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地理位置
『壹』 趙州橋的地理位子怎樣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貳』 19趙州橋的資料
[zhào zhōu qiáo]
趙州橋
(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地位天下第一橋
榮獲名稱 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設計人李春
姐妹橋弘濟橋,永通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1]約2017年(也有些資料為大約700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石拱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2]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趙州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間將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並稱為「華北四寶」。
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橋高7.23米,兩端寬9.6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
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
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
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引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不過: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橋」。一般認為,該橋始建於隋朝,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過整修。至晚清時橋體已損毀嚴重。1930年代,梁思成前往考察,發現該橋情況堪憂:
「西面五道券,經過千餘年,到底於明末崩倒,修復以後,簇新的石紋,還可以看出。後來東面三道亦於乾隆年間倒了。現在自關帝閣上可以看出橋東面的中部,已經顯然有向外崩倒的傾向,若不及早修葺,則損壞將更進一步了。」②
在梁思成看來,該橋「此種Open Spandrel構造,直至十九世紀末年,始見於歐洲,後於我者千二百年。故在歷史上工程上,實皆有無價之奇跡寶也。」因擔憂「此無價之國寶,行將毀滅」,1935年,梁思成與考古學家李濟曾有提案,請求國民政府重修該橋,但未有下文。③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欄桿部分除外),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
網頁鏈接
『叄』 趙州橋的具體地址在哪裡呢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肆』 趙州橋有多少公里
趙州橋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
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
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
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引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伍』 幫我找到趙州橋的全部資料,謝拉!(包括地理位置).....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地理位置:
位於河北趙縣城南2.5公里處的洨河上,距石家莊市區僅45公里
結構:
主拱由28道相互獨立的拱券並列而成,建橋時先砌中間的,再砌兩邊的,每道拱券寬約35厘米,每石長度不同,自70厘米至於109厘米不等,各塊條石之間用二個「腰鐵」相連。每條拱券壞了可單獨修理,因外側的拱券易風化損壞,明代時橋西側的5道拱券塌落,在明清時重修(沒有修復記錄,可明顯看出與中間的石料不同),1955年對東側塌落的5道拱券進行了重修。中間18道拱券還是隋代建築的。
