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理歷史知識大全
『壹』 關於科學百科知識新疆歷史地理文化知識問卷
新疆歷史、地理、文化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天山,作為新 疆象徵,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爾盆地。習慣上把天山以南地區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區叫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叫東疆。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 多條。許多河流的兩岸,都有無數的綠洲,田園阡陌,村鎮相望,頗富「十里桃花萬楊柳」的塞外風光。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動的主要基地。新疆有許多自然景觀優美的湖泊,總面積達9,700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0.6%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騰湖、艾比湖、布倫托海、阿雅格庫里湖、賽里木湖、阿其格庫勒湖、鯨魚湖、吉力湖、阿克薩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內綿連的雪嶺,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計1.86萬余 條,總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面積的42%,冰儲量2.58億立方米,是新 疆的天然「固體水庫」。新疆的水資源極為豐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前列,有待於大力開發。
大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的2/3,其中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為33.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卜哈利沙漠。准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000 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沙漠。新 疆沙漠中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或新。位於我國西北部,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面積166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1/6,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區。除東南聯接甘肅、青海,南部聯接西藏外,其餘與8個國家為鄰,即東北部與蒙古毗鄰,北部同俄羅斯聯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別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里, 是我國邊境線最長、對外口岸最多的一個省區,這使新疆對外開放具有得天厚的地緣優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55年10月1 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自治區行政區包括13個地州、17個市、70個縣、844個鄉鎮,其中132個鎮、 670個鄉和42個民族鄉13個地州中有5個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 治州;8個地區: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17個市中有3個自治區直轄市(首府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和石河子市);8個地轄市(哈密市、吐魯番市、阿克蘇市、喀什市、和田市、伊寧市、塔城市和阿勒泰市);6個州轄市(奎屯市、博樂市、昌吉市、阜康市、庫爾勒市和阿圖什市);70個縣中有6個民族自治 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 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 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較大的影響。現在全疆各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包括喇嘛廟、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處,充分滿足了各族信教群眾的需要新疆宗教組織主要有伊斯蘭教協會、伊斯蘭經學院和佛教協會等。
新疆於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行政區劃3個地州中有5個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自治州、昌吉回族自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貳』 地理知識有關新疆的
水流主要在塔里木河,水稻在雪山附近的綠洲
『叄』 新疆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概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
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
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
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
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
