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南極地理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南極地理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2-17 04:45:08

1. 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原因是什麼

它們最突出的不同莫過於它們地理位置和地形的不同。南極是一個被大洋環繞的大陸,它位於地球的最南端;而北極卻是一個被大陸圍繞的海洋盆地,它位於地球的最北端。南極和北極都很寒冷,但是在南極的氣候卻要比北極惡劣得多。南極享有「世界冷極」「世界風極」和「世界旱極」的極端稱號。尤其是它的氣溫,南極的年平均氣溫為-50℃,而北極的年平均氣溫則要高得多,為-18℃。)同處地球兩端,為什麼南極的氣溫比北極低這么多呢?

首先,我們知道南極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冰蓋,這巨大的冰蓋使之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終日散發著寒氣,迅速冷卻著空氣。

其次,白色的南極冰蓋像一個巨大的反光鏡將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絕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而北極由於不具備像南極這樣規模的冰蓋,從而也就不會散失掉如此巨大的輻射能。

第三,眾所周知,南極是一塊大陸,在它的周圍,圍繞著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絕大部分時間是被海冰封凍的,有些甚至還長年不化,這樣就大大阻礙了海水與空氣之間的交換,使南極四周的海面始終保持著較低的溫度。

第四,南極是大陸,周圍環繞的是海洋;北極是海洋,周圍環繞的是陸地。這個根本的區別導致了它們很大的不同。我們知道,大陸吸熱多,但散熱也快,所以,南極大陸的儲熱能力很差。而北極是海洋,海水的儲熱能力遠遠超過了南極大陸。所以,這個地形上的差異導致了南極比北極寒冷得多。

第五,南極是世界的風極,那兒連綿不斷的大風最終也能導致極度的寒冷。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南緯40~60的很強的西風環流,使南極地區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極其特殊的風的「屏壁」,從而大大地阻礙了熱帶地區的暖氣流進入南極洲。同時它的海流也環極繞行,不受大陸所阻。然而北冰洋則不同,它的風和海流都被限制在一個內洋盆中。北冰洋雖然是一個大陸包圍的海洋,但在格陵蘭島東面的格陵蘭海和挪威海形成了這種大陸包圍的一個大豁口,它成了大西洋進入北冰洋的一個主要通道。總之這種地形,尤其是在冬季,有利地促進了暖空氣從大西洋向北的運動。可見地形決定了它們各自的氣流和洋流,而正是這種流的不同,又加強了兩極地區氣候的根本差別。

南極有企鵝北極有北極熊;還有南極是陸地北極是北冰洋。南北兩極的十方面差別。

1、溫度差異明顯。南極最低溫度為零下89.2攝氏度,這是在俄羅斯東方站測得的。北極最低溫度為零下68攝氏度。兩者相差20餘攝氏度。

2、南極境內沒有一個國家,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有些國家出於佔有慾望,曾對南極做了扇形「領土」分割,分別宣稱它屬於自已,但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是不算數的。北極卻非如此,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冰島、瑞典等8個國家的領土伸入其境內。

3、南極代表性動物是企鵝,北極代表性動物是北極熊。據說北極早年也曾生存有一種企鵝,後來滅絕了。這樣一來,便成了南極沒有北極熊,北極也不見企鵝的蹤影。

4、南極圈內沒有常駐從事生產與生活的人口,有些考察站雖然有人堅持常年考察,但要掄換。北極不但有常駐人口,還有多個城市,如挪威的特羅姆瑟城。

5、南極圈內冰山高大,北極冰山相對矮小。南極有的冰山就是巨無霸,總面積竟然高達5538平方公里,相當於9個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南極的總冰量也高於北極。

6、南極沒有任何國家的軍事存在,如軍事基地和武裝人員。北極海下不但有潛艇游弋,一些島上還設有軍事基地。當年美蘇兩霸斗爭激烈時,北極冰海下不時擦出火花。2006年9月11日,俄羅斯從「葉卡捷琳堡」號核潛艇號上發射的PCM—54導彈,就始自北冰洋。

