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保護環境
❶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
1前言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人口激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由於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消失,溫室效應和酸雨等全球環境問題正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是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提高環保意識必須從學校教育做起,讓中小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優勢。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我們應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寓環境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我國乃至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做出一份努力。因此,寓環境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是廣大地理教師應努力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2進行環保教育之前應做的准備
2.1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地理教育中有大量有關環境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2]。
(2)地理教育應幫助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如植樹、保護母親河、回收廢舊電池等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3)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於環保事業。
2.2深刻領會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內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內容
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3)行為教育內容
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於環保事業。
3地理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3.1課堂環境教育
3.1.1結合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特別注重挖掘教材中「隱性」環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和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是發揮地理課環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高中地理新教材每個單元里幾乎都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如第一單元中的「保護宇宙環境」、第二單元的「大氣環境保護」,第四單元中的「自然環境保護」,都是很好的環境教育材料。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舉一些典型事例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3.1.2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活動
高中地理教材一個顯著特點是設計了「活動」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如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好好愛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組織學生針對這個「活動」開展演講比賽,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
3.1.3合理地安排每個單元的自學園地
新教材在每個單元後都設有自學園地,其內容包括閱讀篇和練習篇。它們既是課文繼續,又是知識的拓展。教師可以利用自學園地進行適當的環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第四單元的活動題,對於「大氣溫室氣體使全球變暖」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針對練習中科學家們的正反方觀點,結合自己課後查
找的資料和課堂所學的知識展開辯論。這種活動既鞏固了課堂知識,又上了一堂環境教育開放課,還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3.2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結合實例進行環保教育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組織研究性活動,譬如我校辦公室組織地理老師、生物老師和學生沿長沱江和長江交匯處——管驛嘴,往上走到瓦窯壩,從江水顏色、上下游江水PH值對比讓學生對水污染狀況有切身的體會;再加上生物老師對長江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減少進行講解與描述,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進行環保教育做好鋪墊。
(2)結合環保紀念日,讓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提高環保意識。
我國每年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節日很多(表2),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節日進行環保教育。
表2 環境保護節日
時間
3月12日
3月22日
6月5日
6月25日
10月6日
節日名稱
植樹節
世界水日
世界環境日
全國土地日
世界糧食日
上述節日可以通過下列幾種方式進行環保教育。
(1)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2)結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可組織調查小組,調查學校用水現狀,包括主要用水項目與各項目實際用水量;調查學校可行的節水途徑與可達到的節水量,設計學校節水方案[3]
(3)結合6月5日世界環境日,可開設「工業與環境」專題知識講座,向學生介紹工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講座,增加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新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4)結合6月25日全國土地日,組織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互聯網或實地調查,了解學校附近地區近年來耕地被佔用的情況,及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5)結合10月6日世界糧食日,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題進行討論。
3.結論
中學地理既是傳授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基礎學科,也是傳播和更新科學文化的主要載體,環境教育的重點是青少年學生,學生是將來社會的主人,是國家的希望,他們的環境行為決定著一個時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祖國的前途,人類的未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環境教育,顯得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地理課堂這個主陣地,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形成敏銳的環保意識,科學的環境知識,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負責的社會態度,有效的環境保護能力,並通過課堂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這也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宗旨所在。
❷ 人教版八下地理長江沿河地帶之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課件與教案
哦了
❸ 關於地理保護環境的內容 保證採納!!!!
第一章 環境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環境概述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是指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
2.環境的分類:
A.按屬性: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B.其他標准
二、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水、空氣、生物、土壤、岩石、陽光等;
2.社會環境因素: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環境質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分類: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
第二節 環境問題概述
一、環境問題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並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
2.分類:
A.原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原生環境問題。
B.次生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危害:A.威脅生態平衡
B.危害人類健康
C.直接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全球性環境污染: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等。
2.大面積的生態破壞: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
特點:突發性;污染范圍大,危害嚴重,經濟損失巨大。
❹ 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一、結合課文,滲透環保理念
近幾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京津冀地區每年春季的霧霾頻率越來越高,折射出我國霧霾問題的嚴重性。眾所周知,地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環境的自然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並將環保理念適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將環保理念與課文知識進行結合。如在上到有關我國自然資源的內容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利用教師的多媒體工具,播放有關現實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水源、濫砍濫伐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能深刻了解我國環境面臨的種種危機,並讓其產生觸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實踐表明,地理學教學需要課本,但不能僅囿於課本,必須將文中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以豐富課堂學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的目的。
二、滲透環保理念,引發危機感
環境保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還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體驗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給我們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危害,以激發其危機感。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如身邊常遇到的破壞環境的行為,應採取何種措施保護我們的家園等,讓其充分感受到環境問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此外,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如各地頻發的滑坡、泥石流現象,並深入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的,從而給予學生心靈啟示,讓其能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進而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與實際行動中,如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不浪費食物、多植樹等。
三、完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基礎,但地理本身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需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體驗,特別是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大自然課堂的感知教育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感悟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之前,地理教師可事先安排一些課題,並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去尋找結論。如我市的水資源有無污染的現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我市工業生產是否存在超標排放的情況?相關部門如何解釋我市環境存在的問題等等。課題的明確有利於學生有方向地進行社會調查,在目睹我們身邊大量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現象後,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更深的觸動,並能以身作則,自覺擔負起維護環境和諧與生態平衡的重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❺ 地理的關於環保的教案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 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