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探究
⑴ 試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說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青藏高原是世界烏脊,這同時也是一塊對於人類而言艱難的土地。它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主要以牧區,林區,高山為主,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橫斷山脈, 長年氣候溫差大,早晚涼,由於海拔較高,常伴有低氣壓,土地資源利用方麵包含了大量的高山和難以利用的土地。生物和生態資源豐富,建立了原生態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這些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也是對地理和氣象學研究很有價值的一部分。青藏高原不僅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所以在早年氣象學中被高原氣象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換句話說,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是研究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中國青藏高原這個特殊地區氣象狀況的學科。如聯邦德國的H.弗洛恩等許多學者認為,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的感熱加熱是顯著的,其地形性的降水,尤其是高原東南側的孟加拉國地區,降水的潛熱加熱有更重要的作用。
中國最早的研究青藏高原氣象的安多氣象站位於縣城城郊,始建於1965年,是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員的主要職責,是准確測量雲的狀況、能見度、風速風向、濕度、氣壓、凍土、蒸發量等氣象要素,每天定時傳送到自治區氣象局,再傳送到中國氣象局。它們是監測青藏高原天氣、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青藏高原地處我國天氣氣候系統上游,這些數據對預測下游地區的天氣、氣候變化也極有價值,但是由於海拔高,人體長期處在缺氧的狀態,嘴唇烏紫臉烏青。這是缺氧導致的紅細胞增多症,對大腦、心臟、血壓等都有不好的影響,容易導致倦怠乏力,心胸刺痛。缺氧缺得厲害的時候當人躺下去,頭疼難忍,徹夜難眠;若站起來,頭重腳輕,如踩棉花。
⑵ 中國地理環境影響的具體介紹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條件的綜合體。環境與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環境地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地理學與環境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它是從人地關系的整體思路出發,研究地球各圈層的環境變化以及它們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的。本書是供研究生用的該學科的基礎理論著作,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全書共分十章,分別介紹了地球環境演化與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地理學的學科範疇、形成和發展;大氣環境、水環境、岩石圈表生環境、土壤和生物環境的環境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自然的和人為的地球化學異常引發的疾病的產生與防治;21世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等問題。本書主要可供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有關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地理學、地球化學、土壤學、生態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作為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有關科研部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人員及管理幹部參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序前言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環境、環境系統和環境問題一、環境的概念和分類二、環境系統三、人地關系與環境問題第二節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任務及學科地位一、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和任務二、環境地理學的學科地位第三節環境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一、環境地理學的形成二、環境地理學的發展歷史三、我國環境地理學研究進展參考文獻第二章大氣環境第一節大氣基本性質一、大氣的組成二、大氣的能量三、大氣的水平運動第二節大氣污染化學一、大氣污染物二、烴三、光化學四、二氧化硫化學五、氣溶膠化學第三節湍流和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一、大氣湍流的基本概念二、湍流運動方程三、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第四節影響污染物在大氣中散布的其他過程一、煙氣抬升理論二、干沉積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三、大氣污染物的降水清洗過程第五節幾種典型下墊面上的大氣擴散一、城市大氣擴散二、山區大氣擴散參考文獻第三章水環境第一節水圈與水環境一、水圈的結構二、地球水環境的基本特點第二節地球水資源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全球水循環三、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四、水資源利用第三節天然水的基本特徵一、天然水的物質組成二、天然水的理化性質三、天然水的化學分類四、影響天然水化學組成的自然環境因素第四節天然水物質組成的人為變化一、水體和水體污染二、水體污染物的來源和種類第五節水體的自凈過程——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一、水體的自凈作用二、水體自凈機制及共影響因素三、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參考文獻第四章土壤環境第一節土壤圈一、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二、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干擾三、土壤分布第二節土壤理化性質一、土壤物理性質二、土壤化學性質第三節土壤物質循環一、影響土壤物質循環的自然因素二、土壤物質循環的人為影響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模式第四節人類活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一、土地利用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二、污染物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三、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第五節土壤環境保護一、土壤自凈能力與土壤環境容量二、土壤環境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三、土壤退化與土壤環境保護參考文