7、南極圈內沒有草更沒有樹木,僅僅生有苔鮮類低等植物。北極圈內則不然,有些地方不但有草原有鮮花還有茂密的森林。如地處北緯78度的朗伊爾賓就生有齊膝高的叢叢茂草。

8、南極圈內沒有一所學校。北極圈內不但有學校還有有幼兒園,如在北緯78多度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上就有幼兒園。

9、南極礦藏豐富,但國際社會達成一致,出於保護南極環境的需要,暫不開采。北極的煤炭、石油礦藏均有所開采,有的已達百年左右。

10、南極由於有大洋阻隔,主要是環繞南極的西風帶,它做為「孤島」存在著,由於人們難以到達,污染較輕。北極因為交通方便,人員眾多,污染比較嚴重。在北極一些地區,不但可見工廠煙氣排往天空,苔原帶留下汽車的轍印,幾十年前開礦留下的廢棄鐵軌、枕木仍歷歷在目。下面給同學們展示幾件我從南極和北極採集的樣品。地處北極北緯78度的草。北極的貝殼化石。南極的石頭。地處南極南緯62度的苔鮮。從南極帶回的五星紅旗。再通過對比我在南北兩極拍攝的照片,證明南北兩極差異相當大。 寶貝小乖乖2009 2009-08-25 08:42:39 南極洲,位於南極點四周,為冰雪覆蓋的大陸,周圍島嶼星羅棋布。南極洲的面積,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島嶼面積共約14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兩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洲四周圍繞著多風暴且易結冰的南大洋,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積約3800萬平方公里,為方便研究,被稱為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500公里;距離非洲約有4000公里;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000公里。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橫貫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

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難接近點,從任何海邊到難接近點的距離都很遠。東南極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

西南極洲面積只有東南極洲面積的一半,是個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島嶼都被大陸冰蓋所覆蓋。較古老的部分(包括有瑪麗.伯德地南部、埃爾斯沃思地、羅斯冰架和毛德皇後地)有一由花岡岩和沉積岩組成的山系。該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極半島的中部。西南極洲的北部,即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紀地質時期的火山運動所造成的。南極洲的最高處——文森山地(5140米)位於西南極洲。

位於南極高原的比德莫爾冰川是南極洲較大的冰川。流域面積與法國相當的羅斯冰架,為羅斯海最南的分界線。位於大陸另一邊的威德爾海,是另一個深入內陸、而以菲爾希納冰架為終端的深海灣。菲爾希納冰架向南延伸,與位於極地高原前方而海拔較高的羅斯冰架匯合。

南極洲分布有眾多的淡水和鹹水湖池,最有名的是唐胡安池,其湖水含鹽度極高,每升湖水含鹽量可達270多克,即使是在-70℃,湖水也不結冰。南極洲還有一種表面結冰、湖底高溫高鹽的湖,如較有名的萬達湖和邦尼湖。這種湖,表面結著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清澈,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含鹽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湖底水的含鹽量往往可以高出海水的10倍。湖水的溫度亦隨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全年平均氣溫-20℃的環境中,湖底水溫可高達25℃。

南極洲的氣候通常較同緯度的北極區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區。而在海邊,並不像較高的內陸地區那麼冷。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科學家在海岸地區測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溫度是-18℃,而在南極點同月的平均溫度是-62℃。1983年7月31日,蘇聯學者在東方站記錄到-89.2℃的低溫,是世界記錄到的最低自然溫度。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一般而言,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東南極洲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 50米/秒。據澳大利亞莫森站20年的統計資料,每年八級以上大風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觀測到的最大風速為82米/秒。法國的迪維爾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颶風,其風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3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風速。

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0- 50毫米,越往大陸內部,降水量越少,南極點附近只有3毫米。降水量較多的地方是沿海地區,年平均降水量有200-500毫米,而南設得蘭群島地區降水量比較多。南極洲的降水幾乎都是雪。

南極洲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還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藏量大約有5000億噸。在東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以南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