傳說:
在河北流傳很廣的京劇《小放牛》中唱道:
趙州石橋什麼人修,
玉石欄桿什麼人留,
什麼人騎驢橋上走,
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石橋魯班爺修,
玉石欄桿聖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走,
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建成後並且為它編造了一個優美的傳說,張果老騎著小毛驢,柴王爺推著獨輪車來參觀,他們問魯班,這個小毛驢和獨輪車能不能過去,魯班認為這么多車和人都走了,回答沒問題。
可是,當小毛驢和獨輪車走上橋時,橋身頓時搖晃起來,魯班一急,縱身跳入水中,用雙手托住拱腹、橋腹上增添了魯班的兩個人手掌印。原來,張果老在驢背褡褳里裝上太陽和月亮,柴王爺車上載著四大名山。
1933年梁思成考察趙州橋時的考察報告:
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
梁思成
緒言
北方有四大勝跡著名得非常普通,提起來,鄉間的男女老少大半都曉得「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為著給記憶力的方便,這兩句歌謠便將那四大勝跡串在—起,成了許多常識之一種。
四處中之趙州橋,在一般平民心目中,更是個熟識的古跡。《小放牛》里的:
趙州橋,魯班爺修,
玉石欄桿聖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走,
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誰沒有聽過或呻過它幾遍?這平民心目中的四件寶貝,我前已調查考證過兩處。第—處正定,不止是那73尺銅鑄觀音可觀,隆興寺全寺中各個建築,且是宋代遺建中極重要的實物。第二處應是縣佛宮寺木塔,全塔木構,高60餘米,建於遼清寧二年。為我國木塔中之最古者;巍峨雄壯,經八百餘年風雨,依然屹立,宜尊為國寶之—。
這—次考察趙州,不意不單是得見偉麗驚人的隋朝建築原物,並且得認識研究這干數百年前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於工程力學方面,競有非常的了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制。所以除卻滄州鐵獅子我尚未得瞻仰不能置辭外,我對於北方歌謠中所稱揚的三個寶貝,實在贊嘆敬仰不能自己,且相信今日的知識階級中人,對這幾件石傳瑰寶,確有認識愛護的必要,敢以介紹人的資格,將我所考察所測繪的作成報告,附以關於這橋建築及工程方面的分析,獻與國內同好。
除大石橋外,在趙州更得到計多寶貝,其中有兩座橋,一座是縣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即所謂小石橋;一座是縣西南八里宋村的濟美橋。因為他們與大石橋多有相同之點,所以—並在此敘述。
在趙州調查期間,蒙縣立中學校長耿平允先生及諸教員多方幫忙,並許假住校中;縣政府,建設局,保衛團亦處處保護,給予便利,都是我們所極感謝的。
安濟橋
安濟橋——俗呼大石橋——在趙縣南門外五里[氵交]水上,一道雄偉的單孔弧券,磺跨在河之兩岸,在券之兩端,各發兩小券。橋之北端,有很長的甬道,由較低的北岸村中漸達橋上。南岸的高度比橋背低下多,不用甬道,而在橋頭建立關帝閣—座;是磚砌的高台,下通門洞,凡是由橋上經過的行旅,都得由這門洞通行。橋面分為三股道路、正中走車,兩旁行人。關帝閣前樹立一對旗桿、好象是區劃出大石橋最南頭的標識。
這—帶的鄉下人都相信趙州橋是「魯班爺」修的,他們並且相信現在所看見的大石券,是直通入水底,成—個整圓券洞!但是這大石券由南北兩墩壁壘起,跨長37.47米(約十二丈)且為弧券。
按光緒《趙州志》卷—:
安濟橋在州南五里[氵交]水上,一名火石橋,乃隋匠李春所造,奇巧固護,甲於天下。上有獸跡,相傳是張果老倒騎驢處……
關於安濟橋的詩銘記贊,志載甚多,其中最重要的為唐中書令張嘉貞的《安濟橋銘》:
趙州[氵交]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方版促郁,緘穹窿崇,豁然無楹,吁,可怪矣!又詳乎乂插駢,磨礱緻密,甃百象一,仍糊灰□,腰鐵銓[戚下加足]。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盪突。雖懷山而固護焉,非夫深智遠慮,莫能創是。其欄檻□柱,錘斫龍獸之狀,蟠繞□踞,眭盱翕[炎欠],若飛若動。……