獻第五章生物環境第一節生物圈一、生物圈的形成二、生物圈的特點與范圍第二節生物與環境一、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基本原理二、生物群落的結構與演替三、生物的環境制約第三節生態系統一、生態系統的組成二、生態系統的結構三、生態系統的功能四、生態系統的類型第四節生態平衡一、生態平衡的含義二、生態平衡失調的因素三、維持生態平衡的途徑第五節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一、污染物對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二、大氣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三、水體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四、土壤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第六節生物監測一、環境質量的生物評價與監測二、監測生物及指標的選擇三、生物監測的基本方法第七節環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術與生態工程修復一、環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術二、生態工程修復參考文獻第六章岩石圈及其表生環境第一節岩石圈及其組成一、岩石類型及其化學組成二、表生帶後生過程的特點第二節風化殼及元素表生遷移一、風化殼的地帶性特徵二、表生帶元素遷移與富集三、影響表生帶元素遷移的因素第三節人類活動對表生帶的影響一、人類活動——表生環境變化的強大地球化學營力二、人類活動影響的主要領域三、人類活動影響的途徑和規模第四節礦產資源開發對表生環境的影響一、采礦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二、采礦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三、采礦對水環境的影響四、采礦對生物群落的影響五、采礦對景觀美學的影響參考文獻第七章地理環境與人體健康第一節人與環境的關系一、人體中的元素二、地理環境與健康三、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第二節原生環境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一、環境異常二、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特點三、自然疫源性疾病四、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第三節人類地球化學活動的健康效應一、環境污染的健康危害二、物理污染的健康影響三、化學污染的健康危害四、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影響第四節地理環境的改造與優化一、生態風險評價二、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參考文獻第八章全球環境問題第一節世界環境問題回顧一、發達國家環境質量趨向改善二、發展中國家環境質量繼續惡化三、我國環境保護的成就及存在問題第二節21世紀的主要環境問題一、全球氣候變暖二、臭氧層耗損三、酸雨四、生物多樣性減少五、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六、淡水資源危機七、耕地資源的損失和破壞第三節環境地理學在全球環境問題研究中的作用一、全球環境問題研究的特點二、環境地理學研究的作用參考文獻第九章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一、可持續發展的由來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三、申國可持續發展及實施對策第二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一、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三節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與管理一、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模式系統二、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三、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管理參考文獻第十章環境地理學研究方法第一節地理環境野外調查與觀測一、地形圖與遙感資料的應用二、環境背景野外調查三、地理環境攝影與素描第二節環境監測一、環境監測的特點與原則二、環境要素野外監測第三節監測的質量保證和分析方法一、監測的質量保證二、環境分析方法第四節環境信息數據處理與計算機模擬一、環境信息數據類型二、環境信息數據的簡縮、轉換及標准化三、環境信息計算機模擬第五節環境地理制圖一、環境地理圖的編制與表示方法二、環境地理背景圖三、環境地理現狀與質量評價圖四、環境地理規劃圖第六節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一、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內涵與特點二、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三、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參考文獻
⑶ 結合山西的地理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探究山西的發展思路
山西省地處中黃河流域中游,黃土高原東部,因居太行山以西,所以取名山西。春秋時期,大部分地方屬晉國的領地,因而簡稱「晉」,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亦稱「三晉」。山西省地勢高昴,四周山水環繞,平面輪廓略呈一個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其北端在大同市陽高縣新平堡鎮平遠頭村,地當北緯40°43.4′;南端在運城市芮城縣漢渡鄉高崖頭村,地當北緯34°34.8′;東端在大同市靈丘縣柳科鄉白坑村,地當東經114°33.4′;西端在運城市永濟市韓陽鎮首陽村,地當東經110°14.6′。全省南北長約550公里,東西寬約290公里。東跨巍巍太行與河北省為鄰,西、南兩面皆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逾綿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全省總面積約156,266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3%。2008年底總人口為3410.64萬人,約占當年全國人口總數的2.5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18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之一。全省人口中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等54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約12萬餘人,佔全省總人口的0.35%,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2]。到2008年底,全省轄11個地級市;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山西省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氣候四季分明,在上古時代就成為中國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的主要集聚之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春秋戰國迨至清末的二千多年來,所孕育發展的歷史文化,峰谷迭出,個性鮮明,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百年近代史,山西更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斗爭的巨大平台,書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輝煌勝利的歷史篇章。