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發展手抄報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發展手抄報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23:43

① 搜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急

非洲地理位置: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維德角(西經17°33′、北緯14°45′),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

(1)非洲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發展手抄報擴展閱讀:

非洲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記載。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

自1415年葡萄牙佔領休達,歐洲列強開始進行對非洲殖民統治,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達到巔峰,約有95%非洲領土遭到列強瓜分,資源長期遭到掠奪。1947年後殖民地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則象徵非洲脫離列強統治,非洲殖民時代結束。

由於長期種族沖突、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殖民主義,獨立後腐敗政權,使非洲成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僅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② 地理手抄報是什麼意思

地理手抄報:中國地理常識
首都 北京

地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島嶼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

山脈 喜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國境內和國境線上的就有7座,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著許多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長的河流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為世界第三長河。黃河系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

最大的峽谷
西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上,有全長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峽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最長的人工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801公里,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

湖泊 鄱陽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氣候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南部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部分地區則靠近寒帶。
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東半球,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國土面積 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③ 歐洲非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知識點手抄報

亞洲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版雜多樣、季風氣權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
非洲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
歐洲 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
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2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
大洋洲 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
南極洲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

④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海岸線平直
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缺少海灣和島嶼(島嶼數量最少的大洲)。幾內亞灣是最大的海灣,馬達加斯加島是最大的島,索馬里半島是最大的半島。好望角地處大陸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分界處。
沙漠廣布
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撒哈拉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僅次於南極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它位於非洲北部,那兒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源自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河流和湖泊
河流季節變化大(干濕所致),多峽谷、急流和瀑布(維多利亞瀑布為非洲最大瀑布)。水能資源豐富,不利航運。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二位。湖泊多集中在東非高原,為斷層湖,狹長水深,串珠狀排列於東非大裂谷。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阿薩勒湖,非洲鹹水湖,非洲大陸最低點。
熱帶大陸
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呈南北對稱性分布(以赤道為中央)
非洲經濟是由在非洲的貿易、工業和人力資源組成的。非洲的人口約有十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5%(2008資料)。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非洲貧窮的原因有部分是因為其動盪的歷史有關。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穩定加劇了冷戰沖突。自20世紀中期,冷戰、貪污和專制統治也令非洲的經濟更加不景氣。
非洲經濟展望報告特別提到:自2001年以來,非洲與中國的貿易增加了10倍,於2008年更達到了100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迅速增長,而拉丁美洲也經歷了溫和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相比之下,非洲的許多地區在外貿、投資、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窮對非洲有很大的影響,包括較低的預期壽命、暴力和不穩定,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持續影響了非洲大陸的發展。然而,數據顯示部分非洲大陸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在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情況。在2007年,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包括茅利塔尼亞19.8%、安哥拉17.6%、蘇丹9.6%、莫三比克7.9%和馬拉維7.8%。
許多國際機構對新興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非洲的經濟卻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雖然在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經合組織)中沒有任何非洲國家加入了發達國家之列,但整個非洲並非完全的貧窮不堪,而在財富方面也有很大的變數。在非洲北邊的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和歐洲及中東等發達國家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南非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總值,或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是全非洲最高的。在它鄰近的國家也能從中分享南非的財富。一些細小但石油藏量豐富的國家如加彭和赤道幾內亞,也加入在非洲10個最富有的國家之列。
南北兩端大陸經濟較撒哈拉以南非洲為高在熱帶的東非地區,因其長期前殖民地歷史,使其貿易和發展較其他地方快,因而較其他地方富裕及穩定。一些群島如塞席爾群島、留尼汪、模里西斯和維德角,也較內陸國家富裕,但較不穩定的葛摩經濟則依然很差。
最貧窮的國家是那些正處於內戰或剛剛擺脫內戰的國家。其中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獅子山和蒲隆地。最貧窮的地區一直是非洲之角,雖然在歷史上,該地區曾經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富有的地方。特別是衣索比亞,它在經濟方面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成功。貧困、飢荒和戰爭,已經困擾了這些地區幾十年。這些國家內部充滿了相當多的變數,城市地區,尤其是實行資本主義的城市,一般都比農村地區富裕。社會不平等現象在非洲國家十分明顯,上層階級收入大大高於社會中的多數人口。
受到專制統治和殖民主義的影響,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23位的都是非洲國家(第155位至第177位)。
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緩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史瓦濟蘭人均預期壽命只有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波札那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之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發展得最快的城市。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亞、喀麥隆和埃及,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共和國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

⑤ 關於非洲手抄報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南部,赤道橫穿大陸。西北部有部分地區以及島嶼伸入西半球。面

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洲。

非洲現有53個獨立國。

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赫勒拿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非洲海岸線平直(與歐洲相比,非洲面積是歐洲的三倍,而海岸線還不如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海灣

極少。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衣索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

山是非洲最高峰,海參拔5895米。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橫盤整

個大陸,面積92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1/3。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東非大裂谷是

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

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流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

河、沃爾特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我又

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

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又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埃塞俄比

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最高的湖。查德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氣候高溫、少雨、乾燥,因此,非洲有「熱帶大陸」的稱號。但少數地區,如某些地中海沿岸地區、

高原地區氣候冰爽,甚至四季如春。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

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

面積占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

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占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

分豐富的。

非洲經濟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陸。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非洲國家佔了絕大

多數。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絕大多數國家是農業國。農業中經濟作物如咖啡、可可、甘蔗、棉花、花

生、油棕、腰果、劍麻等的種植佔有相當比重。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

態。

非洲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說它古老,是由於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非洲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

明。在200萬年以前,南部非洲和東非的「南猿」即開始使用石器工具。不少地區紀元前就建立了治理完好

的奴隸制國家。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流域、尼日河流域,形成了自己輝煌的古代文明。紀元後,絕大多數

