53400畝,村落面積3.61平方公里,是全縣數一數二的大村子。
流坑村有著古老驕人的歷史和高度發達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始屬吉州之永豐縣,南宋時割隸撫州之樂安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據族譜記載,董晉的孫子董清然在唐末戰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他的曾孫董合再遷至流坑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宋代是流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之美稱。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紹繼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達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進士的村子僅有4個,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個文物遺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實在是難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歷,贊:「其處闤闠 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見《徐霞客游記》第 147頁,上海古藉出版社版)這里說的「五桂坊」,就是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門五人同時中進士這一盛事而建的紀念牌坊,「五桂齊芳」,歷史罕見,可謂殊榮。近千年來,流坑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經商之富、建築之全、藝術之美、家族之大、延續之久,在江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流坑董氏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系秩序、穩定發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現在仍保存有明萬曆十年族譜 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祠堂58座。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 .7 米的花崗岩石柱, 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流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在族人的規劃、營造下,形成了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格局。巷道內鵝卵石鋪地,並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村中現有明清古建築及遺址計 260餘處,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處,還有重要建築組群18處、書屋等文化建築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遺址等32處。村中古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的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質朴而簡潔,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畫、墨繪於一體,工藝精湛。明代建築懷德堂中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鑲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稱精品。數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門頭、牆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共計682方(處)。這些匾聯皆有來歷,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之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儒家傳統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面積近7萬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風貌,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人文科學價值及環境與建築藝術價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經典,是我國古典民居建築中的明珠,也是為數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到流坑考察,寫下《初訪流坑村》一文,掀開了這個久藏深閨的古典村落的面紗,把她公之於眾。此後多年,他又組織專家、學者到流坑考察、調查,撰寫了《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國家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相見恨晚」,認為流坑村「是我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地區保護的一個重要發現」。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國古代文明縮影》一文,引起全國轟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李鐵映同志當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1997年8月初,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專程考察流坑村,對流坑古村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流坑村的歷史從五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延續時間之久,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擬的。」「完全可以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來也可以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揮筆為流坑題詞:「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為江西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21處古建築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些年來,我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認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跡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工作。我們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了《江西省樂安縣流坑古村落保護規劃》,對古村實行分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築控制地帶)分級(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精品建築、一般保護建築)保護,按上級要求完成了 33處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建檔工作,並扎扎實實地做好了文館、秘閣校書祠、明齋繩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築的維修工作。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流坑村實際,制定了《樂安縣流坑村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依法加強了對村中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我們堅持創新意識,不斷探索古村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新路子,採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驅動相結合的方法,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認真做好古村的各項工作。我們堅持開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村中開辟了十二個景點為主要游覽內容的半日游活動,辦起了流坑文物陳列館,推出了儺舞藝術表演、烏江漂流等旅遊項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決了進村難的問題;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解決了通訊差的問題;治理了村中環境,培訓了導游隊伍,組織了各種旅遊商品的生產與銷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護和旅遊業正在紅紅火火地發展。目前,我們正舉全縣之力,大手筆做好流坑古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流坑村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村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同時在繞村而過的烏江的上、下游,還有雄、險、幽、奇的金竹瀑布,天然而成的石橋古寺;烏江兩岸蜿蜒10餘里的樟樹林帶,古木參天,環境優雅,是理想的度假好去處;烏江河水清澈見底,有急流,有險灘,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漂流活動。通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流坑—金竹」風景名勝區已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流坑村正在成為一個美好的旅遊勝地。樂安人民熱忱歡迎各屆朋友到流坑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更歡迎大家到流坑來施展宏圖,開創新業,投入到流坑古村的保護建設和旅遊開發中去!