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
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
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新疆確確實實是富饒美麗的好地方,是我國西部尚待大規模開發的一塊寶地。她正在四化建設的跑道上展翅起飛,並將在下個世紀中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的基地。
『肆』 新疆交通地理人文歷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 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 500-3 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 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 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 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伍』 有關於新疆歷史地理物產的書
新疆歷史百問 作者:紀大椿 《走進新疆》叢書,其內容集新疆地理、歷史、人文、版經濟社會發展為一權體。她似一幅打開的歷史與時代相輝映的色彩絢麗、形象鮮明、情感豐沛的畫卷,從中我們可以真切地領略到新疆自然、人文之美,體味到新疆人愛國、愛家的行為之美,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創造之美。還有零點奇觀(新疆地理)
都是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的
『陸』 新疆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概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它的東面和南面,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全區面積為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均佔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她相當於45個台灣省,或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面積的總和。新疆除東南部連接甘肅、青海、南部連接西藏之外,其餘均與鄰國交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部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多公里,佔全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她是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新疆各族人民大多居往於水土豐沃的綠洲和山地草原。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2人,是中國地廣人稀的省區之一。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周有阿爾泰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高山環繞。天山橫亘中央,把新疆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吐魯番、哈密一帶稱之為東疆。
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大山系包圍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阿爾泰山,蒙古語意為「金山」,因產金而得名。它位於新疆北部和東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主體在蒙古境內,中國境內屬中段南坡,長約五百公里。阿爾泰山以斷塊活動為其主要特點,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階梯狀斷塊山地,從過境山脊到額爾齊斯河谷地,有三————四級階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而山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脊線不到海拔三千米,最高的友誼峰海拔四千三百七十四米。
天山橫亘中央,高大雄偉,勢與天齊,故名天山。東西長約三千五百公里,新疆境內部分,長達一千七百公里,由三列東西向的褶皺山和陷落盆地組成。山勢西搞東低,西寬東窄;西段寬達四百公里,東段變窄,寬僅一百公里,山脊線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最高的托木爾峰為海拔七千四百四十三點八米。平行山脈之間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即拜城、焉耆、吐魯番、哈密及尤勒都斯等盆地,伊犁、烏什等谷地。其中,吐魯番盆地是東天山南側的斷陷盆地,它南部的廣大低地在海平面以下;最低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南部昆侖山脈是西藏高原的一部分,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山體寬廣,山勢高峻,山脊線超過海拔六千米。很多山峰超過七千米,中巴邊界上的喬戈里峰海拔八千六百一十一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在寬廣的山體中,有較大的山間盆地,即塔什庫爾干、阿克賽欽、阿牙克庫木、喀拉米蘭等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阿爾泰山和田山之間,西面有薩吾爾、塔爾巴哈台、巴爾魯克、阿拉山等低山;東面有北塔山;西面有幾個地勢較低的缺口,所以被稱為板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輪廓呈不等邊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平均海拔不到五百米,最低處艾比湖海拔一百八十九米。盆地中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絕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其面積占整個沙漠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為良好的冬季牧場。
