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地理環境
A. 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有何
北方地抄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盛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
B. 烏鞘嶺的地理位置
天祝地勢險要,古時為軍事要塞。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
C. 蘭州的地理環境
蘭州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3℃。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6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肅深居西北內陸,海洋溫濕氣流不易到達,成雨機會少,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屬大陸性很強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春夏界線不分明,夏季短促,氣溫高,秋季降溫快。省內年平均氣溫在0~16℃之間,各地海拔不同,氣溫差別較大,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烏鞘嶺以西降水明顯減少,隴南山區和祁連山東段降水偏多。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無霜期各地差異較大,隴南河谷地帶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數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年降雨量約300毫米(40—800毫米之間)。各地氣候差別大,生態環境復雜多樣。 植物
甘草、當歸、黨參、麻黃、秦艽、鬼臼、祖師麻、玫瑰等中葯材。
動物
野生動物有187種,珍稀動物有:黑鸛、藏雪雞、金錢豹、藍馬雞等。 2011年,蘭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36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656.55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663.48億元,增長14.3%。三次產業比例為2.95:48.27:48.78。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21.16億元,增長20.25%,占蘭州市GDP的比重為38.32%。
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6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14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744.70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74.57億元,增長14.8%。三次產業比例為2.89:47.60:49.5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17.9億元,增長18.57%,佔全市GDP的比重為39.49%。
2013年,蘭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77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12億元,增長5.80%;第二產業增加值820.42億元,增長13.50%;第三產業增加值906.74億元,增長13.60%。三次產業比例為2.76:46.19:51.05。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53億元,增長23%,占蘭州市GDP的比重為42.4%。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1.06億元,增長38.74%,占蘭州市GDP的比重為2.31%。 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28.6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197.12萬畝,比上年增長1.12%,玉米雙壟全膜覆蓋栽培面積43.05萬畝。糧食總產量42.39萬噸,比上年增長4.98%;其中:夏糧16.97萬噸,較上年下降6.14%;秋糧25.42萬噸,比上年增長13.94%。蔬菜播種面積75.47萬畝,增長3.13 %;蔬菜產量209.23萬噸,增長5.63%。
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33.3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5.25萬畝,比上年下降0.95%,玉米雙壟全膜覆蓋栽培面積42.23萬畝。糧食總產量44.20萬噸,比上年增長4.27%;其中:夏糧17.14萬噸,較上年增長1%;秋糧27.06萬噸,比上年增長6.45%。蔬菜播種面積81.85萬畝,增長8.45 %;蔬菜產量229.29萬噸,增長9.59%。
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45.1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6.26萬畝,比2012年增長0.52%,玉米雙壟全膜溝播面積42.83萬畝。糧食總產量46.86萬噸,比上年增長6.02%;其中:夏糧17.53萬噸,比上年增長2.27%;秋糧29.32萬噸,比上年增長8.40%。蔬菜播種面積88.49萬畝,增長8.11%;蔬菜產量251.58萬噸,增長9.72%。
2013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59.53萬千瓦,完成機耕127.59千公頃、機播80.93千公頃、機收44.18千公頃。蘭州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9萬畝,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14.58萬噸。 2011年,蘭州市實現工業增加值49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市屬工業實現增加值76.5億元,增長11.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6.76%,比上年回落0.63個百分點。
2012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6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8.15億元,增長11.5%。規模以上市屬工業實現增加值104.99億元,增長24.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4.8%,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
2013年,蘭州市實現工業增加值614.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5.1億元,增長14.2%。規模以上市屬工業實現增加值122.5億元,增長23.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5.02%,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 2011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50.57億元,比上年增長57.2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6.35億元,增長45.64%。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59.67億元,增長34.99%。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5.34億元,佔0.56%,比上年增長17.77%;第二產業272.26億元,佔28.64%,比上年增長24.79%;第三產業672.97億元,佔70.80%,比上年增長53.66%。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410.05億元,比上年增長6.65%。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239.18億元,比上年增長42.34%。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223.3億元,增長39.85%。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316.86億元,比上年增長27.42%。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286.81億元,增長28.43%。
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0.71億元,比上年增長0.38%;第二產業投資36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6%;第三產業投資943.08億元,比上年增長35.18%;三次產業投資額比重:0.81:27.57:71.62。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664.78億元,比上年下降15.57%。 2011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
2012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7.1%。
2013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70%。 2011年地區性財政收入350.6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6%;一般預算收入86.49億元,增長27.85%。一般預算支出175.48億元,增長19.43%。
2012年地區性財政收入406.08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3.73億元,增長19.9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2.43億元,增長15.36%。
2013年地區性財政收入394.8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4.52億元,增長20.0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2.32億元,增長19.61%。 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83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7%。各項貸款余額2917.88億元,比上年增長23.6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80.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1%。
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89.26億元,比上年增長19.71%。各項貸款余額3672.8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4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77%。
201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499.15億元,比上年增長19.83%。各項貸款余額4407.71億元,比上年增長20.0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2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97%。 2011年承保總額達13319.38億元,比上年增長7.2%;保險業務收入52.43億元,增長3.88%;支付已決賠款13.84億元,增長23.35%。
2012年承保總額達11462.4億元,比上年下降13.94%;保險業務收入59.66億元,增長13.79%;賠付支出16.34億元,增長18.11%。
2013年承保總額達13759.57億元,比上年增長20.72%;保險業務收入65.9億元,增長10.46%;賠付支出23.25億元,增長42.28%。 科技高新區
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務院1991年批準的首批27家國家高新技術產為開發區之一。高新區現有企業1097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80戶,外商投資企業269戶。技工貿總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
經濟開發區
國家級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3年3月,2002年3月15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甘肅省首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甘肅省和蘭州市重點開發建設的外向型經濟區域,是以國際標准建設、按國際慣例管理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D. 中國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名稱及地理位置分別是什麼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
