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現在地理位置圖
A.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布如何
三國(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1)三國現在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B. 求三國時期詳細地圖(含古今對照)
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個國家的領地都是如今的哪裡?蜀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最後說吳國,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范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C. 請問三國時代的地理位置
東漢末年荊州分為七郡:南郡,南陽,江夏,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到了三國時期,為魏吳兩家瓜分,魏占據南陽,南郡北部,其餘為吳國領土。
江夏在哪裡呢 ?江夏在江陵的右上方,江夏並不是一座城,所以圖上沒標。
荊州好像有三個 ?藍色的荊州指的我上述的七郡,是一個整體,黑色的代表州治(相當於現在的省會),魏國的代表宛縣(今河南南陽),是三國時魏國荊州的州治所在,吳國的代表江陵(今湖北江陵),是吳國荊州的州治所在。
D. 三國地理位置
司隸州
東漢州名。亦稱司隸校尉部。東漢時轄郡七,縣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機構所在地,在洛陽縣。洛陽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司隸州的轄境相當於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陝西渭河平原。
青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
幽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九十。治所薊縣,在今北京大興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徐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冀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九,縣一百。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三國曹魏移治信都縣,在今河北冀縣。轄地相當於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
荊州
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揚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二。治所歷陽,在今安徽和縣。漢末移治壽春,在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
兗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八,縣八十。治所昌邑縣,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
豫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七。治所譙縣,在今安徽亳州。轄境相當於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涼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治所隴縣,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營魏移治姑臧縣,在今甘肅武威縣。轄境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
益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一百一十八。治所雒縣,在今四川廣漢。漢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於今四川、雲南、貴州大部,及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
並州
東漢州名。轄郡九,縣九十八。治所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內蒙古自治區、河北、陝西的部分地區。
交州
東漢州名。轄郡七,蒼太十六。治所龍編,在今越南河內以北。三國孫吳移治番禺,在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
雍州
東漢州名。東漢興平元年分涼州和三輔地區置。轄郡九。治所長安,在今陝西西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涼州。因地處中原之西部而稱西州。
荊襄九郡
即荊州。荊州曾以襄陽為治所,故以此相稱。東漢初,荊州置七郡,後增置襄陽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荊州。按:當為九郡四十二縣。東漢荊州共轄縣實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實為南陽、江夏、襄陽三郡所轄縣數目。
江東八十一州
江東六郡實為九十二縣。
廣州
州名。東吳所置。轄十郡、國。治所番禺,在今廣東廣州南。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
蔡頗
即蔡州、穎川。按:蔡州,本漢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縣。二地:處穎水、汝水上游,順二水可達淮河,抵壽春。
隴右
指隴山以西地區,即涼州。相當於今陝西隴縣西部甘肅一帶。
補充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涼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E. 三國中的地理位置
我是襄樊人,我也好想知道這個情況,我已經被這個問題困久亦,劉表先是讓專劉備去新野駐守屬,那麼問題來了,為啥樊城這時候已經是曹魏的了,如果是,那麼曹魏為啥沒有佔領新野就先佔領曹魏呢,地理上說不清。所以要麼這段是羅貫中瞎寫的,可能曹仁這段過來打真實歷史根本就沒有,樊城有可能在這之前都是劉表的,根本不屬於曹魏,因為羅貫中也不知道具體地理關系。其二新野可能在現在的東面,有可能是這種情況,曹魏在這之前取了樊城。而新野恰是荊州和曹魏的最前沿陣地。
F. 求三國時期城池分布圖
三國時期城池分布圖如下:
(6)三國現在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回才在諸葛亮協助答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G. 三國的地理位置分別是什麼
曹魏主要在長江、秦嶺以北 。
蜀漢主要在四川、貴州、雲南 。回
東吳主要在長江以南 。
H. 三國時期的中國地圖和現在的地圖的對比是什麼樣的
簡單的講,現在的貴州、四川、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是三國時期的版圖,主要是長江流域。比較現在的地圖,少了青海、西藏、新疆、內蒙古和東三省大部分。
I. 古代魏蜀吳三國在今天具體什麼位置
1、魏國大致的國界在今天的長江以北,到今天的內蒙古東邊,不超過山海關;西到今天的新疆一部分,甘肅一帶;西南邊到陝西一部分和蜀國接壤。
2、蜀國比較簡單,就是今天的四川和重慶,北到陝西的漢中市附近。
3、吳國是長江以南,南部國界延伸到今天的越南北部,過海到台灣。這兩點大部分的國土都屬於吳國,之所以說大部分,是指有少數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未能完全控制。西邊和蜀國接壤。
(9)三國現在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1、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在失去荊州和關羽,加上劉備的夷陵之敗,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方,也是最早被滅亡的。公元263年,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派遣大軍消滅蜀漢。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
2、在魏蜀吳三國中,曹魏是第二個滅亡的。」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對於魏國來說,占據北方中原地區,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
但是,因為曹丕、曹叡等皇帝的英年早逝,促使曹魏的大權逐漸落到了司馬氏的受眾。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通過除掉曹爽,從而徹底掌握了曹魏的大權。此外,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後計劃鏟除司馬氏,但均以失敗告終。
3、公元260年,司馬昭使親信賈充派遣武士成濟殺害曹髦,事後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則沒受牽連,並另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其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於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針對曹奐這位亡國之君,司馬炎同樣是善待。
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權力。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司馬炎優待曹奐,正如同當年曹丕對待漢獻帝劉協一樣,不僅沒有除掉,反而是特別優待。
J. 三國地理分布圖
蜀 分布在 西部地區。就是`四川`雲南`重慶一帶 魏在中國北部 ``河北`河南`湖北`甘肅一帶 吳在東南地區`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湖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