塔里木盆地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其面積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東面有寬幾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肅的何西走廊,為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於盆地的中部,面積約三十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多為高大的新月形流動沙丘,高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最高達二百至三百米。流動沙丘面積約占沙漠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五。在流動沙丘邊緣和河谷附近,有生長著檉柳的固定小沙丘,又叫「紅柳包」,高約二至四米。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部分,為盆地水系的最後歸宿,海拔僅七百八十米,廣大湖積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在流水侵蝕的基礎上,在長期風蝕作用,形成與風向大致平行的風蝕墩與風蝕凹地相間的「雅丹」地形,因其形似龍,頂不多有白色的鹽殼層,故又稱「白龍堆」。
在遠離海洋和高山環抱的影響下,新疆氣候具有典型的乾旱氣候特徵。集中表現為降水稀少,相對濕度低,冬季漫長,春秋短,日照長,溫差大。
新疆的平均降水量為一百四十五毫米,為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三十毫米的百分之二十三,不但低於全國平均值,同地球上相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也是最少的。降水分布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新疆盛行西北風,水分輸送方向是從西向東,而地形上南疆西部受帕米爾高原的阻隔,北疆西部地勢較低,所以降水量是從西向東減少。北疆平原區為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西部可達二百五十至三百毫米。南疆平原在七十毫米以下,最少的托克遜只有七毫米。平原區的降水在北疆對農業有重要意義,夏季平原降水能供給作物水的一部分,如小麥從返青到成熟,降水能滿足的需水量阿勒泰為百分之二十七、塔城為百分之五十六、伊犁為百分之四十五、烏魯木齊為百分之二十九。冬季北疆降水量,佔全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積雪厚度達五至二十五厘米,既有利於小麥越冬,也為冬麥返青提供了水分。南疆平原降水稀少,對農業供水沒有多達意義,作物出苗期間的微量降水,還可能引起土壤返鹼。新疆的山區降水較多,年降水量為四百毫米以上的大降水中心均集中在山區。天山被稱為荒漠中的濕島。北疆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毫米。伊犁谷地個別迎風坡可達一千毫米。天山南坡中山帶以上年降水量為三百至五百毫米。昆侖山北坡年降水一般為二百至三百毫米,局部迎風坡可達五百毫米。夏季山區降水直接形成徑流,匯入河道,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新疆農田用水百分之八十來自河流。冬季山區積雪,次年春季冰雪融化,成為春季河流主要的水源。
在熱量方面,因阿爾泰山山勢較低,北方的乾冷氣流可以到達北疆,而天山又阻擋了它的南侵,因此南北疆差別較大。天山以北為寒溫帶。北疆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氣溫在6——7攝氏度。冷月(一月)為零下15——20攝氏度之間。青河縣城極值最低氣溫為零下49.7攝氏度(一九六一年三月二日的紀錄。無霜凍期北疆平原一般為一百五十天左右。南疆年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多在零下8——10攝氏度之間,無霜凍期為二百至二百五十天。夏季南北疆溫度差別不大,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2——26攝氏度之間。四月至九月個月平均氣溫,除北疆北部外,一般都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吐魯番盆地地勢地窪,周圍高山環繞,六月至八月平均氣溫均在30攝氏度以上,級值最高氣溫為47.6攝氏度,是中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被稱為「火洲」。由於空氣水分含量低,地面覆蓋度小,容易受熱和散熱,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1——15攝氏度,最大日較差20攝氏度以上,所以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諺語。白天溫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作物呼吸作用緩慢,有利於營養物質積累,所以新疆瓜果比較甜。
