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上的十霧九晴地理知識解釋

地理上的十霧九晴地理知識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52:06

A. 十霧九晴是什麼意思

「十霧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時候,大霧多發生於晴天。

「十霧九晴」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無雲或者是少雲,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

同時因為無雲、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1)地理上的十霧九晴地理知識解釋擴展閱讀:

霧形成的條件:

1、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霧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數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

2、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氣中的水蒸汽逐漸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做平流霧;

3、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能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4、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

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蒸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如被稱為「霧都」的倫敦(註:倫敦現在已經不再有嚴重的霧霾現象了)。

B. 高一地理

大氣來可以反射輻射,因此,多雲的自天氣大氣逆輻射就強。地面就可以吸收這部分輻射。
十霧九晴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空氣中無雲或者是少雲,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同時因為無雲、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C. 十霧九晴的道理

「十霧九晴」的科學道理是什麼呢?
首先了解以下常識:
1、霧分很多種
按形成原因有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等等,十霧九晴通常指的就是輻射霧。
2、霧形成的條件主要有三個:
一是水汽條件,相對濕度要比較高(凝結核條件不能算一個主要的方面,他主要是在形成水汽條件中發揮作用的)
二是層結條件,要有逆溫層(因為通常情況下近地層都是上冷下暖的不穩定層結,要形成大霧必須是上暖下冷的穩定層結,這種層結狀態就像一個鍋蓋蓋住地面,這樣說應該就懂了);
三是風力條件,風速適中(風太大不利於霧的積聚,太小不利於霧的發展)
3、輻射霧的形成
顧名思義,輻射霧是因為地面輻射冷卻作用而形成的霧。通常在晴朗少雲的夜空(氣象背景上通常為高空脊前,地面高壓控制),地面輻射冷卻作用很強,地表降溫劇烈,近地層降溫相對較小,形成了下冷上暖的穩定層結,破壞了原來的逆溫層;同時地表降溫使飽和濕度下降,相對濕度提高;配合著比較小的風速,大多在清晨的4-6點形成大霧。日出後,太陽輻射使地表溫度升高,穩定層結被破壞,大霧無法再聚積在近地層,水汽散發到高層,大霧消散。
現在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4、十霧九晴
前面也講了,出現輻射霧本身的天氣學背景就是地面高壓控制,這是晴好天氣的氣象條件,也就是說輻射霧的出現和晴天的出現是在同一天氣背景下,正是由於晴空才有輻射降溫導致輻射霧出現,因此通常有輻射霧就會是晴天。

D. 「十霧九晴」的地理知識原理解釋是什麼

霧形成時,常來伴有相應的逆溫層存自在,也就是說,在近地面這一段,越靠近地面氣溫越低,越往上氣溫越高。這與正常天氣情況剛好相反。霧在夜間逐漸形成,至早晨濃度最高;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升高,濃霧就會逐漸變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霧九晴」的說法。如果久不消散,則會下雨,這大多與秋冬時季鋒面過境有關。

E. 十霧九晴的原因

首先了解以下常識:
1、霧分很多種
按形成原因有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等等,十霧九晴通常指的就是輻射霧。
2、霧形成的條件主要有三個:
一是水汽條件,相對濕度要比較高(凝結核條件不能算一個主要的方面,他主要是在形成水汽條件中發揮作用的)
二是層結條件,要有逆溫層(因為通常情況下近地層都是上冷下暖的不穩定層結,要形成大霧必須是上暖下冷的穩定層結,這種層結狀態就像一個鍋蓋蓋住地面,這樣說應該就懂了);
三是風力條件,風速適中(風太大不利於霧的積聚,太小不利於霧的發展)
3、輻射霧的形成
顧名思義,輻射霧是因為地面輻射冷卻作用而形成的霧。通常在晴朗少雲的夜空(氣象背景上通常為高空脊前,地面高壓控制),地面輻射冷卻作用很強,地表降溫劇烈,近地層降溫相對較小,形成了下冷上暖的穩定層結,破壞了原來的逆溫層;同時地表降溫使飽和濕度下降,相對濕度提高;配合著比較小的風速,大多在清晨的4-6點形成大霧。日出後,太陽輻射使地表溫度升高,穩定層結被破壞,大霧無法再聚積在近地層,水汽散發到高層,大霧消散。
現在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4、十霧九晴
前面也講了,出現輻射霧本身的天氣學背景就是地面高壓控制,這是晴好天氣的氣象條件,也就是說輻射霧的出現和晴天的出現是在同一天氣背景下,正是由於晴空才有輻射降溫導致輻射霧出現,因此通常有輻射霧就會是晴天。

F. 什麼是十霧九晴

是句諺語

原理:
早上的霧,是昨夜地面輻射散熱的產物:因為一夜以來,天朗氣清,地面熱力通暢發散,致使地面層空氣內的水蒸汽變飽和而凝成霧滴。可見天氣先晴了,然後才有霧的。早上是一晝夜間最低溫度發生的時間,溫度既然最冷,所以這時候的霧也最濃重。再加上太陽一出,由於紫外線對於空中氧氣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氣,變成了臭氧。這小量的臭氧會使空中許多微塵(大多是燃燒的產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強吸水能力。因此,使早上的霧幕,頓時加濃。但是,太陽升高了,熱力加強了,地面變得太熱,下層空氣就要上升,因此霧滴就消散。這樣看來,早上霧的臨時加濃,也是因為天空無雲,天氣清朗的結果。
http://..com/question/1751169.html