可惜這銘的原石,今已不存。張嘉貞,新唐書中有傳,武後時,拜監察御史,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為中書令,當時距隋亡僅百年,既說隋匠李春,當屬可靠,其他描寫的句子,如「緘穹窿崇,豁然無楹」』「腰鐵銓[戚下加足]」和「兩涯嵌四穴」,還都與我們現在所見的一樣。只是「其欄檻□柱,錘斫龍獸之狀,蟠繞□踞,眭盱翕[炎欠],若飛若動」則已改變。現在橋的西面,有石欄版,正中幾片刻有「龍獸之狀」,刀法布局,都不見得出奇,當為清代補葺,東面南端,尚存有舊欄兩版,或許就是《小放牛》里的「玉石欄桿」,但這舊欄也無非是明代重修時遺物而已。至於文中「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正可表明這橋的造法及式樣,乃是一個天才的獨創,並不是普通匠人沿襲一個時代固有的規矩的作品;這真正作者問題,自當格外嚴重些。
志中所錄唐代橋銘,尚有李翱、劉渙、張彧篇,對於橋的構造和歷史雖沒有記載,但可證明這橋在唐代已是「天下之雄勝」。這些勒銘的原石,也都不存在了。
在小券的壁上,刻有歷代的詩銘題字,其中有大觀宣和及金元明的年號。這千三百餘年的國寶名跡,將每個時代的景仰,為我們留存到今日。
這堅壯的石橋,在明代以前,大概情形還很好。趙州志錄有明張居敬重修大石橋記,算是修葺的第一次記錄。記中說:
世廟初,有鬻薪者,以航運置橋下,火逸延焚,致橋石微隙,而腰鐵因之剝銷;且上為輜重穿敝。先大夫目擊而危之曰:弗葺將就頹也!以癸亥歲,率里中杜銳等肩其役,垂若而年,石敝如前,余兄弟復謀請李縣等規工而董之,令僧人明進緣募得若干緡,而郡守王公實行為督敕。經始丁酉秋,而冬告峻,勝地飛梁,依然如故。……
按張居敬隆慶丁卯(公元1567年)舉人,他的父親張時泰,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舉人,中舉只比他早三年。記中所謂癸亥,大概是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丁酉乃萬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這是我們所知道修橋的唯一記錄,而當時亦只是「橋石微隙而腰鐵剝銷」而已。
現在橋之東面已毀壞,西面橋石極新。據鄉人說,橋之西面於明末壞崩,按當在萬曆重修之後若干年,而於乾隆年間重修,但並無碑記。橋之東面,亦於乾隆年崩落。至今尚未修葺。落下的石塊,還成列的卧在河床下。現在若想拾起重修,還不是—件很難的事。
石橋所跨的[氵交]水,現在只剩下乾涸的河床,掘下2米余,方才有水,令人疑惑那暇來的「怒水盪突。」按《州志》引《舊志》說水有四泉;張孝時《[氵交]河考》謂其「發源於封龍山……瀑布懸崖,水皆從石罅中流出,……」《漢書地理志》則謂「井陘山[氵交]水所出」,這許多不同的說法,正足以證明[氵交]水的乾涸不是今日始有的現象。但是此橋建造之必要,定因如《水經注》里所說「[氵交]水不出山,而假力於近山之泉,……」「受西山諸水,每大雨時行,伏水迅發,建瓴而下,勢不可遏,……」「當時頗稱巨川。今僅有涓涓細流,限夏秋霖潦,挾眾山泉來注,然不久復為細流矣。」
現在[氵交]水的河床,無疑比石橋初建的時候高得多。大券的兩端,都已被千餘年的淤泥掩埋,券的長度是無由得知。我們實測的數目,南北較大的小券的墩壁(金剛牆)間之距離37.47米,由四十三塊大小不同的楔石砌成;但自墩壁以外大券還繼續的現下去其凈跨長度,當然在這數目以上。這樣大的單孔券,在以楣式為主要建築方法的中國,尤其是在—千三百餘年以前,實在是—樁值得驚異的事情。誠然,在歐洲石建築中,37米乃至40米以上的大券或圓頂,並不算十分稀奇。羅馬的帕蒂農(公元123年)大圓頂徑約42.5米,半徑約21米;與安濟橋約略同時的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教堂(今為禮拜寺),大圓頂徑約32.6米,半徑17.2米。安濟橋的凈跨固然比這些都小,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要點,乃在安濟橋的券乃是一個「弧券」,其半徑約合27.7米;假使它完成整券,則跨當合55.4米。應當是古代有數的大券了。中國用券,最古的例見於周漢陵墓,如近歲洛陽發現的周末韓君墓、墓門上有石券,旅順附近南山裡諸漢墓,門上皆有圓券;魯蜀諸漢墓,亦多發券。至於券橋之產生,文獻與實物,俱元佐證,是否受外來影響,尚待考證。我們所知道關於券橋最初的記載,有《水經注谷水》條:
其水又東,左合—七里澗。澗有石樑,即旅人橋。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題太康三年十—月初就功。
由文義上看來,其為券橋,殆少疑義,且後世錄券橋文字中所常用「幾孔」字樣,並末見到,所以或許也是—座單孔券橋。後世常見的多孔券橋,其重量須分布於立在河心的墩子上,即今日所謂金剛牆。但是古代河心多用柱——木柱或石柱——石墩見於記載之始者,為庸洛陽滅津橋,於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在這種方法發明以前,我頗疑六朝以前的券橋都是單券由此岸達於彼岸的。所以大石橋的尺寸造法雖然非常,但單券則許是當時所知道的唯一辦法。