新疆境內河流很多,以出山口處的河流數目為准,約有三百二十多條,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二十多條。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它都屬於內陸河,流入內陸盆地和山間盆地的低窪部位。新疆河流水源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永久雪線以上的高山帶,終年積雪,有冰川發育,新疆境內的山系共有冰川一萬多條,總面積約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蓄水量約兩萬億立方米,是天然的固體水庫。有冰川調節的河流,徑流比較穩定,但過分集中在夏季,春季水量小。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它由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匯合而成,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從西向東流,以羅布泊為最後歸宿,全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里。習慣上把葉爾羌河與阿克蘇河匯合點以下的河段稱為塔里木河,長九百七十公里。塔里木河無固定的河床,南北兩岸的干河床及大小支流縱橫分布,互相穿流,沿程損耗引蓄達,從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漸減少,上游水庫附近年徑流量五十多億立方米,到大西海子水庫只有隻有兩億立方米。過去塔里木河尾部在羅布泊與台特瑪湖之間的擺動,現在一般年份大西海子水庫以下的塔里木河已斷流。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為特克斯湖、鞏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馬渡匯合以後稱為伊犁河,年總徑流量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約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二十,但流出過境的水量達一百二十多億立方米。
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支流均由北岸大致平行納入幹流,是典型的梳狀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布爾津河,次為哈巴河。年總徑流兩翼白二十六億立方米,流出過境的近一百億立方米。是中國的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新疆湖泊有一百多個,大多位於河流的終點。在乾旱氣候的地理環境中,湖泊礦化度一般較高,大都是鹹水湖,當主要補給水源發生變化時,湖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有的湖泊水位下降以致乾涸。有的湖泊位置改變,最典型的是羅布坡,歷史上被稱為「游移的湖」。現在隨著塔里木河下游農墾區用水的不斷擴大,孔雀河下游已斷流,因而羅布坡已乾涸,瑪納斯湖葉由類似情況。現在實際上有水的大湖只有博斯滕湖、布倫托河、賽里木湖、巴里坤河等。
新疆自然植被的特點是: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垂直帶明顯,森林面積有限,不同環境下形成不同植物群落。植被稀疏是乾旱環境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常見景觀,反映生態系統的脆弱。北疆沙漠和礫漠的植被覆蓋度約30%-40%,南疆不到10%。荒漠上限海拔,北疆900-1000米,南疆1500-5000米,東南疆山地達3000米。平原植被是水文現象的標志,林木分布於河谷、渠道兩側;荒漠草地的出現,反映地下水位較高或有季節性洪水,如塔里木河千流河谷較遠處。山地植被垂直帶自下而上一般是:荒漠半荒漠草原、低山草原、森林草原、亞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垂直分帶的控制因素,主要是水分與熱量的綜合作用。山地降水較多,但高山熱量少,因此植被覆蓋度中山帶最高,北疆山地80%以上,南疆山地60%-80%,向上向下略減。
新疆森林面積約占土地面積1.03%。森林面積的分布是:北疆佔75%,南疆佔25%,山地森林佔85%以上。平原林多為護田林網及河渠公路兩側的線狀林帶。山地森林的上下限海拔,天山北坡為2800-1500米,阿爾泰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低200-300米,天山南坡比天山北坡上升500米,昆侖山北坡林地稀疏,皮山縣以東無片林。
新疆植被的環境適應性很明顯。雲杉喜陰濕,只見於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山地陰坡,胡楊原是陰濕環境的中生植物,乾旱環境下只見於大河河谷。湖泊、水庫周圍的沼澤地,常見成片的蘆葦、香蒲等喜濕植物。山前礫石帶地下水位深,植被稀疏,偶見麻黃等。平原荒漠上,北疆常見梭梭和蒿屬,南疆常見紅柳。
新疆現有5000多萬畝耕地,還有1.4億多畝宜農荒地。新疆有地面水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250多億立方米。合計相當於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水資源的總和。新疆有充足的陽光,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在全國各省區中名居前列。由於有土地、水源、日照、氣溫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新疆非常適宜發展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甜菜、葡萄、瓜果、蠶桑等經濟作物。新疆現已成為我國棉花特別是長絨棉的生產基地。新疆的陸地棉(細絨棉),潔白絨長、產量高,條桿均勻,拉力好;海岳棉(長絨棉)可紡100支以上的細紗,為全國的唯一產地,可與蘇丹,埃及棉媲美。新疆素以「瓜果之鄉」著稱,所產的哈密瓜、西瓜、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葉城石榴、喀什櫻桃、伊犁蘋果、和田核桃等,均享有盛譽,遠銷外地。
