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什麼前提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什麼前提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52:07

地理環境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什麼作用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即社會存在,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地理環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並不起最主要的決定作用.
所謂人口是一個包括人口數量、質量、人口的構成、人口的發展、人口分布和遷移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范疇.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影響和制約的作用,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不能起直接的決定作用.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人類物質生活要素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三個基本的方面.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核心和基本的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分布、及其變化規律.
3)人口是構成社會生產的基礎和主體,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有利或不利、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但它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口決定論」片面誇大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原理,要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社會發展協調一致.

⑵ 人口因素和地理環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條件.

⑶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等舉實例

1人類濫砍濫伐使河流徑流不穩導致洪澇災害
2人類濫砍濫伐造成滑坡
3人類濫砍濫伐造成泥石流
4過度開採煤炭燃燒煤炭造成酸雨
5過度排放硫磷等物質造成赤潮
6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應用造成荒漠化

⑷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什麼觀點

c
人類賴以生存抄和發展的地理環境襲,是指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周圍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的總和。既包括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然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天然環境,也包括人類長期社會勞動創造的或受人類影響較大,其生態特點發生變化的人工環境。

⑸ 簡答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人專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屬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

(5)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什麼前提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人類生存既然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對於抗日戰爭堅持持久戰、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⑹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文化。

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如黃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地理環境影響區域氣候,惡劣的地理環境阻礙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影響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撒哈拉沙漠區域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3、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例如長江、黃河為中國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河流資源和交通資源,促進了中國水運、貿易的發展。

4、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自古以來,地形平緩,依山傍水,周圍地勢險要是選擇政權所在地的重要條件之一。地理條件在中國古代是中國統一集權封建國家形成的一個有利條件,著名古都洛陽、長安均是地勢條件優良的城市,歷代以來多次被定為都城。

5、地理環境可以提升經濟效益。

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

⑺ 哲學單選題: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客觀歷史進行中回,環境創造人,人又創答造環境。它既強調了環境的重要,又不把環境看作決定性的因素。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⑻ 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什麼作用

人類在自然界中一切求生存、求發展的活動,都會引起自然界相應的變化。在人類改造自然時,如何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人與自然協調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並不是簡單地維持或恢復某種自然平衡,而是通過人類變革自然的活動,使自然界能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可以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從理論分析上講,一是人與自然界存在著對象性的關系;二是從系統的觀點考察人工自然時,所得出的關於自然平衡及人工自然發展的規律性。我們應充分認識人工自然擴大所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要時刻警惕自然對我們的報復。要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既不應該做自然的奴隸,也不應該讓自然成為人類的奴隸,人與自然之間需要的是協調的發展。既要反對片面地誇大能動性的無節制開發的征服論,又要反對片面誇大受動性的消極適應自然的宿命論,應堅持實踐中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問題早在人工自然出現的時候就已存在,只是在低水平的生產條件下並不突出。事實上人工自然的創造一開始就與天然自然存在著矛盾和某種不協調。恩格斯曾講過:「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這樣的悲劇今天在許多地方仍在不斷發生。

早在19世紀時,恩格斯就曾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但當時,多數人都陶醉於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的益處,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現實的角度看,自20世紀以來,大工業的發展,把人工自然擴大到空前的范圍,人對自然平衡的干預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瀕臨可能自我修復的極限。人類所面對的生態環境正朝不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向演化,從而引出了所謂「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的概念最早是20世紀70年代由世界著名咨詢機構——羅馬俱樂部提出的。一般是指由下列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不可再生的資源問題、工業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它們被看成是「五個最終決定和限制我們星球增長的基本因素」。

提出全球性問題的意義在於,在西方世界陶醉於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清醒地提出了一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所有國家,所有人民,不僅僅是現在,而且也是將來需要面對的選擇。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憂患都一再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必要的。

⑼ 自然環境對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有哪些作用..急、、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一、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地形、氣候更是對農業起決定作用。非洲由於氣候干早,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亞洲耕地在土地總面積中占很大部分。歐洲由於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業生產的耕地佔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產糧大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均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法國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且平原土層肥厚,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便於推行農業生產,總之,廣闊的平原、溫潤的氣候、稠密的水系,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法國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非常宜於農耕。因而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同樣作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加拿大也是如此。這些主要糧食生產國除了氣候、土壤條件優厚外,平原面積遼闊也是重要因素。 廣闊的平原有利於農業專業化、機械化發展,有利於形成規模效益,小塊分散零星的土地則難以做到這一點。一些國家糧食匾乏和自然條件惡劣有關,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是一塊炎熱、乾旱的大陸。非洲很大部分是沙漠。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沙漠周邊是十分珍貴的可耕地,上邊驕陽似火,下邊大地千裂,經常顆粒無收,極大制約了其糧食的生產。雖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但自然環境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的毀滅性影響 經濟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遵循自然規律對經濟活動發展起促進作用,否則將對經濟活動產生毀滅性的沖擊。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給人類上了一堂又一堂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課。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品嘗著由於偏重經濟效益而環境遭到破壞所結出的苦果。中國東部發展迅速,西部內陸仍較落後,政府倡導東部支援西部,而在歷史上,東西部的關系並非如此。歷數各個朝代的東西部關系發現,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前,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都不大,從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減少,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地力下降,災害增多,漸漸淪為生態性貧困,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 三、重視自然環境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知識信息時代,人類都在自然環境的懷抱里生存,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地理環境的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順應自然之道的發展才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大道,才能為人類發展保留充滿詩意的棲居空間。

⑽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什麼觀點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它既強調了環境的重要,又不把環境看作決定性的因素。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