現代通用的砌券方法,是羅馬式的縱聯砌券法,砌層與券筒的中軸線平行而在各層之間使砌縫相錯,使券筒成為—整個的。許多漢代墓券,也是用羅馬式砌法。安濟橋大券小券的砌法。出我意外的,乃是巴比倫式的並列砌券法,用28道單獨的券,並比排列著,每道寬約35厘米強。大券1.03米,全部厚度相同。
每石長度並不相間,自70原米至109厘米不等。各塊之間皆用「腰鐵」兩件相連,無論表券(即券面)里券,都是如此做法。西歐券頂正中如意石刻有獸面,並用腰鐵三個;這是近代重修的。券面隱起雙線兩道,大概是按原狀做成。各道之間並沒有密切的聯絡,除卻在大券之上,用原約33厘米的石板,依著券筒用不甚整齊的縱聯式砌法鋪在券上,其主要砌縫與大券二十八道券縫成正角;即清式瓦作發券上之「伏」。它的功用,似在做各道單獨的大券間的聯絡構材。但是這單薄的伏——尤其是中部——和它上面不甚重的荷載所產生的摩擦力並不足以阻止這些各個券的向外倒出的傾向。
大券兩端下的券基,為免水流的沖擊,必須深深埋入,絕不只在現在所見的券盡處,雖然亦不能如鄉人所傳全券成一整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發掘後,我因不得知道橋基造法而失望,也正如鄉下人,因不能證實橋券為整圓而大失望一樣。
再講這長扁的大券上面,每端所負的兩個小券,張嘉貞《銘》所說的「兩涯嵌四穴」,真是可驚異的表現出一種極近代的進步的工程精神。羅馬時代的水溝誠然也是券上加券,但那上券乃立在下券的券墩上,而且那種引水法,並不一琿是智慧的表現,雖然為著它氣魄雄厚,古意縱橫,博得許多的榮譽。這種將小券伏在大券上,以減少材料,減輕荷載的空撞券法,在歐洲直至近代工程中,才是一種極通用的做法。歐洲古代的橋,如法國Montauban 十四世紀建造的Pont des Consuls,雖然在墩之上部發一小券,但小券並不伏在主券上。真正的空撞券橋,至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盛行於歐洲。Brangwyn & Sparrow 合著的《說橋》(A Book of Bridges),則認為1912年落成的Algeria,Constantine 的 Point Sidi Rached ,一道主券長70米,兩端各伏有四小券的橋,是半受羅馬水溝影響,半受法國Cetet 兩古橋(公元1321年)影響的產品。但這些橋計算起來,較安濟橋竟是晚七百年,乃至千二百餘年。
這兩個小券,靠岸的較中間的略大,也是由二十八道並列的單券合成,如同大券一樣,它們也是弧券,雖然在這地位上,用整半圓券,或比較更合理。靠岸的一樣,有方石砌成的墩壁,以承受第—小券(即較大的一個)一端的推力。第—小券與第二小券(即較小的一個)相接處,用石墩放在大券券面上承托著。在東面損壞處,可以看出券面上鑿平,以承托這石墩;西面卻是石墩下面斜放在券面的斜面上,想是後世修葺時疏忽的結果。據我們實測,南北四小券都不是規矩的圓弧,但大略說,北端第一小券半徑約2.3米,凈跨3.81米,第二小券半徑約1.50米,凈跨2.8米;近河心一端的券腳,都比近岸一端的券腳高。小券的厚度為66厘米,上加厚約20厘米的伏。但在北端西南,第一小券券腳尚是—塊舊石,較重修的券面厚約20厘米,可以看出現狀與原狀出入處。第二小券上如意石獸面,大概也是重修前的原物。
因為用這種小券,大券上的死荷載合減輕了許多。材料也省了許多,這小券頂與大券頂間的線,便定了橋的面線。橋面以下,券以上的三角形撞券,均用石砌滿,上鋪厚約27—28厘米的石板,以受車馬行旅不間斷的損耗。
這橋的主要造法既是二十八道單獨的弧券,券與券間沒有重要的聯絡構材,所以最重要防備的是各個石券向外倒出的傾向。關於這個預防或挽救的方法,在這工程中,除去上述的伏,以砌法與二十八道券成縱橫的聯絡外,我們共又發現三種:①在券面上,小券的券腳處,有特別伸出的石條,外端刻作曲尺形,希冀用它們鉤住勢要向外倒出的大券。②在小券腳與正中如意石之間,又有圓形的釘頭表示裡面有長大的鐵條,以供給石與石間所缺乏的粘著力。但這兩種方法之功效極有限,是顯而易見的。③最可注意的乃是最後—種,這橋的建造是故意使兩端闊而中間較狹的。現在橋面分為三股,中間走車,兩旁行人,我們實測的結果,北端兩旁欄桿間,距闊9.02米;南端若將小房移去,當闊約9.25米;而橋之正中,若東面便道與西面同闊(東面便道現已缺三券)則闊僅8.51米。相差之數,競自51厘米乃至74厘米,絕非施工不慎所致。如此做法的理由、固無疑的為設計者預先見到各個單券有向外傾倒的危險,故將中部闊度特意減小,使各道有向內的傾向,來抵制它,其用心可謂周密,施工亦可謂謹慎了。
但即此偉大工程。與自然物理律抗衡,經歷如許年歲,仍然不免積漸傷損,所以西面五道券,經過千餘年,到底於明末崩倒。修復以後,簇新的石紋,還可以看出。後來東西三道亦於乾隆年間倒了。現在自關帝閣上可以看出橋東面的中部,已經顯然有內外崩倒的傾向,若不及早修葺,則損壞將更進步了。