新疆三山都產寶,地下聚油煤,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的少數省區之一。全疆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22種,佔全國探明礦種的79%。礦點(床)3000多處。已探明的礦產中儲量達16000億噸,佔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三分之一強,居全國首位。全疆石油儲量雖然還未探明,但從地質構造和生油條件看來,准噶爾、塔里木、吐魯番三大盆地是我國最有找油遠景的內陸盆地。近年來,除了北疆准噶爾盆地不斷找到新油田,擴大了克拉瑪依的開采規模外,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繼發現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亞油田;在吐魯番盆地也打出了油。現在全疆累積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145800萬噸。新疆的石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除煤、油外,其他礦產資源如黑色金屬鐵、錳、鉻、有色金屬銅、鋅、鉛、稀有金屬金、銀、鈹、鋰、非金屬雲母、石棉、芒硝、鹽、建築材料石灰石,磚用粘土、沙、石、陶土,化工原料自然硫、鈉硝石,還有水晶、冰洲石、寶石、玉石、瑪瑙等,真是應有盡有,其中不少礦產的采量、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
新疆確確實實是富饒美麗的好地方,是我國西部尚待大規模開發的一塊寶地。她正在四化建設的跑道上展翅起飛,並將在下個世紀中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的基地。
『柒』 初一地理知識點歸納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
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
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
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捌』 新疆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
新疆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地處東經73°40′~96°18′,北緯34°25′~48°10′之間。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163.1585萬平方公里),邊界線長度佔四分之一(5000多千米),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
氣候: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降水量少,氣候乾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南疆的氣溫高於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於南疆。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准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熱月(7月),在號稱「火洲」的吐魯番平均氣溫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8)新疆地理歷史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新疆為中國西部乾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森林廣布於山區、平原,面積佔西北地區森林總面積的近1/3。天山和阿爾泰山區覆蓋著蔥郁的原始森林,多為主幹挺直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針葉柏等建築良材。這些山地針葉林的木材蓄積量佔全疆木材總蓄積量的97%以上。塔里木河、瑪納斯河等河流兩岸,是平原闊葉林的分布地區。
在塔里木河流域,叢生著世界著名的珍貴樹種胡楊林和灰楊林,它們既是用途廣泛的用材林,也是大漠深處的防風林。新疆主要造林樹種有白楊、柳樹、榆樹、白蠟、槭樹、槐樹、白松、沙棗、桑樹和各種果樹等60多種。
『玖』 新疆的有關資料(地理、歷史、資源、文化、經濟)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天山,作為新 疆象徵,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爾盆地。習慣上把天山以南地區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區叫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叫東疆。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 多條。許多河流的兩岸,都有無數的綠洲,田園阡陌,村鎮相望,頗富「十里桃花萬楊柳」的塞外風光。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動的主要基地。新疆有許多自然景觀優美的湖泊,總面積達9,700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0.6%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騰湖、艾比湖、布倫托海、阿雅格庫里湖、賽里木湖、阿其格庫勒湖、鯨魚湖、吉力湖、阿克薩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內綿連的雪嶺,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計1.86萬余 條,總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面積的42%,冰儲量2.58億立方米,是新 疆的天然「固體水庫」。新疆的水資源極為豐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前列,有待於大力開發。
大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的2/3,其中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為33.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卜哈利沙漠。准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000 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沙漠。新 疆沙漠中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