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考察山西歷史文化,就必須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地理環境條件下,注意地理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才能對山西歷史文化有一個比較科學和正確的認識。地理環境則包含了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氣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的需要較長時間的人們才能覺察到變化,但在一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迅速而劇烈,影響也較大。像政區、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較之自然地理因素,發展和變化的速度要快的多。在整個地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因素,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密不可分,共同作用於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⑷ 研究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本研究區位於河北西南部,南與河南省交界,西與山西省接壤。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河北邯鄲市。區內交通比較方便,京廣鐵路南北貫穿東部地區,公路成網,通往各鄉鎮和村莊。磁縣和涉縣處於邯鄲的西南端,屬於太行山南麓,它們與河南省林縣、安陽市以及山西省陽城構成太行山食管癌高發區。涉縣為山區,磁縣自西向東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臨漳縣和魏縣為平原。
(一)地貌類型
本區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形成沖蝕和堆積地貌。由西向東依次為山區—丘陵—洪積扇—沖積平原地貌。食管癌高發區基本處於太行山區,太行山的主體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m,山峰陡峭岩石裸露,山谷則為大大小小的山間谷地和盆地。磁縣和涉縣在太行山南緣。磁縣西部為山地,山區地貌為沖蝕地貌。丘陵地貌分布於磁縣中部,是太行山脈的邊緣,並由此過渡到平原。丘陵海拔一般50~300m之間,呈向東傾斜的山丘、崗地及其凹陷盆地。洪積扇在磁縣東部和臨漳縣西部,為河流和洪水的出口和排泄場所,呈平緩東斜的扇形台地。在臨漳縣以東地區和魏縣為平原地貌,海拔小於50m,為漳河和滏陽河沖積而成。
表4-31993~1995年磁縣食管癌標化死亡率(1/10萬)
調查者:河北省腫瘤研究所、磁縣腫瘤研究所。
(二)水系和沉積物
本區發育漳河和滏陽河兩條水系,河流自西部山區流向東部平原。漳河水系發源於太行山主脈,大致由西向東流經涉縣、磁縣、林縣、安陽等地進入山東省。清漳河、濁漳河由西部、西北部匯合為漳河。它是本區的主要河流,河谷不寬,具山區河流特點。滏陽河發源於峰峰礦區附近太行山與丘陵交接帶,由西向東流經磁縣縣城,後轉向北流入邯鄲市,途中在馬頭附近有芒牛河匯入。除此之外,在涉縣和磁縣山區再無常年性流水匯入,這是因為在山區岩石滲水性強,且少有隔擋層。使表層岩石中的水向地下深處滲漏,而無地表水源出露。而在滏陽河上游岩石中有頁岩和煤層等隔擋層和蓄水層,使地下水位淺,地下水出露的源頭多,並在丘陵地區形成網狀水系。
漳河沿岸堆積物主要來自上游地區的砂和岩石碎屑以及附近山區洪水帶入的礫石碎塊。滏陽河的一、二級水系在峰峰礦區和磁縣中部的丘陵凹陷區容易受山洪的影響形成沖洪積堆積,這是在丘陵地區河床中經常見到的堆積景觀。河流的三級水系流經的洪積扇台地,甚至在臨漳縣杜村集附近淺層表土下也能見到礫石和泥沙的堆積。在兩水系之間的廣大山區無水源出露,山中大大小小的乾涸的河道,是洪水的通道,河床兩側有薄層沖洪積礫石層。臨漳以東漳河古道堆積大量的沖積砂和風成黃土。
(三)土壤與植被
在山區谷地和盆地中發育褐土或褐土型粗骨土,其母質為寒武-奧陶系灰岩、白雲岩、砂岩以及太古宙片麻岩等原地堆積的殘坡積物。丘陵地區有兩種土壤類型:一種是山丘、崗地的二疊系砂岩、頁岩、煤層原地發育的灰色草甸土和褐土,另一種為丘陵凹陷沖洪積層發育的紅色、褐色砂質或黏土質褐土。洪積扇的洪積層上一般也發育砂質-黏土質褐土。平原區為沖積砂和風成黃土發育的砂質黏土或砂土,漳河流域沿岸為沖積砂發育的砂土和砂質褐土。上述土壤中,山區褐土和丘陵草甸土成分與原岩關系密切,然而其它環境中形成的土壤成分由於母質的不同而可能有較大差別。例如丘陵的砂質褐土與洪積扇的砂質褐土由於洪水能量釋放的差異其母質堆積的成分必然不同,因此其土壤成分也應有所不同。土壤類型與氣候、自然植被、海拔高度、基岩等有關,在海拔700~1000m以上的山地,多為棕色森林土,低山和丘陵地帶主要是褐土,平原區為洪積沖積的黃壚土和黃淤潮土(陳君石等,1991)。
自然植被從山區到丘陵、平原發生變化。涉縣、磁縣西部的山區,主要樹種有栓皮櫟、槲樹、落葉松、白樺、油松、遼東櫟、槲櫟等。丘陵自然植被以荊條、酸棗為主,其次為野皂莢、洋槐、白羊草、黃背草、蒿屬植物等。平原自然植被較少,已開墾為農田,只在沙崗上長有砂棘豆、沙蓬、蟲實、蒺藜等,低窪區有鹽吸、矸蓬、枸杞等,河流、公路兩旁及居民點有加拿大楊、毛白楊、旱柳、垂柳、杞柳、榆、洋槐等。本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破壞,僅在山地殘存少量次生林,原生植被保存極少。
(四)氣候條件
本區地處中緯度,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氣溫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8~13℃,無霜期140~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70~620mm,為半乾旱地區。
(五)人口、資源與環境
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和紅薯,還有水稻、高粱。經濟作物有線麻、蓖麻、棉花等。山區盛產柿子、核桃、花椒等。平原盛產梨等。
本區工業主要以煤、鐵礦開采為主。峰峰煤礦在磁縣中部一帶,是著名的邯邢鐵礦基地。銅、耐火粘土、鋁土礦、水泥灰岩、電石灰岩、石膏、瓷土、水泥粘土和黃土等也是本地的重要礦種。
涉縣、磁縣經濟落後,農民比較貧困。新鮮蔬菜較少,當地居民喜歡吃酸菜,動植物蛋白攝入量也較少。臨漳縣和魏縣地處平原,交通便利,外來食物相對豐富。
隨著人口急劇增長和生存的需要,在山區大量開墾荒地,越來越多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土壤中的某些組分將發生變化,從而通過食物鏈對人體產生影響。而在丘陵平原地區則大量增施化肥和農葯,以提高糧食產量,由於化肥和農葯的積蓄同樣會改變生態環境食物鏈的成分,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⑸ 地理環境的保護
地理環境日趨惡化、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的嚴峻事實,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憂慮和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現代化的生產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但是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不注意對環境的研究和保護,就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對人類的生活、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和研究環境問題,展開了大量的治理工作。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首先,不少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期相繼建立了環境保護機構,負責環保的行政管理工作;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法令和法規,制定「三廢」的排放標准。世界上第一個設立環保機構的國家是瑞典,它在1967年設立了全國自然環境保護局。我國於1972年設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84年正式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