橋本身而外,尚有附屬建築物二:
(1)在橋的南端岸上的關帝閣。閣由前後兩部合成,後部是主要部分,一座三楹殿,歇山頂。築在堅實的磚台上。台下的圓門洞正跨在橋頭,凡是由橋上經過的行旅全得由此穿過。由手法上看來,這部分也許是元末明初的結構。前部是上下兩層的樓,上層也是三楹:下層外面雖用磚牆,與後部磚台聯絡相稱。內部卻非門洞,而是三開間,以中間一間為過道,通聯後部門洞,為行人必以之處。上層三楹前殿,用木樓版,卷棚懸山頂。這前部,由結構法上看來,當屬後代所加。正殿內閣關羽像,尚雄偉。前榴下的匾額,傳說是嚴嵩的手筆。
(2)靠在閣下,在橋上南端西面便道上,現有小屋數檐當是清代所加。
(3)橋之北端,在墩壁的東面,有半圓形的金剛雁翅。按清式做法。雁翅當屬橋本身之一部。但這里所見,則顯然是後世所加,以保護橋基及堤岸的。
摘引自《中國趙州橋志》
『陸』 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趙州橋的地址在哪裡
趙州橋又稱來「安濟橋」,在石家源庄東南約四十多公里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柒』 趙州橋的相關資料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相傳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建造最早的這種類型的石拱橋。趙州橋橫跨在河北趙縣城南的洨河上,建成於隋代開皇末年至大業初年(公元605年以前),全長50.82米,跨徑37.02米,橋寬9米多,分為三股,中間走車,兩邊行人,是古代中國乃至全世界跨徑最大的石拱橋。橋型穩重雄偉而又輕盈秀麗,是一座高度的科學性和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精品。這種橋在歐洲直到14 世紀才出現,那就是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賽雷橋比趙州橋晚建造700多年,卻早已毀壞了,而趙州橋1300多年以來,經受了地震、洪水、風雨和使用的考驗,至今仍雄姿不減當年。
趙州橋的珍貴還在於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這么長的石拱橋,下面卻沒有一個橋墩支撐,橋基位於河的兩岸,整個橋身是一個單孔的大石拱,從下面看去,就像一道橫跨在河面上的長虹。古代的洨河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幾條河流的河水匯合在這里,形成波濤洶涌的洪流,如果橋洞太小,水流不暢,不僅容易造成上游洪水泛濫,並且可能把橋梁沖毀。跨徑大的單孔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如此,在大石拱兩端的肩頭上,還各加了兩個小石拱,首創了世界上敞肩拱的新式橋型。不但使橋型更加勻稱、輕巧、美觀,並且減少了洪水時橋身對洪水的阻礙面積,減少了大拱的負載。
趙州橋的外觀裝飾,也是精心傑作的藝術品。橋面的兩邊,都砌有石雕欄桿,欄桿上雕刻著古樸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有的是兩條飛龍纏繞,嘴裡還吐著水花;有的是雙龍前爪兩兩相抵,而龍頭又回首遠望;有的則刻著二龍戲珠。同樣的動物,卻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
趙州橋是我國古代建築工程中的傑出創造,是我國的寶貴遺產。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在1952年就開始對趙州橋進行了全面徹底的修復,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老的趙州橋經過修繕,又煥發了青春。
『捌』 趙州橋地理位置,建橋年代,地位,建設者,歷史悠久,已建成幾年
趙州橋
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專部用石料建成屬,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該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
『玖』 趙州橋是從哪三個方面描寫的
用與別的橋對比的方法,說明了趙州橋如下的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第二個特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