『拾』 與新疆有關的知識
地理位置
新疆位於我國西部邊陲,地處北緯32。22、-49。33、,東經73。21、-96。21、,面積166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是我國行政面積最大的省區。東部和南部依次與甘肅、青海和西藏三省區連接,東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相鄰,西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鄰,邊界線長達5300多千米,為我國邊境線最長的省區。
氣候特點
新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嚴寒,夏季短、炎熱,春季秋季節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南疆為10。c,北疆准葛爾盆地為5-7。c,阿爾泰,塔城地區為2。5-5。0。c。1月份南疆平均氣溫比北疆平均氣溫高出10-12。c,7月份高出2-3 。氣溫日差平均可達12-15 ,最大可達20-30 。新疆夏季相對濕度、冬季絕對濕度都不大,形成夏季乾熱,冬季乾冷的特點。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5毫米,只有全國平均年降水量630毫米的23%,而蒸發量約200毫米,南疆不足100毫米。北疆地區和山區的降雪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1/3。
新疆風多風大,並呈現北疆大於南疆,戈壁大於山區,盆地邊緣大於盆地腹地的特徵。大風(即大於等於8級的風)是新疆農業氣象主要災害。北疆西北部、東疆和南疆東部是大風高值區,起風沙日數塔里木盆地一般在30天以上,北疆和東疆部分地區則在20天以下。近年來,南疆地區浮塵天氣較過去出現的更加頻繁。
新疆日照豐富,太陽輻射總量全年為542。10-646。35焦/平方厘米,僅次於青藏高原。
資源狀況
新疆地表水資源為79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85億立方米,分別居全國第十二位和第四位,地表水徑流量884億立方米,僅佔全國徑流量的3%,暫不能利用的有250多億立方米。按平均徑流深度計算,北疆為南疆的2。7倍,按實際能利用的水量計算,北疆比南疆多1/4,新疆河流水量高度集中在夏季(6-8月),北疆佔40%-50%,南疆佔60%-80%,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呈 現春旱、夏洪、秋缺、冬枯。從整體上看內陸河多,小河流多,流程短。自凈能力低,遭污染難治理,河流中除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水系,奇普恰普河流入印度洋水系外均為內陸河,全疆有大小河流570條,年徑流量1億立方米以下的河流有487條,佔全徑流量的9。4%。而徑流量大於10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18條,占河流總數的3%,合計徑流量為543億立方米,佔全疆河流總徑流量的60。4%。新疆河流的天然水質北疆優於南疆,西部優於東部,山區優於平原。
新疆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可墾荒地資源有約700萬公頃,其中宜農茺地有487萬公頃,佔全國宜農荒地的13。8%,擴大耕地有可靠的土地資源保證,草原面積大,草地類型多,草地的主面積有0。57億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0。48公頃,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草地3。37公頃,為全國平均數的16。3倍,四季草場齊全,但極不平衡。山區草地佔全區草地面積的58%,優良草地佔可利用草地的38。4%
新疆動植物資源較豐富,高等植物有3500多種;葯用植物有1116種,利用的有120多種;飼用植物930種,常見的有382種;森林資源有喬、灌木140種,在中鎮葉林8種,闊葉林49種,經濟林6種,果樹26種,灌木50種,主要造林樹種約57種;主要動物資源(野生脊椎動物)640種,其中兩棲類49種,鳥類394種,獸類135種,魚類有62種。
新疆 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地層齊全,為貯礦提供了有利條件。因而新疆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截至1995年底,已發現礦種13種,佔全國總數的80%,居全國第二位。新疆已查明的礦物產地有4000餘處,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白雲母、鈉硝石、陶土、蛭石等礦產居全國第一,此外還有富鐵礦、錳、鉻、鉭、銫、石油、菱鎂礦、水泥灰岩、磚用粘士和鑄石輝綠岩等18種產居西北地區之首。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總的來說新疆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以下特點:地域遼闊但綠洲面積不大氣候乾旱氣溫變化大,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土地面積大,但林地面積小;土壤質量差且沙化,鹽鹼足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以上自然生態環境特徵決定了新疆 在開發建設中,一旦被污染和破壞,將產生難以恢復和永久性的後果。因此在人為的經濟活動中,必須尊守自然規律,重視新疆自然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徵。
2. 新疆氣象特點
氣象特點之一、氣象特點之二、氣象特點之三、氣象特點之四、氣象特點之五、氣象特點之六、氣象特點之七、氣象特點之八
所謂「新疆氣象特點」指的是一般(普遍)氣象特點(參見本篇第2章)在新疆的特別(特殊)表現。之所以產生這些特別(特殊)現象,是由新疆特定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遼闊的地域、多樣的自然環境等因素所決定的。
l 氣象特點之一—新疆位居我國天氣上游