2、四大盆地分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
3、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以及浙閩丘陵)。
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部分地區,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2、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西起橫斷山脈,北鄰四川盆地,東到雪峰山。它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邊境,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
3、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關中北部,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北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4、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盆地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地勢東高西低。盆地中部有廣闊的沙漠,西北部因受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
5、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的平均海拔為4000米。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貴州北部、雲南東北部,長江上游,面積26萬余平方千米,佔四川省面積的46%。
6、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位於我國的東三省境內,又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三部分,是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達35萬平方千米,它被譽為黑土地,這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區。
7、華北平原 也稱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沖積成的。華北平原以西就是黃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來經常受沙塵暴的影響;另外,華北平原由於產業分布原因,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但是處於我國腹地,經濟較好,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8、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長江沖積成的,河網密布,水量充足,適於水稻等糧食生產,因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9、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部分地區,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10、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西起橫斷山脈,北鄰四川盆地,東到雪峰山。它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邊境,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
11、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關中北部,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北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內蒙古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12、山東丘陵位於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的山東半島上,面積約佔半島面積的70%。它是由古老的結晶岩組成的斷塊低山丘陵。
13、遼東丘陵位於遼寧省的東南部,西臨渤海,東靠黃海,南面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僅西北和北部以營口、鞍山、撫順、寬甸至鴨綠江江邊一線與遼河平原和長白山地相連,成一半島,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
14、雲貴高原以東、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丘陵地貌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為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為浙閩丘陵。
E. 北方的地理環境
北方的地理環境:
地形
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東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長白山和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之間,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土壤為肥力最好的黑土,被譽為「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華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東面瀕臨海洋。華北平原是地質歷史時期黃河、海河所挾帶的泥沙沉積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壤為黃土。
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長城為界、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這里的黃土是地質歷史時期風力沉積作用堆積而成的。那時,強勁的偏北風吹揚起沙塵南下。隨著風力減弱、沙土沉積、形成了平坦高聳的黃土塬。後來隨著黃土高原的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疏鬆的黃土遭受沖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黃土川、黃土梁、峁)
氣候
編輯
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兩月,多暴雨,此時河水暴漲,河流易泛濫成災;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乾旱(春旱嚴重,夏季暴雨)。
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資源
編輯
糧食
北方地區氣候雨熱同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一些省份是產糧大省,如黑龍江(總產最高)、吉林(單產最高)、河南、山東、遼寧等省。
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麥等農作物,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東北地區主食為大米,出產優質的東北大米。華北地區主食為麵食。
北方地區盛產溫帶水果,比如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地方特產也很豐富,著名的有「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洛陽牡丹、蘭州白蘭瓜等。
礦產
北方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東北地區盛產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木材等等,華北地區則煤炭儲量極為豐富。
F. 求天祝縣的地理位置 自然資源概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於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東經102°07′~103°46′,北緯36°31′~37°55′之間。東西寬142.6千米,南北長158.4千米,面積7149平方千米,占甘肅省的1.54%,武威市的21.51%。東有景泰縣,西鄰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3縣,南接永登縣,北靠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交界。蘭新鐵路和312國道穿境而過。縣城華藏寺鎮東南距省城蘭州145千米,距中川機場80千米,西北距武威市135千米。縣轄8鎮11鄉、17個居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委員會、758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53871戶、212957人,有藏、漢、土、回、蒙古、滿、東鄉、裕固、維吾爾、苗、壯、保安、撒拉等22個民族, 其中少數民族82702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8.8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0人。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屬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海拔在2040~4874米之間。地貌以山地為主,山脈縱橫,溝谷交錯,多崇山峻嶺。位於縣境中部的烏鞘嶺橫亘東西,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門戶,也是內陸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嶺。河流廣布,水資源豐富,分為石羊河水系(內陸)和黃河水系(外流)兩大水系。地表水年徑流量10.24億立方米, 地下水補給量4.2億立方米。
以烏鞘嶺為界,嶺南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嶺北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8~4℃,氣候帶的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小區域氣侯復雜多變,常有乾旱、冰雹、洪澇、霜凍、風雪等自然災害發生。
全縣有耕地31.8萬畝,草原587萬畝,天然林地286.9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油菜、豌豆、青稞、馬鈴薯、大麥、蔬菜等。主要畜種有白氂牛、岔口驛馬、高山細毛羊、絨山羊、黃牛、犏牛、驢、騾等。主要樹種有雲杉、松、柏、樺、楊等喬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鵑、小檗、錦雞兒等灌木。珍貴野生動物有雪豹、石羊、雪雞、藍馬雞、馬鹿、麝、猞猁等。野生中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黨參、黃芪、羌活、大黃、秦艽、冬蟲夏草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石有22種,產礦點134處。有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鎳、銅、鉛、鋅、金、鈦、稀土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煤炭、石膏、磷、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石、白雲石、粘土、高嶺土、油頁岩等。
G.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材料一 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
(1)自然地理背景:黃土高原生態系統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低。黃土土質疏鬆,植被覆蓋率低,夏季暴雨集中。
人類活動:毀林開荒,破壞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開礦破壞生態,不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 (2)土地退化,耕地質量下降,農業減產;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積;生態環境惡化,誘發或加劇自然災害。 (3)淤地壩、修梯田、造林種草、建水庫、輪封輪牧、輪作套種、開展土地復墾工作等。(開放題,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H. 甘肅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 ,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I. 烏鞘嶺滑雪場的雪質怎麼樣 上個月去的,我覺得雪質是很好的,畢竟雪場與馬牙雪山毗鄰,雪山高聳入雲,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雪質還是不必擔心的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