霧是一種常見的大氣凝結現象,尤以秋冬季節為多。發生大霧時,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中,使空氣變得混濁,能見度降低,人們只能看見近處的人或物。一般是空氣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就稱霧,而最近幾次導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大霧能見度不足100米。
霧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靠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汽很充足,遇冷時能達到飽和狀態;二是夜間風力很小,大氣層結構較穩定,並有充足的凝結核——懸浮物質存在。霧形成時,常伴有相應的逆溫層存在,也就是說,在近地面這一段,越靠近地面氣溫越低,越往上氣溫越高。這與正常天氣情況剛好相反。霧在夜間逐漸形成,至早晨濃度最高;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升高,濃霧就會逐漸變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霧九晴」的說法。如果久不消散,則會下雨,這大多與秋冬時季鋒面過境有關。
霧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它和雲都是由於氣溫下降使大氣中的水汽凝結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所謂「騰雲駕霧」,說明雲和霧是相似的東西,只是所處空間不同。

http://..com/question/1572014.html

從地理的角度啊,等等,呵呵

G. 地理!題干 能正確解釋諺語「露重見晴天」的敘述是

「露重見晴天」與大家熟悉的「十霧九晴」的理解一樣.「露重見晴天」就是說早上多露,則說明夜間大氣逆輻射弱,地表降溫快.
故選:c.

H. 俗語"十霧九晴"有科學的根據嗎可以用科學解釋嗎

早上的霧,是昨夜地面輻射散熱的產物:因為一夜以來,天朗氣清,地面熱力通暢發散,致使地面層空氣內的水蒸汽變飽和而凝成霧滴。可見天氣先晴了,然後才有霧的。早上是一晝夜間最低溫度發生的時間,溫度既然最冷,所以這時候的霧也最濃重。再加上太陽一出,由於紫外線對於空中氧氣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氣,變成了臭氧。這小量的臭氧會使空中許多微塵(大多是燃燒的產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強吸水能力。因此,使早上的霧幕,頓時加濃。但是,太陽升高了,熱力加強了,地面變得太熱,下層空氣就要上升,因此霧滴就消散。這樣看來,早上霧的臨時加濃,也是因為天空無雲,天氣清朗的結果。 霧是一種常見的大氣凝結現象,尤以秋冬季節為多。發生大霧時,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中,使空氣變得混濁,能見度降低,人們只能看見近處的人或物。一般是空氣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就稱霧,而最近幾次導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大霧能見度不足100米。 霧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靠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汽很充足,遇冷時能達到飽和狀態;二是夜間風力很小,大氣層結構較穩定,並有充足的凝結核——懸浮物質存在。霧形成時,常伴有相應的逆溫層存在,也就是說,在近地面這一段,越靠近地面氣溫越低,越往上氣溫越高。這與正常天氣情況剛好相反。霧在夜間逐漸形成,至早晨濃度最高;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升高,濃霧就會逐漸變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霧九晴」的說法。如果久不消散,則會下雨,這大多與秋冬時季鋒面過境有關。 霧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它和雲都是由於氣溫下降使大氣中的水汽凝結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所謂「騰雲駕霧」,說明雲和霧是相似的東西,只是所處空間不同。

I. 為什麼說 十霧九晴天

十霧九晴」的科學道理

重慶市大足中學 陳祖兵

時至初冬,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有霧當天多半是晴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霧九晴」。
「十霧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時候,大霧多發生於晴天。霧與晴天有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先得從霧的成因上說起。
霧是指在氣溫下降時,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據資料表明,根據成因,霧一般分為四種:①輻射舞。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地面空氣層中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日出前霧最濃,日出後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雲,其厚度一般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霧。暖空氣移行到較冷下墊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結成霧。平流霧的生、消和發展主要取決於暖濕平流的特性,一般說它比輻射霧范圍廣,厚度大,時間長,日變化也不很明顯。平流霧形成於冬季熱帶暖濕氣團移行在高緯寒冷地區時;春夏大陸暖氣團移行到較冷海面上時;冬秋季海洋暖濕氣團移行到較冷陸地時;海洋上暖濕空氣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匯時。③蒸發霧。冷空氣移到較暖水面上,水面蒸發加快,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而形成霧。④鋒面霧。是暖鋒鋒前降雨蒸發後使低層空氣達到飽和形成的霧
很顯然,這里所指的「霧」應該是「輻射霧」。它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無雲或者是少雲,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同時因為無雲、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J. 高一 地理 大氣

十霧九晴是指霧多發生於晴天的早上。
夜間晴天,大氣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作用)弱,地面輻射散失熱量較多,所以在日出前後氣溫較多雲或陰天的天氣氣溫更低,有利於水氣凝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