本篇第1章圖1.1.1表明,北半球中緯度是盛行西風帶。由於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相對我國內地即位於西風帶上游,因而新疆實時氣象信息和加工氣象信息對內地天氣變化有十分重要的徵兆性、指示性和指標性,新疆氣象監測網已成為我國甚至是世界氣象監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高空氣象探測站14個、國家氣象基本站和氣候基準站的總數54個均位居全國第一,氣象衛星烏魯木齊地面站是全國僅有的三個地面站之一。
新疆是冷空氣入侵我國的重要門戶。統計表明,冷空氣主要由西方、西北方、北方和東北方侵入中國,其中,西方路徑的冷空氣大致沿北緯45°線向東移動,首先到達新疆,然後繼續東移影響內地。西方路徑入侵的冷空氣,其勢力特強者雖不是很多,但「強—中強」者卻是較多。
由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存在,新疆又是影響我國的沙塵暴天氣的沙源之一。
l 氣象特點之二—要特別重視大型天氣過程的發生、發展
事實表明,新疆大范圍災害性、關鍵性天氣的發生、發展都伴隨著一次大氣長波調整,出現一次大型天氣過程,經常導致中等偏強甚至強或特強冷空氣入侵。
根據長時期的實踐經驗,新疆大型天氣過程大致可歸納為下述三種類型:
①在歐洲有長波脊(或高壓)、烏拉爾山有長波槽的條件下,位於烏拉爾山大槽中的冷空氣入侵前2—3天,首先發生歐洲(高壓)脊的衰退,衰退的高壓脊「推動」烏拉爾山大槽東移侵入新疆。這類過程稱為歐洲脊衰退;
②在較為平直的鋒區條件下,冷空氣入侵前2—3天,在裏海附近有高壓脊的發展,在該脊前有冷槽東南下或冷槽(渦)東移侵入新疆。這類過程稱為「裏海長脊」。
③在歐洲東部為長波槽,西部西伯利亞為長波脊的條件下,冷空氣入侵前2—3天,在西西伯利亞脊的西北方有高壓與之作反氣旋打通,造成脊前強冷槽發展入侵新疆。由於這類過程前後比較起來,西西伯利亞脊表現得明顯的西退發展,因此就以此來命名。
當然,有些復雜的過程往往是上述三類過程中一與二或三與二兩類的綜合表現。對某一具體過程在稱謂上也可能會更加「細化」,如把歐洲脊細化為北歐脊、西歐脊、南歐脊,把裏海脊有時稱里黑海脊、里鹹海脊、中亞脊,脊發展位置偏北,稱烏拉爾脊等等。
l 氣象特點之三—新疆是典型的乾旱地區
乾旱最重要的標志是降水稀少。計算表明,一年中流入新疆上空的水汽僅有11540億噸,以夏季為最多,冬季為最少。加上新疆境內陸面蒸發2257億噸,新疆上空全年的水汽總量為13797億噸,相當於長江流域的1/5左右,黃河流域的1/3。可見,新疆大氣中水汽含量嚴重偏少,加之水汽的成雨(雪)率只有17.6%,而長江流域水汽的成雨(雪)率約為30%。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新疆是降水稀少的乾旱地區。
實際上,天山山脊線以南約120萬平方公里的南疆,平均降水深度僅為106毫米,天山山脊線以北約46萬平方公里的北疆,平均降水深度也只有255毫米。全疆總的平均降水深度是146毫米,低於「最嚴厲」的150毫米的乾旱標准。因此,從宏觀上說,新疆是屬於典型的乾旱少雨區。從微觀上說,由於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在山區最大降水帶附近,年降水量可達400毫米以上;而在塔里木盆地東部和南部、吐魯番盆地等地年降水量只有10—50毫米,是極端乾旱地區,其中托可遜縣氣象站1961—1990年平均降水量僅有7.2毫米,個別年份僅有0.5毫米。這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氣象站。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最長連續無降水的日數長,特別是南疆、東疆平原地區,多在150天以上。其中,托克遜、且末、吐魯番分別達到350天、302天、299天。
l 氣象特點之四—光資源充裕,熱量資源豐富多彩
新疆光資源充裕,太陽輻射總量全年為5000—649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於青藏高原,比同緯度的華北和東北地區多620—840兆焦耳/平方米,比長江流域中下游多1250—2090兆焦耳/平方米,而且年際變化不大。全年太陽總輻射量中,能被農作物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輻射能,從南到北大致變化在3000—2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而我國東北、華北、華南、黃河中下游地區在2500—23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從與我國主要農業區來比較,新疆的光合有效輻射資源名列前茅。
新疆日照時數居全國首位。全年日照2550—3500小時,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白天時間長達14—16小時,生長季(4—9月)日照1500—1950小時。
新疆的積溫較高,作物生長季節的積溫除北疆北部偏低,其它地區都接近或高於我國同緯度地區。≥10℃的積溫,吐魯番盆地可達5000℃,塔里木盆地多在4000℃以上,准噶爾盆地南部和伊犁河谷西部為3000—3600℃,阿勒泰、塔城和伊犁河谷東部為2500—3000℃。新疆的氣候按積溫等級劃分,從南到北可劃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從盆地到山區也同樣可以劃出這三個氣候帶。
新疆最熱月平均氣溫較高,冬季寒冷且時間長,春季氣溫升降迅速,無霜凍期差異明顯。新疆晝夜溫差比我國同緯度地區都大,年平均氣溫日較差南疆多為14—16℃,北疆為12—14℃,山區為10℃左右。
l 氣象特點之五—風能資源和山區大氣水分資源具有實際開發應用潛力
新疆大部分地區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其中,北疆大於南疆,風口附近多於盆地腹部,平原戈壁大於山區,特別是南北疆氣流的通道、山口是風能資源最豐富地區。如亞洲最大的達坂城柴窩堡風力發電站就位於烏魯木齊至吐魯番盆地的「狹管」通道上。統計表明,風能具有開發價值地區多集中在北疆風口、河谷、隘道和北疆西部、西北部以及天山東段南北兩麓。