地區都相繼建立部族國家。可嘆的是,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地

位,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多世界。所以,當人們打開50年代地圖時會發現,當時的非洲沒有幾個獨立的國

家。絕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它們建國還不到40年。從這一意義上講,非洲是一個年輕的大

陸。

60年代在非洲大陸興起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本世界最偉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它最後沖垮了西方的殖民統

治,對人類的進步事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非洲人口74800萬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陸。

非洲的民族問題十分復雜。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之多,非洲可稱世界之最。有的資料說非

洲的部族數量可達3000個,最保守的數字也有250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數字差別,是因為一些部族之間區

別不大,既可分為多個部族,又可視為一個部族。每個部族都有各自的特徵,包括風俗習慣。

總體講,各部族都有自己傳統的「領地」,彼此之間可以友好相處,至少可以做到和平共處。但也有少數

地區,部族之間矛盾根源很深,彼此勢不兩立,沖突和格鬥不斷,有時上升到部族戰爭,雙方死傷以萬人

計,有時死傷竟超過百萬。

非洲地形復雜,歷史悠久,給人類提供了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⑥ 非洲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何優勢和缺點

每一種氣候的形成都歷經千百萬年,能夠存在的都是物競天擇的結果,都是最適合本地區的內,所以談不上優勢和缺點容,我給你簡單概括一下非洲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吧.
非洲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僅次於南極洲,自北向南依次為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大裂谷以及南非高原.
氣候呈南北對稱,是維度地帶性的代表地區,而馬達加斯加島的氣候分布符合非地帶性.
非洲大陸的古猿「夏娃」被公認為人類的始祖,但非洲又是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大洲,僅次於南極洲,該地區具備高原,盆地,山地,沙漠和叢林,地理環境極其復雜,造就了非洲大陸的物種豐富,是拍攝動物類題材的最佳場所.
非洲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油,黃金,金剛石等儲量居世界前列.

⑦ 關於非洲的手抄報

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非洲,我的最初印象是來自於《動物世界》里展示的非洲野生動物和它們棲息的原始森林與草原。似乎那裡的一切與都「原始」、「野蠻」與「神秘」聯系在一起。後來,非洲在我的印象中又變成了戰爭、動亂、骯臟與可怕的傳染疾病。再後來,我知道了神秘的埃及的金字塔、南非的金礦與鑽石,還有坎巴里人充滿了異域風情的部落文化……非洲就像一支破碎的青瓷花瓶,零星地散落一地,偶爾拼貼出一角,才能讓人發現他的美麗與古老,但卻遠不是完整的。
非洲的英文名字來自古羅馬時期。羅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西亞)之後,稱這個省份為「Africa」。但名字的意思一直不斷遭到置疑,有人認為它來自希臘文phrike (φρικε),加上領頭的「a」,意思是「不冷的地方」。但是在1世紀時候,希臘語的ph才轉到f的發音,所以這種解釋並不合理。另外有人認為名字來自Afer。這似乎預示著從一開始,有關非洲的歷史就註定了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疑問與爭論。
「很顯然,對於非洲與非洲歷史兩者的認識上存在著深刻的爭議,這種爭議遠遠多於世界其他地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學主流研究方向與偏見影響了人們觀察非洲的方法結果。」美國歷史學家埃里克•吉爾伯特與喬納森•T.雷諾茲在他們所共同著寫的《非洲史》一開始就英明地告訴了讀者:不要帶有不正確的先入之見。這也是對保羅•波漢南在1964年所寫的《非洲與非洲人》一書中所說的「迄今為已經有好幾代人是通過一張虛構觀念之網來觀察非洲的……只有清除了這張虛構之網,非洲的真實面目才能顯現」的話的有力支持。我們有時候所謂的「非洲印象」,的確很大程度上並不能真實地代表非洲。
但必須承認的是,非洲歷史的復雜性使這種爭議有了充足的存在理由,在非洲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大地理的割裂、奴隸貿易、新殖民主義、種族與宗教以及民族運動使非洲大陸很難以形成一種統一、凝聚的精神力量。而《非洲史》正試圖從存在巨大區別的地域研究中提煉出相對同一的非洲精神。這種同一性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在經過各種歷史災變和時代演講之後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歷久彌堅,成就了強大的非洲文明。那些小說、電影與雜志上對於非洲所公然做出的否定描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遮住了人們正確認識非洲的眼睛。從這個意義上講,《非洲史》為我們所謂的「非洲印象」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
盡管如此,《非洲史》還是向我們盡力展示著富於理想化的未來的非洲,這種全球化視野下的大時代歷史觀被兩位作者避重就輕地嫻熟地融入對非洲歷史的觀察中,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各種各樣有關非洲的觀點。一面是原始的、支離破碎的、野蠻而危難的非洲;一面又是奇異的、自然美的、充滿了自由與民族性的非洲。作者在這樣復雜的歷史拷問下,始終沒有放棄的是非洲絕不是孤立於世界之外的,非洲與非洲人在世界歷史的文明進程中發展了長期的重要作用,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以及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從來沒有間斷過,那些羅馬文化、希臘文化,猶太文化始終都可以找到非洲的烙印。作者堅信,更好地認識非洲的歷史就是更好地認識世界歷史,而對於非洲,對於非洲人,對於非洲的歷史,無論我們所謂的「非洲印象」多麼地過於破碎與不真實,它仍然是我們開始真正認識非洲的一個起點,這種印象,在讀完《非洲史》之後會更加趨於真實。

⑧ 非洲的地理環境對非洲人的發展有何影響

環境比較原始 氣候比較乾旱 地廣人稀 經濟落後 資源豐富 總體來說 就是原始 落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