7. 流坑的古村文化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經典,是我國古典民居建築中的明珠,也是為數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到流坑考察,寫下《初訪流坑村》一文,掀開了這個久藏深閨的古典村落的面紗,把她公之於眾。此後多年,他又組織專家、學者到流坑考察、調查,撰寫了《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國家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相見恨晚」,認為流坑村「是我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地區保護的一個重要發現」。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國古代文明縮影》一文,引起全國轟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李鐵映同志當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1997年8月初,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專程考察流坑村,對流坑古村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流坑村的歷史從五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延續時間之久,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擬的。」「完全可以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來也可以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揮筆為流坑題詞:「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為江西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21處古建築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些年來,我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認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跡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工作。我們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制了《江西省樂安縣流坑古村落保護規劃》,對古村實行分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築控制地帶)分級(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精品建築、一般保護建築)保護,按上級要求完成了 33處省、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建檔工作,並扎扎實實地做好了文館、秘閣校書祠、明齋繩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築的維修工作。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流坑村實際,制定了《樂安縣流坑村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依法加強了對村中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我們堅持創新意識,不斷探索古村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新路子,採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驅動相結合的方法,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認真做好古村的各項工作。我們堅持開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村中開辟了十二個景點為主要游覽內容的半日游活動,辦起了流坑文物陳列館,推出了儺舞藝術表演、烏江漂流等旅遊項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決了進村難的問題;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解決了通訊差的問題;治理了村中環境,培訓了導游隊伍,組織了各種旅遊商品的生產與銷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護和旅遊業正在紅紅火火地發展。目前,我們正舉全縣之力,大手筆做好流坑古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8. 江西古民居分布和特點
1.分布:
凝聚江西本土文化精髓的贛派古民居
客家民居的發祥地——贛南圍屋
中國畫里的鄉村民居——婺源徽派古村民居
撫州
樂安縣
流坑村
湖坪村
水南村
廣昌縣
驛前鎮
黎川縣
洲湖村
南城縣
源頭村
宜黃縣
棠陰鎮
臨川區
玉隆萬壽宮
祝家村
蘭溪村
東鄉縣
上池村
金溪縣
游墊村
吉安
安福縣
塘邊村
柘溪村
蔥塘村
吉水縣
桑園村
燕坊村
吉州區
漠陂村
釣源村
盧家洲村
文石村
石邊村
永新縣
烏石村
龍源口
埠前鎮
在中村
萬安縣
銀塘村
潞田村
遂川縣
郡背村
集合村
旺坊村
洛陽村
泰和縣
爵譽村
蜀江村
L饒
婺源縣
曉起村
理坑村
思溪村
李坑村
汪口村
洪村
延村
游山村
慶源村
廣豐縣
十都村
龍溪村
鄱陽縣
橋頭村
西山村
山上計家村
馬家邊村
鉛山縣
河口鎮
石塘鎮
上饒縣
靈山石人殿
新余
分宜縣
尚睦村
渝水區
漢泉村
鷹潭
龍虎山風景旅遊區
上清古街
貴溪市
耳口村
萍鄉
安源區
盛宣懷公祠
蘆溪縣
劉鳳誥宗祠
江霞村
蓮花縣
陽春村
胡塘村
宜春
豐城市
白馬寨村
厚板塘村
宜豐縣
上高縣
堆峰村
上梅村
奉新縣
赤田村
岳家村
靖安縣
大團村
九江
永修縣
河橋村
梅棠村
武寧縣
橫路鎮
修水縣
竹嘏村
百壽村
景德鎮
樂平市
浮梁縣
東埠古街
瑤里古鎮
南昌
安義縣
京台村
羅田村
南昌縣
前後萬村
進賢縣
舊下村
陳家村
三房村
雷家村
贛州
龍南縣
燕翼圍
龍光圍
沙壩圍
烏石圍
信豐縣
甫下村
案山村
尋烏縣
周田村
晨光鎮
中和村
定南縣
八樂排圍新圍文昌閣
安遠縣
東生圍
全南縣
雅溪圍
興國縣
三寮村
南康市
譚邦城
贛縣
白鷺村
夏府村
章貢區
南市街灶兒巷
架蕪村
會昌縣
羊角村
寧都縣
洛口村
於都縣
上堡村
大余縣
楊梅村
瑞金市
密溪村
石城縣
禮地村
上猶縣
營前鎮
崇義縣
聶都村
2.特點:
江西有眾多的古村古民居,其中有47個被列為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或隱藏於蔥郁的林木之中,或建造在秀美的峽谷之地,或坐落於潺潺的溪水之邊。古村民居和青山綠水互為點綴,呈現出一幅野碧風清、沁人心脾,鄉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田園風光畫圖。難怪明代才子湯顯祖將其視為 「只見青山濃翠,綠水淵環,鳥獸肥潤。但有人家所在,園池整潔,檐宇森齊」的理想中的居所。
這些古村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原物,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背景。它們或以當時的官商資本為經濟基礎。或以遷徙而居的客家文化傳承為背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深邃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說它們是江西的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_點也不為過。因為當你一旦與這些古村古民居深入接觸,你就會發現這幅被歷史塵埃所遮掩的畫卷,在當時是何等的輝煌、何等的繁榮,在當今又是何等的寶貴、何等的重要! 江西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先生在考察千古第-村流坑古村時,感嘆地說:「流坑是古代吉、撫二州文化的代表,是江西古代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古代農村文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保護、研究、觀賞價值。」
今天,這些深藏於青山綠水之中的有著厚實文化底蘊的古村民居,當然不再只是專業探訪者研究的目標,而更多地已成為久居城市的人們,在厭倦了城市的喧囂之後,希望尋找的寧靜、舒適、安詳的「世外桃園」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