現代氣象科技成果表明,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是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新疆雖是典型的乾旱少雨區,大氣水分含量比我國同緯度地區偏少,但山區最大降水帶附近的降水量也可達到400毫米以上,其中天山西段伊犁河上游山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阿爾泰山和天山北坡中段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可見,新疆山區特別是夏半年新疆山區的空中雲水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上升運動也比較強。因此,可以有效地開展空中雲水資源利用工程。另外,冬季北疆沿天山一帶直至東天山北部比同緯度的我國東部,大氣中水分含量是偏多的,也比較有利於開展飛機人工增雪作業。
l 氣象特點之六—新疆氣象災害頻繁,氣象公共事件和氣象環境災害日益突出
新疆氣象災害種類繁多,有乾旱、寒潮、大風、暴風雪、雪災、低溫冷害、霜凍、雷暴、冰雹、暴雨山洪、乾熱風、沙塵暴、濃霧等等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如洪水災害、雪崩、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沙害、病蟲害、林草火災等等。其中,乾旱、寒潮、大風、暴風雪、風沙天氣(包括沙塵暴、揚沙、浮塵)和沙害、冰雹、局地暴雨山洪和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發生頻率很高,強度很大,和風、沙、雪有關的多項觀測記錄是我國同類災害的極值。因而氣象災害造成損失的比例特別高,約占各種自然災害數量的80%和損失的60%以上。
在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長、城市化和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氣象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如高速公路、蘭新鐵路、南疆鐵路因大風、大霧、洪水沖毀路基等被迫暫停運行;烏魯木齊大霧機場連續關閉;路面積冰和暴雨漫水形成長時間的交通堵塞;氣溫驟降,流感流行;氣溫猛升,烏魯木齊高溫40℃以上,中暑就醫人群絡繹不絕,空調、風扇搶購一空;持續低溫,水管凍裂,千家萬戶盼水望眼欲穿;持續高溫,用電量猛增,電力公司被迫實施分區、分時停電;電閃雷鳴,倉庫火災,電腦網路系統慘遭襲擊;等等。另外,氣象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如沙漠化,土壤鹽漬化和鹽鹼化、冰川退縮、大氣污染、水質鹽化、水土流失等等,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嚴重關注。
l 氣象特點之七—近40多年來,新疆氣候增暖、增濕,出現向「暖濕型」轉變的強信號
選用完整的、准確的1958—1997年的地面氣溫和降水資料,分析新疆的北疆、天山山區和南疆40年來的氣候變化,並用1998—2004年資料作為實況加以驗證。結果如下:
①1958—1997年,北疆、天山山區、南疆都存在明顯的增暖趨勢,增溫率分別為0.32℃/10年、0.13℃/10年、0.15℃/10年,即北疆>>南疆>天山山區,而年均溫度的變差系數則是天山山區>北疆>南疆。值得注意的是1986—1997年增溫尤為顯著。
②1958—1997年,僅有南疆有降水增多(增濕)趨勢,但是從1987年以來,北疆、天山山區和南疆降水都有增多(增濕)趨勢,1986—1997年的平均降水,分別比1961—1990年30年均值偏多6.5%、3.6%、22.7%,南疆降水增多(增濕)趨勢最為顯著。年降水變差系數,南疆>北疆>天山山區。
③1998—2004年實況表明,上述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繼續維持。與1991年前的30年相比,北疆平均溫度升高0.8℃,南疆和天山山區平均溫度均升高0.5℃,北疆、天山山區、南疆平均降水量分別增加11.3%、9.8%、20.4%。
l 氣象特點之八—在新疆,地貌氣象學的新興和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研究不同氣候條件下地貌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氣候地貌學,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事實上,天氣、氣候、氣候變化與地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氣候對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有重要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地貌、不同尺度的地形對天氣演變、氣候的形成和變化有著顯著的影響和作用。我國氣象界的前輩們早在20世紀50年代對於青藏高原(大地形)對大氣環流演變的影響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79年5—8月國家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了首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20世紀末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再次組織了高原氣象學的實驗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逐步創立和發展了青藏高原氣象學。
新疆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地貌特徵鮮明,在「三山夾兩盆」的總體輪廓內,存在著山地、盆地底部周邊的平原(包括人工綠洲和廣闊的荒漠)以及盆地中心浩瀚的沙漠等三大地貌類型。顯然,人們會問氣象與三大地貌類型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系和作用?人類怎樣影響、控制這些聯系和作用?當然,這是從科學技術學的高度,向地貌氣象學提出的一般化命題。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疆,地貌氣象學(包括沙漠氣象學、綠洲氣象學、盆地氣象學、山地氣象學等)的新興和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應當擔此重任。
參考資料:http://xjqxsc.id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