其次,建立環境監測機構或監測網。環境監測是國家對環境進行管理的基礎和依據。通過監測,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以便採取適當的對策和措施。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北京等重點城市建立了環境監測網路以來,監測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儀器和裝備不斷改進,目前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區、地市縣和大廠礦四級監測網。
第三,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末期,許多國家對環境污染進行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是由於多數只是應急措施,因此成效不很明顯。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很多國家就環境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不僅針對污染採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而且還提出了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戰略,著重消除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許多國家進一步強調環境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強調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環境教育,合理利用資源,以謀求創造更好的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些國家的面貌有了明顯的轉變,如倫敦的煙塵排放量減少了65%,水生生物絕跡了100多年的泰晤士河又出現了魚蝦。
盡管近幾十年來環保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目前的環境問題遠不只是「三廢」處理的問題。「生態危機」與土地的破壞和損失仍然相當嚴重,大氣圈污染還在加劇,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和惡化,影響人體健康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多部門、多學科攜手合作,全面規劃,以求在較短的時間里,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為了改善和保護地理環境,目前應該著重抓好保持生態平衡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兩個方面。
⑹ 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研究性報告
地理環境決定風土人情
例如
1.南方房屋
坡度大
原因
南方
降水多
,易排水
2.西北地區房屋版牆體厚
原因
晝夜溫差大權
牆體厚可阻擋室外的炎熱和寒風
3..重慶一帶吃辣
原因
西南地區氣候潮濕
,辣椒去潮
4.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宜牧草生長,畜牧業發達
風土人情影響地理環境
例如
1.歐洲飲食以乳畜為主,所以大面積草場
⑺ 《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
《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專然環境,屬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自然地理》人類《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先要有效《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自然地理》人類首先要有效的去保護自然環境,關注自然環境,探索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思考自然環境
⑻ 為什麼地理學界都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整體來研究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內地理學本容身就包括了地球表層、大氣層及其運行規律、地表自然生態等。例如,海陸位置決定了洋流、大氣環流,而洋流與大氣環流又影響著某一地區的氣候與自然環境,並決定了這一地區的水環境、生態環境、人文與生物多樣性。各個地理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密不可分,因此,自然、生態、環境等本身就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並構成了自然地理學的整體。
⑼ 地貌對地理環境有什麼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德國瓦倫紐斯總結了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大量資料,發表了敘述和解釋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學》。18世紀法國布豐研究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著巨大的力量,整個地球表面都有人類作用的烙印。這些都為自然地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備。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
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德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這時期的自然地理學注重定量分析,並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緊密結合。主要是通過建立綜合性實驗站和使用遙感技術,觀測自然地理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形式、動態過程,獲取范圍廣和連續的各種自然地理信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各種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系統結構模式和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特徵,預測變化趨向。
注意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研究,注重人類對環境作用的後果,並由此而發展了生態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
加強了應用研究。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的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
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⑽ 哪些地理問題適合探究
地質,地球自轉與公轉,板塊構造運動,氣候,大氣運動,寒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