在南極大陸的岩石或陡坡上唯一發現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企鵝

南極地區的動物主要有鯨、海豹和企鵝。它們從陸地周圍的海水中覓取食物。在本世紀50年代,南極海域的捕鯨量曾達到世界捕鯨量的70%左右。所捕獲的最大藍鯨,身長37.8米,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南極海域生產名貴毛皮的海豹慘遭捕殺,現有6種海豹。生活在南極地區的企鵝有4種,即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和帽帶企鵝。帽帶企鵝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半島。帝企鵝體型最大,高約122厘米,重達41公斤;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洲最常見的鳥類,高約48厘米,重約5公斤。南極洲的許多島上也有其他種類的鳥,包括雪鳥、信天翁、海鷗、賊鷗和燕鷗。南極洲還有一些不會飛的昆蟲。在南極點的483公里范圍內發現有粉紅色的小蟲生長。南極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殼動物豐富,其中磷蝦的蘊藏量就有10億噸至50億噸。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捕獲l億噸至1.5億噸,也不會影響南大洋的生態平衡。

海豹

南極大陸的98%被冰雪覆蓋著。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800萬立方公里,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最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公里處。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著,使得南極大陸,特別是東南極洲形成一個穹狀的高原,平均高度為2350米,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計這巨大的冰蓋,南極大陸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90%的冰雪儲存在這里,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南極洲有眾多的冰川。其中,蘭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充填在一條長400公里、寬64公里、最大深度為2500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人海,構成埃默里冰架。南極洲有大小不等的陸緣冰架約300個。其中西南極洲的羅斯冰架和威德爾海灣的菲爾希納冰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冰架。羅斯冰架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菲爾希納冰架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南極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羅斯冰架臨海的羅斯冰障長達900公里。

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據專家測定。冰障在不斷地移動,羅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動3米,最快達4米。在南極大陸的毛德皇後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公里,寬度達50多公里,高度20?30米。由於海冰從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極大陸面積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學家測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夏季南極大陸的直徑為3600公里,而冬季可達5400公里

2. 怎樣保護南極環境問題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

探險等人類活動要在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
設立專門的世界組織,協調世界范圍力量,保護南極環境
由於連鎖關系,改善其他相關環境問題

3. 關於南極的地理問題

南極為什麼比北極冷?
答案:因為南極面積十分大 表面覆蓋有面積的冰層 ,冰反射陽光,冰的面積越大,反射的陽光越多,所以南極比北極冷

4. 南極的生態環境

若在當地生存,身高都能到達3米多,並且能抵禦嚴寒、酷熱。

5. 南極自然環境的特點

南極洲的自然環境特點:
(1)連同冰層在內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000米,有冰雪高原之稱;版
(2)氣候嚴寒權,11月-次年3月是暖季.年降水很少,有白色沙漠之稱.常年大風,有風庫之稱;
(3)地表面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川面積大;
(4)生物種類少,代表性動物是企鵝.

6. 南極對地球生態很重要,主要都是些什麼原因

南極冰源是地球氣來候得以穩定的重要的源因素,有地球氣溫調節器之稱。對南極環境的這種破壞將對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帶來致命的擾亂和破壞。因此,保護南極地區的環境對於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生存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7. 南極地理環境

南極寒帶氣候也稱冰原氣候、冰漠氣候。主要包括南極大陸,也包括北極的格回林答蘭島部分和其它一些島嶼。地理景觀為冰原景觀,無植被。南極寒帶氣候的氣候特徵是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是冰洋氣團的源地,曾出現過全球最低溫。南極寒帶氣候區的年降水量約100毫米,都是降雪。雪量不多,但因常年累積,形成深厚的冰層。風速約在25米每秒以上,最大超過100米每秒,吹雪稱為雪暴。本區無定居居民,只有少數科學考察研究者,代表動物為企鵝。南極的大氣層有臭氧空洞,是嚴重的環境問題。

8. 珠穆朗瑪峰地區和南極地區共同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面臨的共同問題應該是溫室效應吧,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都在慢慢的融化啊

9. 南極的環境與保護

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觀測結果,南極臭氧損耗嚴重。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約為2745萬平方千米,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裡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准狀態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約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千米至21.9千米范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一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30千米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
「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北京召開的大會上發布了《2006全球環境展望年鑒》,該報告稱,海洋中「死亡區」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個,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34%。
由於化肥、糞便、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污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倖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一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採取措施控制陸源污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零下52℃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